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歷史劇≠歷史紀錄片

(相片提供/維基百科)

◎ YU SIN

由公共電視製作的歷史劇《斯卡羅》,改編自陳耀昌老師的小說《傀儡花》,播出後,創下了公視開台以來的首播收視紀錄,也讓國人開始關注到台灣這塊土地上多數人所不了解的台灣史。不過,劇中涉及史觀的認知差異與原創劇情內容,也引發了不少討論。

首先,歷史劇不等同歷史紀錄片。要先搞清楚歷史劇定義,再來討論史實與創作之間的問題。就像看《三國演義》的歷史劇,沒人會批評劇中將近一半是虛構的劇情;觀看電影《鐵達尼號》時,沒人會批判史實沒有記載船上戀愛的悲劇;看虛構的《嘉慶君遊台灣》時,也沒有人會批評當時根本沒發生哪些事等。其次,歷史劇重視的是歷史事件背景的考究、服裝、語言、歷史聚落、部落地理人文等設定,但劇中會加入虛構的人物,這是為了吸引觀眾目光的劇情安排,仍然符合歷史劇的範疇。而完全演出歷史正史的,就叫做歷史紀錄片,而不是歷史劇了。

此外,該劇是否站在美化殖民者的角度拍片,以及殖民者的身分定義,均需要客觀討論。事實上,長久以來滿人、漢人在台灣的內部殖民問題,是否曾有人真正關心?不然,就不會多數人都說出「全台首學=台南孔廟」這種內部殖民觀點了!

另外,1867年3月發生的「羅妹號事件」的時代背景,是1871年發生的「八瑤灣事件」之前的歷史。今天,我們不應該用之後發生的事件角度,來看待事件之前角色的設定。羅妹號事件的觀點,是站在1867年的時代角度來看,而不是2021年的「未來人」搭時光機跑回去向當時的人預言1874年會發生「牡丹社事件」。

因此,一部片是否昧於史實,應該由觀眾看過後去討論與客觀分析,而不該成為政治意識形態的口號攻防。一旦欠缺理性討論,就會淪為政客文章的複製貼上工具,那也不需要討論這議題了。

討論歷史的真相與史觀,應該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而不是複製別人的看法。多元族群共存的台灣,存在著不同的史觀,我們應該尊重不同角度來看待台灣歷史,而不是草率的把別人的看法複製貼上在自己的大腦。 (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