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正名 合作村恢復為傳統地名Truku村

恢復傳統地名推動委員會辦理視察。(相片提供/仁愛鄉公所臉書)

【林婉婷採訪報導】台灣經歷不同殖民政權,原住民族傳統部落名稱也可能因統治者為行政劃設之便而有所更動,有些甚至消失在歲月的洪流中;但隨著族群意識提升,陸續有部落正名的呼聲,希望恢復傳統地名並拾回、傳承族群故事與記憶。今年6月1日開始,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確定恢復為Truku(德鹿谷)村,並預計在9月15日有記者會、10月25日有揭牌和慶祝活動。

Truku村有三間長老教會,皆屬於Sediq(賽德克)族群區會;Truku教會牧師Tusi Jiyu(徐文仁)於8月25日受訪時說明,賽德克族有三個語群,而Truku是其中一個語群,又分為三個聚落:Truwan(德鹿灣)、Sadu(莎都)和Busi(玻西);原同屬於Truku語群的Buwarung(廬山)和Pulan(松林)聚落,則在日治時期因政府為分化力量而遷至他處。Truku村在國民政府時期改名為「合作」,類似情形還包含仁愛鄉的精英村、互助村等。

Tusi Jiyu指出,雖然恢復傳統地名並不算先例,但致力推動正名的Truku村現任村長Watan Haru(卓上龍)所期待不只是地名,而是族人們也能恢復族名。曾與會友、家人討論這項議題的Tusi Jiyu坦言,確實有些人還是會擔心恢復族名後遭到不同眼光看待,但他也相信透過這次契機,可以為弟兄姊妹們帶來新的思考與啟發。

廣告

Watan Haru受訪時回憶,小時候在部落常聽到長輩們說「Truku」是太魯閣族和賽德克族的祖居地,然而聽到Truku,看到的地址都是合作村。2018年他當選村長,提出在任內恢復傳統地名的願景,包含學校、橋樑、路牌、地址等都要正名;同年底召開部落會議,獲得98%的同意,隔年就開始文書作業。

今年3月,原住民族委員會綜合規劃處處長王瑞盈親自拜訪並表達原民會的重視,將會支持恢復傳統地名所需的行政經費。後仁愛鄉和Truku村都組織「恢復傳統地名推動委員會」,更有系統地討論執行細節,例如呈現上以羅馬拼音為主、華語為輔,強調部落主體性;另希望未來書寫地址時,除了Truku村,也能將三個聚落也註記在後,突顯部落地位。

Watan Haru談到,恢復傳統地名後,下個階段是找回耕地、林地等傳統名稱,深化族人在祖居地的自主權;這項關乎部落全體的事務也不只是村辦公室參與,而是廣邀教會、社區發展協會、學校、家長委員會等共同投入,「這樣才有力量。」

(相片提供/仁愛鄉戶政事務所網站)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