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當「校牧」是無神論者

(相片提供/Pixabay)

陳致均

8月底,媒體以聳動標題報導,陳述哈佛大學新主任校牧是一名無神論者。雖然乍聽之下難免讓人驚訝,但若爬梳相關文章,則可發現事情並不如保守派媒體所描寫的那般誇張。

首先,「校牧」(chaplain)在此新聞語境中,已經超越了基督教範疇,可泛指不同宗教學門的導師與領袖,其工作範疇並非如同台灣的校牧室以基督宗教為主軸,而是有自己所屬的宗教群體,提供自成一派的宗教諮詢、輔導諮商和靈性關顧,並非掛羊頭賣狗肉。此外,校牧是由跨宗教的委員會所選舉而出,比起單一宗教的領袖,更像是學校內宗教部的主任,協調校內超過40個不同宗教團體的運作,以服務對於宗教與靈性有所需求的學生。

哈佛學生的信仰光譜,以近四成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居多。或許是出於此因,才選出一名無神論者成為校內眾多信仰的協調者與帶領者。在看待這類議題時,基督徒應該戴上人文的眼鏡,而非以單一的信仰觀點看待,否則只會落入偏見的窠臼,無法接軌現實,更罔論對話。與其思考「為何以基督教立校的哈佛大學竟淪落至斯」,不如思考為何教會製造了這麼多「宗教難民」,導致近年來的青年無法認同教會。

值得省思的是,新任哈佛校牧所輔導的學生,有許多人在接觸無神論群體之後,反而更能理解信仰,擁有更多元開闊的宗教世界觀。我們可以不認同無神論之理念,不過其團體所發揮的功能卻值得肯定。畢竟宗教在許多人心中較屬於負面標籤,導致人在排斥宗教的狀態下,心中固有的信仰需求轉而尋求其他慰藉而不自知,甚至有人加入了具有控制與洗腦色彩的教派團體,陷入無法自拔的困境。有鑒於此,若校方能夠提供類似宗教學的諮詢,不啻能夠為學生深化思考與論述,以正面的角度看待宗教信仰,而非偏見或逃避。

哈佛設立校牧的原因,或許是為尋道的學人提供平台,以不催促入教的方式,扶持他們尋索心中隧道尾端的亮光。 (作者為壽山中會高松教會牧師)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