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屏東報導】既不是身處原鄉、也不是位在都市,座落於眷村的Payuan(排灣)中會Tjuqacev(汾陽)教會觀察到在地獨特的歷史脈絡與族群組成,於是與伊甸基金會合作,利用暑期帶著課輔班兒童們透過田野調查、人物採訪等方式,重拾這些珍貴的文化回憶;超過3年努力,名為《我的暑假作業》的社區文史繪本終於出版,並在11月21日下午舉辦成果展,當天也帶著與會者們實際走訪書中提到的場景。

延伸閱讀:Tjuqacev教會孩子調查社區歷史 培養身份認同

(攝影/林婉婷)

成果展當天,兒童們吟唱排灣族古謠迎賓,後有8位教會兒童為代表,摘要簡介繪本內容,分享汾陽新村的地理位置、歷史因素、開拓歷程、生活模式、重要設施、通婚故事、鄰里關係等,最後以在地多元族群歷史與故事值得更多人認識、記憶為勉勵。

汾陽新村過去是安置單身士官兵的宿舍區,居住於此的官兵多帶有滇緬地區文化背景;早期田地土壤多石塊、作物不易生長,有不少居民離開至外地生活。留下來的人維持軍中分組行動的生活習慣,閒暇時會去龍泉戲院看電影,每逢佳節也會共同慶祝;這些單身軍人後來與原物民族婦女通婚,單身宿舍也成為家庭宿舍,村莊裡有了孩子遊戲的身影與笑聲。

(攝影/林婉婷)

(攝影/林婉婷)

在生活建設方面,當年以鵝卵石蓋成ㄇ字型的圍牆並種植仙人掌防盜,村裡有大水溝提供灌溉和生活用水,但如今圍牆僅剩一座較完整遺跡存留;在實地走訪時,擔任導覽人員的匡梅慧老師是外省二代,對成長點滴仍歷歷在目,例如過去主要道路旁種植椰子及大片水稻田,景觀非常美麗;雖然因為沒有路燈,在晚上時也被孩子們稱為「黑森林」,卻有許多螢火蟲,點點螢光為行走在路上的小孩們帶來不少安慰;每家每戶前都有不小的空地用以曬榖,每逢雨天就會看到大人們從各地趕回來搶收。

成果展當日,立法委員Saidhai Tahovecahe(伍麗華)、屏東縣副縣長吳麗雪、長榮大學社會力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黃肇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宣教育幹事Rii Taljimaraw(日依・達里瑪勞)、Payuan中會總幹事Ljegean Tudalimaw(樂歌安・督達里茂)、平安基金會經管屏東縣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主任陳芬芩及伊甸基金會、退輔會等單位代表等皆參與其中。

Saidhai Tahovecahe致詞時指出,把小事認真做好,一定會讓別人看見,也吸引更多人參與,並肯定教會對地方故事的關心及付出。吳麗雪則坦言自己原先並不知道原來汾陽新村裡也有滇緬與原民文化融合的歷史,也很高興看到教會投入兒童課後輔導和照顧,期待未來如果有需要,能夠與縣政府資源連結,也盼望汾陽新村過去共同照顧、守望相助的精神能持續在當代社區中發揮。

黃肇新以馬太福音5章15節經文勉勵眾人,也點出很多地方教會有類似的社區事工,值得中會與總會來關心、發揚。Rii Taljimaraw認同黃肇新所言,「我一起把這些故事挖掘出來,讓每位弟兄姊妹看見上帝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賜下的祝福。」而Ljegean Tudalimaw帶領活動結束祝禱,也提醒當代教會不再像早期教會陷於教派競爭,而是要回應社會的多元需要。

課輔班老師們也受邀上分享參與計畫的心情與感動;其中,幾年下來持續陪伴Tjuqacev教會兒童參與社區文史踏查的台北中會士林教會傳道師Vavawni Pavavaljung(許珮雯)表示,若在晚上時從三地門的高度往汾陽新村看,會發現教會的紅色十字架光芒在黑暗中閃耀,雖然因為位於邊陲、時常被人忽略,「但在這塊土地上,每個生命、每段故事,不會被上帝遺忘。」不論過去開墾、通婚的歷程帶來多少磨合與傷痛,今日的成果將是汾陽新村的集體記憶,見證上帝的恩典與如何傳承給下一代,「我們真的不要小看自己。」

(攝影/林婉婷)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