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走廊】就在這地方,歇息著我們所愛的人

高雄「八一氣爆」紀念藝術裝置《記憶的漣漪》

文 余杰
圖 黃謙賢


就在這地方,

歇息著我們碰見的人:
  
他們不會說時間,
不數雪花,
也不順著流水走到水壩。
  
他們獨處一方,
各與各的夜廝守,
各與各的死相處,
脾氣不好,光著頭,披著
遠近的霜。
  
他們還債,與生俱來的靈魂債,
他們向一個詞還債,
毫無道理,就像夏天。
  
一個詞──你知道的:
一具屍體。
  
我們來洗洗它吧,
給它梳頭,
轉它的眼睛,
把它轉向天空。
  
當我來到高雄「八一氣爆」紀念藝術裝置《記憶的漣漪》面前,不由自主想起德國詩人保羅‧策蘭(Paul Celan)這首名為〈夜下花脣〉(Nächtlich Geschürzt)的詩(註)。

 

註:引用部分為節錄,出自《策蘭詩選》,孟明譯,傾向出版。

 

《行走的記憶》呈現街道隆起、斷裂的意象。


          平地災難起
八一氣爆是台灣史上規模最大、影響層面最廣的石化工業災害,不但造成市民傷亡、財產損失、生活混亂,是整個城市彌補不了的傷害,亦反映台灣政經「重北輕南」、石化及重工業汙染卻「重南輕北」。

根據高雄地檢署的起訴書,2014年7月31日晚間8點許,高雄市前鎮區有民眾在凱旋三路與二聖路路口看到水溝蓋冒煙,有疑似瓦斯的臭味傳出,以為有瓦斯外洩,因而報案。消防局、捷運局及環保局先後派員前來勘察,但一時之間未能找到事故原因。未料11點56分後,凱旋三路、二聖路、三多一路發生連環氣爆。根據報載,目擊者指出,火光及炸碎的景象觸目驚心,爆炸火焰衝上15樓高,火球直徑約15米,宛如火山爆發,有車子被炸飛到三層樓頂,宛如人間煉獄。先前已抵達現場的20多名警消、義消首當其衝,多人失蹤,有消防車墜落在塌陷的路面。

八一氣爆波及範圍達6公里,有4.4公里道路被摧毀。三多一路、凱旋三路、一心一路、瑞隆路等多處路段沿下水道、管線被炸開,因而塌陷。石化氣體沿下水道擴散,三多一路因下水道最大,蓄積氣體最多,成了死傷最多的路段。此事故造成32人死亡、321人受傷。罹難者包含五名警消、兩名義消,並有33位市府公務員受傷。直到9月20日,才在箱涵發現失蹤的消防局主祕林基澤和消防局瑞隆分隊小隊長劉耀文兩人的遺體。

          以藝術紀念逝去

《記憶的漣漪》位於三多二路與凱旋二路路口的五權國小校園一隅,是一處複合式地景藝術裝置。

八一氣爆是高雄作為工業重鎮長期以來所遭遇最大的災難,背後隱含台灣為追求經濟發展犧牲居住安全的問題,是高雄市民被迫承擔的歷史共業。氣爆事故帶來的不僅是財產損害,更引發民眾對公共安全的警惕與公民討論。氣爆發生後與復原期間,五權國小內設立前進指揮所,是避難、急救、安置的重要基地,紀念藝術裝置在此,代表氣爆事故在此終結,歷史的錯誤在此反轉,悲痛的力量轉換成新生的契機與希望。

《記憶的漣漪》並非單純的藝術品,是運用地景藝術記錄災難發生後的重建歷程,以此緬懷逝者、慰藉傷者及所有受到傷害的人。該地原為坍塌地,須重新整建,專業及處理難度罕見,但設置過程仍嚴謹,不但按公共藝術相關規定執行,更舉辦一系列社區座談會、居民訪談、比件作品模型巡迴展等,納入災區居民意見,從藝術文化角度觸及民眾的心。

設計團隊為藝術家顏名宏、陳旻昱及黃明威建築師事務所,包含《時光迴音》《行走的記憶》《漣漪》《人行道景觀空間》四個組件,另有民眾參與計畫的《疊影盒》。營造紀念空間,讓觀眾透過藝術重新回溯八一氣爆,並得以在這個「劇場式」平台行走、對話。

根據典藏藝術網報導,主要創作者、藝術家顏名宏表示,創作《記憶的漣漪》第一個概念是「尋找回家的路」,「轉化氣爆時民眾被很多不知名恐懼阻攔的經驗,形塑一座環境場域,在記憶紋理的鋪陳下,讓觀者從進入作品到離開,有如進入時空迴廊,也是重新經驗『你、我、他者』彼此的關係。」

《時光迴音》以圓、方、三角構成建築體外型,暗示氣爆時土地勃發的能量。

《時光迴音》搭建的紀念所是一幢灰白色混凝土建築,如同一間小屋,不能進入,但三面牆都有不同大小的玻璃門開口,觀眾可以透過玻璃門看到內部空間。藝術家以圓、方、三角等幾何元素構成建築體外型,暗示氣爆時土地勃發的能量,三角形造型如箭頭指向氣爆發生地點的方向。

紀念所內部地板上展示來自災難現場扭曲的氣體輸送管和引起爆炸的轉接閥,上方則以鋼絲懸吊一個象徵分裂的球體,以仿扭曲管線的黑白金屬管構成,分別代表死亡與生命,用以象徵受苦的生命。當有人自一方觀看球體時,也會看到另一方的人,從而連結彼此的記念,形成生命共同體。

球體中央有一面三稜鏡,每日早上9點30分到11點30分,當高雄燦爛的陽光照射進來,透過稜鏡會映射出兩道彩虹,分別落在牆上的悼念詩及32位受難者的名字上。天花板有水鏡,概念來自八一氣爆後遇雨積水的坑洞。當微風吹來,室內也閃著粼粼波光。在彩虹與波光下,人們追憶著逝者。

除了人工裝置藝術,園區內種植九芎、光臘樹、大花紫薇等,象徵記念的時節。紫薇有七棵,有七日循環一周期的寓意。九芎則代表誠信與承諾,每年7、8月開出白花時,會像光圈一樣環繞著人行步道。到了秋天,結出長橢圓形蒴果,成熟時裂開,展翅隨風飄至各地,再次落土生根。顏名宏接受民視採訪時說,九芎的種子像螺旋槳一樣飄落,「就像高雄人也會到處去打拚一樣。」

《時光的迴音》的球體,彷彿積蓄過大能量後向外炸開。

          比爆炸更可怕的是封鎖真相

在盛夏的午後,我揮汗如雨記念與默哀,記錄與想像。中國發生過更加嚴重的大爆炸,但絕對不會設置這樣的紀念裝置。各種災難事件發生後,獨裁暴虐的中共政權唯一有效率的事情,就是拚命掩蓋真相、抹煞事實,並打壓那些說出真相和事實的人。從四川地震到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從來沒有任何進步。

八一氣爆事故之後,是漫長的法律訴訟過程。高雄地檢署於2014年12月18日偵查終結,起訴分屬高雄市政府養工處、華運倉儲與李長榮化工的12人,並將相關事證交由監察院追究行政責任。次年2月9日,高雄高分檢確定高雄市政府市長陳菊等五名官員不起訴。監察院則通過糾正高雄市政府和經濟部,但因缺乏具體指認陳菊在指導上有怠忽職責,未彈劾陳菊。

我認為,八一氣爆發生是高雄經濟成長過程的歷史遺留問題,每一屆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都有責任,儘管陳菊法律上沒有罪責,但她若能主動承擔相應責任,乃至鞠躬下台,或許反能留給高雄市民一個高風亮節的背影。當時的高雄市政府對此反省不夠,讓民進黨長期在高雄執政蒙上一層陰影,某種程度上說,也埋下日後「韓流」興起、高雄「綠地變藍天」的隱患。韓國瑜奇蹟般崛起,絕不能簡單歸結於中共的幕後操作(中共當然有幕後種種操作),根柢還在於民進黨長期執政形成的倦怠與輕忽,讓高雄市民失望。後來,高雄市民雖然成功罷免了韓國瑜,但高雄的未來未必就是陽光燦爛。

          讓苦難成為生命飛翔的翅膀

相較於罹難者,生存者有著更為現實的煩惱──生活。根據《信傳媒》報導,在八一氣爆的傷殘者中,事發當時服消防替代役的傷者陳楚睿,花了四年時間才重新站起來。他在臉書分享受訪經驗時,下方主題標籤總會出現「自虐」兩個字,叫人不忍卒睹。後來,他愛上了攝影,作品曾在台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展出,主題叫做《目光》。身為燒燙傷患者的他,最想對社會說的話即:「不要用你的目光,讓他的靈魂再次灼傷。」

因氣爆導致脊髓損傷、腰部以下癱瘓的陳姿予,國中開始半工半讀,當過櫃姊、房仲業務,她前25年人生多半在為生活打拚,直到一場氣爆讓她停步。她接受《信傳媒》採訪時說,事發當時還在等通知上班,要去做代銷,她利用時間空檔去堂姊的熱炒店幫忙。回家途中騎車行經三多二路,猛然一聲巨響,她人車離地,接著眼前一黑,醒來時人已在醫院,她的機車則飛上某戶人家的三樓屋頂。

原本開朗的陳姿予,內心被絕望與仇恨占據,還一度想輕生。她對《信傳媒》記者徐珍翔說:「那時候我就想說,天啊,我的人生要這樣子嗎?好不堪喔!」所幸因著親情的召喚,加上本性要強,她從黑暗角落回到人間,人生從百米賽變成馬拉松。她積極投入重量訓練,推著輪椅參加2018年台南府城「星光馬拉松」半馬組,全程21公里,更計畫挑戰隔年東京馬拉松的42公里。

很多在八一氣爆中身體受損的人,都有類似的生命故事。苦難已經發生,怨天尤人於事無補,唯一可以做的,是讓人生配得上經歷的苦難,讓苦難成為生命飛翔的翅膀。

這些受害者生命的轉型,也是高雄這座城市轉型的縮影。作為包袱沉重的重工業城市,高雄的轉型之路剛剛開始,不單單是產業的轉型,不單單是城市治理和發展思路的轉型,也是文化和價值觀念的轉型。悲慘的氣爆事件,帶給高雄重新奮起的契機,是思考人與自然及環境關係的起點。

《漣漪》以撕裂、隆起的地表象徵氣爆阻隔返家的的路。

          讓苦難成為生命飛翔的翅膀

相較於罹難者,生存者有著更為現實的煩惱──生活。根據《信傳媒》報導,在八一氣爆的傷殘者中,事發當時服消防替代役的傷者陳楚睿,花了四年時間才重新站起來。他在臉書分享受訪經驗時,下方主題標籤總會出現「自虐」兩個字,叫人不忍卒睹。後來,他愛上了攝影,作品曾在台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展出,主題叫做《目光》。身為燒燙傷患者的他,最想對社會說的話即:「不要用你的目光,讓他的靈魂再次灼傷。」

因氣爆導致脊髓損傷、腰部以下癱瘓的陳姿予,國中開始半工半讀,當過櫃姊、房仲業務,她前25年人生多半在為生活打拚,直到一場氣爆讓她停步。她接受《信傳媒》採訪時說,事發當時還在等通知上班,要去做代銷,她利用時間空檔去堂姊的熱炒店幫忙。回家途中騎車行經三多二路,猛然一聲巨響,她人車離地,接著眼前一黑,醒來時人已在醫院,她的機車則飛上某戶人家的三樓屋頂。

原本開朗的陳姿予,內心被絕望與仇恨占據,還一度想輕生。她對《信傳媒》記者徐珍翔說:「那時候我就想說,天啊,我的人生要這樣子嗎?好不堪喔!」所幸因著親情的召喚,加上本性要強,她從黑暗角落回到人間,人生從百米賽變成馬拉松。她積極投入重量訓練,推著輪椅參加2018年台南府城「星光馬拉松」半馬組,全程21公里,更計畫挑戰隔年東京馬拉松的42公里。

很多在八一氣爆中身體受損的人,都有類似的生命故事。苦難已經發生,怨天尤人於事無補,唯一可以做的,是讓人生配得上經歷的苦難,讓苦難成為生命飛翔的翅膀。

這些受害者生命的轉型,也是高雄這座城市轉型的縮影。作為包袱沉重的重工業城市,高雄的轉型之路剛剛開始,不單單是產業的轉型,不單單是城市治理和發展思路的轉型,也是文化和價值觀念的轉型。悲慘的氣爆事件,帶給高雄重新奮起的契機,是思考人與自然及環境關係的起點。

          偉大城市的街道芭蕾

我在《時光迴音》紀念所的玻璃門前,久久地凝視著那個充滿生命氣息的球體。在光與影之間,在眼淚與歡笑之間,生命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堅韌、更加美麗、更加壯闊。

這處小小的紀念地,比鄰學校門口,位於街道轉角,向每個經過的民眾和遊客敞開,呼喚人們駐足、休憩、觀賞與思想。這讓我想起美國學者珍‧雅各(Jane Jacobs)在《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一書中對城市「街道生活」的論述。作者從女性和母親這兩種市民角色出發,詮釋動態的都市鄰里概念。城市的街道,表面上看來是充滿陌生人的環境,但是透過適當使用,就會吸引許多公共監視和實際參與,構成生動有趣的「街道芭蕾」(Street Ballet)──我很喜歡這個充滿創意的詞。《記憶的漣漪》這處內斂而寧靜的紀念地,也擁有「街道芭蕾」之特質。

正如此書譯者、地理學者吳鄭重指出,有熱鬧的街道生活,就可藉由公共生活不斷再現,構成一個都市鄰里的動態架構。這樣的街道生活,是建立人際互信關懷和教導兒童學習社會生活課程的最佳場所。這種以實際身體經驗體現的使用、參與和地方認同,展現傳統由上而下、以硬體建設為主的理性規劃最欠缺的「人性尺度」。有活力的好城市,必然是讓全體市民感到便利舒適的城市,這是偉大城市的基本條件,也是最高境界。

我相信,這是高雄人可以努力實現的願景。

《不屈服的島:台灣民主地圖完結卷》
作者/ 余杰  
出版社/主流出版社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