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特別企畫】宣揚福音的文化,講述土地的故事

「O͘ -jîn-ba̍k-oiàⁿ是太陽眼鏡」「Tn̂g-bóe soaⁿ-niû是台灣藍鵲」「It-sim lō͘ ū chit chiah niáu-chhí (一心路有一隻老鼠)、Jī sēng lō ū nn̄g chiah gû(二聖路有兩隻牛)、Sam-to-lō ū saⁿ chiah hó(三多路有三隻虎)……」說故事的老師標準道地的台語發音、小朋友此起彼落的應答呼聲,這是週末的公報社高雄書房兒童繪本區所傳出的聲響。

【特別企畫】阮做伙用台語來講古:用台語說故事志工分享

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書房自2018年9月起,每個禮拜六舉行「用台語說故事」,即使是在疫情最嚴竣的時期,一度被迫停辦,仍透過線上直播持續說故事。

記念二二八 長老教會的下一步

面對歷史傷痕談何容易,然而這卻是一個新興國家凝聚共識的重中之重。在多數人被迫遺忘二二八事件的年代,有一群人永敢揹起十架,為過往的不義發出不平之鳴;如今,禁忌雖已解除,真相卻仍待善處。聲聲的呼喚,是要避免暴政的歷史重演,展現上帝賞賜人類的尊嚴。這是與信仰息息相關的議題,也是教會為社會帶來盼望的契機。

【特別企畫】兩性共好,互相依存合一:可依附女性的男性形象

◎王瑀立(七星中會安瀾橋教會牧師) 台劇《此時此刻:一家之主》的劇情,挑戰人們對家庭裡「男主外、女主內」的想像。主角在結婚生子後,夫妻以傳統方式進行家務分工,先生外出工作,妻子在家處理家務、照顧年幼的孩子。但當先生被裁員後,妻子因為經濟壓力而回歸前公司。由於兩人的分工互換,雙方發現他們更適應「女主外、男主內」的家庭模式。然而,面對周遭親友的保守觀念,及自身還無法接納這種家庭模式,夫妻以相互掩護的方式假裝他們還維持傳統家務分工。但「偽裝」使他們陷入迷惘,夫妻終於在溝通後,接納適合他們的模式。 我對這部戲劇很有共鳴,因為我就是一個享受做家務的男性。我跟太太剛結婚時,曾對太太說:「我可以成為師丈。」或是:「我當副牧、妳當主任牧師。」太太都無法接受,因為她當時認為這樣的觀念是「違反聖經」。在傳統聖經詮釋中,丈夫要成為妻子的頭,所以妻子要犧牲自己的工作成為師母。我們夫妻經過一段聖經查考、在愛中對話的時間,逐漸建立突破傳統框架的性別角色,回歸各自生命的恩賜、呼召,互相成為對方的幫助。 《此時此刻:一家之主》中的先生,在進行自己喜歡的烹飪教學時說:「每個食材都有適合的料理方式,人也是!」的確,不論男女都可以選擇成為適合自己的角色。當我的妻子自在地接納我成為她的助手,當她也可以讓我依賴,這或許是另一種形式對丈夫的順服吧!   延伸閱讀 【特別企畫】兩性共好,互相依存合一 【特別企畫】兩性共好,互相依存合一:從聖經看平等或依附的女性形象

【特別企畫】兩性共好,互相依存合一:從聖經看平等或依附的女性形象

在談本文主題前,邀請你思考一個問題:你是否認為特定性別更適合擔任某些角色?在越來越多女性投入專業角色(牧師、醫師、政治人物……)的時代,當我問基督徒此問題,很多人會回答:「不論什麼角色都不該受性別限制。」看起來似乎越來越有性別平等意識,但事實是,性別偏見以更不易察覺的方式存在!尤其在教會,因著聖經詮釋而來的偏見,持續塑造人對性別角色的想像。

【特別企畫】兩性共好,互相依存合一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代,誰有權力來定義女性形象呢?從過去到如今,女性形象與角色不斷被挑戰與更迭中。

【特別企畫】自由且真實──歌雷與「橋」副刊

1947年二二八事件,台灣人民紛起抗爭。3月9日,國民政府派遣的整編21師抵台鎮壓起義,陳儀宣布戒嚴,並在各地展開清鄉。4月22日,行政院會通過撤銷「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設「台灣省政府」,以魏道明為省主席。5月11日,陳儀離台。5月15日,魏道明與妻子鄭毓秀抵台。5月16日,台灣省政府成立,魏道明宣布解除全省戒嚴並結束清鄉。

【特別企畫】吹動自由的靈──肅殺時局下的文學堅持

◎林佩蓉(國立台灣文學館副研究員) 牆垣間縫隙蹦出的翠嫩小草,在風中搖曳,在磚瓦間以柔軟迎對堅硬,這是自然環境生態,也是歷史處境現實。台灣文學亦是如此,她在不同殖民時期中,面對不同強權,柔嫩的生命總是展現最堅毅的強韌。1945年二次大戰終戰,1947年二二八事件,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台灣文學反應了不同政權的樣貌,「去日本化」、「再中國化」,去,除去,切斷與遺忘戰前的文化資產;再,建造,植入與標記民族主義下的穿鑿附會。 從戰前一路書寫、研究到戰後,少數沒有被轉換的語言文字噤聲的作家楊雲萍,在〈一個誤會〉文中提到,戰前知識分子儘管努力在「民族主義」的標語下,與自中國來台者共同進行有希望的文化工作,卻仍有諸多複雜的困難,即使窮盡己力,眼前的成效還是如此有限。他這樣說:「世事是何等複雜,真理是何等深遠,我們盡了最善的努力還恐不能成就萬一。」 夾處在威權與生存的細縫,文學反映了真理與靈魂純粹的樣貌。當哲人已遠,典形消抹,那些曾經被深刻凝視、深情朗讀的文字,被塵封在政權的各樣條例、幾大建設的各種政策下。人們小心翼翼將所有疑問沒入心底,文人戒慎恐懼收起筆墨,送別繆思(Muses)。 身體不自由,心靈受苦毒,所幸,只要活著就有希望,憑藉著文學給予的盼望和力量,文人拉開抽屜,拿起筆,輕聲向心底的繆思低語:可以,我們相信總是有活下去的方法。 文學不死,在任何時刻,她吹動自由的靈,向社會也向人們呼喚:生命可以如何,人與人相待應該要如何。各種的衝突、萬般的情感、過去的記憶、眼前的困難、未來的可能,文學是橋,串接起各個階段,柔軟又堅強的存在。 蔡明諺老師以1949年《台灣新生報》上的「橋」副刊,為大家揭開一段台灣文學的可貴歷史:那是小草成為衝突與和解使者的見證。 相片提供/國立台灣文學館

【原青釋創】原民觀點省思信仰

2月1日至5日、在玉山神學院,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主辦的第二屆原住民青年查經培力營登場;今年以「釋創 Make You Strong」為主題,一方面說明選讀經文為創世記,一方面也透過「Strong」(強壯)諧音,象徵認識上帝話語所帶來的生命力量。營會安排四場專講,邀請邱淑嬪牧師、Taya Yumin執事、曾宗盛牧師專講,帶領學員們認識研讀聖經方法、從原住民處境研經和創世記各章節要點。

【原青釋創】思想上帝創造心意

2月1日至5日、在玉山神學院,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主辦的第二屆原住民青年查經培力營登場;今年以「釋創 Make You Strong」為主題,一方面說明選讀經文為創世記,一方面也透過「Strong」(強壯)諧音,象徵認識上帝話語所帶來的生命力量。營會安排四場專講,邀請邱淑嬪牧師、Taya Yumin執事、曾宗盛牧師專講,帶領學員們認識研讀聖經方法、從原住民處境研經和創世記各章節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