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從建堂基金發展多元住宅的可能性

(相片提供/Pixabay)

 哆啦A夢

不動產的議題牽涉深且廣,除了呼籲政府重視外,教會應從另一層面反思能做什麼。過往台灣醫療落後,因西方宣教師的醫療宣教得以站穩腳步,乃至今天醫院規模營收數以億計,應該完全超過當初馬偕、馬雅各、蘭大衛等人的想像,繼而我國政府開辦全民健保後,醫療的普及與量能均達到高峰。個人淺見,百年前的教會看見時代的需要,今天的教會是否看見貧苦的普羅大眾?我們怎捨得我們的鄰人無地可站、沒房可居?

現今面對房地產價格飆漲、薪資收入停滯不前、所得差距持續擴大、青年相對剝奪感嚴重,我們身為基督徒又是怎麼理解這些剝削的事實?一些人獨善其身,以為靠著自己的努力、上主的施恩賜福,便以為窮人遊手好閒、沒錢花活該?一些人沾沾自喜,以為還好自己身在教會,不是底層人民、不是這時代悲慘青年。而我們選舉的長老執事,還選了有名有利的律師、醫師、老闆等人,牧師則怕得罪金主、斷了金援。誰為沒權沒勢的人發聲?難道「贖罪券」在此世道復辟嗎?

而教會對現況普遍缺乏想像,手握廣大資源投入建堂基金,2018年教勢統計已超過6億元,卻不幸犧牲下一代的未來。身處都市寸土寸金的教會,無不追求更大的容積率,好容納更多的人進教會;位於偏鄉看似荒涼的教會,無不靠著過去的積累,卻擋不住青年外流的現實。看似斷裂的兩端,殊不知其實是同路人,都因著這塊神聖的土地,過去與上帝立約、主日聆聽上帝話語,更是大家追逐夢想的舞台。但建造又大又美的教堂,好像是教會的唯一使命,難道萬民會因為富麗堂皇的建築物而來受洗嗎?到底什麼時候耶穌要我們和世人一樣追求瑪門?難道不是用心靈和誠實拜祂嗎?

目前政府積極推動青銀共居、社會住宅等計畫,雖計畫量能有限、僧多粥少,但至少已開始規劃;反觀教會,停留在象牙塔置身事外,處於中產階級而沾沾自喜。過往因應大專學生外地求學發展學舍、三大神學院募款興建整修宿舍,而對於社會的變遷與實況,我們不僅關懷力有未逮,更常是落井下石,拒絕成為受苦者的夥伴與弱勢者的依靠。教會漠然至此,豈是當初耶穌在登山寶訓所言:「謙和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土地。」難道清貧的人們,還不夠溫柔謙和嗎?

呼籲教會向政府建言外,應重視盤點現有資源,包含土地、建物等閒置空間,評估管理的可能性,提供平價實惠的住宅租賃,讓社會新鮮人、新婚家庭、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等各種多元家庭,有機會與教會建立關係,成為眾多無房者的福音。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能像一領一‧新倍加、21新世紀台灣宣教運動推動中心或松年配合長照等措施,鼓勵更多教會投入在此運動,深信在百年後數算恩典之際,發現我們教會正走在一條合主心意的路上。 (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