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澳斷橋2週年 李正新談漁工人權

(相片提供/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線上講座截圖)

【林婉婷採訪報導】2019年10月1日,宜蘭南方澳跨港大橋斷裂、倒塌,造成6位外籍漁工不幸喪生、9位外籍漁工輕重傷。今年是斷橋事件2週年,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於10月1日舉辦AmnestyTalk線上講座,邀請天主教耶穌會台北新事新事社會服務中心專員李正新主講,帶領與會者回顧斷橋事件,也分享外籍漁工服務經驗。

延伸閱讀:助人中體驗上帝的恩典 學習用上帝眼光來突破困境

斷橋事件後,新事協助死亡個案家屬處理後事與賠償,也協助受傷外籍漁工申請職災理賠,並持續關心後續復健和心理情況。李正新坦言,當時有漁工經歷重大創傷,思鄉心切到甚至躲避社工探訪,但中心仍不斷溝通,請他們留下來確認理賠、保障自己權利;另在連結法扶基金會資源時,最開始也有漁工們擔心要付費或影響日後來台工作機會而不願委任律師,同樣經過溝通才答應,也感謝法扶基金會用心請懂得印尼語的律師處理此案。

延伸閱讀:外籍漁工罹難1週年 追思並呼籲改善勞動條件

李正新也指出,當時港務公司處理賠償事宜的做法存在瑕疵。他們擬定「同意書暨領據」,寫明給受害漁工每人4萬5000元作為財物損失賠償,然而內文附上「不得以身體損傷對港務公司提出告訴、要求賠償」等但書。該文件僅以華文和英文書寫,港務公司通譯亦未詳細說明整份文件內容,且這份文件是在2019年10月22日展開簽署,但失能鑑定需要6個月時間,這樣預先要求並不合理;當時新事特別請漁工們錄影存證,說明是在資訊不對等情況下簽署文件的事實。

針對斷橋事件裡政府作為,李正新認為政府處理重大事件應透明、公開、公正,成立專案小組並以受害者為中心協助理賠事項,也呼籲正視外籍漁工勞動權和居住正義,建立「廠住分離」規定,且政府與各界應關注公共設施維護,公共設施的安全檢涉與檢修要依法落實。他盼望政府能以「人」的角度看待漁工,而不只是某種職稱或身份標籤。

2019年10月24日的第11屆國際基督徒海事協會世界會議中,斷橋事件倖存漁工們與菲律賓樞機主教塔格萊(Luis Antonio Tagle)見面、對話並接受安慰。(攝影/林婉婷)

新事「外籍漁工行動服務隊」前往港口近距離接觸漁工,暸解他們的處境,並以淺顯易懂的文宣和「漁工大富翁」遊戲等方式,向漁工們說明勞動權益與責任;亦服務個案需要、募集和提供物資,並透過僱主座談會暸解僱主困境,及藉著文章、電台、演講等方式社會倡議。

新事也設計多元且溫暖的服務形式。考量漁業屬於高風險勞動,近年加強職業環境安全和自我健康管理宣導,並與醫師在港口提供走動式健康檢查和諮詢;與漁港附近店家合作「歇腳亭」,為有需要的漁工提供保護、協助轉介、陪同就醫等;舉辦「助人工作坊」培力漁工們釐清權益盲點,進一步去幫助更多同鄉夥伴;重視漁工們「父親」的角色,邀請他們說繪本故事並錄音,並向社會募集玩具,讓他們能寄給在母國的孩子們,雖然身處兩地,心仍可以緊緊相繫。

廣告

講座最後,李正新提出幾項政府可以更努力的建議,包含增設港邊人權設施,如廁所、浴室、祈禱是和休閒空間,改善現行諮詢管道不易利用、勞動檢查流於形式且不夠嚴謹、移工問題推給仲介處理等問題。他也點出在高齡化、少子化的處境下,台灣確實需要外來勞動力的實況,期待各界友善看待外籍勞工,接納多元文化融合,也要留心自己是否受有心人士操弄之負面議題影響。

李正新在問答時間裡預告,明年中心會出版外籍漁工職業安全手冊,翻譯成多國語並以情境案例指導漁工們如何預防意外。眾人也討論到語言問題,李正新表示目前常見做法是為移工們開設華文學習班,但新事是透過活動鼓勵漁工們勇於表達自己的問題與需要,因為有時陳述本身可能就是一種困難,這也是現行較少見的形式。

關於移工人權,國際特赦組織在新報告《在他們的人生巔峰》(In the Prime of their Lives)中,指出西亞國家卡達當局未調查過去10年來上千名移工死因,並指出該國的極端氣候造成移工勞動風險。近期將會發起相關聲援聯署,更多即時資訊可關注「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官網臉書粉絲專頁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