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福爾摩沙》 法國文獻中的台灣風情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前歐盟駐台大使龐維德花了多年時間,查考法國圖書館裡16至19世紀來台法國人所記錄的福爾摩沙文史,並且用2年時間完成《穿越福爾摩沙》一書。七星中會濟南教會於11月6日晚間,邀請該書作者龐維德出席教會處境查經班特別聚會,透過書中收錄的法國水手航海日記、神父傳教紀錄到法國報刊文章,來一窺台灣歷史處境。

龐維德指出,發生在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間「清法戰爭」,當時法國佔領了台灣基隆、澎湖,不過現在台灣人談及被殖民歷史的時候,幾乎不會提到法國;這點令身為外交官的他感到好奇,而外交官關注的是國與國關係,目標是兩國人民發展經貿與文化,因此想要暸解在16至19世紀主張殖民主義的法國,跟當時台灣的關係究竟如何。

不過,那時對台灣紀錄文獻都是法國人基於殖民主義觀點,龐維德直言自己無法接受殖民主義,這也不是現代法國人民的價值觀。他更為此在書中最開始就向台灣道歉,也在演講中表達歉意,指出殖民主義是錯誤的思想,法國總統艾曼紐・馬克宏也強調殖民主義是危害人類罪。

(相片提供/八旗文化)

龐維德分享書中內容:1866年,駐地淡水的法國領事研究泰雅爾族,起初認為台灣原住民族是落後的野蠻人,但慢慢聊解原住民出草是基於保護地盤,因此觀點改變,並結論出荷蘭殖民台灣會比清廷治理要好。而這種比較在現代台灣人身上同樣得到印證:台灣人否認殖民系統,但樂意接受殖民時代發生的正面事件。

許多文獻都呈現台灣衝突不斷,包括1652年法國人親見「郭懷一事件」,而與原住民族彼此衝突也多,就當時的紀錄者分析衝突主因是語言無法溝通,多是山區村舍跟平地村舍衝突。但龐維德解說,通常報導是針對重大事件發生、不是日常和平的紀錄,所以文獻中雖多衝突,並不能因此論斷台灣充斥暴戾之氣。

另在法國傳教士(天主教會)的文獻中,都寫到原住民族比較能夠接受天主召喚;傳教士發現不少原住民名字是聖經人物,判斷在更早以前原住民族已接觸到基督信仰。傳教士們在原住民身上投射非常多期望,也感受到原住民是非常善良的族群。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翁佳音是這本書的審訂者;他認為這是關於歷史之旅的好書,從文獻可以看見法國人的浪漫是心細的浪漫,所以會留意到荷蘭時代的台灣就有「孝女白琴」等社會現象,而台灣人稱呼「紅毛番」指的是荷蘭人,對法國人則稱呼「hô-lân-se」就是指「France」,由此看出當時台灣人對荷蘭人與法國人的感受有明顯不同;但在台灣歷史記憶中,談殖民社會只有荷蘭與日本,甚為可惜。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翁佳音。(攝影/邱國榮)
廣告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