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女孩日 探討「譴責受害者」現象

(相片提供/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婦女館影片截圖)

【林婉婷綜合報導】10月11日是聯合國「國際女孩日」,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婦女館以「嘿!女聲挺女生」為主題,於10月8日在臉書發表宣導短片,片中街訪民眾對女性遭遇性騷擾、性侵害事件的穿著迷思有什麼看法,也分析Dcard上討論性騷擾、性侵害事件的1800則留言,其中「穿得少就不要怕被騷擾」等指責性言論高達19.2%,而「提供受害者求助管道」的專業性言論僅0.5%。

關於「譴責受害者」,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副理事長、國立屏東大學大武山學院兼任助理教授蔣琬斯從教育現場觀察指出,學校老師們由於看過、處理過許多性別事件,因此在教育宣導時可能會不斷強調風險,但也因此有「你/妳不要怎麼做」或「你/妳不可以怎麼樣」等過於簡化的指導,甚至在談數位性別暴力事件中,傳遞出被拍攝親密影像的人「太傻」的意味。

蔣琬斯說明,「數位性別暴力」包含親密關係的私密影像、圖片被散佈,這是近來校園常見的性別事件;有些拍攝是受害者遭到偷拍,但也有些是基於對親密關係對象的愛與信任而自願被拍攝。她曾經在大學課程裡討論親密影像外流問題,並強調重點不是拍不拍攝影像,而是「為何會外流」,願意被拍攝不代表可以被公開;犯錯的不是願意拍攝影像的受害人,而是外流影像的行為人。

課程後,有學生致信表示自己曾經有這樣的經驗,當時師長都不斷被責罵「為什麼會想拍這樣的東西」,導致該學生一直覺得這件事是自己的錯,也不敢再和別人提起,直到蔣琬斯解說後才意識到自己其實是被害人,不應該再責怪自己。

(相片提供/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婦女館影片截圖)

蔣琬斯會以這個例子提醒老師們,學生們都是帶著不同的經驗和背景聆聽老師的教育宣導,若老師只是過於簡化地重申「不要拍攝就沒事」,很可能會造成另一種傷害。不過蔣琬斯坦言,這也與台灣過去的性教育常採取恐嚇方式有關;她點出,威嚇或許有短期效果,但長期導致的副作用就是偏見、歧視,例如認為罹患性疾病者就是不潔身自愛、濫交等;這點確實需要更多反思。

除了「不要拍攝就沒事」,諸如「太晚就不要出門」「不要穿這樣出門」「你/妳是不是做了讓人誤會的事」「這是開玩笑,不要這麼嚴肅」「女孩子就是要懂得保護自己」等話語,哪怕說者不是惡意,只是出於勸導,但都可能使受害人更感覺受傷;蔣琬斯強調,受害人怎麼樣的穿著、打扮,都不構成行為人騷擾、侵害的理由。

廣告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