國史館講座談廖文奎 看台灣民族意識形成

(相片提供/國史館線上講座截圖)

【邱國榮採訪報導】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今年出版《廖文奎文獻選輯》,國史館鑑於廖文奎的政治思想、尤其是台獨與台灣民族主義理論鼻祖,但社會對他認識並不多,因此特於8月13日下午舉辦講座,邀請學者談廖文奎的政治思想,也從他強調建構民族主義必須要有實證研究,延伸討論台灣民族主義的現代形塑。

廖文奎出身於信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家庭;父親擔任長老35年,父親過世後,母親獲選為執事,之後按立為長老。他與弟弟廖文毅,以及有志宣揚台獨理念的夥伴們,於1948年在香港成立「台灣再解放聯盟」,隔年向聯合國提出託管呼籲,明確提出台灣獨立的主張。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表示,傳統民族主義在建構中會有部分神話與虛謊,而廖文奎對歷史研究則強調必須是嚴謹與客觀的實證研究,以及科學性的哲學詮釋,否則在現代是「後殖民」與「後現代」社會,多數人很難去相信帶有神話與虛謊色彩的民族意識;這也是現在台派必須要被檢視與被批判之處。吳叡人指出,在現代要替台灣民族做宣傳的應該是「民主」,「因為這個太有正當性了,這種東西才會得到肯定。」

廣告

這次東京奧運,台灣隊在男子羽球雙打拿下金牌,靠的是一記成功的壓線球,而一球在網路社群瞬間被繪製成國旗,成為國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象徵;吳叡人說此現象,絕對無法是政治菁英操作,這是「由下而上」形成國家的過程,是民主創造出來的民族意識;但這對廖文奎那個時代來說是全新的世界,也由此可見台灣人現在非常清楚所身處的台灣應該要作為獨立主體,這個想像絕對是主流。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嘉銘則表示,重視實證研究、強調實用主義的廖文奎,他對於國家忠誠深刻來說是對「群眾」忠誠,要跟社會利益共進退;陳嘉銘指出,國旗是利用符號作為忠誠的象徵,壓線球被象徵國旗的符碼,其最根本價值意義在於這是民眾追求台灣民族的力量匯聚,是民族未來的心願、對未來的渴望。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