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李春生教會春生講堂 走讀大稻埕古蹟及教堂

為讓社區居民走進教會,台北中會李春生紀念教會3月30日舉辦「大稻埕古蹟及教堂故事走讀」活動,約有30多位民眾參加。李春生教會傳道黃莉燁丈夫陳順福擔任走讀導覽員時指出,台灣茶葉之父李春生至今遺留下來的建物,就只剩李春生教會,該建物清國時曾為電報局、日治時為郵便局,後來由李家第三代子孫李延旭、李延弼花了20年蒐集產權後捐出來成為教會。

曾尹君主講馬偕在北台灣 教育建築生活空間皆宣教

吳三連基金會與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於3月22日下午在師大文學院B1會議廳共同舉辦台灣史新銳學者講座,這次主題為「馬偕在北台灣傳教空間的拓展」,由瑞芳高工室內設計科主任曾尹君博士主講。曾尹君從許多細節介紹馬偕的宣教生涯,並肯定馬偕不畏社會壓力,將「耶穌聖教」四字醒目地展示於住所、堅持使用台語進行教學、創辦教育體制,以及呼應人群需求的建築思維等等,顯示出馬偕透過物質和精神兩方面來形塑宣教概念,並為台灣社會帶來深遠的影響。

淡中二二八 蘇文魁談校長與師生遭害經過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正在舉辦「二二八與校園:事件中的淡江中學」展覽, 3月23日以「河岸悲鳴-二二八世紀中的淡水」為題、邀請台北中會淡水教會退任長老蘇文魁專講,吸引近百人前來聆聽。蘇文魁從淡水人文景觀說起,並介紹馬偕、吳威廉、偕叡廉(馬偕之子)等宣教師事蹟,並娓娓道來在1947年3月11日,時任淡江中學校長陳能通遭武裝軍人押走並於基隆遭到遭害,被稱為「淡江二二八事件」。

從馬偕到現代 北投教會歷史巡禮 見證148年的信仰旅程

台北中會北投教會於3月23日舉辦「歷史的北投教會巡禮」活動,慶祝設教148週年。長老陳文輝講述北投教會自1876年設立至今的沿革,並說明位於北投中央南路的北投古蹟禮拜堂已獲台北市文化局及文化部2700萬補助,教會仍需自籌一成維修經費。會友期望在兩年內完成古蹟禮拜堂修繕,於設教150週年時搬回古蹟禮拜堂聚會。

探析布農族四次大遷徙 八通關古道見證歷史滄桑

國史館於3月14日舉辦線上講堂,主題為「東部布農遷移與八通關越嶺古道的歷史故事」,深入探討布農族四次大遷徙的歷史與其獨特的遷徙文化。布農族社群分布廣泛,其遷移路線深受神話與傳說影響,尤其是八通關越嶺古道這條全長115公里的道路,曾是布農社群生活的核心。

捐贈珍本聖詩 助教會歷史研究與保存

繼去年捐贈祖母吳蜜蜂(早期台灣人傳道師吳葛的四女)所使用的聖詩後,長年旅居美國的劉國平弟兄又在今年3月初捐贈母親趙淑媛所用聖詩《ANTHEMS》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該聖詩為1950年由台灣教會公報社出版、是戰後初期手寫刻鋼版印刷本,相當珍貴。

交差点 承先啟後的跨語世代作家

即日起至6月30日止,高雄文學館在一樓主題展覽室,舉辦「交差点:回望跨語世代作家」展覽;「交差点」源自日文、詞義同「交叉點」,邀請社會思考戰後的台灣作家、知識份子面臨日文環境轉換到華文環境,所遭遇的挑戰和突破,以及他們的貢獻如何為台灣文學發展承先啟後。3月9日下午舉辦開幕展覽與講座中,國立台灣文學館副館長蕭淑貞、高雄市立圖書館館長林奕成、春暉出版社社長陳坤崙親自出席致意。

承接醫療傳道使命 新樓醫院展史料照片

記念台南建城400年,新樓醫院響應市政府《400+》民間參與計畫,舉辦「一起台南・世界交陪・開創西醫・全人關懷」文史與掛圖展覽,向民眾介紹將台灣第一家西醫院所的創建史。台南市文化局表示,本次《400+》民間參與計畫共有八大主題,包含永續農業、文化治理、創新城事、創意健康、全民教育、全民運動、城市食力、未來生活。

花宣聯盟記念二二八 成立急難救助協會

由'Amis(阿美)中會、Truku(太魯閣)中會、Bunun(布農)中會、東部中會組成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花蓮宣教聯盟」(花宣),在2月24日於'Amis中會Tafalong(太巴塱)教會舉行二二八和平紀念禮拜,同時宣布成立「花蓮縣基督教花宣急難救助協會」,旨在於災難時期互助,表現教會不僅是回顧歷史,也展望未來和平。

南中教會歷史專講 探討台灣早期宣教師的不同面向

台南中會慶祝台南建城400年,深入探討府城歷史,傳道部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於3月3日在玉井教會合辦「教會歷史專題講座:探討台灣早期宣教師X檔案」,吸引超過150位信徒參與。座談會不僅聚焦在基督信仰角度探討發展進程,還結合在地西拉雅族文化,透過敬拜讚美、詩歌分享等環節,帶領信徒深入體驗在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