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文又被刪?不透明審查成媒體經營難題

(相片提供/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林婉婷採訪報導】長期關注台灣環境、勞動、族群等議題,並留下詳實影音和文字紀錄的獨立媒體「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公庫),除了網站,也經營臉書粉絲專頁等社群媒體與民眾互動。然在10月7日疑似因貼文內使用的縮網址安全性問題,遭臉書以「違反垃圾內容規定」為由大規模刪文,另轉發這類貼文的民眾們也都收到違反垃圾內容規定警示,事件引起讀者疑惑,也擔憂社群媒體的言論審查問題。

縮網址不安全?刪文事件重演

約近2、3年的報導、即時、專欄、投書、徵信……凡使用被臉書認定有安全疑慮縮網址的貼文全數遭到移除;公庫記者洪育增在10月14日受訪時表示,這樣的事件並非首次發生,公庫曾在2019年1月2日發佈世新大學社發所停招的即時新聞,當時也是因為貼文附錄的捐款、電子報等相關縮網址有安全性問題而觸發臉書警示,然而在那之後就更換縮網址工具,沒想到又再度重演。

洪育增回憶,在10月7日早上她與同事排程貼文,後卻沒有看到貼文發佈出來,前晚的報導、即時和徵信等文章也消失。該日下午重新發佈,貼上縮網址時系統跳出「違反垃圾內容規定」通知,才知道原來是縮網址安全性問題,但過往貼文早已在沒有任何告知的情況下盡遭刪除。

審查標準模糊 缺乏有效申訴管道

洪育增認為,社群媒體審查與處置應有事先提醒,讓管理者有機會修正,或不同意處置時有明確的申訴管道;然而現行方式是直接由系統過濾,讀者端雖然會協助點選誤判申訴,但讀者端警示也是由系統發送,較難追蹤具體後續處理情形。

(相片提供/Freepik)

另一方面,臉書怎麼認定縮網址安全性,其實並沒有清楚規範;審查標準不夠透明,《社群守則》中「垃圾訊息」規定也很模糊,例如:「重複發布同一則留言」「取得不實的按讚次數、追蹤人數、分享或影片觀看次數」「策畫衝高某內容的按讚和分享次數以營造熱門的假象」等,這類描述與縮網址安全性較沒有直接關連,讀者也無法判別警示原因是縮網址問題,所以會造成不同程度困惑與緊張。(記者補充:臉書「垃圾訊息」有條「使用不實或誤導他人的網址,將用戶引導至 Facebook 以外的網路空間」規定,定義包含偽裝技術包裝、誤導、不實、要求互動、冒名等網址)

關於社群媒體的內容審查機制,洪育增指出,多數傳統媒體在刊登社論、投書等文章時,限制其實沒這麼嚴格,例如公庫多採取「來稿照刊」,如真的有疑慮則會請編輯進一步和作者聯繫、討論,整體而言是樂於讓不同意見被呈現。不過在社群媒體上,可能就會因為「議題」的敏感性而觸發審查機制;她曾聽過有關於反自殺、心理諮商的報導,卻因為內容有提到「自殺」而被臉書通知違反《社群守則》,然而實際上該文章內容絕對不是鼓吹自殺、自傷,甚至可說是相反;也曾有人分享的文字和照片裡帶有「426」而被認定觸犯《社群守則》的「仇恨言論」規定。

同溫層與演算法 媒體面臨社群挑戰

隨著社群媒體蓬勃發展,也產生「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議題,指個人或組織發表爭議言論而遭到社群抵制。公庫是否會擔心平衡報導反而引來讀者「取消」?洪育增說明,不論支持與否,公庫都希望議題能夠透過媒體被社會討論;尤其公庫身為「資料庫」,存在目的就是讓大眾更多認識社會上的各樣議題、事件。

(相片提供/Freepik)

「有時後我們不只是找同溫層,也是讓同溫層去看見異溫層,去看看別人是怎麼想這件事的。」例如婚姻平權及政治色彩的議題上,公庫也會分享不同立場單位的新聞稿、採訪通知,雖然也曾引來批評聲浪和退讚風波,但洪育增相信還是要有所堅持,且公庫因為是獨立媒體,因此報導面向也具有彈性,比較不會受到上級壓力而有所限制。

關於這次的臉書刪文事件後續因應,公庫過去即考量到有些讀者已不使用臉書,另外因為演算法政策變動,有時讀者也很難看到公庫新聞自動出現在個人頁面,因此公庫已在今年創辦LINE群組推廣自產內容,一方面是減少臉書演算法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讓忠實讀者們能持續接收資訊;除了LINE,還有IG等多個平台,活用多元平台維持公庫消息的曝光度。洪育增總結,最理想狀態是能夠在社群媒體上盡情與民眾交流、社會對話,在等待社群媒體政策改變的同時,媒體本身也要做出調整、回應實況需要。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