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頻道】誰是我的鄰舍?

(相片提供/Freepik)

 王崇堯(前南神神學院校長)

馬太福音22章34~46節記載,有一個法利賽人、教律法的先生來試探耶穌,問律法中的誡命哪一條最大?在偤太人的拉比學校,學習律法、提出問題是正常的事。福音書中沒有探討這個教律法的先生來問耶穌問題是否單純,但在聖經裡,我們常常看到法利賽人來問耶穌問題,大部分是來找麻煩的。馬太福音15章記載,有一個法利賽人還特別從耶路撒冷到加利利,來找耶穌麻煩,問耶穌的學生為什麼吃飯沒有洗手(2節)。想一想也是,若有冤仇,或是要找人的麻煩,多遠都會去。中文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是很不健康的人生觀,因為把仇恨放在心中十年,可能仇還沒報,人就發瘋了。

我們怎樣看鄰舍?


人確實很麻煩,難怪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說:「越高等的動物,越不容易相處。」有位古羅馬教育學家對他的學生評價很有意思,他說:「學生若不以為自己聰明的話,其實是很聰明的;但因為他們自以為聰明,就使自己的聰明變成不聰明。」這大概就是中文所說:聰明反被聰明誤。
律法中的誡命哪一條最大呢?耶穌回應說:「要盡心、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也要愛鄰舍如同自己。」接著,教律法的先生又問,那麼誰是他的鄰舍呢?是那些壓迫他們的羅馬人嗎?或是那些不守律法,與外邦人通婚的撒馬利亞人?以今天來說,是戰機常常飛來搗亂台灣的中國嗎?

觀察人類歷史,大都是在圍籬笆,而不是在拆圍牆。希臘早期思想家柏拉圖就曾說過:「野蠻人與非希臘人,生下來就是我的敵人。」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也說過:「野蠻人的祖先是動物。」這是最早的進化論。希臘人嘲笑非希臘人不會講話,一開口就「巴巴叫」(bar bar),所以希臘人笑那些只會「巴巴叫」的人為「野蠻人」(barbarian)。

中國人也是一樣,北方是匈奴,南方是南蠻,東邊是東夷,西邊是西狄,都不是人,不是蟲就是狗。今天新疆人的命運就是如此,被關在集中營裡,強迫他們改變生活方式與宗教。記得中國作家魯迅曾講一個故事來形容中國人的性格,故事說到有四種人:主人、奴才、秀才與憨人。主人會打奴才,奴才被打後就去找秀才訴苦,秀才就安慰他。以今天的話,就如同牧師常說:「看你這麼可憐,我會為你禱告。」久而久之並沒有改善,於是奴才來找憨人訴苦,憨人充滿正義感,就問奴才說:「你的主人在哪裡,我去替你出一口氣。」當這個奴才帶這個憨人去找他的主人理論時,主人害怕之下,就叫所有的奴才們出來打憨人,有打的人就賞錢。故事的結果是,去主人那裡領最多賞錢的人,就是那位帶憨人去找他的主人的奴才。

誰是我們的鄰舍?愛我們的鄰舍如同自己,可能嗎?這是一個現實問題,如果你的鄰舍常常找你的麻煩或是偶爾來一次倒會,甚至三不五時帶狗來你家門口拉屎,你還愛得下去嗎?

謹守律法,那愛呢?


偤太人拉比森黎(Sammlai)曾提及,摩西從西奈山上領受了上帝所頒布的613條誡命,其中365條是照一年的日子來記錄,另外248條是依人的世代來寫。大衛王又將613條誡命濃縮為11項,就是詩篇15篇裡的所謂誠實、勿誹謗、不惡待朋友、不隨便誹謗鄰舍、眼中藐視匪類、尊重敬畏耶和華的人、雖自己吃虧也不更改誓約、不放債取利、不受賄賂及不陷害無辜等。

接續先知以賽亞又縮短為六條,即以賽亞書33章15節所言,行事公義、說話正直、憎惡欺壓的財利、擺手不受賄賂、掩耳不聽流血的話及閉眼不看邪惡的事等。後來先知彌迦再縮為三項,即行公義、心存憐憫、謙卑與上帝同行(彌迦書6章8節)。最後,先知哈巴谷總歸為一條:「義人因信而活。」(哈巴谷書2章4節)

新約時代,耶穌將律法的精神總結在愛裡面,就是愛上帝與愛人。因為律法若沒有與愛連結,就無法「知行合一」。在此,耶穌講了一個好的撒馬利亞人的比喻,這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也有不同的解釋。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遭到賊扒他的衣服,打他到半死。有一個祭司從那條路下去,看見他,轉身就走。有一個利未人,也是如此,轉身就走。為什麼祭司和利未人轉身就走呢?

今天有人會說,可能祭司和利未人要去主持禮拜、參加聖歌隊,但聖經說是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的路上,因為祭司住在耶利哥,獻祭的時間才到耶路撒冷服事,所以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的路上,表示禮拜已經結束。

最大的可能是這個人已經被強盜打得半死,躺在地上一動也不動,照律法來說,屍體是不可觸摸的,所以祭司和利未人可能害怕觸犯律法,轉身就走。守律法是有,然守律法守到無法愛人有意義嗎?前美國出名的拳擊選手阿里,本來的名字叫克萊(Clay),克萊是基督教的名字,但阿里說:「你們基督教都說愛,但愛到最後真讓人生氣!」所以他改名叫默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Haj),並改信伊斯蘭教。

實現愛,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


美國神學家哈維‧考克斯(Harvey Cox)在其著作《世俗之城》(The Secular City)說:「住在都市的人,很多人是活在漠不關心,而漠不關心就是現代人的罪。」他說世俗化的特色有兩種,一是電話,一是高速公路。電話代表隱私性,每個人都有個別的尊嚴必須被尊重;高速公路代表流動性,人的世界逐漸在擴大。我們的鄰舍在現代的世界也一直在擴大,所以在今天要做好的撒馬利亞人,就要關心世界的事務。
愛我們的鄰舍就是要關心政治,關心在獨裁政府的體制下,有什麼人被關、被虐待;關心印度貧民區的人,或阿拉伯世界不被允許讀書的女性等。在路上遇到要錢的人,社會大眾多認為這些人要錢大多是去喝酒,所以很容易轉身就走。我們講愛卻很少實踐,愛就會麻痹。如果時間可以,空間也安全,我們可否停下來,問一下對方:「是不是肚子餓了?」也許我們的原則是不給現金,但我們也可以買一些食物與飢餓的人分享。因為對方是我們的鄰舍,盼望我們可以做一個現代的撒馬利亞人。

從歷史來看,所羅門王國分裂成南偤大與北以色列,暗利做以色列王時(列王紀上16章23~24節),向撒馬買了一座山,建一座城,就叫做撒馬利亞,但所行的是耶和華看為惡的事。主前722年,以色列國被亞述帝國滅亡,以色列人被遷移到亞述,列王紀下17章說亞述王也將外族人遷入撒馬利亞,並與當地的以色列民通婚,就成為後來的撒馬利亞人。他們拜上帝也拜偶像,這是偤太人不與撒馬利亞人往來的歷史因素。

新約談到耶穌曾在這個地方,與一位撒馬利亞人的婦女談話。這個婦女說:「我們的祖先都在這裡禮拜。」(約翰福音4章20節)偤太人被擄回來重建聖殿的時候,撒馬利亞人也想來協助,但被偤太人拒絕,因為他們血統不純。耶穌跟祂的門徒有一次經過撒馬利亞的鄉村,因為沒有受到接待,門徒不就是要耶穌從天降火,將他們消滅嗎?撒馬利亞人絕對不是以色列人的鄰舍!

在此,路加福音帶給我們不同的看法,我們看到路加福音17章,在耶穌醫治的許多病人中間,回來歸榮耀給上帝的,就只有撒馬利亞人。與耶穌在井旁談道的也是撒馬利亞的婦人。救人、愛鄰舍的也是撒馬利亞人。難怪,耶穌升天的時候,吩咐門徒去普天下傳福音,是從耶路撒冷、全偤太地到撒馬利亞。以前以色列人和撒馬利亞人是沒有往來,但在耶穌基督十字架的愛裡,就成為互愛的鄰舍。

美國出名脫口秀主持人、女性非裔美國人歐普拉‧溫芙蕾(Oprah Winfrey)有一次受邀在史丹佛大學的畢業典禮演講,她說:「你若想要得到真正的快樂,就必須擁有比你更偉大的理想,並跟這個理想一起生活。」這個偉大的理想,其實很簡單,就是幫助別人。她說:「你若曾承受傷害,你就知道如何去幫助受傷害的人,來減輕傷害;你若曾承受痛苦,你就知道如何幫助痛苦的人,來減少哀痛;你若曾過得不好,你就知道如何來幫助現在過得不好的人,往後可以過得更好。」她的結論就是: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   ×   ×
今天,我們去愛有需求、待幫助的鄰舍;有一天,我們也可能成為有需求、待幫助的鄰舍,而上帝就會差派別人來愛我們。美國長老教會牧師弗雷德里克‧布希納(Frederick Buechner)說過:「上帝呼召我們,就是要我們在生命最深情的喜悅與世界最迫切的需要交會之處。」在那裡寫下我們愛鄰舍的故事。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