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對話尋求環境議題共識 林益仁導讀《巫師與先知》

(相片提供/左岸文化和衛城出版「人與環境」講座截圖)

【邱國榮採訪報導】隨著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護意識抬頭,不時能看到不同觀點發生的對立、衝突。8月21日下午,左岸文化與衛城出版合作舉辦「人與環境」講座,邀請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林益仁,導讀查爾斯.曼恩(Charles C. Mann)新書《巫師與先知》。

(相片提供/左岸文化和衛城出版「人與環境」講座截圖)

《巫師與先知》用說故事手法,串接科學實證與人文哲思,刻劃出2種面對潛在生態危機的聲音:先知(Prophet)是看著眼前生靈塗炭、汙染破敗的大地,呼籲人類必須立即踩剎車,以免自然資源被過度掠奪而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巫師(Wizard)則要求人類發揮與生俱來的聰明才智,想盡辦法運用科技力量改善。但無論是先知還是巫師,雙方的理念都已成為今日人類面對自然生態和環境保護的一部分,並且持續刺激著人類思索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林益仁表示,在生態學的領域,除了有較為人知的生態科學以外,有許多形而上的生態學,例如:深層生態學(Deep Ecology)在討論人跟非人的關係、社會生態學(Social Ecology)在討論階級或階層所造成的環境問題、文化生態學(Cultural Ecology)討論的是不同的種族文化對世界與對自然的理解、靈性生態學(Spiritual Ecology)在討論有關於宗教、生存、人與自然的關係,還有探討女性主義的生態學(Feminist Ecology);環保與自然保育的價值觀所呈現出的是一幅複雜且多元的圖像,光譜從左派到右派。

林益仁表示,保護生態環境的觀點具有多元性,因此要能夠進階到彼此共榮、達到共識,這是給公民社會的考驗,意即公民沒有對話的能力,對立就不會停止。導讀結束後,就「共識」是考驗著民主深層素養,他進一步解釋,要促使不同對話,首先不要開口就講理念與立場;他提倡用「走讀」的方式「說故事」,地景就是一本書,在台灣的每個地景角落都有深具啟發的故事。林益仁與原住民小農合作「小米方舟」團隊,時常帶民眾去走讀地景,讓民眾了解食物的本身及關於人的故事,他談到前些日子分享Tayal(泰雅爾)族香菇故事,當下就有不同族群文化的交流、對話,並在當中得到共鳴。

廣告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