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專題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推動中心」分北、中、南、東等場次舉辦「2021年年度宣教座談會」,提前邀請四位講師錄製專講影片並上傳網路,邀請與會眾牧者及各教會弟兄姊妹們收看,以暸解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的產生、內容與延續;座談會手冊則收錄總會總幹事陳信良牧師專文。每場座談會下午都有「教會再發展」與「組織再造」主題分享,讓與會牧長們交流宣教經驗及建議。


【文章摘要】

【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新的展望】陳信良|總會總幹事

文中,陳信良首先回顧台灣基督教界首次聯手推動的宣教運動「2000年福音運動」,然在那次經驗中,因著跨教派指揮中心越過長老教會總會與中會系統直接行文地方教會,導致教會有雙頭馬車及總會、中會領導角色邊緣化等行政挫折,因而在1993年提出〈二OOO年福音運動聖經根據與神學立場〉一文,定位長老教會的宣教本質是「上帝國的宣教」,以建立上帝國為最終目標;該文獻中也提到宣教包含對內與對外,應從事「雙管齊下」的方式。而「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則更明確指出「教會是因宣教而存在,而非宣教為了教會的存續」這項精神。

陳信良在文中點出疫情與假消息對人類社會的衝擊,並說明身處於「後疫情」與「後真相」時代,基督徒們所面臨的挑戰是使人們擁有基本的互信,並跳脫「只有我相信的才是對的」且再次有追尋真理的熱情。陳信良在就任總幹事時堤出「組織再造」與「教會再發展」,是為了在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剩餘時間中調整、營造教會共同體,進而促成社會改變、實踐上帝國。他強調,教會與教會機構必須如同「有機體」保持活力與動力。

針對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延續,陳信良以「靈命塑造」為主軸,實踐則以「願意跟隨耶穌」和「與上帝同工」為出發。在結語中,他提到宣教運動並不會因為期程結束而停止,而是接續營造信仰與生活共同體,在生活中落實上帝國;他透過已興建139年、預計2032年才會完工的西班牙教堂「聖家堂」(Sagrada Familia)形容現階段的宣教運動:有目標、有藍圖、過程中需要一點修正但基本精神不能更改,「那個精神就是要讓教會成為盼望的記號,要透過營造共同體來落實上帝國。」

陳信良。(攝影/林婉婷)

 


【影片簡介】

【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延續性】黃哲彥|總會研發中心主任

黃哲彥指出,從「二OOO年福音運動」開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定義宣教是為了「上帝國」,並引用李孝忠牧師著作《處境與宣教:台灣的故事》所談,落實上帝國的宣教包含有「上帝的愛」和「拯救世界的行動」,因此教會的角色必須由「主人」轉變為「僕人」,目標必須從「建立教會」轉變為「上帝主權的實現」。

接著他直言長老教會正面對信仰庸俗化、世俗化危機,如何在這當中持續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的最後5年?很重要的是「靈性塑造」,不只是靈性「更新」,而且是有方向,也就是「跟隨耶穌」;黃哲彥又引用教宗方濟各所言「我們可能熱烈地敬拜耶穌,卻不要求自己按照祂的教導生活或效法祂的生命」,提醒教會要有「向下移動」的精神,看見社會邊緣人的需要,「不是只有舉目向山看見上帝的幫助,而是坐在這群受苦的人當中與他們同在。」

另一項重點是「用愛心服事」,服務的目的是成為上帝的器皿,展現上帝的愛與祂拯救世界的行動。他也點出,從事社區事工是要在意有多少人因此信主?或是在意有多少人因著事工而得著安慰與平安?這2種觀點裡,前者展現出投資報酬率的資本主義思想,而後者則是上帝國樣式的建構,也因此服務時必須考量是否願意付上代價,也就是在沒有資源的時候,是否仍然願意繼續不問代價地與上帝同工。

他另提醒「社會對話」的重要性,尤其在關懷受造界、福音與文化議題,需要不斷與他人對話。黃哲彥說明普世教會協會(WCC)提出之宗教對話目標,稱「對話」開始於人與人相遇,建立在相互暸解與信任,並需要導致對社區共同服務的行動,且是可靠的見證。最後他期待能在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的延續行動中「強化中會功能」。

在各區座談會中,黃哲彥現場亦分享關於3個層次「Care」的「3C」理念,從「在乎」開始,接著是跨出舒適圈、不在乎弄髒自己雙腳的「關懷」,又更進一步成為「照顧」,是以生命影響生命的關顧;長老教會的整全宣教也必須提出自己的「3C」。

 


【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歷史回顧】王昭文|總會教會歷史委員會主委

王昭文依序回顧1954年至1965年「倍加運動」、1966年至1971年「新世紀宣教運動」、1972年至1975年「忠僕運動」、1976年至1978年「自立與互助運動」、1978年至1991年「信徒什一增長運動」、1991年至1999年「二OOO年福音運動」的發起與發展歷程,及教會界如何參與、嘗試與回應這些宣教運動。

接著她說明2000年至2025年「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來自1998年總會成立之研發中心規劃,主題為「營造共同體,落實上帝國」,於1999年第46屆總會通過,並於2000年開始執行。此運動有鑑於教會影響力衰落,希望教會能夠融入社區,成為盼望的記號,與社區共同成長;在教會內部主張「靈命更新」,推動廣新眼光讀經運動、靈性塑造、禮拜更新等,對外則主張「心靈重建」,指教會參與社區營造、服事社會。研發中心更為此出版將近40種宣教方案參考資料。

運動執行到2004年,邁入第二階段,以「認同・委身・成長」為主題,並在2008年推出「整全宣教六面向」,包含宣揚福音、培育上帝兒女、愛心服事、社會改造、關懷受灶介、福音與文化。2010年至2020年則是運動第三階段「一領一・新倍加」時期,除了上述策略的延續,另加入人數增長等目標。

王昭文也提出幾項問題反思:總會「由上而下」規劃、主導的宣教運動,如何讓教會信徒能夠充分瞭解、支持?而這些持續不斷的宣教運動與口號,是否真的有形成「運動」(行動)?且是否能透過宣教運動增強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認同?從宣教運動執行中可以看見「質」與「量」的拉扯,該如何平衡?歷來宣教運動中,教會最關心的究竟是什麼?最後她點出,回顧宣教運動歷史時也要省思《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的意義,思想如何能在台灣土地上做見證,真正成為盼望的記號。

 


【耶穌如何活化上帝的教會 WWJD】莊孝盛|彰化中會竹塘教會牧師

莊孝盛緊扣「組織再造」與「教會再發展」的主題,以聖經裡耶穌在棕樹主日的行動,談耶穌如何進行組織再造、教會再發展。根據馬太福音21章12至16節、馬可福音11章15至17節、路加福音19章45節、約翰福音2章13至17節經文,耶穌基督看見教會世俗化而發怒,由此可以反省的是,組織再造是「返璞歸真」,要回歸組織原有的價值觀,「讓教會成為教會,成為真正的教會。」

其次,耶穌的斥責是為了將世俗教會帶回上帝的良善、心意,因此耶穌的教會再發展是以「上帝的義」為中心,做上帝認為正確的事情,「教會不再是商場,教會組織發展可能也不是企業的發展,可能也不是以利益結構為導向的組織。」如同登山寶訓教導,「組織再造」和「教會再發展」都應該回到上帝創造教會的本意。

「教會存在於這個世代,要帶給這個世代的價值是什麼?」莊孝盛提出「WWJD」(What would Jesus do? 耶穌會怎麼做?)的思想方式,並點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神學傳統是「家庭教會」(House Church),及受到蘇格蘭教會的影響。莊孝盛說明,長老教會是「小型教會」與「中會制度」結合,形成普遍性、全面性、在許多社區都設有教會的現象,在聖經裡也有許多關於家庭教會的記載,雖然沒有雄偉的建築物,但活潑、生活化,「我們不要看輕自己,神早在歷史過程中預備,無論是大教會、小教會,都能夠讓人同得福音的好處。」

另外,莊孝盛介紹1860年代的蘇格蘭教會興起組織再造與教會再發展的福音運動,例如從依賴國家的教會轉型為獨立自主的自由教會,而那個時期的宣教師們到世界各地宣教,所建立的教會都是「家庭教會」模式,推動的宣教策略都是「走入群眾」,以社區宣教為主軸;如同許多地方長老教會不是以聖經人物來命名,而是以所在社區為教會名稱,這也顯示耶穌基督的教會是為社區而存在。莊孝盛邀請眾牧長帶領弟兄姊妹們禱告,建立屬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健康教會圖像。

 


【營造擁抱生命的信仰共同體: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的神學】鄭仰恩|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鄭仰恩首先回顧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年宣教運動的產生與推行等時代背景,接著又說明自己曾在過去對「一領一・新倍加」運動的提出幾項反思,包含:宣教是否整全?是否只考慮引人歸主等人數增長?過去新台灣宣教運動方案具有多元性,但「一領一・新倍加」是否導致多元性消失?「質」與「量」的成長如何取得平衡?教會是否在宣教運動中有「參與感/擁有權」(Qwnership)?過去多是上行下效,而眾弟兄姊妹們是否能感覺自己「有份於」宣教運動中?「一領一・新倍加」是否能回應新時代的議題?是否有為後代子孫的信仰資產思考?

現在從成果報告看來,鄭仰恩感到很欣慰。「長老教會長久以來累積的宣教能量、理念,其實是很深厚、實在的。」如小型教會透過「特色教會觀摩」呈現宣教處境,「質」的成長有生命分享會與門徒培育事工;每年舉辦宣教會議,使眾牧長、兄姊能夠參與討論;各原住民族還推出「福音與文化轉化」系列手冊與研討會。然而另一方面,長老教會在社會實踐的先知性、「關心受造界」的環境關懷、平地教會對「福音與文化」的討論等方面仍稍有不足。

最後鄭仰恩整理「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的未來神學建議,包含「去殖民/後殖民且定根本土的神學」,其中「後殖民」指在多元的文化情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與聲音,他認為這也是台灣正面臨的處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要持續本土神學的道路。「具有公共性的神學」是回應「信仰個人化」、與公共領域脫節的危機,「神學是腳踏實地,進入社會、進入歷史,挑戰不公義權力,不斷帶給在邊緣、在受苦的人盼望。」尤其在公民社會興起後,「公共神學」也成為必須重視面向。「全面擁抱生命的神學」談教會關重新塑造,指友善、包容且向「他者」開放的教會。

10月28日南部場宣教座談會中,鄭仰恩補充2點未來神學建議:「疫情後教會如何宣教」及「留給下一代怎麼樣的教會」,前者是面對疫情徹底改變人類生活,教會要如何創新回應後疫情時代的實況與需要,後者是普世教會也在思考的議題:當代教會如何思考與行動,將會成為未來世代的信仰資產,例如「強化中會功能」已談了很多年,如何在現在就建立典範並逐步實踐。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