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專題報導】海洋有怎麼樣的魅力?四面環海的台灣,不少縣市距離海岸仍有段距離,不過可以看見不少水域活動愛好者把握每次假日時光到海邊運動、休閒。邱百合,現任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研究院海下科技研究所研究助理,同時是自由潛水教練,利用假日到屏東恆春指導自由潛水和帶領帆船體驗。

邱百合出生於台南北門,當時父親邱瑞淵牧師就在台南中會北門嶼教會牧會。她回憶,由於基督教家庭不會有農曆七月禁止嬉水的限制,所以小時候都會趁著暑期去玩水,當時就感受到自己對於水域活動的喜歡。喜愛鯨豚的她思考著未來朝相關領域發展,很感謝當時教會長老張文信帶著她到墾丁浮潛,這也是邱百合正式接觸海洋的開始。

邱百合的大學就讀中山大學海洋資源系,期間學習浮潛和水肺潛水,也通過水肺潛水證照。她表示,雖然當時海洋相關科系較為冷門,但她周遭的人都很喜歡水域活動,因此相處起來都很融洽。

駕駛帆船。(相片提供/邱百合)

首位賞鯨業女船長

大學四年級時,喜歡觀賞和記錄鯨豚生態的邱百合曾在花蓮的賞鯨船上擔任解說員,後來有機會接受船長指導開船,也愛上自己掌舵的感覺,於是考取動力小船執照,又經過實習2年,正式成為台灣賞鯨業首位女船長。

邱百合點出,在陸地上,車子可以停在停車格,但在海上,每艘船位置、大小都不同,且會隨著水流與風移動,因此自己最開始在停船時總擔心撞到別人的船。開船出海除了有駕駛的技術,更要有判別海洋環境的能力,例如在東海岸開船時要避開流刺網、延繩釣等漁具,因此要學習認識當地的漁具標誌方式和放置方向;西海岸也會有漁具,例如西子灣有補螃蟹的籠子,但這就是單一個漁具,而不是蔓延開來的漁網。

關於賞鯨業,曾經在花蓮有隻非常親人的抹香鯨,因此賞鯨船出海都會帶著觀光客去觀賞,後來這件事也引發公民團體抗議,認為這是消費動物。邱百合指出,過去中華鯨豚協會曾推動「賞鯨標章」制度,即派員至賞鯨船擔任遊客,觀察該船在尋找、接近鯨豚時是否友善,及是否有向遊客進行生態教育解說等;不過這個標章制度較少人知道,民眾搭乘賞鯨船可能還是參考網路資料或民宿推薦,邱百合認為若是這樣的制度可以廣為人知,相信有助於提升賞鯨業整體發展。

 


▲ 在東沙駕駛研究船。(相片提供/邱百合)

往返 在東沙擔任研究人員

在台灣,適合賞鯨的時候約在4到9月,僅半年時間;邱百合坦言,若真的要以此為主業較為困難,於是後來她轉換跑道,在公部門當職務代理人。不過深知自己性格不喜歡被束縛,所以邱百合並沒有長期擔任公務人員的打算;確實,在1年的工作期間內,邱百合再次確定自己並不適合這樣的工作環境。

很幸運的是,當時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要在東沙成立海洋研究站,需要會開船、潛水和實驗採樣技術的駐站人員,符合上述資格的邱百合順利於2013年再度回到海洋專業領域。

聽到「東沙」,多數人會直覺地想到「東沙群島」,不過邱百合指出,其實東沙不是「群島」,而是單獨一座島嶼,又因為屬於環礁地形,所以正確名稱應是「東沙環礁」。東沙位在高雄西南方約240海里(430公里)處,和台灣有段距離,島型如螃蟹的螯,長3公里、寬1公里,把有路的地方都走過大約耗時20分鐘;島上有其他單位如海巡署、海軍、空軍、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等人員駐島。

邱百合等研究人員在東沙的工作,主要是採樣海水和生物,並放置長期間設測儀器等。2年後,邱百合結束往返東沙島與台灣本島的生活,回到中山大學擔任海下科技研究所研究助理。

▶ 知識補給 ◀ 海下科技研究所

前身為「海下技術研究所」,以海下科技為發展主軸,致力於水聲傳播及水下機電學理與實務研究。學生畢業後可投入傳統海洋產業、一般科技產業、或是新興海下科技產業;另經聲學訓練者亦可從事傳統製造業或高科技產業之訊號量測或分析工程師。(資料來源/國立中山大學海下科技研究所網站,整理/林婉婷)

 


▲ 在菲律賓自由潛水。(相片提供/邱百合)

下潛 自由潛水經驗與心得

2016年,邱百合觀察到自由潛水的趨勢,喜愛水域活動的她也自己嘗試,並在2017年正式接觸自由潛水課程;邱百合回顧,最開始上課是想認識相關知識和提升安全性,不過越學習越有樂趣和挑戰感,所以在2019年初考取教練資格。

談到聽聞或本身的自由潛水經驗,邱百合提到,在2018、2019年聽到不少自由潛水時因缺氧而「昏迷」的意外事件,而情況較嚴重者多是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或沒有潛伴陪同。

去年也曾有類似的驚險時刻就在邱百合眼前發生。當時她在上課,看到一行約10人在玩水,然而貓鼻頭一帶的水流較強勁,因此他們被水流越帶越遠;見狀,邱百合與夥伴趕緊將學生們帶上岸並通報海巡;好險那10人裡有水性較好者,即時帶頭把其他人也帶上岸,才沒有釀成憾事。面對從事戶外活動卻因專業與預備不足而造成的意外,邱百合直言,海洋是開放的,不能限制任何人親近,但確實也需要許多海洋教育;她強調,海洋教育不光只是知識,更包含建立對環境的危機意識,也建議民眾從事水域活動找專業人士陪伴、帶領。

邱百合又指出,不同海域都有其特性,因此哪怕是有水域活動經驗的人,他們到不同地方的海邊也會請教當地人,以暸解合適玩水的時間和範圍。

▶ 知識補給 ◀ 自由潛水

自由潛水(Freediving)是指不攜帶供氧裝備、以屏息方式進行的潛水活動;作為休閒,自由潛水能更靈活行動並融入海洋,也因為屏息,不會發出氣泡嚇走魚類,能盡情欣賞、探索環境與生態之美。自由潛水也能作為競賽,除了自我挑戰,國際自由潛水發展協會(AIDA)自1922年開始就舉辦相關世界比賽。(資料來源/專業潛水教練協會、國際自由潛水發展協會官網,整理/林婉婷)

 


上岸 海洋運動與休閒展望

雖然潛水與游泳屬於不同類型活動,甚至近來受到歡迎的獨木舟、SUP(Stand Up Paddle,立式划槳)等水上活動更不會實際接觸到水,但邱百合建議從事水域活動還是應有基本游泳能力,因應突發事件能自我保護。

除了熱門的潛水、獨木舟、SUP、衝浪等,「帆船」是近幾年邱百合在推廣的水上活動;帆船主要靠風力為動力,速度約10公里,沒有引擎油味和噪音,可以安靜享受悠閒的海上時光,且兼具參與感和趣味性。不過帆船仰賴風況條件,風太強時可能導致帆船傾斜、影響體驗。

水域活動對當地海洋環境和生態是否會造成影響?邱百合直言,只要有「人」就會有影響,例如浮潛、水肺潛水時踐踏、採集珊瑚與觸碰、驚擾魚類等,都是對環境、生態的傷害,又或是還有潛水時以麵包等食物餵食魚類;另外還有海洋廢棄物問題,包含被丟棄在沙灘或被沖入海中的人為垃圾。
不過,邱百合也看見不少年輕人留意到這些問題,並以行動改善,例如宣導環境保護意識和知識、主動發起淨灘等;近幾年恆春也較少潛水時餵食魚類的現象。

最後,邱百合提出兩項提醒:從事水域活動要以「安全為首要」,未經過專業訓練者應請尋求相關資源協助;重視「海洋禮儀」,對環境和生物保持尊重、避免破壞,「並不是因為海洋是開放的,我們就可以恣意使用,對海洋的生物來說,人類畢竟是外來者。」

小琉球的海龜。(相片提供/邱百合)
▲ 萬里桐的角鰈。(相片提供/邱百合)
▲ 後壁湖的小丑魚。(相片提供/邱百合)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