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城中城大火 基督徒能做什麼?

10月14日,高雄市鹽埕區住商混合大樓城中城暗夜大火,因年久失修,加上居住者多為高齡弱勢者逃生困難,造成嚴重傷亡。這棟大樓屋齡40年,興建時法規尚未完善,並未強制成立管理委員會,導致近年來多次消防安檢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加上產權複雜,建商就算有意願進行都更,也因整合困難而卡關,最終都以放棄收場。根據統計,全台各地仍然存在許多處境相似的大樓。

對於領有雙薪的中產階級家庭來說,恐怕難以想像,如此髒亂老舊危險且複雜的大樓,為何有人願意蝸居其中?說穿了,一個月租僅要3000元的套房,甚至30萬就能買下的棲身之所,又位於生活機能健全的區域,正是獨居長輩及經濟弱勢民眾唯一且最佳的選擇,城中城幾年前開始組織運作的「自救互助會」,也讓一切看似沒有那麼糟糕。

當城中城災難發生後,政府在第一時間介入,除了市長鞠躬致歉,更重要的緊急安置、發放急難救助金等措施一一進行,社會各界的善心人士也紛紛詢問捐款救助管道。此時的基督徒同樣愛心不落人後,除了確認教會信徒是否安好,踴躍捐款之外,也紛紛捲起袖子詢問還能做些什麼?卻發現好像心有餘而力不足,不知道可以從哪裡著手。

對於教會來說,能做的事情其實還不少,只是必須在平日就做好準備。除了預備急難救助金,教會還可以規劃悲傷陪伴的訓練課程,好讓會友學習陪伴人面對必經的生老病死。更根本的是,必須真的做到愛鄰舍如同自己,理解鄰近街坊的孤兒寡母、獨居長輩及出外人的生命際遇,並以此成為宣教的使命與負擔,絕非在同溫層裡自得其樂。事實上,長期委身的服事,遠比單次的奉獻更為困難。

獲得全國關注的重大事件,都是捐款及資源高度集中的所在。許多社福機構都有這樣的經驗,當針對單一事件的捐款成為全民運動,往往就是社福機構的緊張時刻,因為一旦「排擠效應」發生,反而導致社福機構捐款收入銳減。而真正能夠幫助事工長久進行的,正是持續且穩定的捐款。

馬太福音11章28節記載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當禮拜堂裡燈火通明地傳出歡慶頌讚,卻沒有看見孤獨鄰人身陷絕境,或者僅存在聊備一格的樣版事工,則虧負了福音的本質。在城中城大火悲劇後,期待眾教會能以愛鄰舍如同自己的心,彼此同工,讓光照進社會上被忽視的角落,彰顯上帝的榮美。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