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垢與追溯 社會信任支持的德國轉型正義

(相片提供/線上講座截圖)

【邱國榮採訪報導】11月14日晚間,共生音樂節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於合辦「轉型正義、除垢法與政治性遺址:以德國為例」線上講座,邀請德國漢諾威大學社會法博士生鄭嘉瑩主講。

德國的轉型正義模式是「除垢」,所以審判與起訴是持續進行,甚至曾為納粹工作的高齡者都要接受審判;顯然德國高強度處理轉型正義,但德國社會是否能夠接受?鄭嘉瑩表示,審判高齡者的正反聲音都有,不過,質疑反對派的聲音蠻強而有力,「如果上法院的年紀是30歲的人,會給予原諒嗎?還是說只是因為被起訴的人超過90歲、所以就原諒呢?」他指出,捷克也是高強度處理轉型正義的國家,目的都是確保公務系統不再效忠獨裁體系,以及還給社會公義。

南非的轉型正義經驗也常被討論。鄭嘉瑩指出,南非轉型正義中,導致黑人從被害者成為加害者時有所聞,也許不少人認為德國方法殘忍,可是除垢使德國社會體系會追溯轉型正義直到永遠,建立起德國社會相信司法系統會追究責任,也就是說,德國轉型正義有高度社會信任,使德國社會願意保留希特勒時期與東德共黨時期的歷史片段,成為德國生活中不可缺的環境教育。他又點出,德國可以看到許多威權時期的政治遺址,不過保存遺址方面,因為民間力量強大,許多民間發起,由「下而上」的遺址建立比公權力建置成功率高。

講座主持人表示,現時《政治檔案條例》,規範有參與審判的公務員姓名必須公開、不能遮掩,可是在線民與協力者姓名的開放方面,檔案局與促轉會還在斟酌穩妥的方式,促轉會也在研擬修法。鄭嘉瑩說明,檔案公開是社會對話的開始,也是結束猜忌的起點,而除垢是民主化過程的一部分,可以促進社會共識、信任與對話的可能性,並非想像中成為政治打手;以二二八事件受害者為例,當時站四分之一人口的外省人有高達30%的受害者,因此除垢模式的轉型正義,才能夠社會對話、往未來看,但過程免不了吵吵鬧鬧。

廣告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