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風雨過後

&nbsp◎林稚雯 夤夜,大雨過後的夏日倍感清涼,微風輕拂,身上穿著的長裙隨風起舞,悠悠長長,飛呀飛的;裙身是輕盈的,但心呢?心情好低潮,沉甸甸的,饒是這樣的涼意和大風也無法撼動心中的陰沉半分。 最近聽到的壞消息實在太多,幾個私交甚篤的友人接連身體不適,有人住院、有人泌尿道感染,醫院去了一趟又一趟,情況卻仍無太多改善;剛踏入職場的妹妹頻繁的傾訴著她面對工作的沮喪和灰心,對於執掌內容的無法上手、隨機考核不甚理想,甚至還無意間弄丟了很重要的證件,她說覺得好煩、好想要大哭一場;前幾日一早便接到父親的電話,話筒裡的聲音聽起來有些虛弱,爸爸說他起床後莫名的頭暈,還吐了一陣,講電話時人依然覺得很不舒服,年紀大了,身體狀況越來越多,他自己感到相當的擔心&hellip&hellip 關於這些訊息,聽聞後說心情不受影響當然是騙人的謊話,總在這樣的時刻看見人的微小和脆弱,一個突如其來的意外或不適,就能將人擊倒在地、無力爬起;同時也在這樣的景況下,我想起了傳道書上記載著的:「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上帝造人,同時也安排萬事萬物,並且各按其時成為美好,橫亙於前的艱難通常教人不快,然則試煉過後多半都有無比美好的應許接踵而來。 生病了才會知道如何愛惜與保養自己的身體,工作上的不順遂磨去了個性上的浮躁和粗心;修剪的過程是疼痛的,但去蕪存菁過後,精粹的生命熠熠生輝,更顯動人。 比照現在這樣的夜晚,大雨會過、大風會停,風雨平息後太陽終會露臉探頭,還我們一個和煦溫暖的午后,陽光照耀著,不離不棄,就如同我們生命中的耶穌那般,始終相隨,一路指引與保守。

我屬於這裡 已故新港藝術家蕭炳煌

編按:嘉義新港基督徒藝術家蕭炳煌,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個展「我屬於這裡」,2011年6月25日至7月24日展出於嘉義新港25號倉庫。展覽期間,蕭炳煌因病去世,本文寫於展覽前,分享他對家鄉的愛、對藝術的實踐、對信仰的堅持。 &nbsp 資料提供◎黃淑偵 有一首歌,我把詞改成:「我生在這裡,長在這裡,新港是我的故鄉。」這首歌的感動在於人民對故鄉的歸屬感。新港是我生長的地方,這裡有太多成長的記憶,牛車的五分車──調皮的孩子經常上演在火車行進中跳下,和火車競跑一段再跳上車,以及從這節車廂跳過那節車廂、來回追逐的戲碼。帶到學校的便當,總是來不及中午蒸熱就吃光光,則是每天學校常有的情節。我永遠記得當時用幾塊錢就可以買到的新港飴鍋巴丸可以舔上一整天,是我們這些小小孩在那不富足的年代難得擁有的大大滿足! 高中就到外地去,回家像是過客,「故鄉新港」的記憶其實有好長一段時間是模糊的。除了自家前庭後院每一寸土地曾經採踏外,其他故鄉事很少在那段追逐前途的歲月中浮現。在他鄉工作打拼,每次返鄉總是悄悄回來,匆匆離去,童年的記憶和對故鄉的情感似乎在忙碌中漸漸深埋、隱藏。 30歲在台中結婚、立業、生子、買房子,打算就此定居,繼續人生下半場的奮鬥。豈料,40歲時肝癌發病,開刀後考量術後調養,心想鄉下老家是最適合養病的環境,靈光一現,一心就想回鄉。 很快做了決定,跟老婆說:「我們回家吧!」放下台中奮戰10幾年的基礎,帶著妻小和一大卡車的家當,卸貨後佔據了半個庭院,這些可是我們10幾年辛苦教出來的成績單!其實這些已經不算什麼,最重要的是在這人生的轉折點和妻兒一家人的心能夠緊緊連在一起。在我努力自我安慰的背後,殊不知老婆的心正為我孱弱的身子懸盪著。 調養的過程還算順利,精神體力很快恢復,夫妻兩公同經營「彩田美術教室」,小孩讀新港國小也能就近接送。課餘除了創作、備課之外,整理庭院是我們每天的早課。忙碌踏實地生活,越覺得老家的環境空間除了養病更適合創作。一股創作慾望不實在骨子裡挑動著,總是要把一身的精力耗盡才能平復下來。滿腔熱血沸騰的我幾乎忘了自己是個病人,在沒有防備下,不知病魔正悄悄啃蝕我壯年的身體。3年後癌症復發,經手術後再回到原點,同樣的路再走一回,只是這一次走得更辛苦,我成了各大醫院的常客,隨著主治醫師和實驗醫療計畫爭戰各大醫院,嘗試各種新藥,跑醫院如逛菜市場,穿梭在病房、診間、開刀房,如數家珍。 過去別人稱我是藝術家,心裡暗自竊喜,現在你說我是藝術家,我卻不以為然。我會說我是個生活實踐者,再不敢冒險靠著夢想過活,現在的我必須每天在意著身體的異常反應,下次醫生約診時好像大夫詳述一番,然後捧著一包包的藥回家繼續耐心服用。 人生走到這裡似乎已到了盡頭,然而「人的盡頭就是上帝的起頭」,聖經這一段勉勵的話激勵著我,而且這句話早在9年前回鄉時,我已親身得到驗證。在我人生低潮絕望時,上帝為我開啟一條更寬廣的道路,讓我的生活更精彩、更豐富。此刻我該做的功課是,除了注意醫生的囑咐、老婆的叮嚀之外,更重要的是回歸信仰:每天晨昏默禱,好好的感謝上帝,院神刺我力量讓我重新得利,未來的路不知如何,但有神與我同行。 我生平首次個展「我屬於這裡」,展出我一些手札,其中有我成長的紀錄,我的愛情故事、家族畫像,大多數是近年來返鄉後踏過的足跡,還有夢幻如詩的印象捕捉。請沿著我在這片土地上走出的美麗印記,走進我的創作與心靈世界。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半喜半憂/2005 &nbsp雕塑/90&times60cm 年輕夫妻孕育新生命,喜樂之外,還要面對經濟、育兒的生活壓力。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嘉義中會頭橋教會蕭炳煌長老,在教會中熱心服事的他,有藝術家的執著與熱情。罹癌回鄉後,不只將藝術之美帶到家鄉,工作之餘遍覽嘉義農村,以畫筆記錄農村景致,還實際參與三間厝社區營造,打造「3隻小豬」社區意象;期間持續接受癌症治療,從未失去信心。2011年6月25日在友人協助下辦生平首展,展出80件精選作品。個展開幕當天他強忍病痛開心出席,當晚就因不堪勞累入院,病情急轉直下,7月6日蒙主恩召,得年47歲。「人的盡頭是上帝的起頭」,蕭炳煌長老走完世間道路,但他在社區留下的基督徒風采,留下讓聖靈動工的空間 &nbsp 蕭炳煌小檔案 ◆1963年 出生於嘉義縣新港鄉三間厝 ◆1983年 畢業於後壁高中美術工藝科 ◆1985~1991年 任職廣告公司 ◆1991~2005年 以家庭為素材創作 ◆1998、2000、2001年以〈漫漫長夜〉、〈宿〉、〈臨風〉入選第3屆、第5屆、第6屆桃城美展 ◆2004年 回鄉開設「彩田兒童美術教室」;參與新港鄉中洋仔三間村整合社區營造 ◆2011年6月25日 「我屬於這裡」個展開幕 ◆2011年7月6日 蒙主恩召&nbsp &nbsp

一個環保?典範公園

文圖&nbsp◎許隼夫 ──美國德州Shangri La植物園kap自然中心  難得 &ecirc 學習良機 我有一位教會會友新開一間汽車旅館t?德州東邊beh o&aacute州界&ecirc小城叫柑桔市(Orange, TX)。對休士頓開車沿10號公路向東約略2點鐘。有一個機會,我kap牧師娘去拜訪in,in招待阮去參觀Shangri La植物園kap自然中心。H??阮大開眼界,這是一個難得&ecirc學習機會,心內充滿感恩kap o-l&oacute,阮感謝伊&ecirc好意h??阮這個難得&ecirc體驗。 Shangri La是一個252英畝hiah大&ecirc植物園kap自然中心,是全世界排t?前50名&ecirc環保勝地。伊得tio?h美國綠化建設協會白金認證(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rsquos Platinum Certification),也是一個「老少皆宜」&ecirc遊樂場所。&ldquoShangri La&rdquo這個美麗&ecirc名是對James Hilton t? 1933年出版&ecirc名著《消失&ecirc地平線》(Lost Horizon)來&ecirc,冊中描寫一個真美麗、安靜、靈感&ecirc所在。 Shangri La植物園kap自然中心是Stark家族&ecirc私人慈善機構所設立&ecirc。這個自然勝地t? 1946年完成koh向外開放,吸引美國kap世界各地愛好自然kap環保&ecirc人來參觀遊覽。無拍算,1958年有一個大風雪將園區摧殘,Shangri La被迫關門真久。經過長期重新設計kap整修,直到2008年chiah koh重新開幕。  一個有願景 &ecirc...

老公報選錄

&nbsp◎吳仁瑟 T&acirci-o&acircn H&uacute-si&acirc? K&agraveu-h?e-p&ograve 1885 第 5 張 光緒11年10月 &nbsp 大會&ecirc紀錄 9月初8日,就是拜三,彼暝7點鐘大會聚集t?亭仔腳禮拜堂,巴牧師做會正(按:會議主席),祈禱,吟詩,看聖冊。也有聽見廈門羅先生chham汕頭大會兩張&ecirc批。 拜四頂晡10點鐘大會聚集,涂牧師做會正。吟詩,讀聖冊,祈禱。 涂牧師就論看怎樣thang h??教會興旺。(伊今已經去後山,所以無伊&ecirc話thang印t?此。)講話li&aacuteu就請人來議論。 吳意講:── H??教會興旺是上帝&ecirc權能,i&aacuteu-k&uacute著用人。論傳道理chham行好就是自然tio?h,m?使koh講。論咱當職&ecirc人,m?-thang chhap兄弟kap世俗人相冤家、相告&ecirc事。也著想咱人是無路用,tio?h得著主&ecirc恩典才有,要緊著常常祈禱。H??教會興旺m?是kan-ta興旺t?禮拜堂n?-ti??,也著興旺t?家內;親像亞伯拉罕,伊t?家內拜上帝;咱也著作人&ecirc模樣,早暗禮拜吟詩,h??人聽見咱&ecirc聲。又koh教會著聚集作祈禱會來求此一項;驚了兄弟&ecirc工khah迫,khah好著用一年定著揀一日h??通台灣&ecirc教會同心祈禱。 潘明和講:── 打算一項,除去傳道&ecirc人以外牧師著出一個題目h??眾人去作論,寄h??牧師評定,後來通知t?教會部。人若看見,就it-tio?h(渴望)beh讀聖冊;未曉寫&ecirc人,it-tio?h beh來學寫。總著淡薄賞in,h??人對彼個盼望賞,漸漸欣慕道理。親像羊m?-bat路,人著at一枝樹枝&ucircn-&aacute chh?a伊,到所在就m?免。因為是人無重聖冊,beh h??教會興旺,tek-khak無彼個情理。Tek-khak著h??人欣慕聖冊,就會要緊伊&ecirc教示,來省察家己&ecirc品行,khah熱心thang引導別人,也khah無愛別物&ecirc事。(頁25,待續)

總會教我的事

助理總幹事 星•歐拉姆霈蛂C &nbsp 10年,宅婦練成鋼 &nbsp 自從2000年3月接到電話,問我要不要到總會幫忙短期事工,至今竟過了10多年歲月!時常感謝上帝給我這麼大的恩典,從半年的短期打工,變成助理總幹事秘書迄今,跌破好多人眼鏡! 當了家庭主婦20多年,剛進總會時什麼都不會,什麼事都摸索著做,遇到不會的,請教別人直到把事情完成;不管是短期工作或是正式同工,我都小心翼翼、誠惶誠恐的虛心受教。 上帝很愛我,祂差派可愛的天使來助我度難關,有被我煩個沒完沒了的大天使、比較沒被我死纏的小天使、常看我忙到8、9點還沒下班的英雄俠士,就因為這樣,一路走來,深深感到除了恩典還是恩典,也因此讓我漸漸具備工作上所需能力,對於被託付的事情,使命必達地盡力完成。 在所處理過的事情中,有2件值得提的事:1.主動整理信仰與教制委員會歷年手寫之議錄為電子檔案:從第6到39屆的議錄中,有的年份全部以羅馬字書寫,後來則是華文書寫,紀錄本經過許多年傳承早已破爛不堪,甚至有些早期用詞令人摸不著頭緒,像是「pia?t- ch&oacutea」,後來問了鄭兒玉牧師才知道,原來是「別紙」(附件)的意思。後來主管林芳仲牧師指示我將重要議案整理成冊,並分門別類公布上網供人下載。 2.新《聖詩》啟應文的整理、排版:這是個艱鉅的工程,3個小組多年來不斷在經文上推敲、琢磨,在事工分配上的協議,好不容易到了最後排版了,這件任務竟落在我身上!因我會排版、懂羅馬字、會造字?接下這個重大任務,受各方特別期待與關注,這種種經歷,讓我更清楚:上帝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不要看人,只定睛在祂身上。現在每當翻到聖詩後面的啟應文,就會特別窩心,雖然排版工作似乎微不足道,但對我來講卻很重要,因為那裡面隱含了我滿滿的心血! 在總會服事過程中,與社團接觸,讓我與這塊土地、這個國家──台灣更緊密連結,我更愛這塊滋養我的土地,也更敬佩為台灣努力的先輩!若沒有他們不畏強權的捍衛、鼓勵、深耕,台灣的民主、自由就不可能這麼開放!也不會有越來越多人漸有國家意識。這些表面上看得到的成果,都隱藏著長老教會的影子,因為我們一直秉著信仰良知,默默地在為台灣努力! 10年歲月,我從一個內向、不擅言詞、單純的宅婦歷練成有見識、更愛土地的職業婦女,這一切都要感謝總會所給我的機會與栽培!(文不同,若能在工作上充分發揮出來,會使自己得到成就感、也能榮神益人。(採訪整理靈修生活的體驗。 靈修研習所:課程包括「禮儀、藝術與靈修」「基督宗教修道團體之發軔與靈修」「人格九型與靈修」(北部);「夢、人格與靈修」「靈修與靈修指導」(高南區),10月3日開課。 退 &nbsp修 &nbsp會:可針對教會(不限本宗)、團契、長職會需求量身設計內容,或提供場地、食宿。 靈修研習所 &nbsp提升信徒靈性 &nbsp 靈修是神學的根,也是基督徒的本源;靈修是與我們生命的根基和原動力主基督連結,否則我們的活動就與猶太教、穆斯林或自力的人文宗教沒區別。聖經學院開辦靈修研習所,是為了培養本宗及台灣教會靈修專業及指導人員,以便輔助教會牧長深化信徒內在生命,開採教會、本宗的靈性寶藏,讓教會恢復具有祈禱、寧靜的根源和力量。靈修研習所的課程是以奧古斯丁、路德、加爾文一脈的教義為主,形塑具改革宗信仰特色的靈修操練為重點,我們要求的是生活上及內在生命的操練,一般的上課和研究反而是次要的,最主要是要學員能深深觸摸到我們內空(inward)的生命部分,看到自己生命的狀況,經歷被聖神帶領的每一過程。 聖經學院的靈修研習所不主張授與學位(文憑),本來學位是一種資格認定,可是今天已流為文憑主義,文憑主義將我們的教育和價值,停留在外表和形式上。教會如果要真正引導社會,我們應打破今天的弊病,靈修講的是內在生命之操練,讓我們以一顆謙卑單純的心來渴慕上主的同在。7世紀時有一位教會領導者Gregory the Great告訴我們,世人被造的目的是為默觀上主的榮美,而亞當的墮落即在失去了默觀上主的生命傾向。這一觀察十分切合聖經的教導,宗教改革的傳統就在發現,羅馬教廷當時所走的追求人間的光榮、外在的形式,而路德與加爾文則強調「遵主聖範」、「只為上帝的榮耀」,堅持走內在的、以基督為中心的生命之道。 提升信徒的靈性是所有基督教會最大的期待,當我們的心火熱愛主並追求屬天生命時,就如同主基督所說的那樣,可以吸引萬民歸向祂。信徒的生命被提升,就是真正嚐到永恆的滋味,體會到成為上帝子民的喜悅,在背十架的道路上充滿喜樂,例如與復活的主相遇後彼得受轉變的生命、保羅在大馬色途中經驗主後皈依的新人樣子。從靈修的術語來說,我們會經驗到與基督生命連結的狂喜、密契的領受、內在被充滿的真實,生命具有一股朝向至善的動力。撒該在與耶穌基督的相遇,在桑樹下他整個生命被提升,不再注目地上的財物,整個人歡歡喜喜,寧可為耶穌成為貧窮者,一無所有只有耶穌,成為真正被釋放、全然自由、充滿基督的喜樂與愛的人;雅各井邊撒馬利亞的婦人,不也因與基督的一席談話,即使被揭穿了秘密,她奔往人群向人述說自己的秘密如何被一位「陌生人」所顯露,她嚐到了生命活水的滋味,撒馬利亞城轟動了一時。 當基督徒經歷聖神所引領的祈禱──祈禱時天開了,有聲音從天上出來告訴我們,為我們宣告基督的作為,使我們認出基督,全然降服於祂──如果我們的屬靈經驗和其他宗教一樣時,我們很難明白身為基督徒的喜悅。靈修研習所設立目的很單純,乃協助、陪伴基督徒體會身為基督徒的生命境界,如此,我們就會像撒該或撒馬利亞婦人,驚喜得不得了!有了基督徒的喜悅,我們就極願與世人分享生命。我們若想要深深被主所愛,讓聖神觸摸,領受啟示,更深愛主,背起十架來跟隨基督,就要回到根基,這是與所有人文宗教的靈修有所區別的方式,鼓勵弟兄姊妹更多安靜的操練,由聖神引導尋求上主所賜的古道、善道,並行在其間。 重整基督教育 &nbsp以靈修服事 &nbsp 聖經學院發展操練靈修生活,是因靈修是所有基督徒生命及事工的根本,離開了這基礎,我們就無法吸取基督的生命、無法穿戴基督。當初神給宣教師的異象,以聖經來培育信徒,不光是要聖經學院教人讀聖經,乃是將聖經中的生命造就施於信徒的生命上,這就是聖經學院的事工方向。有了在基督裡的生命根基,教會所行的將不再是出於人所想的,而會在禱告中尋求神的旨意,做主要我們做的。我們做的靈修必須是從使徒傳下來的、合乎整個信仰傳統的;因此,在台灣本土所做的,既是本地的又是超乎本土的,乃是具普世性的,終極目標是宇宙的、永恆的。 ●規劃系列課程 出版靈修教材 未來,我們將進一步規劃平信徒訓練、牧者進修、神學預備課程的系列訓練,計畫籌設改革宗神學研究中心的研習,朝以改革宗神學為主軸的訓練設計,讓本宗傳道人、長執、有心追求的信徒可以受系統性、屬改革宗信仰內容的世界觀為根基,來與世俗思想對話、爭戰。 關於基督教教育的課程,目前神學院的課程對這方面可以做的比較有限,聖經學院可以幫助教會,在思想上讓信徒扎根更深;我們的工作就是重整基督教教育的內容和表達方式,基督教教育焦點不在技巧,而在真正的生命內容,以及如何透過可行的方式,在信徒日常生命中活現出來。 建立信徒靈修生活以使內住的基督活化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有適當的靈修教材做為教育工具。這3年來我們出版數冊靈修書籍,《心靈饗宴》《靈風》《與加爾文一同祈禱》《與奧古斯丁一同祈禱》《寧靜的改革者》《基督信仰的靈修觀》《我虔誠崇拜?》等作品,都是提供我們為基督教教育訓練的一些教材,以後我們仍會陸續出版,唯有選定教材內容做為個人靈修指引,所謂基督教教育才有意義,而不只是流於口號。 ●延攬優秀人才 委身生命事奉 為使上述計畫能夠一一落實,聖經學院一方面需要具學術的底子及興趣者,一方面則是真正的僕人,願意為人洗腳的服事者,博士及博士後研究,在訓練上有其嚴格性,是基本的需要,期待將來有更多擁有具學術底子的工作者加入我們的服事行列;有些人雖未獲得最高學歷,因生性嚴格精確的個性,也是我們延攬的對象。 聖經學院推展的事工需要各種優秀人才,我們最需要對靈修事工願意投入,可以執筆寫作、傾聽人們心靈的工作者參與加入;吃苦耐勞是最受歡迎的同工,也是學院迫切需要的。感謝主,祂親自吸引願將生命委身於祂的同工賜給我們。 學院的服事氣氛有別於一般企業機構講求分工嚴謹與競爭的關係,學院的同工關係比較像是家人,每個人從早到晚工作雖忙碌,但在各自忙碌中依然能彼此幫補,並在情感上相互支持。近期學院加入幾位生力軍,她們選擇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其中不乏有人翻越中央山脈,放棄人看為好的工作,加入本院服事的行列。她們在陌生的環境中,對工作流程尚生疏,但委身的心志依然不減。其中一位工作夥伴有如是的心聲: 「這樣時間差不多1個月了&amphellip&amphellip。如果在此刻問我有什麼感想,我的第一句話就是好累唷!&amphellip&amphellip雖然這裡是累,但對我而言真的是受磨練、訓練的好地方,雖會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但從這一個月看來,大概得到了答案:『在這裡上班為的是預備自己、受磨練,在這最不行的地方,變到是最強的地方(只為了看見神的榮耀)。』想想一進來到現在,其實真的從不曾被虧待過,在這裡面各個角落的人,對我都很好,都很照顧我,我只能感謝神,因為我只是走在主帶領之下,做好我能做的而已!」&nbsp 學院的工作內涵深具服事即靈修的特色,強調在工作中學習主耶穌靈修式服事精神。一位服務他人的角色,需具備設身處地同理受服務者內心需求的能力,主耶穌即有此特性,祂深知在祂面前每一個人所要的是什麼,內心的想法。祂得以知道是因祂深刻的祈禱,祂以靈修來從事服事,以致能為祂的百姓解決社會生活問題,同時也營造他們的生命深度。此外,主耶穌是隨機應變的,同時祂也是精準的,所以,祂告誡門徒:「靈巧像蛇,溫純像鴿子。」具有如是特質的工作人員是我們歡迎的,這是主耶穌及門徒生命的特色,期待對靈修事奉有感動的牧者、兄姊,能投入此事奉行列。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與社區的心一起跳動

嘉義三間厝 &nbsp社 &nbsp區 &nbsp特 &nbsp色:以3隻小豬等鄉村風情為意象,美化社區閒置空間。 社區營造推手:已故嘉義中會頭橋教會長老蕭炳煌 打造藝術三間厝 採訪◎陳惠淑 &nbsp 三間厝社區位於嘉義縣新港鄉東南側,以農業為主。原本純樸的農村,2005年因新港鄉農會提出的「整合鄉村社區組織計畫」,和在地藝術家與村民的積極投入,而注入了美麗色彩。其中,除了農會的何麗質小姐積極提計畫、努力促成外,已故的在地藝術家、嘉義中會頭橋教會長老蕭炳煌,對改造三間厝成為充滿創意的「藝術村」,功不可沒。 ◆3隻小豬為社區意象 循著166縣道來到三間厝,入村路口左側就有數棵粗壯的枯樹仿如站衛兵,迎接當地來往旅者,第一棵寫著「咱來三間」,接著幾棵分別彩繪可愛的牛、白鷺鷥、稻草人&hellip&hellip。再前行有座小公園,由舊電線桿與輪胎構築成的巨型紅色裝置藝術;而右邊叉路中央分隔島則有彩繪3隻小豬的大石頭,左側昂立3隻鋼筋作的白鷺鷥。這些社區中隨處可見的彩繪與裝置藝術,均出自蕭炳煌之手。 9年前,正值壯年的蕭炳煌發現罹患肝癌,於是帶妻兒回鄉養病。返鄉後,與太太黃淑偵在三間厝經營「彩田美術教室」,他把許多巨型的創作雕塑放在前庭,又利用酒瓶、木條等舊物在庭院設計許多裝置藝術,充滿創意與美感的作品,讓人不想注意都不行。因此,農會的何麗質小姐以「3隻小豬的故鄉」為主題,邀請蕭炳煌帶領居民投入社區營造、為家鄉打拚! ◆閒置空間再利用 蕭炳煌曾表示,自己是社區工作生手,因此受邀參與社造計畫,他特別花1個月實地勘查,發現許多閒置空間很有再造價值,於是他的設計多半利用原有地形、建物設置和廢物再利用,包括: 1.老樹新生:蕭炳煌將禁不起歲月和污染摧殘的木麻黃枯幹予以彩繪,賦予老樹新生命。 2.向前走與長春樹:分別立於三間厝的兩邊入口路旁,由老電線桿與舊輪胎所組成,「向前走」呈現夢想的實現需一步步向前行的意象;「長春樹」則期待鼓舞村民為生命創造更大意義。黃淑偵指出,這個裝置藝術是先在家裡架設起來,確認能穩固堅立後,再拆卸重新組裝;由於電線桿甚重,蕭炳煌在社區營造會議中提出設計時,幸得當地重機械企業支持,樂意主動提供吊具協助架設,始得完成。 3.三隻白鷺鷥與三隻小豬:成為社區入口標誌,呈顯三間厝的農村與在地意象。 4.三間牛稠:以昔日往來嘉義和北港的台糖小火車車站為發想,在龍眼樹下設「三間牛稠」,讓今日等候公車或往來旅者有一休憩處。蕭炳煌邀請村民利用酒瓶創作吊燈掛在龍眼樹上,也點亮小公園的希望;他並設計3株連成一體的燈樹,突顯社區志工互相扶持的力量。不過,原本他創作的3隻牛,或因往來行車速度過快被撞毀,或因風吹日曬而蛀蝕毀損,現已改為其他作品。 另外,三間厝的彩繪牆也是吸引人目光的焦點。這些彩繪有不少是蕭炳煌構圖,由社區的男女老少共同著色;或各自認領一牆面,自由發揮創作。其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他的鄰居外牆一系列聖經故事彩繪,和社區中一大片鐵皮圍籬上的彩繪。 ◆人是最重要因素 「這片圍籬,一開始其實是為了遮醜,」黃淑偵指出,圍籬內是資源回收場,看起來很雜亂,原本地主不願設圍籬,但後來知道有補助,自己免花費,還有人幫忙美化外牆,也就不再反對。「社區營造成功與否的因素,往往在於人,」她說,除了有先生像傻子般投入外,也幸有許多熱心村民參與,一些觀望的態度和反對意見才漸漸消失。 由於蕭炳煌滿腔的藝術創作因子不斷跳動,社區營造讓他有許多揮灑的空間;不過蕭炳煌時常頂著烈日進行彩繪時,導致原本要返鄉休養的他,反因過度操勞,沒等到社造成果發表,再度掛病號住院,後來變成醫院的常客。 如今,蕭炳煌雖已去世,但三間厝村民早已習慣透過巧思,以藝術妝點家園。他為家鄉帶來的,除了藝術之美,還喚起村民愛家鄉的心。 黃淑偵說,其實蕭炳煌在社造中感受村民的熱情參與後,更掛心教會的復興。她翻開丈夫生前的筆記,裡面除了隨手畫的設計草圖,更寫滿對教會復興的期許。她心有所感地說,教會要復興,就像社區營造一樣,需要許多人熱心投入,而且不能想到自己的利益;「不少活動一開始往往有許多人熱心參與,但久了可能失去新鮮感而不再關心,或因理念不合而分小圈圈,這都是人的問題,教會也是一樣,」黃淑偵說,蕭炳煌生前最大的期待,就是營造教會成為令社區居民都愛來的地方,不因時間和人的因素而改變。 (蕭炳煌小檔案與創作詳見18-19版) 參與社區營造 &nbsp 1.踏查、了解社區風貌。 2.透過與居民討論設定社區意象,並邀請社區居民共同參與。 3.善用公共閒置空間。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新北市汐止區 社區網站特色:汐止社區文化網 www.sinew.idv.tw &nbsp完整紀錄地方人文地景 社區網站推手:汐止麗景禮拜堂會友鄭維棕 談書寫地方史的大業 文圖◎鄭維棕 &nbsp ◆土地是上帝給我們的家業、產業 3500多年前,猶太人離開埃及後,走到約旦河東岸,身負重任的約書亞,正猶疑不前時,上帝對他說:「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你當剛強壯膽,因為你必使這百姓承受那地為業。」(約書亞記1章6節)聽了上帝親自講這番話,約書亞立即吩咐百姓的官長,要百姓預備食物,3日之內過河。 果然,約書亞從什亭一路打,跨過約旦河,打到耶利哥,打到基遍、亞雅蘭,最後終於打進那塊為業之地的迦南美地! 「業」,有「居住、佔有、產業」之意,也是指一個人的「家業」,人有了家業,才有產業、事業。對流浪很久的人來說,更能深切體會家業的重要。家業讓人可以休養生息、安定、安全!上帝恩待祂百姓的方法,就是把一塊「美地」當作「家業、產業」賜給猶太人,有了家業以後,猶太人開始在自己土地上,建立福音的家業,一代傳一代!作為主的百姓,從聖經中我們看到,「土地」就是家業,甚至是福音建立的堡壘,有了土地,福音就有根據地,讓上帝的百姓可以安居樂業。從聖經中,我們看到作為上帝的百姓,對於土地應該是充滿感恩與敬畏。土地既是上帝給人的家業、產業,對土地的關懷、土地的認識,就是上帝百姓「本分」的工作。 ◆從土地出發,才有機會參與社區 過去因工作關係,養成隨身攜帶相機的習慣,也因此在家鄉汐止留下許多珍貴的畫面,以攝影記錄汐止從傳統鄉鎮向都市化轉型的階段,如今許多汐止古老建築,只剩網站上的照片可憑弔。我記錄過傳統文物大量流失,空曠的基隆河被填平蓋成大樓、美麗水源地遭傾倒廢土及垃圾,這些觸目驚心的震撼,令我更深投入地方文史的紀錄工作。20多年來,秉持著盡上帝百姓本分的信念,我持續書寫自己家鄉的故事,希望透過對自己生長土地的了解開始,建構故鄉點點滴滴逐漸消逝的故事,一筆筆的書寫下來,再透過一張張過往與現代的照片,在斑駁與豔麗的色彩中,把在時間洪流無情摧毀的土地中,為下一代留下一點可以記憶和尋找的線索。 從土地出發,從地方史著手,讓我有很多的機會參與地方大小事,更深入社區,成為許多人的朋友。也因為長期書寫地方史,從地方到外地,許多人透過汐止地方知識庫,主動找我,讓我更有機會參與各種社區營造,建構豐沛的人脈,反過頭來,這些又成為書寫地方史的重要泉源。 ◆做社區知己,福音才有出口 事實上,我書寫地方文化,在寡窳的資源中,孜孜矻矻努力20多年,在這個領域幾乎沒有任何經濟利益可言,有的只是苦差事。然而,長期投入地方文史的核心信念,卻是帶有濃厚的福音使命。 這麼多年來,看盡福音百態,也歷盡信仰炎涼,我常常覺得,基督徒不能只是想著革人家的命(傳福音不就是革人家的命?!),總要想想,我們的信仰和行為,有哪些讓人感動的元素?而做地方史,讓我深切體會,這個辛苦又沒有利益的工作,若沒有信仰的呼喚,只有笨蛋和白癡才會如此做。也因為資源寡窳,更讓我練就一身的好本領,這些本領,不僅具體表現在文史工作點點滴滴的艱難中,也讓我體驗偉大的上帝,為一個委身有價值志業的兒女所預備的,卻是超乎所想! 保羅曾經說道:「我們若果顛狂,是為神!」(哥林多後書5章13節)作為一個主的百姓,所作所為,不就是為福音的緣故?即使顛狂,不也如此?做地方史,讓我有機會成為更多人的朋友。進而受邀參與各種社區營造,在一連串參與中,不斷貢獻自己的知識與專業,而服務越多,福音出口就越大,成為社區知己的機會也越大,當你成為社區(人)的知己時,還怕沒有機會談福音?當你成為社區(人)的知己時,福音的大業不就出來了? 參與社區文史工作 1.仔細觀察、隨時以相機記錄社區面貌的變動。 2.訪談社區居民,以文字記錄社區中發生的大小事。 3.建立平台,可供居民隨時了解地方上的事,也成為社區資訊交流管道。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教會與社區營造的關係 在社區落實上帝國 ◎李孝忠(台南中會口埤教會牧師) &nbsp 與一群年輕人前往參訪海邊的一間教會和當地社區關懷據點。首先聽取社區理事長報告老人關懷工作和兒童課輔方案(後由學校接手辦理);接著由傳道分享教會的社區事工現況和挑戰。當教會洞悉她的「社區見證」使命時,社區的營造工作已經由其他信仰族群和機構執行,教會當如何因應?參與或另行開拓?若不因應會有何結果?教會是否會因此被社區邊緣化或孤立&hellip&hellip隨著公民化社會運動的發展,類似的情境可能逐漸產生。 什麼是「社區營造」? 1993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之名詞,該詞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概念,來作為一文化行政的新思維與政策」,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整合「人、文、地、產、景」五大社區發產面向。「人」指的是社區居民的需求的滿足、人際關係的經營和生活福祉之創造;「文」指的是社區共同歷史文化之延續,藝文活動之經營以及終身學習等;「地」指的是地理環境的保育與特色發揚,在地性的延續;「產」指的是在地產業與經濟活動的集體經營,地產的創發與行銷等;「景」指的是社區公共空間之營造、生活環境的永續經營、獨特景觀的創造、居民自力營造等。推行近20年來,不僅社區硬體的面貌獲得改善,軟體方面「人」的營造亦有一定的成果,雖然離居民自主自發性參與的目標人有一段距離,但社區集體意識已逐漸形成。教會若自外於「社區營造」運動之外,恐將成為社區的外來者、寄居者、或邊緣人。 教會的「社區營造」 1999年第46屆總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通過「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方案以「營造共同體,落實上帝國」為主題,推展為期25年的宣教運動。該運動明確以「上帝國實現」為目標,鼓勵信徒和教會藉著讀經、祈禱和委身,透過共同體(團契、社群)的營造,將上帝的主權落實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此外,並強調教會要成為光、鹽來見證福音,使教會成為上帝公義、和平的「盼望的記號」。簡言之,教會的「社區營造」即是「落實上帝國」的運動,讓上帝的主權(旨意)能實現在信仰共同體(教會)和生活共同體(社區)之中;要達成此任務,教會需要透過愛和受苦被塑造成為社區中「盼望」的記號。前者是信仰精神,後者是行動策略。 該宣教運動推行至今已12年,有相當數量的地方教會陸續投入「社區事工」的方案:如才藝班、品格營、媽媽教室、生命教育、課輔、陪讀班、新住民配偶、單親家庭關懷&hellip&hellip等等,其背後的信仰理念雖是多元,但過程經驗卻有相通之處,尤其是和社區的他信仰傳統者接觸、合作的體驗常常是相近的。若能提供一些空間讓大家一起分享和反省,可能有助於將來事工的創意性和持續性發展。 英國「社區事工」學者同時也是實踐工作者的Ann Morisy指出,社區方案能提供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一同學習成長的機會,她認為: &nbsp*發展社區方案能提供一個機制讓基督徒能表達「門徒」的身分。 &nbsp*以方案實踐的經驗和洞察力來突破舊有的陳腐觀念和習慣,以達到社區的更新和改革。 從她的反省中,社區事工提供「基督徒營造」的空間,這和「社區營造」是「人的營造」的工作內容與工作過程的說法是相近的。參與社區營造事工可能讓居民成為稱職的社會公民;信徒成為盡職的門徒。此外,社區事工亦提供教會和社區的改革靈感和動力能源。教會和社區都需要不斷地提升,當多元的信仰傳統群體聚集在一起從事社區更新工作時,可能迸放相互砥礪的火花。 教會的「社區營造」即是「落實上帝國」的運動,讓上帝的主權能實現在信仰共同體和生活共同體之中。 參與社區營造事工可能讓居民成為稱職的社會公民;信徒成為盡職的門徒。 「社區營造」的故事 教會隔壁的小學僅剩40位學生,家長們多數是基層勞動者,一方面為生計打拚,另一方面擔心子女的教育和社區的凋零議題,學校、社區和教會共同尋求因應之道。學期中每天下午4到6時,教會提供課後陪讀服務的空間和人力,學校提供兩位老師協助指導課業,家長自發性提供點心飲料;暑假期間上午由學校負責課業輔導,下午由教會提供電腦教學和遊戲活動。 大家共同面對教育、經濟和社區的挑戰,同時開創兒童一個快樂、安全和成長性的空間,而小孩們喧鬧的嬉戲聲則為老化、凋零的部落注入一股生命力。教會的信徒參與在這工程中,逐漸洞悉社區的處境和信仰的使命感;社區民眾對教會的服務也建立信任感;遇有社區重大議題,如政府徵收土地時,也會在教會聚集商討對策。危機促成教會和社區共同面對挑戰、共同承擔使命。 教會原是社區的一部分,與居民是命運共同體;兩者原為一體,都是上帝的創造物,也是上帝拯救的對象。基督徒的蒙召是為了參與上帝的拯救工程,是故,「社區營造」不僅是克盡基督徒的社會責任,更是教會「落實上帝國」福音的必然使命;當教會以謙卑的信仰態度與民眾一起營造社區時,深信上帝的拯救和祝福同時實現在教會、萬民和祂所造的萬物之中。 教會的信徒參與在社區營造中,能逐漸洞悉社區的處境和信仰的使命感;社區民眾對教會的服務也建立信任感。 &nbsp &nbsp &nbsp &nbsp

新竹聖經學院為教會找回祈禱與寧靜的力量

&nbsp&nbsp◎劉錦昌(新竹聖經學院院長) &nbsp &nbsp 多元靈程 &nbsp操練敬虔 &nbsp 今天的信徒,從小到大生活在與基督信仰價值觀不同的環境中,無論教育內容、思考方式、人生目標、價值觀、生活模式和判斷規範等,大多與基督信仰相異,甚至遠離聖經。我們常以現代社會和世人俗化觀念來批判聖經、認定信的層次和境界;我們或許熟悉教會文化或教會運作方式,但這些現象背後的源頭果真是連於基督或出自聖經真理嗎?受當前社會發展趨勢影響,過去教會依循馬偕、巴克禮牧師所注重的本宗靈修傳統逐漸消失,禮拜堂不再成為信徒禱告、靜默、敬拜之地,反而愈趨世俗化。更令人惋惜的是,靈修操練演變成旅遊,靈修也只簡化成聽講,我們常見信徒有空出國遊玩1、2週,卻無空親近神2、3天。早期馬偕、巴克禮牧師訓練一批批以靈修、傳道為首要的牧者,但戰後神學教育卻看重學歷及社會能力,這無非是認同追隨社會主流價值的結果,忘卻基督徒內在生命塑造的本質。 ●靈修操練 系統引導 奇特的是,台灣的佛教和一貫道,他們在學習長老教會社會慈善事工外,同時不放棄宗教修持。證嚴法師要求前來慈濟精舍的善男信女,學習她早睡早起並朝拜誦經,慈濟人以修持為本,以此來行功德,結果大展事工。反觀我們教會,則主日禮拜時間縮短,查經及生命操練只是頭腦的功課,少有真正達到身心靈內在操練的地步。難道現代教會的信徒果真無法安靜?教會現代青年真的無法坐下安靜親近神嗎?其實不然!現代科技所提供的設施和便利的物理環境條件,讓我們擁有舒適的空間可以坐下來安靜,只要尋求等候的那對象,不是電腦而是自己的生命,是聖神的同在。 現代人,尤其年輕人其實是可動更可靜的,全看教會如何帶領他們進入靈修操練。只是我們發現教會對靈修的理解十分分歧,有不少兄姊及教會領導者以為靈修就是有個祈禱會、讀一段聖經、講些什麼鼓勵的話等。事實上,我們近幾年的經驗發現,內在生命的經驗是我們今日信徒頗陌生的領域,而基督信仰在這一方面卻有經驗老道、蘊藏十分豐富的傳承,只是極需多予介紹和引導。世界各大宗教都講修持、教導靈修,但現今的基督教會卻沒有在這方面下功夫,反而多在進行外面事工的推展。因此,聖經學院的任務是讓教會更加去體會什麼是靈修,靈修生命的意義,以及推動靈修的操練。我們若能在靈修方面有系統地一步步引導信徒,並讓聖神動工,相信會看到我們的靈修與其他宗教的靈修有極大不同的展現,因我們的祈禱是由聖神所出的,而非人自己的禱詞,乃是由聖神成就一切、培育一切神自己所要達成的。 ●真實體驗 聖靈運行 靈修帶來的生命提升,不單是理性認知能成就,而是需要真實體驗,更需要較充裕時間獻給上主,讓聖神能自由運行,在我們生命中成就美好善工。期待我們的教會,願意將時間分別為聖,暫時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到聖經學院,隔離空間人事物的干擾,在靜默中,深深經歷與神同在的甘甜,汲取歡飲生命內在的喜樂泉源,真實體會在主裡的平靜安穩。 曾來聖經學院參加靈修的本宗牧者和兄姊,他們在安靜靈修中體會神的同在,生命再次被鑒察、提升與重新得力,他們的體驗是如此寶貴:「導師時間是令人最期待,&amphellip&amphellip那是靈魂與靈魂交談時刻,也是一段接受檢驗和考試時刻,每一次結束都滿了喜樂。」「聖經心讀(Lectio Divina)是我收穫很多,甚至對我靈性成長有很大幫助的一個學習。」「透過聖經心讀的課程,我更深體會在安靜中讀神話語的重要&amphellip&amphellip,將聖經學院這個靈修親近神的好地方以及聖經心讀的靈修方式分享給教會的兄姊,相信能使基督徒靠著上帝話語重新得力。」 &nbsp2010年9月,台北靈糧神學院開學師生退修會,邀請筆者帶領2天的靜默操練,靈糧神學院是靈恩的教會,但在安靜操練中,他們也深感寧靜中領受與被滋養的生命深度。 今日講微利、環保經濟的時代,我們強調的並非消費成長,而是樸實發展。在國內有些商家以「靈修養生」為號召來招引商機,然而我們唯獨高舉基督。聖經學院所說的靈修,是單純、充滿基督氣息的基督徒靈修,它從來不退時,也不趕流行,是以操練敬虔為底,要求攻克己身,叫身服我的生命操練,這是適於人性生命的心理學,也是經得起時代考驗的靈修。衷心期盼,每位基督徒的生命和生命源頭的主產生連結,真實經歷與主同在的甘甜與喜樂。 &nbsp &nbsp 靈修課程:有1、2、3天基本課程可選擇,內容有靜態靈修──個人安靜讀經、行禱、泰澤祈禱;動態靈修──安排不同靈修情境,如工作課程,讓靈修者在親手製作禱告椅、彩繪、勞動服務、屯墾種菜,增加靈修生活的體驗。 靈修研習所:課程包括「禮儀、藝術與靈修」「基督宗教修道團體之發軔與靈修」「人格九型與靈修」(北部);「夢、人格與靈修」「靈修與靈修指導」(高南區),10月3日開課。 退 &nbsp修 &nbsp會:可針對教會(不限本宗)、團契、長職會需求量身設計內容,或提供場地、食宿。 靈修研習所 &nbsp提升信徒靈性 &nbsp 靈修是神學的根,也是基督徒的本源;靈修是與我們生命的根基和原動力主基督連結,否則我們的活動就與猶太教、穆斯林或自力的人文宗教沒區別。聖經學院開辦靈修研習所,是為了培養本宗及台灣教會靈修專業及指導人員,以便輔助教會牧長深化信徒內在生命,開採教會、本宗的靈性寶藏,讓教會恢復具有祈禱、寧靜的根源和力量。靈修研習所的課程是以奧古斯丁、路德、加爾文一脈的教義為主,形塑具改革宗信仰特色的靈修操練為重點,我們要求的是生活上及內在生命的操練,一般的上課和研究反而是次要的,最主要是要學員能深深觸摸到我們內空(inward)的生命部分,看到自己生命的狀況,經歷被聖神帶領的每一過程。 聖經學院的靈修研習所不主張授與學位(文憑),本來學位是一種資格認定,可是今天已流為文憑主義,文憑主義將我們的教育和價值,停留在外表和形式上。教會如果要真正引導社會,我們應打破今天的弊病,靈修講的是內在生命之操練,讓我們以一顆謙卑單純的心來渴慕上主的同在。7世紀時有一位教會領導者Gregory the Great告訴我們,世人被造的目的是為默觀上主的榮美,而亞當的墮落即在失去了默觀上主的生命傾向。這一觀察十分切合聖經的教導,宗教改革的傳統就在發現,羅馬教廷當時所走的追求人間的光榮、外在的形式,而路德與加爾文則強調「遵主聖範」、「只為上帝的榮耀」,堅持走內在的、以基督為中心的生命之道。 提升信徒的靈性是所有基督教會最大的期待,當我們的心火熱愛主並追求屬天生命時,就如同主基督所說的那樣,可以吸引萬民歸向祂。信徒的生命被提升,就是真正嚐到永恆的滋味,體會到成為上帝子民的喜悅,在背十架的道路上充滿喜樂,例如與復活的主相遇後彼得受轉變的生命、保羅在大馬色途中經驗主後皈依的新人樣子。從靈修的術語來說,我們會經驗到與基督生命連結的狂喜、密契的領受、內在被充滿的真實,生命具有一股朝向至善的動力。撒該在與耶穌基督的相遇,在桑樹下他整個生命被提升,不再注目地上的財物,整個人歡歡喜喜,寧可為耶穌成為貧窮者,一無所有只有耶穌,成為真正被釋放、全然自由、充滿基督的喜樂與愛的人;雅各井邊撒馬利亞的婦人,不也因與基督的一席談話,即使被揭穿了秘密,她奔往人群向人述說自己的秘密如何被一位「陌生人」所顯露,她嚐到了生命活水的滋味,撒馬利亞城轟動了一時。 當基督徒經歷聖神所引領的祈禱──祈禱時天開了,有聲音從天上出來告訴我們,為我們宣告基督的作為,使我們認出基督,全然降服於祂──如果我們的屬靈經驗和其他宗教一樣時,我們很難明白身為基督徒的喜悅。靈修研習所設立目的很單純,乃協助、陪伴基督徒體會身為基督徒的生命境界,如此,我們就會像撒該或撒馬利亞婦人,驚喜得不得了!有了基督徒的喜悅,我們就極願與世人分享生命。我們若想要深深被主所愛,讓聖神觸摸,領受啟示,更深愛主,背起十架來跟隨基督,就要回到根基,這是與所有人文宗教的靈修有所區別的方式,鼓勵弟兄姊妹更多安靜的操練,由聖神引導尋求上主所賜的古道、善道,並行在其間。 重整基督教育 &nbsp以靈修服事 &nbsp 聖經學院發展操練靈修生活,是因靈修是所有基督徒生命及事工的根本,離開了這基礎,我們就無法吸取基督的生命、無法穿戴基督。當初神給宣教師的異象,以聖經來培育信徒,不光是要聖經學院教人讀聖經,乃是將聖經中的生命造就施於信徒的生命上,這就是聖經學院的事工方向。有了在基督裡的生命根基,教會所行的將不再是出於人所想的,而會在禱告中尋求神的旨意,做主要我們做的。我們做的靈修必須是從使徒傳下來的、合乎整個信仰傳統的;因此,在台灣本土所做的,既是本地的又是超乎本土的,乃是具普世性的,終極目標是宇宙的、永恆的。 ●規劃系列課程 出版靈修教材 未來,我們將進一步規劃平信徒訓練、牧者進修、神學預備課程的系列訓練,計畫籌設改革宗神學研究中心的研習,朝以改革宗神學為主軸的訓練設計,讓本宗傳道人、長執、有心追求的信徒可以受系統性、屬改革宗信仰內容的世界觀為根基,來與世俗思想對話、爭戰。 關於基督教教育的課程,目前神學院的課程對這方面可以做的比較有限,聖經學院可以幫助教會,在思想上讓信徒扎根更深;我們的工作就是重整基督教教育的內容和表達方式,基督教教育焦點不在技巧,而在真正的生命內容,以及如何透過可行的方式,在信徒日常生命中活現出來。 建立信徒靈修生活以使內住的基督活化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有適當的靈修教材做為教育工具。這3年來我們出版數冊靈修書籍,《心靈饗宴》《靈風》《與加爾文一同祈禱》《與奧古斯丁一同祈禱》《寧靜的改革者》《基督信仰的靈修觀》《我虔誠崇拜?》等作品,都是提供我們為基督教教育訓練的一些教材,以後我們仍會陸續出版,唯有選定教材內容做為個人靈修指引,所謂基督教教育才有意義,而不只是流於口號。 ●延攬優秀人才 委身生命事奉 為使上述計畫能夠一一落實,聖經學院一方面需要具學術的底子及興趣者,一方面則是真正的僕人,願意為人洗腳的服事者,博士及博士後研究,在訓練上有其嚴格性,是基本的需要,期待將來有更多擁有具學術底子的工作者加入我們的服事行列;有些人雖未獲得最高學歷,因生性嚴格精確的個性,也是我們延攬的對象。 聖經學院推展的事工需要各種優秀人才,我們最需要對靈修事工願意投入,可以執筆寫作、傾聽人們心靈的工作者參與加入;吃苦耐勞是最受歡迎的同工,也是學院迫切需要的。感謝主,祂親自吸引願將生命委身於祂的同工賜給我們。 學院的服事氣氛有別於一般企業機構講求分工嚴謹與競爭的關係,學院的同工關係比較像是家人,每個人從早到晚工作雖忙碌,但在各自忙碌中依然能彼此幫補,並在情感上相互支持。近期學院加入幾位生力軍,她們選擇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其中不乏有人翻越中央山脈,放棄人看為好的工作,加入本院服事的行列。她們在陌生的環境中,對工作流程尚生疏,但委身的心志依然不減。其中一位工作夥伴有如是的心聲: 「這樣時間差不多1個月了&amphellip&amphellip。如果在此刻問我有什麼感想,我的第一句話就是好累唷!&amphellip&amphellip雖然這裡是累,但對我而言真的是受磨練、訓練的好地方,雖會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但從這一個月看來,大概得到了答案:『在這裡上班為的是預備自己、受磨練,在這最不行的地方,變到是最強的地方(只為了看見神的榮耀)。』想想一進來到現在,其實真的從不曾被虧待過,在這裡面各個角落的人,對我都很好,都很照顧我,我只能感謝神,因為我只是走在主帶領之下,做好我能做的而已!」&nbsp 學院的工作內涵深具服事即靈修的特色,強調在工作中學習主耶穌靈修式服事精神。一位服務他人的角色,需具備設身處地同理受服務者內心需求的能力,主耶穌即有此特性,祂深知在祂面前每一個人所要的是什麼,內心的想法。祂得以知道是因祂深刻的祈禱,祂以靈修來從事服事,以致能為祂的百姓解決社會生活問題,同時也營造他們的生命深度。此外,主耶穌是隨機應變的,同時祂也是精準的,所以,祂告誡門徒:「靈巧像蛇,溫純像鴿子。」具有如是特質的工作人員是我們歡迎的,這是主耶穌及門徒生命的特色,期待對靈修事奉有感動的牧者、兄姊,能投入此事奉行列。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與社區的心一起跳動

嘉義三間厝 &nbsp社 &nbsp區 &nbsp特 &nbsp色:以3隻小豬等鄉村風情為意象,美化社區閒置空間。 社區營造推手:已故嘉義中會頭橋教會長老蕭炳煌 打造藝術三間厝 採訪◎陳惠淑 &nbsp 三間厝社區位於嘉義縣新港鄉東南側,以農業為主。原本純樸的農村,2005年因新港鄉農會提出的「整合鄉村社區組織計畫」,和在地藝術家與村民的積極投入,而注入了美麗色彩。其中,除了農會的何麗質小姐積極提計畫、努力促成外,已故的在地藝術家、嘉義中會頭橋教會長老蕭炳煌,對改造三間厝成為充滿創意的「藝術村」,功不可沒。 ◆3隻小豬為社區意象 循著166縣道來到三間厝,入村路口左側就有數棵粗壯的枯樹仿如站衛兵,迎接當地來往旅者,第一棵寫著「咱來三間」,接著幾棵分別彩繪可愛的牛、白鷺鷥、稻草人&hellip&hellip。再前行有座小公園,由舊電線桿與輪胎構築成的巨型紅色裝置藝術;而右邊叉路中央分隔島則有彩繪3隻小豬的大石頭,左側昂立3隻鋼筋作的白鷺鷥。這些社區中隨處可見的彩繪與裝置藝術,均出自蕭炳煌之手。 9年前,正值壯年的蕭炳煌發現罹患肝癌,於是帶妻兒回鄉養病。返鄉後,與太太黃淑偵在三間厝經營「彩田美術教室」,他把許多巨型的創作雕塑放在前庭,又利用酒瓶、木條等舊物在庭院設計許多裝置藝術,充滿創意與美感的作品,讓人不想注意都不行。因此,農會的何麗質小姐以「3隻小豬的故鄉」為主題,邀請蕭炳煌帶領居民投入社區營造、為家鄉打拚! ◆閒置空間再利用 蕭炳煌曾表示,自己是社區工作生手,因此受邀參與社造計畫,他特別花1個月實地勘查,發現許多閒置空間很有再造價值,於是他的設計多半利用原有地形、建物設置和廢物再利用,包括: 1.老樹新生:蕭炳煌將禁不起歲月和污染摧殘的木麻黃枯幹予以彩繪,賦予老樹新生命。 2.向前走與長春樹:分別立於三間厝的兩邊入口路旁,由老電線桿與舊輪胎所組成,「向前走」呈現夢想的實現需一步步向前行的意象;「長春樹」則期待鼓舞村民為生命創造更大意義。黃淑偵指出,這個裝置藝術是先在家裡架設起來,確認能穩固堅立後,再拆卸重新組裝;由於電線桿甚重,蕭炳煌在社區營造會議中提出設計時,幸得當地重機械企業支持,樂意主動提供吊具協助架設,始得完成。 3.三隻白鷺鷥與三隻小豬:成為社區入口標誌,呈顯三間厝的農村與在地意象。 4.三間牛稠:以昔日往來嘉義和北港的台糖小火車車站為發想,在龍眼樹下設「三間牛稠」,讓今日等候公車或往來旅者有一休憩處。蕭炳煌邀請村民利用酒瓶創作吊燈掛在龍眼樹上,也點亮小公園的希望;他並設計3株連成一體的燈樹,突顯社區志工互相扶持的力量。不過,原本他創作的3隻牛,或因往來行車速度過快被撞毀,或因風吹日曬而蛀蝕毀損,現已改為其他作品。 另外,三間厝的彩繪牆也是吸引人目光的焦點。這些彩繪有不少是蕭炳煌構圖,由社區的男女老少共同著色;或各自認領一牆面,自由發揮創作。其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他的鄰居外牆一系列聖經故事彩繪,和社區中一大片鐵皮圍籬上的彩繪。 ◆人是最重要因素 「這片圍籬,一開始其實是為了遮醜,」黃淑偵指出,圍籬內是資源回收場,看起來很雜亂,原本地主不願設圍籬,但後來知道有補助,自己免花費,還有人幫忙美化外牆,也就不再反對。「社區營造成功與否的因素,往往在於人,」她說,除了有先生像傻子般投入外,也幸有許多熱心村民參與,一些觀望的態度和反對意見才漸漸消失。 由於蕭炳煌滿腔的藝術創作因子不斷跳動,社區營造讓他有許多揮灑的空間;不過蕭炳煌時常頂著烈日進行彩繪時,導致原本要返鄉休養的他,反因過度操勞,沒等到社造成果發表,再度掛病號住院,後來變成醫院的常客。 如今,蕭炳煌雖已去世,但三間厝村民早已習慣透過巧思,以藝術妝點家園。他為家鄉帶來的,除了藝術之美,還喚起村民愛家鄉的心。 黃淑偵說,其實蕭炳煌在社造中感受村民的熱情參與後,更掛心教會的復興。她翻開丈夫生前的筆記,裡面除了隨手畫的設計草圖,更寫滿對教會復興的期許。她心有所感地說,教會要復興,就像社區營造一樣,需要許多人熱心投入,而且不能想到自己的利益;「不少活動一開始往往有許多人熱心參與,但久了可能失去新鮮感而不再關心,或因理念不合而分小圈圈,這都是人的問題,教會也是一樣,」黃淑偵說,蕭炳煌生前最大的期待,就是營造教會成為令社區居民都愛來的地方,不因時間和人的因素而改變。 (蕭炳煌小檔案與創作詳見18-19版) 參與社區營造 &nbsp 1.踏查、了解社區風貌。 2.透過與居民討論設定社區意象,並邀請社區居民共同參與。 3.善用公共閒置空間。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新北市汐止區 社區網站特色:汐止社區文化網 www.sinew.idv.tw &nbsp完整紀錄地方人文地景 社區網站推手:汐止麗景禮拜堂會友鄭維棕 談書寫地方史的大業 文圖◎鄭維棕 &nbsp ◆土地是上帝給我們的家業、產業 3500多年前,猶太人離開埃及後,走到約旦河東岸,身負重任的約書亞,正猶疑不前時,上帝對他說:「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你當剛強壯膽,因為你必使這百姓承受那地為業。」(約書亞記1章6節)聽了上帝親自講這番話,約書亞立即吩咐百姓的官長,要百姓預備食物,3日之內過河。 果然,約書亞從什亭一路打,跨過約旦河,打到耶利哥,打到基遍、亞雅蘭,最後終於打進那塊為業之地的迦南美地! 「業」,有「居住、佔有、產業」之意,也是指一個人的「家業」,人有了家業,才有產業、事業。對流浪很久的人來說,更能深切體會家業的重要。家業讓人可以休養生息、安定、安全!上帝恩待祂百姓的方法,就是把一塊「美地」當作「家業、產業」賜給猶太人,有了家業以後,猶太人開始在自己土地上,建立福音的家業,一代傳一代!作為主的百姓,從聖經中我們看到,「土地」就是家業,甚至是福音建立的堡壘,有了土地,福音就有根據地,讓上帝的百姓可以安居樂業。從聖經中,我們看到作為上帝的百姓,對於土地應該是充滿感恩與敬畏。土地既是上帝給人的家業、產業,對土地的關懷、土地的認識,就是上帝百姓「本分」的工作。 ◆從土地出發,才有機會參與社區 過去因工作關係,養成隨身攜帶相機的習慣,也因此在家鄉汐止留下許多珍貴的畫面,以攝影記錄汐止從傳統鄉鎮向都市化轉型的階段,如今許多汐止古老建築,只剩網站上的照片可憑弔。我記錄過傳統文物大量流失,空曠的基隆河被填平蓋成大樓、美麗水源地遭傾倒廢土及垃圾,這些觸目驚心的震撼,令我更深投入地方文史的紀錄工作。20多年來,秉持著盡上帝百姓本分的信念,我持續書寫自己家鄉的故事,希望透過對自己生長土地的了解開始,建構故鄉點點滴滴逐漸消逝的故事,一筆筆的書寫下來,再透過一張張過往與現代的照片,在斑駁與豔麗的色彩中,把在時間洪流無情摧毀的土地中,為下一代留下一點可以記憶和尋找的線索。 從土地出發,從地方史著手,讓我有很多的機會參與地方大小事,更深入社區,成為許多人的朋友。也因為長期書寫地方史,從地方到外地,許多人透過汐止地方知識庫,主動找我,讓我更有機會參與各種社區營造,建構豐沛的人脈,反過頭來,這些又成為書寫地方史的重要泉源。 ◆做社區知己,福音才有出口 事實上,我書寫地方文化,在寡窳的資源中,孜孜矻矻努力20多年,在這個領域幾乎沒有任何經濟利益可言,有的只是苦差事。然而,長期投入地方文史的核心信念,卻是帶有濃厚的福音使命。 這麼多年來,看盡福音百態,也歷盡信仰炎涼,我常常覺得,基督徒不能只是想著革人家的命(傳福音不就是革人家的命?!),總要想想,我們的信仰和行為,有哪些讓人感動的元素?而做地方史,讓我深切體會,這個辛苦又沒有利益的工作,若沒有信仰的呼喚,只有笨蛋和白癡才會如此做。也因為資源寡窳,更讓我練就一身的好本領,這些本領,不僅具體表現在文史工作點點滴滴的艱難中,也讓我體驗偉大的上帝,為一個委身有價值志業的兒女所預備的,卻是超乎所想! 保羅曾經說道:「我們若果顛狂,是為神!」(哥林多後書5章13節)作為一個主的百姓,所作所為,不就是為福音的緣故?即使顛狂,不也如此?做地方史,讓我有機會成為更多人的朋友。進而受邀參與各種社區營造,在一連串參與中,不斷貢獻自己的知識與專業,而服務越多,福音出口就越大,成為社區知己的機會也越大,當你成為社區(人)的知己時,還怕沒有機會談福音?當你成為社區(人)的知己時,福音的大業不就出來了? 參與社區文史工作 1.仔細觀察、隨時以相機記錄社區面貌的變動。 2.訪談社區居民,以文字記錄社區中發生的大小事。 3.建立平台,可供居民隨時了解地方上的事,也成為社區資訊交流管道。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教會與社區營造的關係 在社區落實上帝國 ◎李孝忠(台南中會口埤教會牧師) &nbsp 與一群年輕人前往參訪海邊的一間教會和當地社區關懷據點。首先聽取社區理事長報告老人關懷工作和兒童課輔方案(後由學校接手辦理);接著由傳道分享教會的社區事工現況和挑戰。當教會洞悉她的「社區見證」使命時,社區的營造工作已經由其他信仰族群和機構執行,教會當如何因應?參與或另行開拓?若不因應會有何結果?教會是否會因此被社區邊緣化或孤立&hellip&hellip隨著公民化社會運動的發展,類似的情境可能逐漸產生。 什麼是「社區營造」? 1993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之名詞,該詞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概念,來作為一文化行政的新思維與政策」,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整合「人、文、地、產、景」五大社區發產面向。「人」指的是社區居民的需求的滿足、人際關係的經營和生活福祉之創造;「文」指的是社區共同歷史文化之延續,藝文活動之經營以及終身學習等;「地」指的是地理環境的保育與特色發揚,在地性的延續;「產」指的是在地產業與經濟活動的集體經營,地產的創發與行銷等;「景」指的是社區公共空間之營造、生活環境的永續經營、獨特景觀的創造、居民自力營造等。推行近20年來,不僅社區硬體的面貌獲得改善,軟體方面「人」的營造亦有一定的成果,雖然離居民自主自發性參與的目標人有一段距離,但社區集體意識已逐漸形成。教會若自外於「社區營造」運動之外,恐將成為社區的外來者、寄居者、或邊緣人。 教會的「社區營造」 1999年第46屆總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通過「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方案以「營造共同體,落實上帝國」為主題,推展為期25年的宣教運動。該運動明確以「上帝國實現」為目標,鼓勵信徒和教會藉著讀經、祈禱和委身,透過共同體(團契、社群)的營造,將上帝的主權落實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此外,並強調教會要成為光、鹽來見證福音,使教會成為上帝公義、和平的「盼望的記號」。簡言之,教會的「社區營造」即是「落實上帝國」的運動,讓上帝的主權(旨意)能實現在信仰共同體(教會)和生活共同體(社區)之中;要達成此任務,教會需要透過愛和受苦被塑造成為社區中「盼望」的記號。前者是信仰精神,後者是行動策略。 該宣教運動推行至今已12年,有相當數量的地方教會陸續投入「社區事工」的方案:如才藝班、品格營、媽媽教室、生命教育、課輔、陪讀班、新住民配偶、單親家庭關懷&hellip&hellip等等,其背後的信仰理念雖是多元,但過程經驗卻有相通之處,尤其是和社區的他信仰傳統者接觸、合作的體驗常常是相近的。若能提供一些空間讓大家一起分享和反省,可能有助於將來事工的創意性和持續性發展。 英國「社區事工」學者同時也是實踐工作者的Ann Morisy指出,社區方案能提供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一同學習成長的機會,她認為: &nbsp*發展社區方案能提供一個機制讓基督徒能表達「門徒」的身分。 &nbsp*以方案實踐的經驗和洞察力來突破舊有的陳腐觀念和習慣,以達到社區的更新和改革。 從她的反省中,社區事工提供「基督徒營造」的空間,這和「社區營造」是「人的營造」的工作內容與工作過程的說法是相近的。參與社區營造事工可能讓居民成為稱職的社會公民;信徒成為盡職的門徒。此外,社區事工亦提供教會和社區的改革靈感和動力能源。教會和社區都需要不斷地提升,當多元的信仰傳統群體聚集在一起從事社區更新工作時,可能迸放相互砥礪的火花。 教會的「社區營造」即是「落實上帝國」的運動,讓上帝的主權能實現在信仰共同體和生活共同體之中。 參與社區營造事工可能讓居民成為稱職的社會公民;信徒成為盡職的門徒。 「社區營造」的故事 教會隔壁的小學僅剩40位學生,家長們多數是基層勞動者,一方面為生計打拚,另一方面擔心子女的教育和社區的凋零議題,學校、社區和教會共同尋求因應之道。學期中每天下午4到6時,教會提供課後陪讀服務的空間和人力,學校提供兩位老師協助指導課業,家長自發性提供點心飲料;暑假期間上午由學校負責課業輔導,下午由教會提供電腦教學和遊戲活動。 大家共同面對教育、經濟和社區的挑戰,同時開創兒童一個快樂、安全和成長性的空間,而小孩們喧鬧的嬉戲聲則為老化、凋零的部落注入一股生命力。教會的信徒參與在這工程中,逐漸洞悉社區的處境和信仰的使命感;社區民眾對教會的服務也建立信任感;遇有社區重大議題,如政府徵收土地時,也會在教會聚集商討對策。危機促成教會和社區共同面對挑戰、共同承擔使命。 教會原是社區的一部分,與居民是命運共同體;兩者原為一體,都是上帝的創造物,也是上帝拯救的對象。基督徒的蒙召是為了參與上帝的拯救工程,是故,「社區營造」不僅是克盡基督徒的社會責任,更是教會「落實上帝國」福音的必然使命;當教會以謙卑的信仰態度與民眾一起營造社區時,深信上帝的拯救和祝福同時實現在教會、萬民和祂所造的萬物之中。 教會的信徒參與在社區營造中,能逐漸洞悉社區的處境和信仰的使命感;社區民眾對教會的服務也建立信任感。 &nbsp &nbsp &nbsp &nbsp

會講英語比會講母語厲害?

&nbsp我們從小被教導要學英文,因為英文是世界通用的語言,也因為英文是引導通往更多職業選擇之路;不過,這是否代表英文也像名牌一樣,好像人們可以穿戴這項語言名牌上身,成為地位的象徵? 我又和英國友人麥姬討論過這個問題,我說,為了讓台灣提升國際競爭能力,台灣人多希望孩子們越早開始學英文越好,像新加坡、香港這些國家的華人,多半可以說一口流利的英文,真是令人羨慕!不過麥姬對於學英文對母語造成的排擠效應,卻是十分謹慎,尤其是非洲國家的英語教育,由於他們渴望藉由語言教育提升國民水平,可是麥姬卻對那些想以英語取代母語的非洲國家感到憂心,「妳不覺得失去越來越多種語言的表達,會使得世界上的文化失去色彩嗎?」「而且依照統計,那些從小就開始學英文的,他們的外語成績並沒有比高中以後學習英文的來得顯著提升,那麼為什麼要這麼壓縮他們學母語的時間呢?」 我聽著這位立志當國際教育學者的分析,也陷入了沈思;她也順便提醒了亞洲國家,千萬不要低估母語的重要性。我並不是個語言教育學者,不過也的確發現東亞地區包含台灣對說英語的高度重視,有時候甚至對會說英語的人「特別尊敬」,這也值得反思,如果說語言只是一樣工具,會多說一樣語言的人,就如同多會一項謀生的技能一般,就像會修水電的師父也同時會焊接,如果我們不至於在水電師父的多項技能面前自拙,那是否也不應該在會說英語的人面前自拙呢? 初到美國之時,我與外子也在克服這樣的「心理障礙」,在美國人面前,我們經常對於自己的英語不夠流利感到不好意思;直到有位好心的美國人提醒我們:「不需要不好意思啊!因為那並不是你們的母語!不好意思的應該是我們美國人,大部分的人只會說英語,不願意學別人的語言,卻要全世界都學我們的語言。」當然,自從這層心理障礙慢慢地被打開以後,有時候我也就不再一味說一口快速的英語,以顯得自己比較厲害,而是有時候反而慢慢地說,並留意對方是否聽懂了,語言主要的目的就是溝通啊! 倒是有一次我在美國用電話訂飯店房間的時候,因為聽不太清楚,希望對方多說幾次,而遭到輕蔑的回應,記得當時我提高聲調地,一個字一個字地慢慢地用英語說,「因為英語不是我的母語,我當然需要聽更多次,請你不要對英語不佳的國際人士歧視!」在我強烈表達抗議之後,對方終於願意退讓,並表示道歉。這些例子顯示,當我們無可避免地必須要學英文的同時,並不需要小看自己可選擇只說母語的權利。 &nbsp

921的問與悟

&nbsp&nbsp◎鄭容 &nbsp &nbsp 「強震襲台,震央在南投埔里&hellip&hellip啤酒廠爆炸&hellip&hellip」廣播電台緊急插播新聞響起,正在北二高上開車開得一路順暢的孫大衛,突然腦袋像是被棍棒猛敲了一下,整個人驚醒過來。 才1個鐘頭前,他還在埔里鎮上,而之前他已在那兒待了半年。 剛剛,就是剛剛,埔里發生淺層強震,姊姊家到底怎麼樣?然而不到10秒的緊急新聞之後,電台電波完全被干擾,他連按了幾個頻道,只不斷傳來「嘶嘶嘶」聲。 北二高上,幾分鐘之內所有車子全部停靠到路肩,這下連高速公路都搖晃起來──天哪,這到底是一場怎麼樣的地震啊? 孫大衛趴坐在方向盤上,只覺得腦中突然一陣清明──生命中多少這樣的事啊?差一點,就差一點,危險與他擦身而過,讓他心悸、驚怕,然而總似乎有一雙手護持著他──就像他的名字「大衛」一般。 安穩 有關這個似乎出自典型的基督徒家庭,甚或牧師家庭才會有的名字,其實是母親一連生了好幾個姊姊之後,怎麼樣都生不出男丁來,外省籍的爺爺急了,跑到巷口的教會拜託牧師「求一下」。沒想到再次懷孕就是個胖男嬰。 「牧師!攏是你鬥相共啦,拜託恁給號一個名。」爺爺的台語不怎麼樣,但誠意十足,於是就這樣有了「大衛」這個名字,這個家庭也和巷口的教會逐漸發生關連,一個個踏進教會大門。 出生於一大堆姊姊下面,又是獨一無二的男孩,大衛直如大觀園中的賈寶玉,人見人愛;眾人對他的好,又轉換成他內在的自信及對人的主動和開放,良性循環之下,大衛在高中之前,日子可用花團錦簇來形容。 春光爛漫、花團錦簇的日子遇到高中聯考,立刻就全糊了,他到國四班讀了1年,沒球打、沒撲克牌玩,他首次從昔日哥兒們輕視的眼光中,發現國四生還真沒什麼地位。 他媽的,跩什麼跩,就給他讀下去吧。果不其然,他考上明星高中,街頭巷尾相遇舊識,換他把頭抬得高高的──年少輕狂啊! 明星高中標榜的是學生又會讀書又會玩,學校裡社團風氣極盛,正需要像大衛這樣的人才來撐持場面,他阿沙力得很,二話不說的接下社團活動,結果大學聯考竟然只混了個吊車尾的學校。這種局面讓他想到高中重考時的「遭遇」,憑他赫赫有名的風雲人物孫大衛,日後同學會可怎麼見人哪?咬咬牙,他再度重考,考上的是南部首屈一指的大學,外加首屈一指的系所。 這就是他──老是敗部復活,卻又贏得漂亮,連研究所畢業,都剛剛好是保送預官的最後一屆,抽到的還是台北的「涼」單位,放假時約會、回家跟大學時根本沒兩樣。 「半年才能回來一次,哎,到時候女朋友不知道還在不在。」電話那邊抽到金馬獎的同學唉聲嘆氣的。 「我們基督徒就是有上帝啦。」大衛實在不知道如何表述內心的得意,只好把上帝抬了出來。 「你運氣好了,那個誰和你一樣信教,還不是抽到馬祖,還北竿咧。」 「不管怎樣,都是上帝的恩典啦。」口頭謙虛幾句,心裡可樂著了,他啊,只要不聯考,從小到大可是一路運氣好到爆。 風暴 預官所在地的確是個「涼」單位,佔地大,又綠意如蔭,他做的是幕僚工作,只要負責抄抄寫寫即可,天哪,過得如此稱心,說出去不被同學們追殺才怪?這種單位1年10個月,豈不眼睛眨幾下就過了。 正得意的當兒,看似輕鬆的抄抄寫寫,不料竟成了他惡夢的開始,學工程的他,拿起鉛筆畫設計圖,線條畫得乾淨俐落,然而要寫詰屈聱牙的公文,卻難如登天。 「弄清楚,鈞鑒、惠鑒、道鑒有什麼不一樣,連個信封都不會寫?」長官公文套毫不留情的迎頭丟回,大衛趕緊蹲到地上撿回來,長官剛剛說什麼「鑒」?翻開字典,「鑒ㄐㄧㄢˋ」,意思不就是鑒定嗎?就是請對方指教呀,那寫道鑒、惠鑒有什麼不同呢?就這樣光是寫一個信封,就被退回來4、5次,遑論寫半文言半白話的公文了。 偏偏整個服役單位,個個官階都比他高,而且兵當久了,熟門熟路,做任何事到處都有人「罩」,閒來無事就看孫大衛這個菜鳥的笑話。「你研究所畢業,連公文都不會寫?不是國中就教過應用文了嗎?」老兵語帶戲謔。 「所以說大學生不值錢嘛,每天光會泡馬子、跳舞──」另一個兵趕緊搭腔。 大衛官階最小,得罪任何一個都可能被判軍法,哪個也得罪不起,被罵被指責還只能扮笑臉,唯唯諾諾的,他屈身回到小小的位置上,去改了已經不知改了多少遍的公文。 公文,他抬起手來,整隻手掌都是黑的,因為改太多次、浪費太多紙了,已經被長官要求用鉛筆寫,握筆握太多次連扣住筆身的中指都長出繭來,繭哪,他當學生都還沒那麼用功呢!突然他禁不住內心澎湃洶湧的委屈,一個20多歲、堂堂七尺之軀的大男人,就這樣坐在桌子前放聲大哭起來。哭得地老天荒。 緊急送醫後,聽說他得了憂鬱症,以致回想起來服預官役的後面一段時間,他好像是踩在雲端過的,整個感覺極不真實。 休息 退伍後,他被姊姊接往埔里山城休養,姊姊經營著小小的書局,兩旁都是山產店或登山用品店,每天他按時9點打開書局鐵門,只見遲到的登山客步履匆促的疾行著,生怕趕不上前人的步伐,別人都怕趕不上,為什麼他孫大衛還在這裡?他已經比國中同學晚2年了,還要待多久? 「七少年八少年,讀冊讀歹去啦。」左鄰右舍這麼說他。 真的頭殼壞掉嗎?如果壞掉為什麼他還會思考、有感受?昔日那個意氣風發的孫大衛在哪裡?上帝所賞賜給他的是聰明、是樣貌,甚至是得天獨厚,祂也幾度考驗他,兩次重考、兩次踉蹌,兩年時光空轉,難道還不夠嗎?而他已經認真面對了,為什麼一場自以為又涼又閒的預官役,卻讓他如此頹廢不振?他有大好的學識啊,如今卻在這偏僻的山城裡賣書報雜誌? 待了半年,姊姊看出孫大衛的消沈,剛開始還對他說:「山上空氣好,而且我忙著帶孩子,你幫姊姊一下,好不好?」大衛點點頭,知道這不過是替他找理由,事實上她終日為他烹調鮮美的山蔬,款待無微不至。 但另一邊他卻是焦慮的,怎麼辦?同期退伍同學,出國的可能連托福都考過,準備出國去了;找工作的說不定都換了第2個,他到底還要待多久? 姊姊看出他的心焦,終於開口:「大衛,如果你那麼急,不然就回台北吧。」 「好啊,那──」 「下禮拜好不好?秋天溪魚最肥,你回台北就吃不到了。」說來說去,還是自家姊姊對幼弟的好。 9月21日晚間他吃完飯,又和外甥玩了好一陣子,方才打包,出發時已過子夜。然而怎麼會離開才一個鐘頭,埔里就發生強震?姊姊呢? 悟 靜靜趴在方向盤上幾分鐘,待回過神,前塵往事剎那間都到眼前來,是的,神定意要使他蒙愛受眷顧,然而他在當中是否也有責任?國中、高中他有把讀書的本分盡到嗎?為什麼他始終認定自己只能蒙恩卻不願受管教?而在預官役那將近2年的時光中,啊,雖然宛如過了一輩子,但從人的對應中,豈不全然顯露他脆弱的抗壓性?為什麼他不能忍受人們並非全然正面的對待?如果連長官對工作的要求,都會讓他崩潰,那麼他如何在競爭更激烈的職場上與人爭競、得分呢? 何況,這些年啊,他的遭遇豈不如同今晚一般,總是有驚無險,每個嶮巇關口,總是輕舟飛度,他果然如他的名字般,是蒙恩受眷愛的。 「主啊,我不只求蒙恩,讓我也像大衛王一般,成為合?心意的人。」合祂的心意,無論橫逆、遭難,他都要學習扛起來,有肩膀去面對,他不再是昔日那個長不大的受寵男孩。 手機聲響起,是姊姊,「地震大得快嚇死人了,你跟爸媽講,我電話不通,手機跟別人借的,但是你姊夫、孩子一切平安。你呢?你開車要小心。」 「姊姊,放心,我知道我會很平安。」孫大衛認真的,一個字一個字的回答。 &nbsp 註:孫大衛現任「空中英語教室」業務部副理,921那場巨震,因著他對神視角的轉變,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 &nbsp &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