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破相到上帝的形像】孫一信談精神與心智障礙人權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專題報導】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副秘書長孫一信回顧,2018年有民眾因吸毒致精神障礙,殺害母親後,砍下母親頭顱從12樓拋下至1樓,二審無罪並責付桃園衛生局;2019年鐵路警察遭思覺失調患者刺死,一審依符合刑法第19條情事判決無罪,上述2案都引起軒然大波;另外,南投市有慣竊是智能障礙者,有宣告民事監護,於2018年法院判決減輕刑責,但被告應進入什麼樣的機構進行監護以確實達到監護目的?

避免這些無罪的人再度對其他人產生危害,孫一信指出,基於預防理論及社會防衛論,設有「刑事監護處分制度」,旨在治療、矯正或改善受處分的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降低其再犯的危險性,幫助其社會化,順利賦歸社會。他表示,回到刑事訴訟原則,當羈押理由已經不存在,就不該繼續羈押,同樣地,當心智障礙的犯罪嫌疑人已停止羈押,並經過「強制治療審查會」認定不符合強制治療情況時,就應該讓病人回家,妥適利用醫療資源,避免汙名化心智障礙者,這樣才能夠真正解決問題。

他指出,強制治療是協助病患的最後手段,並非以犯罪預防或社會安全為主要目的;此外,世界多國有司法精神醫院,是以滿足犯罪預防與醫療人道的設計,但並非萬靈丹。另基於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精神,長期或終身拘禁並非合理選項,而是政府應該強化社區資源,且公約第14條提到障礙者享有人身自由及安全的權利,享有不被非法或任意剝奪自由。

孫一信提到的3個案例會面臨「修復式正義」的難題。他以聖經中的該隱與亞伯的故事,及約瑟與兄弟的故事說明,前者被理解為生命共同體,後者則是從受害者變審判者、饒恕者進而成為族群再生的關鍵,因此這3個案例,他們連自己為什麼殺人、為什麼持續偷竊等可能都無法理解,遑論透過對話反思。

孫一信最後以癱子從屋頂垂降下來的聖經故事結論,精神障礙者與智能障礙者比起一般身心障礙者更加不討喜,社會應該學習抬癱子上屋頂的人,再艱難也得一起面對這個充滿歧視與民粹的處境。

完整系列報導請見:【由破相到上帝的形像

廣告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