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效力時間銀行訓練 交流社區事工經驗

(相片提供/障關線上課程截圖)

【林婉婷採訪報導】平安基金會所屬身心障礙關懷中心辦理「互相效力」時間銀行團體訓練,9月25日、11月13日以「教會與社區」為主題,邀請多間教會傳道人分享教會的社區事工。9月25日場次有七星中會大南澳教會牧師張興仁、高雄中會一甲教會牧師李宏恩與鹽埕教會牧師吳典林擔任主講者。

延伸閱讀:互相效力時間銀行團體訓練 認識推動實務

「教會進入社區,是我們應當要做的。」張興仁指出,自己除了是牧師,也擔任宜蘭縣大南澳地區合作社經理、宜蘭縣大南澳地區農村再生協會理事長,並參與新住民和長輩關懷據點事工;2011年起攜手在地農人投入有機稻米栽種,並推出「牧師米」品牌。張興仁也和與會者們暢談農業、保健知識,及有機農業缺乏生產人力的現況。

在結論中,張興仁強調「愛」是教會與社區的連結,且是完全付出、不求回報、沒有對價關係並從神領受的愛;他還提醒,執行社區事工要有憨人精神,且社區事務沒有大小之分,就像教會服事沒有高低之別,也鼓勵與會者們思考教會所處社區的需要並擺上,可成立協會等組織作為與公部門對話窗口。

李宏恩則與學員們討論教會發展社區事工的動機。首先要考量社區的定義,可能從地理範圍、關係網絡等面向切入,不過社區「界限」是變動的,可能會因為政府行政、組織串連或社會事件而產生或消失;釐清社區的特質,就更能夠思想教會扮演的角色與發揮的功能。

他進一步點出社區可能存在的內部衝突,包含文化、權力、經濟、區位;其中區位指在地居民的生活習慣、學識、職業與社經地位等特質,涉及面向廣泛,不同區位能做的事情與方法都不同。至於如何透過整合來化解衝突?可以找出共同需求,讓社區朝同個方向前進;也可以找出意見領袖協助凝聚社區共識,還有透過讓渡、交換、平衡等方式利益協調。

接著李宏恩分享巴西教育家弗雷勒(Paulo Freire)和加拿大宣教師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的社區教育精神,反思教會投入社區事工是否符合當地處境,也引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說明教會的社區事工不只是達成一件事情或能夠量化的成果,而是「成為盼望的記號」;期待不是倚靠事情來展現教會存在或宣教目的,而是人的生命就是信仰的見證與記號。

(相片提供/障關線上課程截圖)

而吳典林開宗明義提到傳福音是教會與基督徒的使命,因此教會不是為信徒聚會設立,是為了未信的非基督徒而存在;有這樣的觀念就能打開教會向社區宣教的大門。他介紹過去在小港教會設立南洋姊妹關懷協會,關心新住民生活與進修;後成立老人關懷協會並媒合社區資源,由長青學苑支援師資、醫院支援教會松年大學衛教課程,非經費直接補助讓教會事工較不受限。後來他到鹽埕教會,透過1919食物銀行和「約瑟成長班」照顧弱勢家庭與學生,又藉著彩虹故事媽媽和得勝者發展校園事工等。

最後,吳典林重申教會應當為社區開放,「你和我原本都是平行線,但因為福音的緣故,讓我們成為上帝愛的人。」他提醒,教會不要二分法,若認為教會外都是世俗,這樣既無法開始社區事工,也無法成為社區的祝福。

問答時間,與會者們好奇教會如何推動時間銀行;吳典林表示曾在小港教會團契裡推動,所以是可行的,不過若要更有規模與長遠,可能還是需要政府主導。而與會的平安基金會副執行長林耀明長老則提到,各教會需要與條件不同,勉勵各教會也能依照資源與能力發展事工。

障關中心副主任吳秀鶴表示,障關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屬下社福機構,期待透過服務傳揚福音,並也期待與教會合作,作為教會從事社區事工的橋樑;而「時間銀行」的精神在於每個人公平擁有24小時及天生我材必有用,與「活出上帝對生命規劃與恩召」的信仰教導不謀而合,也是教會可以運用的資源,因此透過辦理「教會與社區」的主題訓練,邀請民眾認識鄉村、都市、半都市和原鄉等不同類型教會的社區事工經驗,盼促進交流、學習或引發其他教會投入社區工作。

第2梯次的「教會與社區」課程將於10月17日至11月28日期間、共計6個禮拜日下午1點半至4點半在中心舉行,歡迎洽詢07-962-0336轉18余社工。

廣告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