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扶關心兒少心理健康 籲重視醫療自主性

(相片提供/家扶基金會)

【邱國榮整理報導】據衛福部統計,5年內兒少自殺通報人次增3.7倍,憂鬱等精神疾病躍居主因。家扶基金會針對7歲至18歲學齡層兒少進行《兒少心情問卷:2021兒少對自我心情認識和抒發方式調查》,發現近2成兒少陷負面情緒、近5成憂鬱時不願求助專業;在11月16日,家扶基金會發表調查結果並呼籲建置定期心理健康檢查機制、重視心理健康醫療自主權,以落實保障兒少人權。

在調查中,近2成兒少近1個禮拜的半數時間處在負面情緒中,含易怒、難過、疲累及失眠,甚至是想不開,主因前3名為課業與生涯(76.8%)、人際關係(54.4%)和可運用時間(28.0%)。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提醒,這些負面情緒感受都是兒少憂鬱症診斷準則之一,如在2個禮拜中同時出現超過5項或更多,是患有憂鬱症的疑慮。

調查中亦顯示,雖然約有半數兒少心情不好或憂鬱時會跟同學朋友或家長傾訴,但49.8%兒少不會向專業管道求助,這可能導致有憂鬱傾向的孩子無法及時獲得必要協助。事實上,曾接受過學校輔導或心理諮商的兒少,有77.4%認為專業介入對他們有幫助。

胡延薇指出,在學校輔導老師、諮商心理師等實務上,目前兒少在未經家長同意下,無法提供治療或諮商,若制度無法調整,忽視兒少心理健康醫療自主權將帶來風險,建議政府先從《學生輔導法》著手,讓老師在醫療資源轉介上更順暢,有效幫助孩子。調查顯示8成兒少認為憂鬱症要看醫生,68.6%覺得自己可以決定就醫與否;然兒少心理健康醫療自主權在台灣現行情況明顯與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的觀點不一致。

有鑑於憂鬱等精神疾病已成為兒少自殺主因,家扶基金會也提出「Give Me Five, That’s RIGHT」呼籲,邀請大眾關心兒少心事、杜絕自殺憾事。口訣與行懂為:1.Respect:傾聽與關懷心事;2.Improve:重視心理健康醫療自主權;3.Guide:輔導與專業及時介入;4.Help:鼓勵與協助求助;5.Track:定期心理健檢與追蹤。

廣告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