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頻道】基督徒論海洋神學(5-4)

──試從聖經與文化角度反思

Image Michelle_Raponi from Pixabay

◎ 王文基(基督教宣道會天母堂主任牧師)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討論海洋,是非常具有實踐意義的,像台灣有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海洋經濟整合發展構想」,訂定未來發展構想與策略,期待藉由落實各個計畫,活絡地方經濟、促進區域均衡發展。對基督信仰者而言,海洋作為生態系統的一環,實在具有生命特質的意義,不論是海洋或陸地生物,皆與海洋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因此,我們可以用基督信仰的生命觀點來對海洋經濟做神學反思。

首先,以經濟利益的考量看待海洋資源時,很容易落入工具性思維的試探。人類常視海洋為生財工具,且在資本主義的推波助瀾下,功利式的思考與行為幾乎成為必然。其次,一旦以經濟角度操作海洋資源,經常會伴隨某種進步主義的意識形態。人類會不自覺地漸增從海洋獲取資源與利潤,追求數字的增長成了既定的迷思。但我們為何不反思,到底人類在海洋大量獲取資源代表著什麼?長遠來看對生態會帶來什麼負面效應呢?實在值得深思。最後,當海洋成了經濟資源的獲取來源時,必然會通過競爭而形成霸權主義。這是一種非人性化的壟斷行為,我們從歷史的海洋霸權之爭奪足見一斑。

  11.環保與海洋  

大概在20世紀的五、六○年代,西方工業化國家開始意識到環境汙染帶來的生態危機,其影響所及,包括大氣、土壤與水資源等。如此的生態危機到了七、八零年代,不但未改善,反而更趨嚴峻,全球各地普遍出現不可逆轉的生態失衡與破壞,及至21世紀,仍舊以「沒有最壞,只有更壞」天天在網路世界傳達各樣令人震驚的消息。以海洋為例,如冰川融化的速度令人咋舌,改變了全球水位與國家安全的考量;又如深洋含塑膠垃圾與微粒量的探究更是令人吃驚,海洋生物受到的汙染與暴斃情況著實堪憂,這些問題正挑戰著人們的生活形態。

1971年,一群懷有共同夢想的人從加拿大溫哥華啟航,駛往安奇卡島,阻止美國在那裡進行核試驗,這些行動分子相信少數人的行為能夠改變全世界。他們在漁船上掛了一個標語,上面寫著「綠色和平」(GREENPEACE)。到今天,綠色和平已成為推廣全球環境議題的國際組織,總部設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在全球超過55個國家設有26間辦公室,約有300萬名支持者,他們以行動期待帶來改變。這個組織其中一項行動便是「守護海洋」,他們在全球呼籲製造、銷售或使用塑膠微粒(柔珠)產品的國家,儘速推動全國性與地區性立法,禁止這類產品出現在市面上,他們落實具體的行動有效地喚醒了不少人的環保意識。

而在台灣也有民間力量醞釀而成的荒野保護協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等組織,以具體行動來關心海洋生態的維持,身為基督徒的我們也可以多學習或參與其中。每當基督徒思考大地管家職分時,也應該從落實行動的角度作回應。台灣四面環海,對我們而言不正是「海洋處境」提供了該有的挑戰與提醒嗎?

  12.政治與海洋  

在學術界中,學者從近代海洋研究議題中,尋找海洋在不同時期之政治及戰爭定位。藉由知識與學術界研究「海洋與政治」的成果,揭露人類在歷史中,一直都有關注海洋的政治意涵,而大多數人習慣以土地的角度思考政治議題,卻忽略從海洋的角度連結對政治的反思。譬如許多人比較注重國土安全,卻相對輕忽了海域安全的重要性。當然,這是與國家之海岸線比例有關的,如果一個國家完全在內陸沒有海岸線,政治考量理所當然就會集中在土地上。

其實從聖經中可以看到海洋與政治之間的關聯性,出埃及記的敘事藉著摩西帶領以色列百姓過紅海的歷程,述說了一個上帝在海洋中與埃及法老王之政治角力的故事。正如14章18節上帝說:「我在法老和他的車輛、馬兵上得榮耀的時候,埃及人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了。」而在使徒行傳中記述保羅向外邦地區的宣教旅程時,同樣以海洋(地中海)為主要背景顯明上帝的引領和主權。雖然全本聖經中關於上帝的救贖故事主要為了突顯上帝國的政治層次,但是我們仍可在相關海洋的處境論述下看見上帝與世界政權間形成的張力,然而兩者勝負之間早有分曉。

若以海洋的角度思考,審視台灣的政治社會情境,讓我想到資深出版人郝明義在《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中所指出,很多人聽了這個書名都問:「我們的四周不就是海洋嗎?」他說:「地理條件上,是。但在心態和認知上,我們不是。各種原因,使得台灣明明在海洋之中,卻長期背向海洋,使得我們忘了面對海洋該有的冒險探索;而只固守小農耕作的保守心態,使得我們身處豐饒之中,卻看不清自己的資源,反而一路製造越來越大的破壞,終致深陷困境,甚至絕境。」作者更悲嘆:「台灣身處海洋之水,卻自己耗盡資源,成了『無魚之海』。」我想海洋正是充滿生機之處,而生命必會尋找出路,你認為呢?

  13.知識與海洋  

關於海洋生態的各樣知識實在浩瀚,有些是屬於專業知識,也有些是基本常識。話雖如此,有不少關於海洋的知識其實並不是我們容易回答得出來的,例如:「海水為什麼會鹹?」「烏賊為什麼要噴墨汁?」「鯨魚為什麼要噴水?」「造成大量珊瑚死亡的原因為何?」「形成潮汐現象的主要原因為何?」「聯合國為呼籲全球關心海洋,決議自2009年起,將哪一日訂為『世界海洋日』?」這些題目其實是2018年度海洋知識大考驗國小版題庫,答不出來也不要緊,我們只需承認對海洋生態的知識並不足夠。

至於台灣,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2006年發表的《海洋政策白皮書》,提出建設台灣成為生態、安全、繁榮海洋國家的願景。另外,教育部為落實2007年頒布的《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所提各項策略及目標,制定五年為一期的「海洋教育執行計畫」,目前進入第三期(2017~2021年)。期待透過政府政策的推動和民間組織的配合分工,促使我們對海洋的知識日益豐富。

基督徒對海洋的知識也可以從信仰上帝的角度來思考,如:「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哈巴谷書2章14節;另參以賽亞書11章9節)先知預告上帝的彌賽亞國度乃是遍地之人認識耶和華的榮耀,如同海洋滿了水一般。也許我們可以認識諸多自然生態的知識,但更首要的是認識自然生態背後那位創造的主宰。此外,詩人也曾從上帝創造與主權的角度描述海洋與上帝的關係:「海洋屬祂,是祂造的;旱地也是祂手造成的。」(詩篇95篇5節)這些不同的角度突顯出信仰者是以認識上帝為前提來探索各種海洋的知識,自然科學的背後有著神學的關聯性,兩者乃是互動的知識。

  14.美學與海洋  

海洋環境本身是一個充滿美的世界,而人類接觸海洋及其生命的奧祕時,亦透過模仿的方式重現海洋的世界,最明顯的例子便是水族館了。

水族館打破了人們與海洋世界的隔閡,以非常近距離的方式提供我們關於海洋的豐富體驗,但我們甚少從美學文化的角度來反思水族館與海洋的關係,也許這是值得我們思想的議題。西方學者在反省人們是否認同並讚賞水族館所呈現的海洋生命環境時,提醒我們對水族館呈現的海洋環境仍然有某種兩難的困境:以積極面來說,水族館可以成為保護珍貴海洋生物的地方,而消極面則是水族館乃是人工環境,絕非客觀的自然世界。

海洋之美及其奧祕常常能夠觸動人類心靈,大量文化創作皆受到海洋美學之影響。然而,並非人人皆可以靠近海岸線,在內陸地區沒有機會接觸海洋之人口占大多數;此外,人類根本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生活在海底下,所以事實上大多數人在海洋經驗上是非常缺乏的。由此看來,透過水族館便可以加強人們對海洋環境與生命的認識和體驗,而且水族館經過專家多年不斷的研究與改良,在海洋環境生物學與美學上已有長足的進步了。 (待續)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