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採訪報導】司法院與孢子囊電影院在今年二度合作「視讀司法」線上放映講座,透過電影欣賞與法官分享帶領民眾認識司法議題;今年第5場講座在9月25日晚間登場,邀請台灣導演易智言和台南地方法院法官陳欽賢對話,藉著觀眾投票選片第1名的傳記劇情片《漢娜鄂蘭:真理無懼》(Hannah Arendt)談「輿論與權力的煽惑,如何守護真理,避免邪惡的平庸?」。
延伸閱讀:
易智言認為,劇中納粹戰犯艾希曼稱自己只是服從希特勒的命令,但從漢納鄂蘭的觀點來看,當人放棄思考,選擇被動受環境與他人宰控,就可能造成巨大的苦難;不過陳欽賢認為,艾希曼確實有「思考」,也表示自己在命令與良心間擺盪,可見艾希曼的惡行是經思考的選擇,也顯示人並不是會思考就能夠做出善的決定,因此他相信漢納鄂蘭所謂的「思考」包含選擇善良,具有「勇敢」的意義與期待。
在問答環節,兩人進一步討論何謂「放棄思考」;有民眾提問,當初跟隨納粹的人應該也經過相當思考,現代人看待這段歷史是否可能事後諸葛?抑或是符合某種價值才算是經過思考嗎?陳欽賢直言,若從司法角度來看,其實審判確實是事後諸葛,審判者的決定也都是勝利者的角度;易智言則認為放棄思考不是「不思考」,而是「放棄繼續思考」,不願意去追究、深入問題,選擇隨波逐流。
陳欽賢坦言自己也經歷「平庸之惡」。1970年代,台灣司法認為購入、囤置毒品就構成販賣毒品既遂罪,哪怕尚未實際販售出去,當時包含陳欽賢在內的法官們雖然覺得這樣的判定並不合理,但還是選擇遵守;這項判定直到2012年才有調整,現在回想起來,陳欽賢認為自己那時也犯下平庸之惡。另外如曾經有持剪刀偷水果而被判「加重竊盜罪」的案例,只因為剪刀被判定為兇器;他認為這些確實都有其不合理之處。
關於「服從命令但必須犯下惡行」或「聽從良心但可能危及自身」的兩難,引起民眾在留言區熱烈討論。陳欽賢補充,「共犯」定義並不限定於親手犯下罪行,因此艾希曼雖然不是開槍的執刑者,但他參與在猶太人被抓捕、集中與運送等系統性的罪惡過程;值得注意的是,法律會考量「比例原則」,例如當某人被迫犯下罪行,導致一個人失去性命或導致六百萬人失去性命在法官的判斷裡仍有差別,有可能前者不會被判刑、後者卻不能無罪。
針對2023年要上路的「國民法官」制度,易智言擔心若每起案件都要經過多方考量,對民眾而言是否很困難?又要如何去預備自己以免犯錯?「每個人都會犯錯,國民與法官都是。」陳欽賢指出,國家不希望這個制度造成人民負擔,電影中造成「平庸之惡」的體制壓迫,而國民法官面對的是社會壓力與期許,這也是平庸之惡產生的風險,他建議國民法官要保持專注,也與其他國民法官、法官充分討論,認真做出決定,若心中相信無誤就勇敢堅持。
今年度「視讀司法」講座最終回將於10月2日晚間登場,選片是與勞動權益相關的《全面開戰》,由威秀影城資深公關經理兼影評人「膝關節」和台灣橋頭地方法院庭長陳明呈法官對談。「2021視讀司法」《全面開戰》映後座談臉書直播可點連結,過往講座紀錄與更多詳細資訊歡迎關注「司法院」或「孢子囊電影院」臉書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