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學習共生,還是成為鴕鳥?

(相片提供/Pixabay)

◎ 葉子揚

前陣子,台灣出現兩次小規模群聚確診後,只看不同媒體的標題,的確會讓民眾惶恐不安,然而細心留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迅速應對行動後,感覺這一波疫情還是控制得住的,至少這幾週公布的確診數字均沒有大幅度飆升。然而,民眾每天期待「清玲」和「嘉玲」出現,並且為此而感到興奮陶醉,卻有點像「倒洗澡水時,把嬰兒一起倒掉」的感覺。

這段時間,筆者一直思考疫情跟恢復民眾日常生活的平衡。坦白說,台灣第一波近三個月的疫情,令民間基層經濟活動停頓,就筆者在台北市實地觀察,周邊主要商圈出現了不少空置鋪位。如果真出現第二波疫情,對基層經濟活動的影響將不堪設想。當全球都正在倡導民眾要跟疫症共存的時候,我們台灣又應否批判思考一下,當了模範生太久而帶來的副作用呢 ?

之前全球在疫情陰霾籠罩下,台灣因關閉國境避開疲情,在短期經濟效果上獲得益處;但現在台灣出現疫情,全球的經濟活動卻開始恢復,台灣面臨的經濟危機其實就會大得多,甚至影響到明年的九合一選舉最終結果。「標題黨」必定會借題發揮,民眾不習慣看內容與經過,虎視眈眈潛在的鄰國入侵者則有機可乘,到時受害的也可能只會是我們自己。

若參考英國與歐洲,他們早在年初已提出與疫症共存,並鼓勵民眾盡快接種疫苗,令生活回復日常,更不需對每天的確診數字擔驚受怕。再以香港為例,香港人跟疫症共存一年多,已爆發好幾波疫情,但在如此艱難的處境中,香港人已盡力回復日常,不被像無止境的疫情牽連,繼而犧牲民間基層經濟活動,在轉變的國際形勢中落後於國外。

當我們以歷史為鑒,1918年肆虐全球的西班牙流感,也是在病毒不斷變異、疫苗未普及下,在爆發疫情近三年後,無聲無息地消失。故此在疫情完全消失前,我們最重要還是將個人防疫措施做好,並盡快接種疫苗作基礎防護。嘗試作多一點個人的獨立批判思考和分析,我們便不需要被疫情與每天不同記者會的風向帶著走,導致與國際社會的距離越拉越遠。

感覺我們像當模範生太久,現在雪白的衣服有一點髒,就驚恐到不行,卻忘記世界已流行穿有破孔的牛仔褲。 (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生)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