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採訪報導】聽到「災害」,多數人直覺想到颱風、暴雨、大火、地震、土石流等,但從《災害防救法》定義可見,工安意外、交通事故等其實也是災害的一種。Deresai Davelengan(得日賽・達分勒安)牧師今年甫離開位在台南市的Ngudradrekai(魯凱)中會Nankai(南凱)教會、前往位在高雄市茂林區的Oponoho(萬山)教會牧養,她點出上述差異恰好也是原鄉與都原所面臨的救災、防災不同之處。

Deresai Davelengan的家鄉是屏東縣霧台部落,她回憶,過去部落遇到颱風,青壯年們會自主巡視與幫忙修補家屋。另部落常見災害還有獵人打獵時受傷、失蹤,青壯年們也會出動搜尋;在族人的觀念裡,協助尋人並尋獲是很大的榮耀,其勇氣會獲得眾人的肯定。甚至早期剛剛開路、需要維修,但由於路況不佳,時有電力公司人員不慎墜崖的意外,部落也會透過廣播通知族人,青年們就會前往支援。這種「助人不落於人後」的傳統文化至今延續,也進一步與信仰結合,仍可以在部落中看見。

廣告

相較於部落較多風災等自然災害,都市原住民則多遇到職場事故、交通意外;就Deresai Davelengan觀察,天然災害在都市造成的影響較小,例如她在Nankai教會宿舍電風扇上掛了停電使用的緊急照明燈,牧會8年來從沒用上。

部落災害較有季節性,例如4、5月有梅雨期,6至10月有汛期(颱風期),因此可以及早預防,例如她以前在多納、萬山部落時,公部門在4月至11月期間會儲存民生物資,而部落牧者也會知道要怎麼規劃生活和事工。相對的,都市災害可能是不定期也無法預測的,因此牧者們要熟悉律師、警察、醫護、議員等資源等,如果會友們遇到問題就可以即時轉介。

Deresai Davelengan指出,會友們遭遇的困難可能有更適合的專業人員可以協助,而牧者能做的主要是陪伴;不過有個現實層面的難題是「設籍」,畢竟公部門的資源主要還是為設籍該地方的居民預備,因此如果戶籍在都市,那麼會友就可以更立即獲得幫助,但如果設籍在原鄉,原鄉的議員能否即刻回應與足夠暸解狀況,就會是挑戰。

延伸閱讀:曾經的遺憾化為防災與救災的行動力

封面圖片提供|Freepik,製圖|林婉婷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