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瑩專題報導】在後疫情時代,主日直播是否繼續?若恢復實體聚會而停掉主日直播,疫情再度爆發時要怎麼因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PCT)傳道委員會幹事陳澤胤牧師表示,透過LINE、線上小組、拍照上傳、祈禱影片等方式,促進信仰群體的連結,應可加強信徒對教會的黏著度。然而他也表示,除了強化較為單向的視訊功能,在後疫情時代,教會更應增加有溫度的實體關懷,如電話探訪等,以便回到實體時,不會有過度的疏離感。
陳澤胤解釋,視訊聚會可以成為建造信仰知識的基礎、提升聚會人數,然而正如教育界的研究指出,線上教學可以更有效透過各種軟體強化知識的傳遞,但品格的陶塑透過網路教學是幾乎做不到的;同理,禮拜不只是傳遞信仰知識,而是在塑造、培育基督徒的信德,線上主日聚會在這部分的功能是非常有限的。

陳澤胤表示,線上聚會只是不得已的權宜之計,若能開放實體聚會還是應逐漸恢復。他指出,總會牧養推動小組在2020年底舉辦的「後疫情時代的宣教與牧養」論壇中,有大學教授清楚談到「全通路」的概念,指出視訊、網路連結只是「眾多的連結方式之一」,疫情雖促進人們學會且強化網路視訊這種通路的應用,但終究無法完全取代實體連結。疫情間也有牧長透過傳送電子講章、輔以電話關懷探訪來加強牧養,或改以社區廣播、戶外禮拜等多元方式來因應,這都是很具創意的因應之道,能促進信徒的團契關係。
延伸閱讀:
提醒做禮拜不只是聽講道 還包含人與人的互動關懷
牧師錄製新聖詩上傳網路 提供會友個人靈修與讚美
防疫嚴重衝擊小教會經濟 台北中會大教會伸出援手
霧峰教會家庭版夏令營 不因疫情停止信仰教育
大型實體聚會需分流 持續推動宣教事工
陳澤胤直言,許多教會積極添購設備製作豐富且吸引人的直播內容,但直播相對是技術面的枝微末節,因為直播再怎樣豐富,也不過是一個「節目」,再精采也不能取代真實信仰群體的營造,極力追求節目效果或收視率,常會把信仰簡化成話術的鋪陳,長此以往,只會造成信徒信仰淺碟化,讓外界更留下基督教的反智形象,反而不利向社會做見證。
陳澤胤說,信徒共同生活是基督徒群體原本該有的樣式,越高度分工的都市化社會,易將人際關係互動給解離、把人工具化,再加上網路視訊取代實體互動,使人與人之間更加疏離與孤寂,若教會花過多精神在視訊技巧的努力之上,反而無法助人脫離這種困境。教會可以趁疫情之下反省,如何去除過多不必要的外在之物,讓禮拜回到信仰本質,讓人在簡樸生活中體會上帝的愛,並在生活中真實敬拜,這也許是後疫情時代,教會聚會型態值得再思之處。

陳澤胤也提出信仰上的反思:大型教會致力營造主日的節慶感,或許吸引更多人參加,但疫情中這種人潮過度集中、人流複雜的方式會增加感染風險。反觀社區型的教會,就像一個兄姊彼此熟識的大家庭,回到上帝創造人的整全樣貌來彼此對待,可以讓人更接近聖經使徒行傳所描述聖徒相通的理想,更能落實降低傳染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