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介】正確教導上帝在聖經中啟示

Image stempow from Pixabay

◎ 蔡文雅

《新舊約聖經故事導覽:175個聖經敘事的解經與應用》
作者/約翰‧華爾頓(John Walton)金‧華爾頓(Kim Walton)
譯者/施多加
出版社/校園書房
(相片提供/校園書房網站截圖)

翻閱《新舊約聖經故事導覽:175個聖經敘事的解經與應用》(The Bible Story Handbook: A Resource for Teaching 175 Stories from the Bible)這本書時,我最驚訝的是,這本書是父親研究聖經、母親帶兒童主日學之後合力完成的著作。這樣的角色分配似乎常見於教會傳道人夫婦身上,但是傳道人夫婦討論如何正確教導孩子聖經,既而寫成書,在亞洲的教會較少見。

 

      為教導孩子而寫

我認為這本書應該很明確被定位為「為教導孩子而寫的聖經導覽」。我這樣定位,意思不是教導成人或講道時就用不上這本書,而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正確教導孩子聖經中的啟示,而這本書正可以滿足這樣的需求。

這本書起源於一對基督徒父母對孩子接受的聖經教育感到憂心,其實這也是我們應該憂心的。尤其我們的文化不是根植於基督教,信徒普遍對聖經的詮釋較為輕忽,教會對孩子的信仰常常不夠看重,或者缺乏嚴謹的態度。

無論在哪個社會族群中,孩子都是弱勢,是上帝安排給我們關顧的對象。我們或許不常接觸盲人、聽障者、肢障者,無法在生活中很真實地體會他們的諸多不便,也不知道如何服事他們,但我們周遭應該都看得到孩子。孩子非常多樣且多變,不同年齡階段對世界的理解都不同,每個孩子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和詮釋世界的方法,而且變化快速。他們觀看世界的角度不如大人廣闊,對語言的掌握不如大人純熟,對論述的整理也不如大人老練……畢竟,單是洗手這件事,他們可能就需要去搬一張凳子,甚至在樓梯上不敢輕易放開扶手。

然而,孩子能單純地發出信仰問題,是已經社會化的大人難以企及的能力。「上帝在哪裡?我看不見!」「動物會聽挪亞的話進入方舟嗎?那為什麼公園的烏龜不聽我的話?」「到底耶穌為什麼要釘十字架?祂不能救自己嗎?」「我喜歡的是媽媽同在,不是上帝同在呀!」「哥哥打我時,上帝會幫我嗎?」這些問題難道不也是大人心裡的問題?

 

      我們會犯什麼錯誤?

大人沒有宣之於口的問題,常是我們傳福音時會遇到的困難。回答這些問題,是檢視我們有否正確理解信仰最好的方式。為什麼要強調「正確」?因為我們在弱勢面前最容易暴露我們自以為是的權威。

我們教導聖經的時候,必須思想某個聖經段落、聖經人物、神學觀念或文化價值,這會顯示我們理解上帝的程度。扮演教導孩童的權威角色時,最容易顯露自己的不足,因為孩子比較沒有能力指出我們的錯誤,我們容易因此輕忽了教導內容的嚴謹及正確。有些大人認為孩子沒有自己的想法,有些大人認為點心好吃最重要,因此無論什麼經文,都引向耶穌非常愛我們、上帝創造我們、只有一個上帝……這些制式的結論,就充分足夠了。但如果我們想正確地教導聖經,就必須反覆查考經文、反省自己是否對經文有所誤解,或者翻閱《新舊約聖經故事導覽》此類書籍,孩子才有可能真的從聖經獲得益處。

如果我們只是把經文斷章取義,化成社會規則或道德律法,我們會得到一批沉默的學生,一群表裡不一的孩子,還有一個沮喪、沒有被上帝話語更新的老師(就是自己)。那麼,這個似乎是為主而做的服事,終將會因為靈性枯竭而成為重擔。如果沒有花心力去挖掘經文的深意,教學內容沒有闡明上帝的宏大敘事,那我們對孩子的影響力終將輸給專業的學校老師、高人氣的YouTuber,以及兒童台唱唱跳跳的節目主持人。

我們的教育體制製造一種誤區,就是知道越多知識越好,而且最好在考試時完全表現出來。然而,信仰教育目的在啟發靈性,模塑上帝百姓的生命,這是傳承,不是分數。我們身為父母或老師,不可錯看了孩子敬虔外表下的真實。到底孩子是正確背出許多經文、遵守一切教室規則、讓大人方便管理的優等生,還是體認到自己的罪、真實求告上帝、會犯錯會流淚的孩子?

事實上,如何教導孩子跟教導者自己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可以自問要成為什麼樣的基督徒?想擁有活潑的生命嗎?可以坦承自己不過是承受上帝恩典的罪人嗎?還是為了成就別人眼中完美基督徒的形象而放棄作一個真實的人?我們相不相信上帝的全能與慈愛能對每個人的心說話呢?

      這實在太困難了!

這實在很難,但如果沒有挑戰這些困難,我們就只是複製規則的人而已,而不是上帝話語的教導者,沒辦法帶領孩子從經文中認識上帝。

作者在前言〈為什麼要教導聖經故事〉裡提到真實的例子,他們的孩子在主日學裡學習該隱與亞伯的經文時,老師的結論是「上帝創造了他們的身體」。雖然「上帝創造了他們的身體」是真的,但這樣的教導卻沒有正確傳達經文的信息。

其實,我完全可以體會主日學老師設計這個教案的焦慮。該怎麼對一個孩子說人有如何敗壞?孩子應該要對這個世界存有美好的盼望啊!而不是看到哥哥因為嫉妒謀殺了弟弟,還對上帝的審問蠻不在乎……我們之所以有諸如此類的掙扎,是因為我們想製造一種孩子應該要有的世界觀,但這不是出於聖經,也不是出於上帝。

如果我們試圖讓孩子在這種人造的「道德無菌室」裡成長,聰明的孩子會感受到教會教導對這個世界的無知,全盤接收的孩子則會對這個世界毫無抵抗能力,一直生活在兩個國度的掙扎中。
我們對照一下兩位作者對這段經文提供的思考脈絡,就會減少焦慮。作者對孩子不同年齡層的接受能力知之甚詳,本書第六章中,作者們主張這段經文並不適合拿來教導學齡前幼童,但若需要討論,故事的焦點應該是罪會蔓延及惡化,所以上帝願意給該隱第二次機會,但沒有免除他對罪行的責任。如此一來,當然就會延伸到罪的討論。
事實上,如果我們與較幼小的孩子討論罪的問題,會聽到和成年未信者相同的困惑。「我沒有罪呀!」「那樣是罪嗎?」「這樣很嚴重嗎?」「我才不要認罪!」當我們試著以聖經世界觀教導孩子,會發現這樣的教導可以引導我們與孩子進到更深的信仰討論,而這些討論催使我們更多認識上帝。

      校準聖經故事的詮釋

教導孩子認識上帝,是最艱巨的傳福音、帶門徒事工。我曾經在兒童主日學教室看過老師教導大衛打倒歌利亞的故事,結論是如果在教室有比自己高大的人要打架,就要趕緊找老師,要相信老師是公平的,會幫助我們,給出公平的判決。

這個教案顯然是把老師類比為上帝,可以幫助孩子「打倒」欺負人的同學。這樣解釋,是把人代入情境,鞏固了老師的權威,卻沒有突顯上帝的作為。那麼,我們要如何教導孩子抵擋專制及不當的權威呢?畢竟,有時候傷害學生的就是老師啊!

當學校教育都已經加入身體界線的教導,任何權威者都不能越過這道界線,家人、老師也可能傷害學生,教會裡若再進行上述這類教導,除了會模糊界線,使孩子得到一個表面上安全、實際卻充滿變數的解答,也會讓他們面對真實世界各種權威者時感到極為困惑。

因此,我們的重點不是把某個人代入大衛或歌利亞的角色,而是要讓孩子們看到上帝在整個事件中的作為,讓孩子明白上帝如何讓大衛信靠祂,而祂也會對我們做同樣的事。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思維,一個是以自我為中心,一個是以上帝為中心。

懇請大人使用這本書或同類書深化自己的信仰,校準對聖經故事的詮釋。依著自己對教導對象的愛與理解,讓那些剛開始認識上帝的人,透過你開啟屬神百姓的視野,踏上真理的旅程!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