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平安基金會所屬身心障礙關懷中心舉辦親子手語活動,透過視訊方式遠距教學,邀請家長帶著孩子們在家裡體驗手語的趣味性。8月28日上午為第二堂課,由蘇莞婷與蔡孟均老師帶領,以為「美食真好吃」為主題,分享多種食物和味道相關字詞。
為了加深孩子們對手語的印象,也敏感於表情解讀,蘇莞婷和蔡孟均試吃酸、甜、苦、辣、鹹等口味的食物,讓鏡頭那端的學員們猜測是哪種。這段環節可以看出手語是結合生活經驗的語言,例如「苦」是拳頭反向輕輕敲頭,像是苦到腦袋隱隱作痛的樣子;「鹹」是小指放在嘴角後咂咂嘴,就像是沾醬油、鹽巴淺嚐的樣子;「檸檬」的手語是左手比水果、右手榨檸檬汁;「胡椒」則是撒胡椒罐的動做加上被嗆到後打噴嚏。除了動作,表情也要搭配,例如表達「甜」時表情要很幸褔、開心的感覺。
身心障礙關懷中心副主任吳秀鶴受訪時表示,活動原本為實體,但配合場地租借單位的防疫考量,且實體活動報名較不踴躍,於是改為線上活動,沒想到1個禮拜就額滿,包含新竹、高雄與屏東的家庭;線上課程具有跨區域特性,中心希望未來能夠因應服務對象的需要,持續發展線上課程的特色,另視疫情狀況仍會發展實體親子手語課程,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實際接觸才能真正地達到聽聾共融。
吳秀鶴談到,活動目的是希望提升手語的可親性,展現出手語趣味與生活化的特性,也改變社會對手語的觀念,達到去汙名化;課程則採聾聽共融形式,有聾父母、聽小孩,也有聽父母、聾小孩,或是聽人家庭參與。她希望親子能引發民眾進一步深入學習手語;事實上,中心也有推出線上到宅手語教學,促進聾人與其他聽人家人的溝通。
身心障礙關懷中心在9、10月安排多場「時間銀行職前訓練」介紹台灣本地的時間銀行執行狀況,另也在籌備「聾人文化分享」與「教會與社區交流」系列課程,前者邀請北部聾人講師暢談生活經驗,後者則邀請致力於社區宣教的教會分享事工經驗;更多即時資訊歡迎關注中心同名臉書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