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主日學教育反思】用要理問答教小小孩認識神

當我們的孩子了解思考神的益處更勝於口腹之欲的滿足,這是不是整個教會都應該感到歡欣鼓舞的事?

(相片提供/蔡文雅、周老師、方雅惠、丁佩華)

採訪洪敬慧

一句「家長教自己孩子最有動力!」開啟周老師在兒童主日學幼稚班的事奉。她的孩子兩歲半時開始上幼稚班,兩年後原來的老師支援國小班,因為這樣的機會,周老師用照顧自己孩子的心情回應幼稚班的呼召,於2014年開始服事,直到三年前因聲帶受傷才暫停服事。

延伸閱讀:
【兒童主日學教育反思】培養一個愛神的孩子, 需要一整個教會

【兒童主日學教育反思】那個下午的古早味主日學

  專注到下課  


周老師渴望將福音清楚傳達給孩子,偶然發現一套改編自《西敏小要理問答》的主日學教材後如獲至寶,決定拿來教不到幼稚班六歲的孩童。周遭人質疑,向小小孩講授看似枯燥、連大人都不甚明白的要理問答,不會太難嗎?她笑著說:「主日學不是托嬰中心啊!我們的幼稚班不以學生為中心,是以神為中心。」

「孩子們學得來,也喜歡學。」幾年的觀察,加上自身的育兒經驗,周老師有把握地說:「孩子的心可以被引導,你可以試著建立他們自我控制的能力。」起初她推動以要理問答傳授教義遭遇不少反對,會友不能想像如何有效教導這麼生硬的內容。直到一次主日崇拜,她帶著幼稚班孩子上台獻詩,唱著描述神屬性的詩歌,兩個不到三歲的小小孩手握蛋沙鈴,配合著音樂節拍,規規矩矩完成獻詩,「台下的大人都看傻了!」因為眾人過去認為幼稚班僅是一群小小孩聚集胡鬧、玩耍的地方,沒想過這麼小的孩子也有自制力,也能守秩序。這次獻詩顛覆了教會對幼稚班以往的印象,許多會友開始陸續將家裡的孩子送至主日學。

(相片提供/蔡文雅、周老師、方雅惠、丁佩華)

一般認為小小孩坐不住、很難教,周老師以規律性來引導他們,在固定的時間、以固定的形式上課,塑造專注學習的情境,「每週做重複的事,會讓小小孩有期待,這樣就可以預備心。」每週上課前,小朋友會自己排好椅子等她上課,接著她把寫上學生名字、裝貼紙的夾鏈袋就定位,孩子就預備上課了。這時她會說明規則:乖乖坐在椅子上聽老師上課、沒有亂跑、沒有亂講話或做到老師指令,會得到貼紙;講話、吵架、跑出去,會扣貼紙;如果馬上悔改,下課時可以贖回貼紙。「只要規則講得夠明確,每次都照著執行,很少遇到搞不清楚狀況的孩子。」周老師說。時下新興教學法主張要給孩子很多刺激,不然孩子注意力很快沒了,但在她的班級,她僅是按著教材與孩子互動,再配合設計簡單的勞作,孩子可以坐足70分鐘,直到下課。一次來了一位四歲小男孩,雖然不常來,但十分專心,講完一個段落後,他突然舉手大聲說:「老師等一下,我先去上個廁所。」原來他因不想錯過上課內容,憋尿憋很久了。

  還要等到什麼時候?  


教小小孩的訣竅是什麼?周老師說,小小孩主要是用耳朵學習,所以要講得清楚,但不著重解釋,而是不斷重複講,並以圖卡輔助,讓他們熟悉。幼兒階段的目標是將要理問答存在心上,要理問答含括神、基督、聖靈、聖經及聖約等各個面向,宛如迷你版系統神學,幫助孩子認識神的豐富,「現在不講,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講?何況小朋友聽得津津有味呢!」

令周老師驚喜的是,要理問答紮實的信息不僅改變孩子,也影響坐在教室後面的家長,甚至有非基督徒家長帶孩子來上課,對周老師說:「我想讓我的孩子有選擇(信仰)的機會。」周老師感嘆地說,大部分家長其實已經是第二代信徒,但能夠清楚傳講神的話語、明白救恩的人還是不多。「其中有人因為把小孩送來主日學,才回到了教會;也有從小在教會長大,卻是在跟著小孩上主日學一、兩年後,才比較了解信仰的內容是什麼。」

 

「主日學不教要理問答太可惜了!」周老師嘆道,信徒的孩子也是從零開始,需要有人向他們傳福音。自教會出走的人,很多是因為不明白自己所信的神如此豐富。幼稚班是未來小學主日學、青年團契的基石,若不在孩子幼兒時培養認識神的胃口,等到他們能選擇時,常常已對教會生活感到乏味,就會選擇離開。「主日學的工作就是散播福音的種子,我怎麼能浪費人家任何一分鐘呢?」

周老師堅定地說,只有福音能改變人,孩子可以學,也預備好了,剩下的就是家長、老師願不願意付代價,包括每週準時到教會,讓孩子預備心上主日學,當師資缺乏時,信徒受裝備承接向孩子傳福音的責任。「建造孩子的屬靈生命,家長責無旁貸!」周老師起初接觸要理問答時,每週必須花近20個小時備課,遇到不懂的就努力找答案。她戰戰兢兢面對主日學的事奉,因為她知道這與靈魂得救有關、與信徒造就有關,她不希望她面前的這些孩子,「最終只跟教會有關係,卻與救主沒關係。」

 

相片提供/蔡文雅、周老師、方雅惠、丁佩華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