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彩見證】復甦是一條長遠的路—珍珠家園的故事

面對無法掌握的疫情,或許我們總想努力做點什麼,但是當問題沒那麼快解決的時候,我們是否願意靜下心來等候神,尋求祂的旨意呢?

萬華區茶館林立。(相片提供/珍珠家園)

◎ 趙歆怡

有句話說:「患難見真情。」這次的疫情即是如此,讓我感受到台灣教會、弟兄姊妹對珍珠家園同工的愛,以及對萬華弱勢婦女的關心,也讓我有一些觀察和反思。

5月中旬,萬華茶藝館群聚感染事件直接衝擊位於西昌街的珍珠家園。我們馬上取消聚會,中心不開放。由於在重災區,同工很快收到教會和弟兄姊妹的關心,想知道同工的情況及婦女的需要。因為母親節前同工和志工曾去茶室發邀請卡,辦了四、五十人的聚會,我們也忙著聯絡來聚會的婦女,了解她們的健康狀況。雖然同工沒有出現症狀,快篩後確定有驚無險,但家裡還有老人、小孩,不能掉以輕心。我們仍持續用電話關心婦女,了解她們的需要。

◊ 超乎所求所想的奉獻 ◊ 

不少教會、弟兄姊妹詢問:「我們可以做什麼?」團隊的答案都是:「請為珍珠家園的同工和婦女禱告。」接下來他們問:「有什麼實際可以做的嗎?」看到大家很想做些什麼,我們說:「那就奉獻吧!」
在茶室上班的婦女突然失去收入,需要急難救助;平常在社福單位用餐的婦女,我們寄超市禮券幫補她們的伙食,鼓勵她們去超市買菜和肉吃,補充營養。有人收到禮券,開心地說:「第一次被這樣照顧,珍珠家園讓我知道要愛自己!」比禮券金額更重要的是它傳達的心意,讓她們感受到「有人在乎我」。

老實說,我後來反省自己當時給弟兄姊妹的回應:「那就奉獻吧!」或許是服事的對象比較特別,容易讓人產生憐憫,一直以來,國內外教會對珍珠家園很慷慨,經費上我們沒有缺乏過。但珍珠家園服事的對象不多,沒有辦法「消化」那麼多奉獻。我們的態度是有多少人做多少事,而不是有多少錢做多少事。就算有經費,我們會評估婦女的需要,及有沒有適合的同工或義工負責,不會為了做事工而開始新活動或方案。服事必須建立在人與人的關係上,活動只是建立關係的管道,讓我們關心弱勢婦女並與她們分享耶穌的愛和真理。

6月初,我看到財務報告就問宣教師阿真:「要不要請大家不要奉獻了?」後來看到臉書貼文,某教會還在號召弟兄姊妹捐款給珍珠家園,我又跟阿真說:「還是在臉書和代禱信公告吧!請大家不用為疫情奉獻了。」後來海外基督使團(OMF International,即內地會)的財務同工看到禱告群組的貼文,還開玩笑說:「實在很特別,人家是擔心錢不夠,你們是擔心錢太多。」

不只教會想為萬華出錢出力,一般民眾和公司行號也紛紛捐款、送物資。透過萬華社福防疫資訊平台,我們拿到一批生活用品如衛生紙、洗碗精、洗衣精,陸續發給了婦女。高雄的姊妹寄來防護面罩,也透過這個平台分享給在地的社福團體。

6月30日我看《聯合報》〈搶救前線,為弱勢撐傘〉的直播,現代婦女基金會報告募款困難,可見民眾已開始束緊腰帶。這讓我更感謝疫情下還為珍珠家園慷慨解囊的夥伴,轉而向他們推薦其他機構,譬如長期在萬華關心弱勢家庭的台灣社區實踐協會,以及內地會的基層福音事工。

海外基督使團的原則是不募款,憑信心倚靠神的供應。內地會創辦人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說:「按照神的方式做神的工作,斷然不會缺乏神的供應。」(God’s work, done in God’s way, will never lack God’s supplies.)錢太多是一個「好的問題」(good problem),我開始思考,神是否要給我們一個新的託付?祂是不是要利用這個機會讓我們重新思考如何做一個好管家,用這些錢來幫助長期生活困苦的婦女?跳脫既有的想法、做法,尋求新的方式來扶持珍珠阿嬤們。幾年來,我們一直在找有社工背景的同工,發展全人關懷的服事,現在或許是突破點。

疫情加溫,對於沒有資本的弱勢者將面對更加艱鉅的生存難題。(相片提供/珍珠家園)

 

◊ 人群當中的服事  ◊

面對危機,我們最需要的是禱告。認識的姊妹確診入院,同工用電話關心她,聽到她虛弱的聲音時備感壓力,不知道下一次她還能不能接電話。一位中國姊妹住在廣州街的巷子裡,每天聽到救護車的鳴笛聲,又看到剛來串門子的小姐確診入院了,感到很害怕、無助。同工打電話跟她一起禱告,一路陪伴、鼓勵、勸勉,姊妹終於下定決心離開萬華,跟家人團聚。利河伯青年堂的弟兄姊妹製作了電子檔的卡片,上面寫著他們的禱告和祝福。我們把卡片用LINE寄給婦女,讓她們知道有很多人關心珍珠家園這個大家庭。
疫情下,我們是否願意更多操練信心倚靠神?面對無法掌握的疫情,或許我們總想努力做點什麼,但是當問題沒那麼快解決,我們是否願意靜下心來等候神,尋求祂的旨意呢?

雖然有人說「錢可以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但是錢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錢不能改變人心,只有聖靈才能更新人的心思意念。在茶室上班的婦女,她們的問題不是一夕之間造成的,也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解決的,求神使用這次危機喚醒她們蒙昧的心。去年,有一位中國婦女看到家鄉的疫情,感受到生命的無常,因而決定受洗。這次茶室被迫停業,好幾名中國來的姊妹已經決定退掉房間,回去老家。願她們抱持真切悔改的心,回家後重建生命。

珍珠家園不缺錢,缺的是人,一直有青黃不接的問題。除了「老么」,三位台灣同工的年齡介於六、七十歲間,而帶領團隊的宣教師阿真再過六年就要退休回去荷蘭。當阿真分配名單,讓志工也參與電話關懷的服事,聯絡那些跟她們關係比較好的婦女,這時候就發現志工長期委身的重要性。如果疫情之前沒有跟婦女建立關係,每個禮拜陪婦女聚會、畫畫、唱歌仔戲、做手工、搏感情,現在也沒辦法提供實際的幫助。
期待這次的危機激勵教會、弟兄姊妹踏出舒適圈,投入禱告、服事的行列,讓「宣教就在家門口」不只是口號。教會能否主動走入弱勢、邊緣人的世界、關心她們的生活,就像耶穌一樣?

復甦是一條長遠的路。疫情對萬華的經濟衝擊頗大,社區經濟合作網絡必須重新建構。我們可以持續關心萬華的議題──居住正義、貧富落差、人口老化,結構性的問題需要的不只是一次捐款,而是長期投入服務和倡議。疫情穩定後,希望大家來萬華創業、消費、參加活動,重振社區經濟,讓弱勢族群有在地的工作機會。

延伸閱讀:珍珠家園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