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人權影展 黃之揚談環境運動

(相片提供/國家人權博物館直播截圖)

【林婉婷採訪報導】國家人權博物館今年度「台灣國際人權影展」因應疫情影響而改為線上、實體併行辦理,特別規劃「失衡星球」「民主鏡像」和「人權現場」3大主題單元,邀請相關領域工作者線上映後座談。10月27日晚間邀請致力於環保行動與環境教育的非營利組織「RE-THINK重新思考」創辦人黃之揚主講,搭配選片為《無畏世代》(Youth Unstoppable)。

延伸閱讀:台灣國際人權影展 線上與聚落串連播映

《無畏世代》導演斯蕾特・茱兒坎克(Slater Jewell-Kemker),青少年時期開始就是環境運動記錄者,也是環境運動參與者,耗費12年時間拍攝此片,呈現青年如何以行動關注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等環境議題。

「RE-THINK重新思考」起源於2013年,創辦人黃之揚和Daniel Gruber發現台灣山林與海岸的垃圾汙染問題,並發起首場淨灘活動,引來熱烈響應;並在2017年正式成立「社團法人台灣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不過黃之揚坦言,自己年少時就像多數人,沒有特別留意到環保的重要,直到後來與Daniel Gruber共事,看到他在戶外活動時會主動撿拾垃圾,並強調「這是你的台灣,但這是我的地球」,及與外國友人們到海邊,發現自己雖然生長在四面環海的台灣,卻對海洋環境很陌生,這提醒他要多留意台灣環境,也重新找回人與土地的連結,「我相信距離決定我們看見多少問題。」黃之揚點出,若只是待在室內,恐難以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真正進入環境並目睹汙染,才會認知到環境問題是生活的部分。

《無畏世代》裡可以看見家長們對青年參與環境運動的支持;黃之揚表示,自己較幸運的是父母足夠開放,母親會積極與他討論,父親則默默收集不少環境議題剪報;但他也期待能撕掉社會對環境運動和環保組織的標籤,例如「RE-THINK重新思考」徵才會盡可能確保薪資待遇,盼望改變大環境,讓「公益」也能成為未來年輕世代規劃生涯發展的選項。

(相片提供/國家人權博物館直播截圖)

黃之揚直言,早年自己面對那些對握有權力卻不改變世界的「大人」會抱有憤怒,並認為他們是「敵人」,但如今他會反思是這個世界不夠友善且不願改變,還是沒有人提出辦法?哪怕所倡議的是公益或正確的事,但還是需要如何去證明自己的聲音值得被聽見、採納。黃之揚認為這世界或許沒有那麼明確的敵人,願意去對話就可以看見不一樣的視野。

在問答環節,黃之揚贊成「先影響關鍵少數」,因為在社群蓬勃發展的時代,雖然每個人有更多管道發聲,但也因為同溫層導致見解不易突破壁壘、向外傳遞,因此掌握關鍵少數確實有其重要性,不過如何推廣向更多群體仍然必要,如「RE-THINK重新思考」設計《海廢圖鑑》和《回收大百科》等兼具親和力、創意與知識的環境教育型式,透過這個世代和社會能夠接受的方式來倡議。

延伸閱讀:認識海廢汙染 實踐環境保護

關於青年參與環境運動是否容易淪為吸引鎂光燈的舞台道具或魁儡?黃之揚不諱言這是年輕人常有的感受,他稱之為「摸頭」,有時後是稱讚,但有時候其實是想要息事寧人;但這就像是「貼標籤」,不全然是負面的,因為標籤可以快速建立印象與暸解,就看怎麼運用,只是過程中保持真實、謹守原則。

黃之揚總結時指出現代人聽見更多聲音,也有更多社會參與和選擇,願意將社會事視為自身事的實踐確實很重要,不過第一步是從「看見問題」「暸解問題」與「參與問題」開始。

最後一場線上映後講座為10月30日晚間、由電影書寫工作者王冠人主講,前幾場講座影像可於國家人權博物館臉書Youtube頻道收看。選片簡介及預告片、線上影展參與方式及聚落串連場次表等資訊,可查詢台灣國際人權影展官網

廣告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