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勵馨《陰道獨白》 受害婦女戲劇療傷

  【邱國榮台北報導】勵馨基金會籌畫《陰道獨白》戲劇表演今年邁入第9年,但跟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由勵馨所培植的「光腳的愛麗絲」劇團擔綱演出。 「光腳的愛麗絲」劇團是一群關心性別議題與曾遭性別暴力的受害者共同組成。上小學前被性侵的蕙蕙(匿名),她說小時候不懂得要求救,也沒告訴父母,但隨著年紀增長,愈是覺得自己骯髒,甚至責備母親,沒有善盡母親該有的責任發現與保護自己。蕙蕙在幾年前罹患憂鬱症,經轉介來到勵馨基金會接受戲劇治療,得以讓她有重新面對媽媽的機會。她說:「我被性侵害,其實媽媽沒有錯,我年紀小不懂得求救,更不是我的錯。」釋懷了對媽媽長久以來的不諒解。 勵馨執行長紀惠容表示,性創傷常夾帶社會的譴責、不諒解、道德壓力,尤其是童年受害,因為當時不敢揭發,也沒奧援,於是到了中年罹患憂鬱症、呼吸急迫症發病的例子不少。勵馨在2008年,設計「一人一故事」的戲劇團體,期許受害婦女利用戲劇方式,脫離因受害而個性羞怯的情境。 勵馨表示,劇團取名「光腳的愛麗絲」,是因為她們猶如一群赤足踩在地上、夢遊仙境的愛麗絲一般,充滿創意與想像力的無限可能,更在參與《陰道獨白》的演出中,展現出從陰道走來的勇氣。 即日起至6月中旬,劇團將有6場全國公演,詳洽:02-89115595分機206。

Sai-nai伊身邊

◎Joshua Kasin Tin 7年前為了記念母親,我作了一首歌〈Sai-nai伊身邊〉,這首歌的旋律與歌詞根據夢中的情景而寫。過去幾年一直沒有發表,僅在家庭禮拜中自己家人唱而已,今年母親節來臨之前,我希望能分享給大家,讓聖歌隊或一般大眾有首新歌可以獻給所有的母親。 MP3下載 樂譜下載

用詩歌讚美神

◎蕭文 口語是人類最早的溝通工具,用聲音傳播。人的聲音有高低抑揚頓挫的區別,從而帶給人不同感受,人們學習利用聲音的高低抑揚頓挫表達不同的情感,成為音樂的來源,可說是最古老的音樂形式。  精緻的古典音樂 基督教很早就知道用詩歌讚美神,是個音樂的宗教,在很多場合都使用音樂,無伴奏的歌唱也是基督教禮拜的一部分儀式,如聖經所說:「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歌羅西書3章16節) 人們一直探索聲音的奧妙,整理聲音的高低,中國發展出「宮、商、角、徵、羽」的5聲音階。11世紀時,義大利人桂多•達賴左(Guido d'Arezzo,995~1050年)則發展出6聲音階,成為歐洲音樂的基礎。 之後的音樂強調美感、平衡及高度形式美,成為古典音樂的特色,在17、18世紀時,神權時代長長的影子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音樂創作深受基督教的影響。德國古典樂派作曲家約瑟夫•海頓(Joseph Haydn,1732~1809年)依據舊約聖經創世記與約翰•米爾頓(John Milton,1608~1674年)的《失樂園》(Paradise Lost),於1799年完成了神劇《創世記》(The Creation),其中取自詩篇19篇1~6節的〈天訴神威〉(The Heavens Are Telling the Glory of God)是極著名的合唱曲。 海頓利用諧和和弦,造成雄渾的磅薄氣勢:「諸天訴說神的榮耀,穹蒼訴說祂奇妙的工作;今日仍訴說著那日,這夜接著那夜。諸天訴說神的榮耀,穹蒼訴說祂奇妙的工作;大地將之傳遍全世界,沒有不被了解的,至今都被了解。諸天訴說神的榮耀,穹蒼訴說祂奇妙的工作。」至今還在教會傳唱。 10年後的1808年再度演出時,76歲的約瑟夫•海頓坐著輪椅來到會場聆聽,唱到這首合唱曲時,他情不自禁地肅然起立。1年之後,這位作曲家便與世長辭了。  巴洛克顛峰之作 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年)是德國巴洛克時期著名的作曲家。1741年他居住在倫敦時,寫了一首清唱劇《彌賽亞》(Messiah),敘述耶穌出生、生活、受難、受死以及復活的全部過程,歌詞全部節選自聖經。全曲分3部分:第1部分:耶穌降臨的預言和祂的誕生;第2部分:救贖的信息和耶穌為全人類犧牲;第3部分:耶穌的復活和最終的審判。 1743年,《彌賽亞》在倫敦上演,英王喬治二世親臨劇院聆聽,當聽到第2部分的〈哈利路亞〉大合唱時,國王為莊嚴的和聲感動,起立站著聽完全曲。為了表示對國王的尊重,以後音樂會演奏到此曲時,全體聽眾均起立聆聽,成為慣例。〈哈利路亞〉大合唱的歌詞只有兩節:「哈利路亞!全能的上帝君臨。世上的國度成為我們上帝的國度,祂將君臨直到永遠。永遠的萬王之王,我們的主。」〈哈利路亞〉常單獨演唱,每年到了聖誕節,都會聽這首曲子。  充滿聖樂氣息的音樂 有些音樂不是聖樂,但被填上關於基督信仰的歌詞:「我靈鎮靜!上主今在你旁;憂痛十架,你要忍耐擔當;信靠天父,為你安排主張;萬變之中,惟主信實永長。」這首芬蘭作曲家詹•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1865~1957年)的交響詩〈芬蘭頌〉(Finlandia),因而改名為〈我靈鎮靜〉(Be Still, My Soul),成為著名的聖樂,在教堂廣為傳唱。 有些音樂取材自聖經故事,雖不是聖樂,卻充滿濃厚的聖樂氣息。義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年)將聖經故事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將以色列人擄到巴比倫這一段寫成歌劇《那布果》(Nabucco),「那布果」為尼布甲尼撒的縮寫,第3幕的合唱曲 〈Va, Pensiero〉,中文譯為「飛吧,思念,乘著金色的翅膀」又稱〈希伯來奴隸合唱〉(Chorus of...

隔岸的心

  ◎林麗鶯 美如不喜歡讓人家知道她的先生向榮在中國工作。因為,只要對方一聽說他們夫妻倆分隔兩岸,向榮每隔2、3個月才會飛回台灣,莫不誇張地露出一臉驚訝的表情。緊接著,總會以一種幸災樂禍卻又帶著些許憐憫的眼神糗她。 「哎喲!妳怎麼可以放任他一個人在大陸?聽說中國妹很會勾引男人、又很會撒嬌,男人一旦寂寞,很難不落入她們的粉色陷阱。到時候妳怎麼辦哪?」 對於這種過度「關心」的話語,通常她總是低著頭,不發一語,無助、無奈,也是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才好。 新婚頭一年,夫妻倆還如膠似漆,你儂我儂。第2年,美如懷了孕,為了安心養胎,毅然決然辭去了多年的會計工作。隔年2月,她生下了女兒丫丫。從此以後,她的生活重心幾乎全部擺在女兒身上,忙於每天一成不變的家務事:洗衣、做飯、餵奶、換尿布、哄女兒……就像個陀螺一樣轉個不停。 向榮下了班回到家裡,美如往往早已累癱在沙發上,雙眼緊閉著,連話都懶得說上一句。 目睹此景,向榮只好默默地退到廚房,自己熱飯、熱菜。有時碰到美如還沒做飯,向榮便從櫥櫃裡取出泡麵,沖了開水,將就著吃。 兩人這樣疏離的生活持續了好久、好久……。然而美如陷在現實生活的忙碌中,沒有察覺到任何異狀。直到去年年底,公司的一紙人事命令下來,向榮被派往中國東莞協助興建新廠,彷如晴天霹靂一般,美如突然被震醒了!這才驚覺到自己竟然冷落了丈夫好長一段時日!此後,向榮去了中國,自己沒了一付厚實的肩膀可以倚靠,她腦子陡然無法思考,心像是自沙漏流放出去一般滴著血,整個人一下子被掏空了。   * * * * * *   向榮剛去東莞的前半年,兩人還會藉著電話或簡訊保持聯繫。時空的差距下,美如完全無法想像向榮在那邊的生活景況。而相對地,向榮也無法體會到美如在台灣一個人撫養女兒的辛苦。 午夜夢迴,美如獨自一個人躺在大床上,雙人枕頭在床頭燈微弱的光暈下,顯得格外地孤單……。她側過身子,望著牆角的嬰兒床,剛滿週歲的女兒丫丫正沉睡在美夢裡,小小的胸部隨著呼吸上下規律地起伏著。回想前陣子丫丫得到流感的過程,美如的心就像千萬根針在刺,痛不欲生! 「丫丫一直高燒不斷,醫生說這兩天是危險期,我很害怕,你能不能請假回來一趟?」看到報紙上流感致死的病例增加,美如感到莫名的恐懼與沒有安全感。 「我哪有辦法請假回去?這邊廠房的進度嚴重落後,前兩天公司還打電話來催呢!」向榮的口氣很不好,顯然他的工作壓力也很大。 空氣在瞬間降到了冰點以下,把兩個人還放在肚子裡的話也凍住了,電話線兩頭,就這樣靜默無聲……。 好一會兒,向榮開口道:「今晚妳帶著丫丫回娘家去住吧!萬一有什麼狀況,媽媽也可以陪妳去醫院。」 「嗯!」徹底失望之餘,美如只好順從他的意思。 但是接連幾天,丫丫仍是高燒不退,美如試了許多方法,毫無見效,三天兩頭抱著女兒送醫院急診。心力交瘁之下,她撥了電話給向榮,希望能聽到他一聲安慰。 沒想到向榮只拋下一句:「妳自己要堅強一點,否則怎麼照顧丫丫?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問題,我的問題誰又能來幫我解決?」 如此陌生、冰冷的語氣令美如心灰意冷,漸漸地,她減少了撥電話的次數,認命過著「類單親」的日子。   * * * * * *   這一天,美如翻了日誌本,赫然發現今天是自己的生日。她興沖沖地拿起了電話打過去。鈴聲響了很久都沒接聽,正想掛斷電話,耳邊才響起了向榮的聲音:「有什麼事?」 「今天是我的生日耶!」她故作興奮地說,其實心裡也沒什麼把握。 「喔!」聽起來沒什麼反應。 「你那邊怎麼那麼吵?」 「我們在唱卡拉OK。」 這次輪到美如「喔!」了一聲。 掛上電話,她不禁悲從中來!自己的生日竟是如此淒涼。向榮連一句「生日快樂」都沒說。唉!這條婚姻的路到底該如何走下去呢? 下個主日,美如把女兒送回娘家,託媽媽照顧一天,自己回到婚前聚會的教堂,請牧師幫她做婚姻輔導。 牧師聽完她的敘述,表情相當凝重地對她說:「夫妻兩人分離兩地,這不是長久之計,而且也不合上帝的心意。妳回去以後好好跟神祈禱吧,請祂把妳的先生帶回妳的身邊。另外,妳不妨寄聖經和幾本靈修的書給他看,他在中國,心靈一定很空虛、也很苦悶!」 經牧師這麼一提醒,美如頓時想起向榮曾經向她抱怨過,他們中國的工廠設在很偏遠的地方,沒有便利商店、超級市場,更不用說百貨公司、電影院……,去市中心購物,至少要1個鐘頭的車程。平日上班忙碌倒還好,但是到了週末、假日,只能待在宿舍10坪大小的房間裡看書、打電玩,或是在公共活動室和台灣同事聊天、看電視,實在有夠無聊! 美如到書店買了一本聖經、一本《荒漠甘泉》及數片詩歌CD,寄去給向榮。然後每天發email問候他,關心他的工作和生活。有時候她會說說自己和丫丫有趣的生活點滴,或是傳自己和丫丫的生活照過去。慢慢地,向榮也會透過email跟她互動,說聖經他看不太懂,但是他偶爾會看好消息電視台的見證訪談節目「真情部落格」。夫妻兩人甚至常常因為聊到同一個故事而感動落淚! 自此,美如不再憂鬱、哭泣。她每天虔誠地禱告,祈求耶穌幫助她重建她的婚姻,修復他們夫妻的關係。她也把以前對向榮的不滿、怨懟……種種負面的情緒全部交託給神。慢慢地,她能夠獨立、堅強地撫養女兒,不再是從前那個軟弱無助的小女人了!看著女兒一天一天長大,她的內心也充滿了喜樂。 每個主日,她固定會到教會做禮拜,並參與服事。重新走入教會、走入人群,也重新仰望神,倚靠神,因為她知道她的盼望是從祂而來。   * * * * * *   兩年之後的某一天,美如正和女兒在床上玩,突然手機「叮咚」一聲傳來了一通簡訊,上面寫著:「廠房終於建好了!我已獲准請調回台灣,並已買好了機票。我將搭下禮拜一的班機……」 她看不清楚後面的字寫些什麼,因為淚水早已模糊了她的視線。她抱著女兒,興奮地又叫又跳:「爸爸要回來了!爸爸要回來了!……」

日本311絆住人心 優迪亞傳基督馨香

【林家鴻高雄報導】日本基督徒音樂家組成的優迪亞(Euidia)室內樂團,今年再度來台巡迴演出,舉辦「KIZUNA 絆──The Bonds of Friendship」音樂會,除以精湛技巧詮釋多首改編過的古典詩歌及自創曲,更期盼將樂曲蘊含的屬靈信息傳入人心,釋放基督的馨香,領人歸主。 4月21日優迪亞樂團到壽山中會鳳山教會演奏〈古舊十架〉〈有福的確據〉等多首詩歌,手冊也附上樂曲簡介,幫助聽眾更深體會作者心境。鳳山教會禮拜委員會表示,音樂會由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安排,有機會提供場地給高水準的樂團演出,備感榮幸,是提升信徒靈性、社區宣教的好機會。 希臘文「Euidia」意為「高級的香料」,用為比喻基督的馨香之氣。優迪亞自1988年創設至今,多年來秉持見證上帝的使命,於日本國內外巡迴演出,帶給人們極深的感動。 與音樂會主題同名的〈Kizuna〉(絆)是此次演出的重要曲目之一,作曲家柳瀨佐和子表示,2年前日本311大地震,許多寶貴生命遭海嘯吞沒,福島核電廠的爆炸更造成許多人無家可歸,至今仍住在避難屋內,她因而寫下此曲,盼藉此安慰災民。 柳瀨佐和子說,儘管人們曾經遺忘「Kizuna」這個字的意義,在災後卻成為最念念不忘的。過去習慣獨善其身的日本人,從災難中深刻體會人生無常及團結互助的重要,意識到沒有任何人能獨立生活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需要「Kizuna」,成為彼此的牽絆、互相照顧才能生存下來。而國與國、神與人之間也需要這樣的「Kizuna」,為傳揚這樣寶貴的信念,柳瀨佐和子寫下〈絆〉,並再次為台日基督徒友誼及台灣對日本賑災獻上感謝。

筆墨刻劃神話語──淺談聖經硬筆書法

◎陳寶嘉(房角石兒童讀經推廣中心主任) 書寫能表達出一種感情。現代電腦的普及,取代了許多能親筆書寫的機會;然而,若一切都機械化了,沒有人性上的美感,那人生將會變得多麼貧乏……。                 「哇,你的字好漂亮喔!」每當我用鋼筆抄寫聖經金句分享在臉書上,往往吸引一些網友讚美按讚,這鼓勵我持續練習精益求精,以期更多人透過美的賞析來接觸神的話語,或者可以更加反覆思想聖經教導的真理。 細嚼反芻 神的話語 什麼是「硬筆書法」?許多人看到這個名詞,往往感到疑惑,與「硬筆字」有何不同?首先,我們先明白,「文」透過某種載具變成耳朵得以聽見的聲音就是「話」,變成眼睛得以看見的圖形就是「字」。將文字變成聲音的過程就是「朗讀」,再進階予以藝術化表現可稱為「朗誦」。用非軟毛而較堅硬的筆寫出來的字稱為「硬筆字」,書寫過程若再融入某種「書寫的法則」(簡稱「書法」)而呈現藝術美感,整個運作系統可稱為「硬筆書法」。目前政府教育單位舉辦書法比賽,已經分成毛筆類、硬筆類2組;因此若精確地說,目前比賽已分為毛筆書法及硬筆書法。 我近年來一直在教會界推廣「兒童讀經」,教導孩童透過反覆朗誦將神的話語大量記在心上,成為人生腳前的燈、路上的光。「聖經朗誦」是漢語聖經協會一直以來的異象,期待所有弟兄姊妹在朗讀聖經時,尤其主日崇拜時,可以更豐盛的生命力表達神的話語,使聽與說的人都可以感受神話語的力量,從而震撼人心、翻轉生命、回歸真理、活出美好。同樣地,「聖經硬筆書法」也期待所有弟兄姊妹透過親手抄聖經的過程,反芻細嚼神的道,從而平靜安穩、重新得力、調整步伐,邁向標竿。 許多家長希望孩子能寫得一手好字,但往往求好心切。孰不知,許多習慣經長時間形成一定模式後,要改變豈是一朝一夕。因此,就我這幾年的教學經驗,提供以下心得供讀者參考。 握筆鬆緊 適意有度 首先,調整正確的姿勢,姿勢包括握姿及坐姿。現代學童十之八九握筆姿勢不正確,導致坐姿也會不端正。根據國外的報導,錯誤的寫字姿勢是現代學童近視的主因之一,且影響成長發育,手指關節變形、脊椎側彎都是常見的後遺症。另外,握筆方式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書寫風格,書寫風格彰顯書寫者之性格,所謂「字如其人」就是這個道理。 《張懷瓘執筆法》有云:「執筆亦有法……,筆在指端,則掌虛,運動適意,騰躍頓挫,生氣在焉。」執筆是基本功,是有法則的,如同王建民的伸卡球有伸卡球的握球方法,滑球也有滑球的握球方式。個人在教學中發展出「握筆三字經、坐姿小口訣」,並且推廣運筆時「用輕功寫字」。 執筆最忌用力抓筆,必須鬆緊適中,如同與人相處,莫隨便、莫施壓,在主裡自由舒暢。正如聖經上所言:「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加福音4章18~19節)教會推廣手抄聖經時,若能同時教導正確的姿勢及運筆要領,孩童、會友書寫再多手也不痠不痛,這樣才更能享受神的話語,並且專心體悟真道。 遵循法則 布白均勻 明白寫字的姿勢後,開始實際練習寫硬筆書法。「書法」除了執筆有法則外,字體的美觀也有其可遵循的法則,更有筆畫形成結構的黃金比例。自古文人練習書寫方塊字,最好的輔助瞄準器就是「九宮格」,因此「九宮格硬筆書法」便是未來推廣「聖經硬筆書法」入門的主要技術。 在九宮格裡書寫一個文字,筆墨呈現出來的實線,是二度空間布局展現出來的美感,歷史推進至今,自然產生了多數人認同的基本審美標準,例如:布白均勻、左右對稱、橫畫往右上斜、字寫八分滿、左細右粗、橫細直粗……等。在此,特別強調「布白均勻」,一般人看紙上筆墨書寫出來的實線,擅賞析者則兼顧九宮格內剩餘之空白處是否分布均勻、和諧。簡單舉例,「目」字的實線分割出3個字內空白區域,而這3個區域要大小均等;另外還有字外空白區域,上下左右各區域在九宮格中也要相互對稱,這是最重要的基本法則。然而,大多數人尤其學生,在抄寫經文時卻沒有注意這個部分。 個人在九宮格書寫中體悟出一個道理,「空白區域」意喻人內在屬靈狀態,「筆墨實線」意喻人外在屬世行為。「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馬太福音6章10節)倘若我們將神的話語存記在心,再透過生活經驗反覆磨練,終將神的話語謹守遵行活出來(亦即祂的旨意行在地上),那麼內在屬靈的狀態自然會趨向健康、合神心意(亦即如同行在天上)。當我們「筆墨實線」能按著書寫法則書寫出來,那麼「空白區域」自然而然也會呈現出一個均衡的美感。 假若,我們心中沒有神的話語,就如沒有文字書寫的法則,按自己的心意及喜好來書寫,寫出來的字就不那麼美好!「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雅各書1章22~24節) 慢讀慢寫 反覆記誦 現代家長重視學業成績,努力讓孩子補習再補習。然而,我去台南市新生國小推廣指導硬筆書法時,該校校長楊招謨經過多年實證證明:「硬筆書法寫得不錯的學生,比起其他隨己意亂寫、應付交差了事的學生,在學習的專注力、品格的穩定度都相對較好,且升到國中後在功課上都有很不錯的表現。」 「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了。」猶太民族一般從小將摩西五經誦念不忘,訓練出超乎常人的記憶力、專注力、創造力,但其本來目的不是為這些,而是為了遵守神的訓諭。聖經硬筆書法的目的,是透過手抄聖經,將神的話語存記在心,但透過慢讀慢寫的過程,相信最後也會不期然培養出各種學習力。 書寫能表達出一種感情。現代電腦的普及,取代了許多能親筆書寫的時機,然而,若一切都機械化,沒有人性的美感,那人生將會變得多麼貧乏。在學習「聖經硬筆書法」時,一方面能夠記誦神的話語,另一方面能培養各種學習力,又可以美學豐富我們的人生,真是百利而無一害的教育,值得大家用心投入時間學習。 註:「寫字正姿教學」影片可上網免費學習,網址:www.pao.idv.tw。

聽見力量 風雨中享音樂

  【林宜瑩台北報導】雖然天空時而飄雨、時而陰冷,4月14日在228紀念公園音樂台前,卻聚集上百人參加台北中會公義行動教會的聚會,欣賞永和教會白石樂團帶來的優美樂音。 台北中會教社、婦女、松年也一同參與這場「聽得見的音樂力量」崇拜,教社部長李全秇、婦女事工部長黃阿絹並致贈關懷金,由公義行動教會牧師鄭國忠代表接受。李全秇說,實在很想每週都來和大家聚會,期望未來能定期招聚牧長參與;黃阿絹則說,很感動大家在風雨中仍堅持聚會的信心與毅力。鄭國忠感謝北中長期關心,他指出目前有女子神學院願意讓教會在3樓設辦公室,教會也憑信心買一輛二手福音車,盼望眾教會能繼續關心代禱與奉獻。 白石樂團音樂總監葉常仁說,樂團在12年前成立,近年在永和教會兄姊奉獻下添購樂器,並配合永和區週末「市長有約」活動,用流行樂曲和教會詩歌傳福音。合唱團期望能服事更多教會,因永和教會有編列預算,歡迎大家與他們聯繫,詳洽:02-23755306黃元龍長老。(攝影/林宜瑩)

榮耀頌主 訪德行前饗宴

  【邱國榮台北報導】2013史托科爾國際教會合唱團音樂節(International of the Church Choir of Storkow 2013)預計5月4、5日在柏林舉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將以節慶之聲合唱團名義與會,共襄盛舉;為此,台灣神學院教會音樂碩士組、安慰之聲女聲合唱團,共同在4月14日下午3時在雙連教會舉行訪德行前音樂會「榮耀頌主,驚豔巴哈」。 主辦單位指出,台神兼任教師、台北愛樂合唱團首席客席指揮Ulang(悟朗)多次受德國古典音樂界邀請率團赴德演出,深獲好評,今年再度受邀參加「2013史托科爾國際教會合唱團音樂節」,而促成節慶之聲訪德之旅。 節慶之聲是由「安慰之聲」與「八角塔男聲」兩團成員組成,成員多為長老教會會友,在徵得總會同意下,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節慶之聲合唱團」為名,赴德與各國教會齊聚一堂榮耀頌主。訪德行前音樂會中,主辦單位邀請國內中生代一流銅管演奏家組成的海洋銅管重奏團聯合演出,由悟朗指揮。全場音樂會共演出10首曲子,表現出神聖、安慰與榮耀。 安慰之聲合唱團的前身是台神女聲詩班,於2012年6月更名,期盼用歌聲傳遞從上帝而來的安慰,並與人分享上帝所賜的美好音樂。平均年齡25歲的八角塔男聲合唱團,前身則是淡江中學男聲四重唱校友團,2010年更名,以記念淡江中學的精神象徵。(攝影/邱國榮)

聖薩爾瓦多的迴響

◎林昌華(七星中會和平島教會牧師) 聖薩爾瓦多流過的血與淚,像山羌輕輕點過沙地的蹄跡,若非獵人銳利雙眼仔細地查看,便如同平整空白的沙地,毫無痕跡可探索……。 1626年,西班牙在福爾摩沙台灣北部海灣旁的小島登陸,宣告這個島嶼歸屬西班牙王所有,並將該島取名為「聖薩爾瓦多城」,即位於基隆港東、現今稱為「和平島」的小嶼,於焉寫下一頁重要的歷史篇章。      基督福音隨殖民而來 當時島上的居民是生性平和的巴賽族原住民,族群分居於聖薩爾瓦多島和對岸的福爾摩沙本島,以耕種、伐木和挖掘煤礦維生。面對擁有絕對優勢武力的西班牙外來統治者,初期此起彼落而零星的反殖民抗爭,改變不了一個自由民族落入異國鐵蹄下成為乖順臣民的命運。 於是,西班牙語逐漸成為巴賽族人日常使用的語言,而在天主教神父努力傳布基督福音之下,聖薩爾瓦多逐漸成為名副其實的「救主聖城」,耶穌基督的故事成為居民熟悉的信仰內涵。而天主教會在島嶼中央台地興建的修道院,就成為天主教神父到來時歇息及研究原住民語言、風俗文化的中心,如此度過十數年寒暑,未再遭遇劇烈變遷。 164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大舉來侵,挑戰西班牙在北部福爾摩沙的統治權,只擁有少量駐軍的西班牙守軍,眼見敵強我弱的不利情勢儼然形成,於是未經慘烈的島嶼攻防戰即交出統治權,結束他們在北福爾摩沙16年政治的主宰和文化的邂逅。留下了海岸邊岩石構築的城堡、島上的修道院及其他附屬建築,也在原住民族群的記憶裡,留下了許多異國色彩濃烈的傳說與逸事。      改革宗信仰留下痕跡 荷蘭人以該島為基地,跟隨西班牙人踩踏的腳印,往福爾摩沙南北擴張統治範圍,除了追求貿易利潤以外,他們也希望透過教育和傳教,建立長久統治的基石。於是首任也是唯一的荷蘭牧師馬可‧馬修士(Rev. Marcus Massius),擔負起傳布福音的責任,為基督教留下荷蘭改革宗教會在北福爾摩沙的痕跡。 然而,歷史的腳印有時深、有時淺,同樣的時代,南部熱蘭遮城的故事留在歷史的印記,像是水鹿重重踩踏的窟窿;北部聖薩爾瓦多流過的血與淚,卻像山羌輕輕點過沙地的蹄跡,若非獵人銳利雙眼仔細地查看,這些山羌的腳跡,如同平整空白的沙地,毫無痕跡可探索。聖薩爾瓦多的記憶,已然為大多數的台灣人所遺忘,淡化成為未曾聽聞的逸事。 但是,曾經走過的腳跡,拒絕消失於檔案館黑暗的角落裡,而上帝也不會長久隱藏眷顧的臉容。在適當時刻來臨時,那些以汗水、淚水和祈禱構築的故事,會回到後代子民族群的記憶,成為感謝讚美的緣由。 馬可‧馬修士,這位1611年生於尼德蘭城市阿伯胡笙(Abehoesen)的荷蘭牧師,壯年時期曾晤見荷蘭海外宣教的風雲人物尤羅伯牧師(Rev. Robertus Junius),更有幸成為他的學生,在阿姆斯特丹學習福爾摩沙的語言與風俗習慣。經過數年的預備和祈禱之後,上帝在他44歲那年,成全他多年來期盼成為宣教師的期望,於是他成為聯合東印度公司的神職人員,搭乘大帆船由歐洲東航,經過巴達維亞、熱蘭遮城,最後來到了聖薩爾瓦多,以福音和教育服事海島上的荷蘭人、唐人以及巴賽族原住民。直到1662年鄭成功佔領福爾摩沙的那年,才倉促逃離北福爾摩沙,前往日本長崎避難。 熱蘭遮城內的長官揆一(Frederick Coyet)派遣馬可‧馬修士前往福爾摩沙北部傳道之後,在數年欠缺音訊情況下,捎信給馬牧師,希望他就淡水與基隆地區的教會與學校狀況提出報告。於是,一封洋洋灑灑有18頁篇幅的報告書《致政務官員Daniel Six的報告書──有關福爾摩沙島北部堡壘淡水與雞籠學校的狀況》,在最短的時間內送到了揆一的書桌上,而信中重要的內容摘譯如下: 我認為,如果要讓基督教信仰與文化擁抱這裡的異教族群,必須採取適當方法,這些方法的目的無他,只是期望能有更多當地人接受基督教的教化而已。 想必您一定知道關於這裡學校的情形,目前總共只有兩間學校,第3間還在籌設當中。一間在淡水,另一間在Quimauri,而第3間應該會是在雞籠這裡。前述兩間學校的學生,皆為巴賽族人的小孩,而第3間應當包括(我們如此希望)荷蘭人的小孩、居住在雞籠的巴賽族人、部分唐人與巴賽族婦女結婚所生的小孩、巴賽族婦女與荷蘭人在雞籠結婚所生的小孩,另外或許還會有一些奴隸在學校內外學習,上述這些人都是學校招生主要的對象。 就我的判斷,使這裡的教育工作能夠適當且快速達到有益的效果,並且能夠持續成長的方法,就如我先前所說的,首先要提供優秀的學校教師。他必須要擁有基督教的健全知識,個性謙卑、敬畏上帝、樂意為上帝服務,並且願意在這些盲目的異教徒當中散播基督教神聖的知識及靈魂救贖的信息。他必須要有獻身的心志及不怕勞煩的個性,也必須盡一切努力來教導孩童朗讀課程教材及所有良好道德的教育,讓學生能夠認識和敬畏上帝。在日常行為上,要教導和訓練學生生活上的謹慎態度,教師自己也要做上述一切良好德行的典範。如果欠缺了這些,那麼學校教育就不會產生適當的引導和教育,這個有益的工作就沒有辦法有所進展。 談到在此地進行這項有益的工作需要的條件,以及思考使這個工作能夠持續發展的因素,首先我們就不能不考慮西班牙語在此地流通的問題。由於不再有這種訓練,因此並不是所有人、而只是部分巴賽族人還在講西班牙話而已,而且依我服事期間所觀察到的狀況,西班牙語正隨著時間逐漸消失當中。不久前發生的瘟疫導致大部分青壯年原住民死亡,加上原住民對西班牙語的了解並不正確也不完整,可見西班牙的影響力逐步減少,正是我們傳布基督教信仰的有利機會。 為了擴展這項有益的工作,較為有效且經濟的就是有人能夠竭盡所能學習他們的語言,清楚且完美地使用他們的語言來教導他們信仰。藉著如此服事,希望上帝能夠打開原住民的眼睛,使他們願意歸信,由黑暗歸入光明,由撒但的權勢歸向上帝,使他們的罪惡得到赦免。然後或許可以將他們接受的基督信仰傳給後代。                      馬偕日記的線索 荷蘭「馬牧師」的理想是否實現,我們欠缺相關的史料進一步了解,但是19世紀從加拿大來的另外一位「馬牧師」的日記,從他對於社寮島(棕櫚島,即和平島)平埔族的紀錄,或許提供了部分的解答。1872年9月27日,馬偕日記的紀錄摘譯如下: 棕櫚島(Palm island)是個小島,它和台灣本島之間以一條狹窄的水道隔開。島上的住民約有200人,大部分人都是以捕魚(大部分都是夜間以火炬捕魚)維生,島上到處種植著花生和地瓜作為居民的食物。我也注意到有超過50名的平埔族人住在那裡。 在海島的一端,我檢視了「荷蘭城堡」,那是在200年前建造的城堡遺跡。面積有數英畝,是個呈現正方形的工事,主要由沙岩和灰泥所建造,四周圍深10呎,4個角落的防禦工事是相同的高度,工事周圍有城牆包圍,以便架設槍砲。雖然經歷時間的變遷,要了解整個建築結構的安排概念並不困難。 當地居民也向我們介紹不遠之處的一個小洞穴,聽說百多年前有艘外國船隻在離島嶼不遠之處沉沒,倖存的罹難者居住於洞穴當中,直到他們全數過世。顯然這些傳說是真的,因為洞穴內外鐫刻著數位西方人的名字。 島上見不到任何棕櫚樹,為何卻有如此美麗的名字,實在無法理解。我們站在一棵大榕樹下,在一大群群眾面前傳揚福音和吟唱聖詩。島上的平埔族人說我們傳揚的是他們祖先崇拜的上帝,在登上我們的小船離開以前,竟然有50~60人站在2~3呎深的水中聽我們唱歌。或許是因為好奇吧!只有上帝知道。                    挖掘遺址的新發現 2012年10月1日開始,筆者於和平島長老教會擔任牧師,一個禮拜後,西班牙國科會與台灣中央研究院合作的發掘計畫進行開挖,目的是挖掘西班牙人在島上修築的修道院遺址。這個遺址的所在地距離和平島教會只有區區500公尺之遙。筆者推測,荷蘭人在趕逐西班牙人之後,利用該建築作為教會使用。 經過2個月的挖掘之後,一堵寬約1公尺灰泥砌造的歐式石牆出土,相當符合馬偕所云「由沙岩和灰泥所建造」的觀察結果。這個結果的出現,讓參與這個發掘計畫的西班牙人鮑曉鷗教授極度訝異,因為挖掘出這道牆址所出現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更多!究竟修建如此寬大的石牆目的為何?筆者對於這個結果並不意外,因為曾經走過的必留下痕跡,只是這個遺跡有多大,有賴將來全面性的發掘才能了解。重點是,這一連串的事件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1993年開始,筆者決定以研究台灣教會歷史作為畢生使命之後,沉睡的百年史料一一浮現在眼前和手中。1996年12冊馬偕日記手稿出現,讓筆者有機會透過抄寫翻譯,了解北部教會創設者馬偕的心靈與思想。2002年在荷蘭來登大學就讀期間,沉睡於雅加達檔案館數百年之久、屬於17世紀台灣改革宗教會的史料出現,更讓我訝異於上帝顯明的揭露,也因此筆者才有機會讀到馬可‧馬修士牧師的手稿。最近受到原住民委員會文獻中心邀請,參與他們一個17世紀台灣教會史料檔案的展示計畫,將近600件荷蘭手稿史料需要研究和分析。這批資料就是我2002年由荷蘭帶回台灣的那批資料,原民會透過關係由雅加達檔案館借展,馬可‧馬修士的手稿是其中一件文獻(註)。而2012年考古遺址的出土,更讓筆者只能以感謝來表達內心的激動。其實,回想這個不斷在我面前出現的歷史踅音,顯示的就是上帝在台灣的恩典足跡已經不願意繼續緘默,而我的使命,只是將這個聲音轉大,讓大家都能夠聽到而已。   註:作者為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博士候選人,參與荷蘭萊登大學TANAP第二期計畫。TANAP全名是Toward A New Age of Partnership(邁向夥伴的新時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共同記憶計畫」下研究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的子計畫,目標是培養曾經被東印度公司統治過的地區的學者研讀17世紀荷蘭文能力,以便解讀與自己國家相關的荷蘭文手稿史料。 TANAP另外一個計畫是派遣荷蘭檔案館員到收藏荷蘭文手稿檔案的各個國家,清查各地檔案館的館藏編製目錄,台灣教會的檔案就是在這個計畫中發現。    

慶祝週年 展出亮麗光影

  【陳韋鑑台中報導】台中福音攝影團契成立1週年,契友藉攝影展慶祝週歲,展出作品有各種不同風格,呈現上帝創造的多樣性。該團契期待,未來有更多中部地區對攝影有興趣的兄姊能一同參與。 3月30日至4月20日在台中爵士攝影藝廊,由台中福音攝影團契所舉辦的攝影展,主題為「亮麗光影」,由11位來自各教派兄姊展出40件作品,作者並為每幅作品找一句聖經金句,呈現上帝創造之美。團契同工,來自南台中基督徒聚會處的戴曼書表示,自己雖是音樂老師,但從小在父親的薰陶下,對攝影一直有興趣,偶然在臉書看到福音攝影團契的消息,雖然不認識團契的任何人,仍鼓起勇氣參加。 目前團契進行方式是由職業攝影師詹大龍弟兄先進行半小時專業技巧分享,再由契友分享作品,每個月聚會1次,平均出席10幾人,團契創辦人林東生老師也會不定時來分享。 「最大收穫是看到上帝所創造的每個人,是這麼不同,」戴曼書說,團契兄姊來自不同教派,對許多事物都有不同看法,攝影時也有各自角度,從其他人的眼光看世界,令人期待。 第一次舉辦攝影展對戴曼書與契友來說,都是特別的經驗;不過她認為,這次展出在推廣與邀請參觀方面比較欠缺,期待未來能有更多人來參與福音攝影團契的聚會。她表示,許多人對攝影有興趣,但往往因沒有專業相機而遲疑是否參與攝影團契,「林東生老師完全不強調設備,就算手機拍攝的作品也歡迎分享。」意者請洽:Esther.127@hotmai.com,或上台中福音攝影團契臉書專頁留言。(相片提供/台中福音攝影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