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眺望】傳承及傳遞普世認同

盧恩萱(前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東北亞區書記)

過去參與普世會議及活動,很常在回歸現實社會後,感受種種不適應。由於普世活動往往需在短期間討論、完成數項議案,而讓參與者感受到群體信仰的親密感。過去我總不斷回味這樣的美好,但能共鳴的人有限,不禁反思,是否普世與在地教會脫節,導致回到日常生活的我無所適從?

在教會裡,有機會及時間參與普世的人有限,若普世議題只留於圈內熱切討論,在地教會無從共鳴。又加上普世會議談論的議題有時理想過於崇高、甚至流於口號,造成這些議題回到在地教會時,無法有具體的推行方針,而難以落實及延續普世脈動。

因此,教會若希望落實普世觀,應廣邀信徒接觸及認識,青年勢必能成為有力的根基。教會外的國際性活動包羅萬象,更能成為青年日後求職的履歷清單,但若期盼普世確實有青年投入,使「青年是教會的未來」不只是華麗的詞藻,教會應該要引領更多青年認同普世,這個認同可以從接觸、認識、參與到委身。

然而當青年脫離學生階段、進入職場,便很難有自由的時間能投身其中,平信徒委身普世著實困難。教會欲栽培普世人才,應設法引領青年從時間最充裕之學生時代起,便能透過參與行動而認同普世,並傳遞給更多的青年。針對已進入社會職場的青年,或許委身於普世不再是參與代表或服事,而是能持續締造自身與普世的連結。於是就個體而言,普世將內化,即使不再親臨正式會議,仍對普世議題具備洞察力,關懷在地與國外的處境,影響周遭的人,並且持續關心因普世經驗所連結的朋友,也許未來也能適時發揮影響力。

而普世人才也必須傳承,普世不應把持於特定參與者,雖然重點栽培能精進普世代表於會議的敏銳度,但若參與者不願接受思想衝擊,則其所呈現的普世觀及教會也將被制約。再者,若普世代表並未回饋於在地教會,那麼普世價值將無法傳遞,普世將形成狹隘的教條。

因此,教會應著手邀請更多願意走進普世的青年參與行動,讓普世精神能夠傳揚。有機會委身於普世的同工,也應秉持開放的胸襟,邀集不同領域的人參與,平信徒的思路及個人專業,也能成為普世的另類觀點。當前許多普世會議皆要求或鼓勵各會員教會代表能遵循性別、族群平等,以及容納青年代表,為避免普世人才斷層,如何容納及培育平信徒參與,應當是教會未來得納入考量的議題。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