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萱台南報導】1915年8月初台灣發生「噍吧哖事件」,是日治時期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抗日行動。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台陽文史研究學會主辦「紀念噍吧哖一百週年專題講座」,邀請相關學者談噍吧哖事件中的民間傳奇、宗教動員情況及「戶籍資料數位化系統」如何運用於歷史研究。
台灣唸歌傳人周定邦老師唱唸《義戰噍吧哖》,幫助聽眾在數分鐘內一覽噍吧哖事件經過。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戴文鋒強調,做研究不能盡信史料或官方記載,收集民間故事也是一種途徑。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康豹(Paul R. Katz)以圖表分析噍吧哖事件發生前如何召募參與者及起事計畫、宗教力量如何影響信徒起義、各派系組織等,指出西來庵的王爺信仰類似義和團,信眾認為透過吃齋與練武可受神力保佑刀槍不入。他說,宗教與武裝抗爭間的關係,各國都曾發生,若把噍吧哖事件擺在世界史與其他國家比較,則能帶出不同意義。康豹表示,噍吧哖事件關鍵人物余清芳及參與這次行動的人,在日本時代被視為暴民,但到了國民黨時期卻因為他們抗日而被當成義民,後來民進黨執政因較關注原住民而受到忽略,此事件的確是台灣近代史上值得關注的一段歷史,籲民眾莫被主流論述給洗腦。(攝影/陳怡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