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舉行論壇 青年跨界對談 釐清問題癥結 尋求信仰應對之道
【陳逸凡台北報導】台灣連續幾年景氣低迷,經濟成長趨緩,普遍低薪、貧富差距擴大,青年對未來感到失望、有著巨大的無力感。由《新使者》雜誌社主辦的第2場「新使者論壇」聚焦「面對青貧時代」,於4月23日下午假台北大專學生中心舉辦,邀請長期關心青年貧窮問題的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葉大華,以及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王道一座談,並邀請5位教會青年共組圓桌會議,一起就實況、倫理、信仰等層面進行討論。
葉大華首先從社會結構及心理文化層面切入解構台灣青年貧窮現象,並試圖與青年們對談從信仰中突圍的可能性。她認為青年貧窮成因可能是個人、家庭、社會因素,但是自從2009年國家大規模推動「22k政策」,政府補貼企業以月薪2萬2000元聘用大學畢業生,原意是在金融海嘯後減低失業率,卻大幅拉低起薪,讓青年陷入貧窮困境,造成世代間的矛盾與不合理的分配。目前有6成的青年落入雙重經濟負擔,「又要償還就學貸款、又要扛起家計」。
葉大華認為教會跟青年面對這些問題,大專青年輔導資源可以更多投入,媒合青年就業,可以與非政府組織加強合作,她提到自己當初就是受惠者,第一份工作就是透過大專中心的媒合到非政府組織工作。教會不能自外於社會,相對於牧者具有一定的保障,更要檢視教會內的勞動條件,並且鼓勵青年積極討論勞動尊嚴與合理的薪資。
王道一教授則帶領聽眾思考,「什麼問題是這15年來才出現的?」他特別提及青年貧窮議題最容易被忽略的關鍵其實是「相對剝奪感」,過去70年來的台灣人是幸運的一代,受惠於高度經濟成長,然而在經濟成長停滯後,卻將現代青年貧窮歸因於個人不夠努力。此外,由於高等教育擴張,大學生人數變多,探討「大學生起薪」的基準已與15年前有很大的差異。
根據薪資統計數據來看,不同教育程度薪資差異確實存在,2000年後,因學歷造成的薪資差異逐漸縮小,這是22k政策逐漸在社會發酵的時期。此外,更大的問題是,公部門與私部門的薪資差距逐漸擴大,造成青年大舉投入公職考試,捨棄到私部門就業。王道一認為,要做出改變,必須先知道現況,例如許多勞動規定雖然立意良善,卻都無法落實,了解現況邏輯才有提出務實提議的可能。「然而這需要有上帝來的智慧」,因為了解現況的邏輯,很容易就會陷入框架之中無法跳脫。
隨後的圓桌會議時間裡,5位長老教會青年王永宏、林介雲、潘佳吟、陳逸凡、陳澤胤分別分享各自處境,包含對未來就業的徬徨、原住民部落青年的困境、投入職場時所面臨的問題,並提出自己的觀察以及面對勞動條件不佳時的應對之道。葉大華結論時提醒教會思考,能夠探討理想與出路的都是較幸運的一群,還有很多弱勢青年過著辛苦掙扎的生活,甚至教會幹事、社工的勞動條件也值得關注,「教會是否盡到責任?還是只會要求青年什一奉獻?這是需要明確回應的問題。」本次座談詳細內容將刊登於154期6月號《新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