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與公義 趙家麟談台灣道路權願景

(相片提供/線上分享截圖)

【林婉婷採訪報導】在台灣常聽到「馬路如虎口」,根據交通部統計,今年5月全台交通事故總數高達2萬7690件,死傷達3萬7137人;台灣的道路安全與公義究竟需要哪些改善?8月14日的台灣時間晚間8點,(德國/荷蘭時間下午2點、英國時間下午1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派駐德國柏林宣教師鍾淑惠透過視訊軟體舉辦跨國線上分享,邀請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教授趙家麟透過國內外案例與參與道路改造經驗分析台灣道路權議題。

延伸閱讀:台權會紀錄片座談 探討都市計畫

趙家麟首先引用箴言第1章20到23節經文開場,談到許多深刻的智慧、知識是在人潮聚集的街道、廣場傳播;接著說明台灣城市特性接近歐洲城市,卻長期使用北美交通運輸觀念、規範和街道準則,他曾目睹母親們推著嬰兒車在沒有人行道的馬路邊行走,顯示台灣公共空間的不公義,缺乏對每個族群的關照;在路上也常見大車壓制小車、小車壓制行人和自行車的現象。

趙家麟又呈現事故與死傷數字並指出,台灣道路死亡人數比例約是歐洲的4倍;前年的事故30日死亡數是2865人、去年為3000人,受傷人數更是一路飆升,且這些數據是有報警的案件才登錄,如果加上沒有報警的案件,數字恐怕更驚人。

他舉例,哥本哈根在1962年成立「徒步街」,當時民眾還認為徒步屬於南歐文化、不適合北歐地區,然而如今那裡已是行人友善城市;瑞典在1997年通過「零死亡願景」,該願景強調「任何人因為道路死亡或受傷在道德上是無法接受的」以此精神推動國家交通政策改善。這些國家更早開始就積極設想如何擺脫車輛綁架的城市生活,於是有了今日的成果。

廣告

趙家麟分享自己參與的城市設計案例:1997年台北的新莊福營綠廊案,原先的雙十字路口導致交通混亂、人車混雜,後來將道路間的閒置區改建為行人專用道,使原本雜草叢生、丟棄垃圾的空間成為安心、安全的行人通道。不過在1999年新竹市中正路改造案中,當時開闢人行道的計畫引起店家反彈,因為他們擔心停車不便會影響生意;此案遭遇大量溝通和政黨變遷等問題,而趙家麟也感嘆和民眾說明常是改造案中最辛苦的部分,但還是要持續對話。

「行人不是特殊的一群人,你我都是行人,開車的人下車了也是行人。」趙家麟盼望台灣有日能實踐道路正義;他也直言,歐洲經歷40年改善,台灣需要多少時間很難斷言,這考驗政府有沒有心、政策能不能延續,願上帝憐憫。

心得交流時間裡,鍾淑惠坦言自己在台灣生活時也會有開車比較安全的感覺,她認為除了政府政策,民間也可以在道路權上盡份心力;鍾淑惠師丈林煒翔則認為「重建」比開發更為困難,因為要改變既有習慣與模式,至於如何不要讓政策因為執政黨轉變而中斷,台灣確實還需要努力。其他與會者們亦暢談參與都市計畫經驗和國內外道路安全差異。

(相片提供/線上分享截圖)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