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榮專題報導】根據行政院於今年5月於行政立法協調會中公布的大潭三接外推方案,工業港外推455公尺,離岸1.2公里,不挖浚,也不破壞礁體,原外海填區21公頃不填,防波提變短,海域更開放,完工再延兩年半,預計2025年6月供氣、預算增加150億元,盼修正後的版本,可顧及供電也顧及藻礁。
行政院指出,原版本是馬政府規畫的223公頃,將縮減到23公頃,工業區開發面積少九成,只蓋在既有填地上,大潭潮間帶G1、G2已避開,並有保護;修正後希望「保護藻礁最大化、影響供電最小化」。三接的必要性是要面臨核電除役後的北部電力缺口,核二除役後會減少160億度電,2023年協和燃油機除役後,則會減少56億度電,而大潭8、9號機發電量,每年可供137億度電,約6%備用容量率,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並呼籲對藻礁公投投下反對票,「若珍愛藻礁公投通過將衝擊能源轉型,會是一場災難。」
原先支持「珍愛藻礁」的民眾,部分改為接受兼顧藻礁生態與發電需求的「三接外推方案」,主要理由是認為再覓地建三接會耗時作業、擔憂電力供應會不足;對此,「藻礁」公投發起人之一、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受訪表示,根據政府資訊,尤其是經濟部今年5月份《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所公布供電機組增減數量,及衡量電力系統發電端供電可靠度指標的「備用容量率」,都顯示台灣沒有缺電問題,因此三接天然氣接收站另覓海象穩定的台北港、林口港,並沒有已經過時的問題,「我們可以不需要再去破壞生態系,光是政府那份報告,就沒有必要去破壞生態。」
今年5月份的《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是在核電廠退役、時間到期的燃煤電廠退役,且沒有核四的狀況下所計算出來,其中「備用容量率」自2025年開始到2027年,分別是16.9%、17.9%和19.9%,超過法定的15%,「15%這是上限值,以前大家有檢討降低,因為這是資源浪費;監察院還因此對經濟部提出糾正,所以我們認為不應該重蹈覆轍。」蔡雅瀅如此說。
就三接外推方案,藻礁公投推動聯盟表示,中油宣傳水深超過18公尺就沒有礁石,然依中油外推方案環差報告,不僅開發範圍多處有藻礁,部分水深超過18米的鑽探點位也確認有藻礁;又外推宣稱「不浚挖」,但迴船池預定地有兩個鑽探點位,深度分別是16.90公尺、17.52公尺,且均有藻礁岩體,若浚挖將違反承諾,然不浚挖、深度不足,迴船時易卡住,恐成為廢港。另三接外推方案的人工設施面積高達45公頃,中油文宣將人工設施與海域面積相除,宣稱「結構物影響海床面積約2%」,顯悖離海域開發。
蔡雅瀅又指出,高雄市永安港天然氣接收站卸料的波高限制是1公尺,而桃園市大潭(三接接收站選址)冬季波高超過1公尺的時間57%;中油為了美化數據,要塑造大潭海象穩定的印象,將卸料時波高限制大幅放寬到2.5公尺、風速放寬到每秒15公尺(屬於疾風7級風,8級就是輕颱),且壓縮卸料時間到2小時,計算出1年卸料可用天數341.9天。
可是根據台電訓練報告,LNG船停靠碼頭後,由裝設在碼頭卸料平台上的卸料臂與船上管路連接,依LNG船平均卸料速度約為每小時1萬2000m3,若以17萬m3船型為例,其卸料工作預計在15小時內完成;若包含進港離港等前置後置作業時間,其完整作業時間為24至36小時,蔡雅瀅認為就算技術好的人有辦法在嚴苛的條件下操船,那還不如直接把接收站蓋在海象條件好的地方較合理。
另外,政府指稱三接若在台北港或林口港,天然氣管線鋪設到桃園大潭機組,會破壞到當地藻礁。蔡雅瀅反駁,在四接環評報告載明,天然氣管埋設是在30到50公尺深的砂質海床下,目的是可以穩定天然氣海管安全狀態,所以遷到台北港或林口的三接不應該穿越藻礁體,而是應該同樣方式埋設天然氣管。
根據中油資料,中油的一接、二接,分別以永安到通霄237.7公里海管,以及台中到大潭135公里海管串連,又2015年10月的中油刊物《元氣生活》中曾提及:「如果作業順利的話,一天24小時下來大約能完成4公里的海管鋪設」。由此可知,若三接遷址,鋪設50公里海管順利的話只需12.5天,應非難事。她強調政府有義務要提供社會正確的資訊,也重申藻礁公投發起方都支持能源轉型、非核減煤、反對核電,「我們只是對三接選址不當有意見;這裡腹地狹小又海象不好,選址在大潭是錯誤的」。
封面圖片提供|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