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職場青年不需要你的扼殺與同情

Mazlow的需求層次結構(相片提供/維基百科)

◎ 哆啦A夢

前陣子有場宣教論壇,主辦單位竟邀請一位歧視性少數族群的前立委參選人專講,將「馬斯洛需求理論」直接套用身心靈於聖俗區分,而忽略自我實現與超越的價值,更帶有種族優越的歧視,不難理解其過去對脫離貧窮的落後言論,會以施捨之名卻行歧視之實,原來在做好事的背後,支持的想法竟然如此膚淺與對台灣社會的無感。

而另一位外教派牧師的培靈對完美主義的觀察與反思雖值得贊同,卻不斷強化為了「得福氣」而傳福音。邀請外教派強調盲目尊榮長輩、順服及蒙福的教會,真的適合我們長老教會嗎?我們的信仰過去受到政府的壓迫,不斷抗爭尋求真理,在教會中不斷地學習、批判與成長,進而願意委身並服事在所認同的教會,難道我們追求的大使命只是為了領人歸主嗎?我所認識的長老教會如〈信仰告白〉所言:「通過愛與受苦,來成做盼望的記號。」而追求幸福與卓越的教會,絕對不是、也不應該是我們的目標,我確信我們需要使世界成為上帝國,充滿公義、平安與歡喜。

而工作坊的講師更令人瞠目結舌,青年事工還停留在上對下式的單一教導與互動,難怪宗教儼然成為鴉片麻醉劑,讓人們可以暫時抽離這個世界;無怪乎教會距離青年這麼遙遠,也不意外在職場的宣教令人沮喪與失望。教會仍用上一個世代的方式,出一張嘴指揮著無限可能的下一個世代年輕人,看不見信仰的反思與文化的連結,滿場空洞、乏善可陳的口號,美其名理財,其實就跟世人一樣愛「拚經濟」,這一切跟洗腦還真像啊!福音世俗化成一個「商品」,是靠口才嗎?

而換個角度來看,多位講員呼籲青年積極拓展職場宣教,但講員本身有職場宣教的實戰經驗或背景嗎?無非待在象牙塔內的想像,缺乏數據與真實情況的理解,這樣還大言不慚地說青年要在職場宣教,遑論我們對職場有負擔。青年失業率持續攀升、遠高於平均值,青年貧窮問題加劇,相對剝奪感嚴重,房地產價格飆漲、年輕人不禁望房興嘆,試問我們教會又如何看待這些難解的議題?而青年又該如何從泥沼中脫身?

主辦單位對工作坊的定位,看來是不太了解現今青年處境,單純以優越的角度來判斷青年應該更加努力傳福音,以為不傳福音便有禍了!當青年不認識自己時,迷惘之際,教會居然滿腦子在想如何利用青年、培訓工具人,甚至灌輸錯誤且過時的觀念,給予狹隘的方向,這樣如何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究竟是牧長把個人期待參雜其中?還是教會根本拒絕讓青年發聲?在陪伴青年的路上,教會是否花足夠的時間與精力?教會能否傾聽青年對未來的想像?

正如保羅對提摩太的勉勵:「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4章12節)教會應該要信任並相信充滿理想的青年,如同保羅見證「我不以福音為恥」(羅馬書1章16節),努力在生活中實踐愛,見證上主的恩典,不帶任何目的的關懷,建立真實的友善關係,希望「職場不用宣教」,而是奉主的名無論在何處聚集,主耶穌就在我們當中了!在職場如同在天上,不看職場為世俗,叫上帝的旨意在我們身邊成就,這樣我們離上帝國就不遠了! (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