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

文化藝術

【極樂核能假期】解構核安神話

◎陳金萬 &nbsp 旅台日本藝術家鈴木貴彥在福島311核災之後進行創作,於8月11日在一年畫廊舉行「極樂核能假期」的首次展覽。該展企圖以諧擬的後現代藝術表現手法,反諷媒體建構的核能安全神話如何滲透和操控人們的生活與思維。鈴木以變更媒體呈現方式即改變觀眾閱讀習慣的表現方法,充分印證傳播理論大師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的名言「媒體即訊息」,引發現場觀眾的熱烈討論。 生活劇場鮮活演出 「極樂核能假期」個展呈現的作品分為3個部分,首先是以平面攝影的方式記錄一個幸福家庭參觀核二廠展示區「寓教於樂」的歡樂景像。鈴木模擬廣告公司宣傳全家福假日旅遊的拍攝手法,呈現藝評人陳泰松一家3口的核電廠參訪行程,模糊真假界線的「生活劇場」,即一種沒有固定形式、場地、時間的即興演出方式,便如實地在觀眾眼前鮮活起來。 其次是藝術家以縮小比例的方式製作核二廠的立體模型,搭配Disco音樂和廉價燈飾,隱喻美國核電廠經常伴隨著美式消費流行文化一同輸出,讓隨之起舞的人民漸漸失去警覺和抵抗能力;而聖誕燈飾的使用更串聯起台灣OEM代工、「家庭即工廠」政策與台美之間錯綜複雜的政經關係。 接下來鈴木把核電廠贈送的雜誌、DM等文宣產品經過一番挑選,再擷取所需畫面做成自己的作品。鈴木反覆進行3個加工處理的動作,就是掃瞄、放大和輸出,完全不修改原件內容,卻輕易改變觀眾閱讀官方文件的方式,令觀者心裡產生可疑或可議之感。 例如福島核災之後,台電製作美國人支持核能政策民調起伏不大的文宣;或是台電運用「永遠的總經理」孫運璿進行核安訓練的品格教育,都是媒體操作民意的慣用手法。即使是像鈴木這樣對中文認識有限的外籍人士,也能夠透過標題和圖案設計的分析,發現文宣內容的問題所在。 鈴木坦言自己的創作理念並非「原創」,而是來自美國活躍於1970~80年代的後現代攝影藝術家理查‧普林斯(Richard Prince),理查的成名作就是將萬寶路香菸(Marboro)的廣告去掉文字,只留下單純的圖像和背景,從而釋出圖像原有的多種意涵,並得以進入社會文化的討論。 事實上,後現代藝術家並不認為有所謂真正的「原創」,只要觀念與形式操作得當,有玩出新意,他們也不在乎創作手法是否原創。「2009動漫美學雙年展」策展人陸蓉芝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的國際研討會表示,基督徒相信只有上帝才有「原創」,其他創作者只是「複製」上帝的創作。 後現代主義對於原創概念的反思與創造力的解放,看似一刀兩刃或一體兩面的文化論述,其實並不衝突,反而更加豐富內涵。直接把文宣品轉換成藝術品,就是鈴木站在理查的基礎上提出更大膽、更激進的一種創作。 引起觀眾主動思考 鈴木說,他相信只要人們開始思考,就是社會進步的開始。雖然,他也會去參加反核遊行示威的活動,但是他在展覽中並不想直接倡導或反對什麼,而是藉由作品把問題攤開,交由觀眾自己討論:到底社會出了什麼問題?這樣的互動方式,反而增強觀眾的「主觀能動性」(註)。 「極樂核能假期」的主題喻示,核能消費的快樂生活有如假期一般短暫,樂極生悲的結果將使成千上萬的家庭幸福在瞬間化為烏有。鄰國日本核災的殷鑑不遠,藝術家以反諷的方式揭露現實,意在深化議題和促進溝通。 這組作品將無償提供給願意公開展示的人或單位使用,讓後續展覽衍生成一個無預設地點的極樂旅遊計畫,意者請洽一年畫廊email: info@nonprofitgallery.com。 註:是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計劃、積極主動的活動能力。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核二廠的立體模型。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一年畫廊主持人黃蘭雅模擬核安演習所舉辦的「極樂泡麵趴」。 &nbsp &nbsp 展覽場次 極樂核趴/2012年12月15日/2224 Studio(台北市錦州街426巷1弄26號/02-25092066) 極樂核能假期/2013年1月8~27日/豆皮文藝咖啡館 (高雄市鹽埕區五福四路131號2樓/07-5212422) &nbsp &nbsp

話圖‧論情‧談道6-4:空空的榮光(虛浮的榮耀)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文◎Logos &nbsp圖◎林威呈 &nbsp 空空榮光 chhi&acirc?-i??好看 虛華好s?g 連鞭消散 本份甘當 h? 死m&icirc-n?a 持守呣斷 疼永b? soah Khang-khang &ecircng-kng Chhi&acirc?-i?? h&oacute kh&ogravea? Hi-hoa h&oacute s?g Li&acircm-pi? siau-s&ogravea? P&uacuten-h?n kam tng H?-s&iacute-m&icirc-n?a Chh&icirc-si&uacute m-tn?g Thi&agrave? &eacuteng b? soah &nbsp

宗教改革的馬賽曲

宗教改革的馬賽曲──〈上帝作咱安全要塞〉 ◎李景行   每當聖詩發生重大變化時,總是與教會史有關。從聖詩的改變上可以看出教會的演進史,也可以說聖詩與教會的生存息息相關,它不但反映了基督教會的全部歷史, 且可從它看出某一時代背景的特性。 16世紀乃是基督教聖樂出現大轉機的時候,同時人類歷史也經歷一大轉移時期,這是宗教改革時期,也是音樂得以擺脫過去的傳統而進入一新境界的時期。      樂隊國家吟讚美聖歌 談起宗教改革,令人不禁想起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年),他不單是教會歷史上的重要人物, 在基督教聖樂的發展和影響上,也是一位功不可沒的人。 馬丁路德於1483年11月10日出生在德國撒克遜省的埃斯勒本(Eisleben)小鎮上一個貧苦的家庭。父親為礦工,家境雖然清寒,但極重視兒子的教育,用盡各種方法使路德能受到良好的教育。1505年8月17日他進入奧古斯丁修道院,專心研經。3年後受聖職,於1511年到羅馬遊歷,眼看當時教會的腐敗,無限感慨,改教之志油然而生。返回德國後,又因教廷代表在德國濫發贖罪券,唯利是圖,神職人員只會巴結權貴,不務正業,對於傳道救人的工作漠不關心,馬丁路德開始本其研究心得,針對時弊發表一篇宣言,羅列教會弊端95條,於1517年10月31日前夕,張貼於威登堡(Wittenburg)大禮拜堂門口牆上,鳴放了宗教改革的第1聲禮炮。後來基督新教便將每年的10月31日訂為宗教改革紀念日, 來喚起信徒學習宗教改革家的信仰與精神。 當然宗教改革的成功,不僅在於馬丁路德一個人的力量,乃是一群人同心的結果。同樣,在宗教改革聖詩的創作、留存及影響上,也是大家努力的結果。宗教改革的成功,由德國發展至全歐洲(法國、瑞士、英國),但重點仍在德國。而宗教改革時期的聖詩,其發展亦大同小異。在世界音樂史上,德國向來站在領導的地位,他們國人天生的音樂才華為國家帶來「樂隊國家」的美譽。在宗教改革時期,德文聖詩也成為當代聖詩的典範,稱為「讚美聖歌」(Chorale),一直發展至18世紀為最高峰。      音樂為治鬱良藥 德國聖詩的豐富在各國之上,估計達10萬首,其中1萬首被使用,上千首被認為是有價值流傳的經典之作。影響德國聖詩最深的人是馬丁路德,他是宗教改革的第一位聖詩作者,他認為聖詩是人到神面前的媒介,信徒在福音裡享受權益的表徵和促進信心的犀利武器,音樂是醫治抑鬱的良藥,他說:「魔鬼恨音樂,因為牠不能容忍歡樂的氣氛。撒但只能假笑不能真笑,只能譏誚而不能歡唱。」又說:「我以為福音不能排除藝術,不像某些過分熱心者希望我們與他們有同樣的看法。反之,我願看見人用各種的藝術──主要為音樂來事奉我們的神。」 在馬丁路德領導的宗教改革過程中,音樂成了輔助他成功的工具。他善用音樂的感染力去引導人們接受他宣揚的真理,明白他鼓吹的教義;他更用歌唱激勵信徒在革命中的勇氣,親自領導他們唱他所寫的聖歌,這也成了會眾歌唱的起點,他更准許婦女公開一起歌唱,為他帶來「會眾歌唱之父」的美譽。 馬丁路德的聖詩創作始自拉丁聖詩,他先把拉丁聖詩翻譯為德文,使會眾能夠唱頌。他自己寫作詩歌則開始於1523年,因聽聞新教運動的犧牲者被處死,以致有感而作,自此便不斷地寫作詩歌。 馬丁路德一生寫過37首聖詩, 並出版了一本聖詩集,雖然只有8首,但其中有4首是他自己創作的聖詩。後來與同道們再出版一本收集了117首聖詩的聖詩集,其中最為人熟識而喜愛的詩歌就是新《聖詩》603首〈上帝作咱安全要塞〉(A mighty fortress is our God,中譯〈上主是我堅固保障〉,又名〈堅固保障歌〉),這首詩是取材自詩篇46篇1~3節寫成。 馬丁路德寫這首詩的年代不能十分確定,有的說是1517年赴沃木斯大會時寫的,有的說是1529年作的,有的說在那以前就已經有人在唱,但無論如何,從這首詩的內容,可以發現馬丁路德那種轟轟烈烈的性格及大無畏的精神,無怪乎它能在最短時間內風行全歐洲,成為德國的國家詩歌。摩法特博士(Dr. James Moffatt)在他所編的《教會聖歌手冊》(Handbook to the Church Hymnary)介紹這首詩時說:「這是德國歷史最偉大的時期,最偉大的人所寫最偉大的聖詩。」誠非虛言,這首〈上帝作咱安全要塞〉曾被稱為宗教改革的行軍曲,是馬丁路德的不朽傑作。      黑暗中仰望上帝 在那個年代,到處黑雲密布,但是當馬丁路德仰望上帝的時候,便知道上帝是他的力量, 是他的山寨,沒有可懼怕的。所以他高唱:「上帝作咱安全要塞,堅固營寨及籐牌……」馬丁路德從這裡得到鼓勵,別人也同樣得到鼓勵,這首詩簡直成了人們的「雲柱、火柱」。在德國,每一位新教徒都會唱,兒童在遊戲時、媽媽在工作時、士兵在前線時都不停地吟唱,人們稱這首詩為德國的國歌,又稱「宗教改革的馬賽曲」(馬賽曲"La...

Hioh-joa?h?好所在

文圖◎高英男 分b?e清楚是今年&ecirc熱天天氣特別熱,&aacute是今年&ecirc熱天火氣特別大!等b?e赴歇熱,全家召開家庭會議,決定一歇熱,就s&ucirci欲chh?e一?透心涼&ecirc所在,好好&aacute k?退火chi?t?。考慮路程、體力種種&ecirc因素,最後,大家決定欲來去有濟濟芬多精(Pythoncidere)&ecirc溪頭做森林浴。 B?e-su一尾h&ocirc?-liu &ugravei山崙中l?g出來,Formosa高速公路(國道3號)沿路&ecirc景緻實在s&uacutei koh豐富。雖b&oacuteng路&agravei se?h khah遠,總是路平、車少、無壓力。T?無注意&ecirc中間,車已經lo?h交流道,進入山區慢慢&aacute peh崎,nn?g-p&ecircng &ecirc竹仔林好親像nn?g-t&acirci天然&ecirc電風,吹到h??人&ecirc心會ti&ocirc跳、期待。 林區內面&ecirc青年活動中心,因為全部是用hi-n&oacute?-khih(檜木)kap杉木起造,所以房間門一開,就隨ph??-tio?h一陣hi-n&oacute?-khih &ecirc香味,巡一li&agraven了後,cha-b&oacute?-ki&aacute? k? chia當做是高雄,問我房間n&aacute會無冷氣?!我k?講:暗時會k&ocirca?到h??妳gi&uacute棉chioh被to有! 因為khah早check in,離食晚頓猶有一段時間,大家攏無想欲浪費時間,所以包袱&aacute t&agravenleh、布鞋&aacute換leh,就出門lah!對都市人來講,會當t?一?大杉圍l&ucirci &ecirc所在散步,是一種chhia-chh&iacute(奢侈)&ecirc享受。經過「大學池」,阮繼續&ugravei「空中走廊」&ecirc方向行。沿路行,沿路感覺歸身軀愈來愈輕鬆,林區內面&ecirc樹木、草埔所釋放出來&ecirc芬多精,m? 若擦消我歸工&ecirc疲勞,koh叫醒我&ecirc五臟六腑,h??我歸&ecirc人攏精神起來。 若m? 是g&iacuten-&aacute teh哀腳痠,我實在真想欲k?全部&ecirc景點做chi?t-kh&ugraven攏k? se?h-se?hleh,按呢m? -chiah有夠kh&ugravei。喙真khi?? &ecirc我,竟然暗頓有法度食2碗飯。食飯飽,阮m? t&ogravee人時行,歸家伙&aacute走去se?h妖怪村!講是為著消化calorie(卡路里),m? 知按呢講,轉了有khah g?? &aacute-b&ocirc? 彼暗,坐t?窗&aacute門邊久久,流戀窗外&ecirc杉木林、竹林,感覺ka-k?好親像已經b?e-k&igrave-tit...

山櫻花

&nbsp◎陳金順 一蕊一蕊含笑&ecirc粉紅 用滿面春風給(k?)規座阿里山 染kah滿山春色 &nbsp He沿路塞車&ecirc車陣 佔領規粒山頭 成做免費停車場 He滿山遍野&ecirc人群 B?輸粟鳥仔成群結黨 T?荒郊野外嘰嘰啾啾 &nbsp 山櫻花恬恬仔開 恬恬仔? 見證人間仙境 自然社會化 &nbsp

行出陰影

◎唐秉輝 伊講話thi?h-thi?h叫無頭序 M知所講&ecirc是啥 伊&ecirc目睭無平ko&acircn 但是伊對待人無大細目 M-bat刻虧人 &nbsp 伊用假ch&aacuteng 伊頭殼&ecirc後壁面欠一角&nbsp 伊&ecirc肩胛頭chit p&ecircng 比彼p&ecircng khak ko&acircn 因為伊&ecirc龍骨有畸形 向後面phok起來 伊&ecirc頷頸亦真短 伊&ecirc笑容m?小kh&oacutea歪chhoa?h &nbsp M-k&uacute 伊靠tio?h信仰 行出畸形&ecirc烏影 通過約伯&ecirc故事 Chiah明白 發生t?伊身軀頂&ecirc一切 L&oacuteng有上帝&ecirc 美好旨意 &nbsp 當伊受苦&ecirc時,想tio?h: T?患難中m?是歡歡喜喜 因為知影患難生忍耐 忍耐生老練 老練生向望 向望b?致到見笑 因為上帝恩典有夠伊用 &nbsp 所以t?伊凊心 Kap tio?h觸&ecirc時 伊向上帝來祈禱 求主h??伊勇氣 來面對一切&ecirc苦難kap挑戰 &nbsp 因為伊知影 上帝&ecirc恩典夠額伊用 靠tio?h信仰 伊行出破相&ecirc陰影 來肯定伊家己 面對挑戰 上帝&ecirc愛h??伊koh-khah勇敢 來迎接光明 &nbsp

明辨新世紀運動

&nbsp◎黃春生 (台北中會重新教會牧師) 一、新世紀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海倫娜‧布拉瓦茨基(Helena Blavatsky)算是「新世紀」的教母,她在1888年出版《祕密學說》,首先採用「新世紀」(New Age)一詞。她以印/佛神話中的象徵,來詮釋整個宇宙現象,在嚴密的印/佛意識裡,永恆的宇宙就是「瑪亞」(Maya)這樣的幻覺;因此,人必須「開悟」,通過內心意識到自身和宇宙隔絕的錯誤,進而尋求與宇宙的合一。 歐美在2次世界大戰後逐漸擺脫貧困,1960年代的物質生活漸豐,但普遍上心靈空虛,人們進而想透過各種方法來填補,包括尋求東方(主要是印度)的神祕經驗,盼藉此提升自我的靈性。而布拉瓦茨基的論點適時提供新鮮感,其靈性尋求不僅結合東方神秘經驗,更結合瑪雅、印加和霍比(古印第安人)等傳說;往後,她又將世界各大宗教靈感納入新世紀,以「運動」取代「宗教」,甚至嫁接在科學上,結合外星人、磁場、能量、宇宙星系等論調,來詮釋現代學科領域,如心理學、生態學、天文學等。 地質環境學家羅素‧博爾丁(Russell Boulding)是新世紀的理論者,他相信宇宙時空的大挪移是從1987年開始,遂將此時空稱為「新世紀」。他認為1987年,所謂的超新星爆炸產生協波匯聚(Harmonic Convergence),使太陽位置與銀河系中心同處在一條光子帶上。當時,他號召幾百萬人在全球各神聖地點禱告和冥思,盼藉此脫離爆炸危險,進入新紀元。他並教導跟隨者藉修行、覺醒轉化成為「新孩童」,好迎接新世紀。 二、新世紀運動的主要概念 新世紀運動並無一個「教主」,但從布拉瓦茨基到博爾丁,其理論逐漸成為主要思想核心。扼要地說,新世紀運動是一種對近代物質主義的批判與反動,尋求超越物質的精神滿足,內心諧合,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新世紀運動中有一幾乎無所不包的「整全」觀念:神就是萬有,萬有就是神,因此,萬物包括人都帶有神性,甚至就是神;而宇宙既然為一整體,則質能可以互換、心物可相通、天象與人事也可密切相關。 人是身、心、靈互動的整體,因此透過心靈意志,可治療身心疾病;而心、物既可相通,則意志力、念力更可改變際遇、創造命運。新世紀運動為求「和諧」,廣泛吸納諸多領域概念,以現代用語表達其7大概念:1.萬物歸一;2.一切都有神性;3.人即是神;4.意識的大改變;5.宗教歸一統;6.宇宙朝樂觀發展;7.信念創造實相。 個體與全人類的集體意識不可分割,因此人可透過冥想來超越自我,與「大我」冥合,達到天人合一、萬物歸一的玄祕境界。並且地球是個生命體,是神,即使是草藥、水晶,也分享地球的神性(能量);因此環保不僅是節約資源,更是對「大地之母」蓋亞(Gaia)的禮敬。 新世紀認為,萬物均有神性,終會合一,而人內在精神與萬物渾然一體,可去經驗神性,讓人超越達到至善,進而達到神的境界。因此人能進行生命潛能開發與訓練,透過打坐冥想,讓內在神性與萬物的神性神通。若個人神性較弱,可藉助藉靈性導師開示,或用充滿磁場的靈物(如水晶、天珠)來強化。靈性導師(Guru)梵語Gu意為「黑暗」,ru意為「驅除者」,即指驅除黑暗者;換言之,靈性導師助人驅除黑暗,引人走向光明,步向解脫。當人的念力、意識改變後,就會推動宇宙朝向樂觀發展,最終達到合一、圓滿最高境界,實現新世紀烏托邦;最後,這個「歸一統」的理念融合一切,使善惡、美醜、真假都成為莫須有的分野。 但事實上,人的身體與靈魂,心靈與物質世界,及人與靈界事物,雖有某程度相通,但不意味其間毫無分野;神、其他靈體、人、物之間,總有不可逾越的界限。新世紀對宇宙萬物最後演繹成「歸一統」,不分彼此,與聖經的觀念完全對立,神的創造是各從其類,人不會成為神,物質更不會具神靈的位格。 三、無所不在的新世紀「周邊產品」 單從現象說,新世紀是個包羅萬象的宗教運動,其元素充斥我們周遭,以下就幾層面來談。 1.商業 現實社會中,尋求成功是許多人的渴望。因此,如何藉新世紀概念來創造成功,就成為許多人趨之若鶩的法寶。布拉瓦茨基在奠定「新世紀」理論基礎前,1877年曾出版《揭開伊西斯的面紗》,書中創造出「吸引力法則」一詞,並闡揚古印度精神神通之學。1879年4月6日,《紐約時報》一篇關於科羅拉多州淘金熱中吸引財富的文章,亦提到「吸引力法則」,此結合古印度神秘經驗的概念,逐漸受廣泛注目。基本上,「吸引力法則」是「念力」的現代用語。 吸引力法則在台灣被高度矚目,是在2009年,傳說有人讀完《祕密》一書,按其吸引力法則祈願,中了9億元。這股熱潮不僅發生在台灣,也在亞洲各地瘋迷,甚至有人稱本書為「心靈勵志聖經」。之後,類似的書籍《力量》、《魔法》孕育而生。 不僅如此,許多標榜能助人成功的新世紀課程更充斥商界,如身心語言程式學(NLP)、生命動力(Life Dynamics)等。雖然,新世紀標榜精神滿足與宇宙神靈的合一,但追逐名利、成功是人之本性,只不過新世紀賦予神秘乃至神聖色彩,使追逐名利顯得理直氣壯;如,顧修全在《自我創富學》中就說:「真正的『自我創富』,就是把自己內心的導師帶出來,運用意識的力量創造有形無形的財富。」 2.教育文化 商業上的新世紀成功主義,直接主導教育文化朝向所謂的「成功」。新世紀作家尼爾.唐納.沃許(Neale Donald Walsch),在1995年前婚姻多次失敗,事業跌落谷底;他因而悲憤向神寫一封控訴信。按他說,他不由自主接受「啟示」,寫出自稱為「神」的話語,之後集結成書《與神對話》。他宣稱得著啟示,認為人就是神,是造物者,甚至人能決定人類文明何時結束。總之,集體的念力或正向能量、善念,將使人發掘出自我的「神性」。 之後,尼爾又寫《正向力量充能手冊》,這是一本讓人成為神的「操作手冊」。他宣稱,人若自信地朝夢想前進,同時努力活出自己曾想像的生活,就會在意想不到時獲得成功。嚴格說來,尼爾這種跟傳統東方的降乩相去無幾的通靈方式,實在無法證明其為「神」的真偽。其神通經驗,彷彿基督教界充斥的假先知一般。 基本上,「正向能量」、「樂觀情緒」,是「善念」的現代用語。甚至,坊間教導如何提高自信、強化記憶、啟發創意、開發右腦等操練,大部分都是採新世紀的概念元素。 3.心理學 許多新世紀概念被賦予現代用語,就「借屍還魂」,其中最令人不察的為「積極思想」,此方法源自玄學的「觀想」,乃透過打坐冥想,在心中具體描繪某形象(色彩、圖形、山川、神佛等),然後與之互動交流,以達自我醫治、開發潛能、提升自我,改進情緒等果效。相反地,聖經的教導則是:「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彼得前書5章7節),而非憑靠冥想自癒。 安東尼.羅賓(Anthony Robbins)所著的《激發心靈潛力》,即提倡積極思想,教人「心想事成」──「你要成功,就先要幻想自己已經成功」!而這種思想結合成功神學,早已經滲入基督教中。新世紀概念元素在心理學找到依附,為心理學帶來新領域──超個人心理學,在IQ和EQ外,更突顯所謂SQ(屬靈商數)。「超個人」宣揚「自我拯救」,強調個人與「宇宙大我」有根源上的關係,真正的自我完全實踐,須回歸宇宙與大我融合。新世紀追求者雖定調為非宗教,但內涵仍涵蓋佛教、印度教、印第安神祕宗教等;其冥想操練就常運用印佛之象徵,如「蓮花」、「手印」等宗教元素,絕非僅是心理技巧,基督徒不可不慎思明辨。 4.醫護、保健 許多醫護、保健也結合新世紀概念,推出許多另類療法,如水晶治療、前世治療、瑜珈冥想治療。近年來「纖體美容熱」席捲全球,因新世紀強調要積極追求身、心、靈都達到完美的境界。愛惜身心健康並沒有錯,但新世紀只引導人開發自我的「神性」,卻忽略人的社會責任。 此外,觀想的「積極思想」也被用在醫療上,使人藉「意志」來治療身心疾病。許多操作技巧以「心理治療」為名,實則引導你接觸靈界!觀想與印度瑜珈、佛教密宗關係密切,藉由一面腦中「觀想」,一面口中「唸咒」打通經脈,開發潛能。初階的瑜珈是柔軟運動,但高階瑜珈卻須藉觀想、唸咒達到與神靈互通境界。問題是,與哪些神靈互通呢? 5.娛樂、藝術 新世紀元素大量被引用,也發生在娛樂藝術界中。1962年,披頭四(Beatles)的歌曲〈水瓶座年代〉(The Age of Aquarius)所指的就是新世紀時代。1983年,美影星莎莉‧麥克琳(Shirley Maclaine)發表追隨瑜珈大師坐在樹椏冥想修行之作「Out on a limb」,隨即被ABC電視台拍成影集,成為新世紀運動之旋風狂朝橫掃美英。近十幾年來,占星術、塔羅牌算命、超覺靜坐,對靈界未知力量的渴求和原始宗教,更常出現在娛樂節目。 由於音樂可深入心靈,牽動情感使人沉醉,音樂更常有新世紀元素滲入,透過音樂使人的靈接受新世紀訊息,如再配上瑜珈、冥想、超覺靜坐,就能引人與靈界交通了。新世紀音樂有許多是我們所熟悉,如喜多郎、雅尼(Yanni)、恩雅(Enya),以大自然音效加上空靈音樂,並訴求具水晶能量。這些音樂是為幫助新世紀尋求者觀想、靜坐冥想;基督徒若不察,也可能仿效而渴求靈界未知力量。 6.學術界 新世紀有許多「學術包裝」,如心理學、環境科學、天文學等,為其提供理論基礎。明明是宗教上的通靈交鬼,卻說是「心理治療」、「內在醫治」。也有吸納現代科學,將新世紀概念套用,如英國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W. Hawking)在《時間簡史》中提出宇宙是「無始無終」理論,過去人們以為時空是直線的,但他證明時間和空間的質量和能量分布使時空彎曲,推論人能回到過去時間。這點,被新世紀者拿來說明「輪迴觀念」,及人類可與宇宙融合。 7.宗教界 新世紀在宗教層面上,除了源自印、佛、原始崇拜外,最具代表的當屬「法輪功」,其主張修練為要開發心靈世界,與宇宙合一。 事實上,在基督教會中也有引入運用自我暗示的屬靈操練或禱告學,甚至如同「念力」的「集體宣告」,符咒式的「積極思想」;更嚴重的,受新世紀「樂觀末世論」影響,使基督教原來的末日信息越來越含糊,基督再來的信念也日漸可有可無,甚至接受「信耶穌」是上帝救贖的眾多手段之一,失去信仰的核心價值。  (限於篇幅,完整內容請上:www.tcnn.org.tw) Q&ampA 解惑篇 Q為何新世紀運動如此蓬勃?令人心動? A扼要地說,新世紀運動是一種對近代物質主義的批判與反動,尋求超越物質的精神滿足,內心和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它之所以如此蓬勃發展,原因在於: 1.讓傳統神靈行業找到出路:它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對未知的奧祕存著寄望之外,其概念確實幫助許多傳統神靈行業找到出路,包括算命、占星、靈媒、心靈諮商、水晶,也使得焚香、靈修冥想、養生、健康多了更廣的依附體,也因此,新世紀的概念逐漸普及,甚至深植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2.廣納宗教、科學、人文思想:它廣納諸多思想體系,使得原本看似衝突、對立的思想找到和諧與共存。例如,它使宗教不再是與科學衝突的,例如它將進化觀點導入文化與心靈,接受全腦理論、全像理論,與多重年代的時間觀。甚至,用量子力學與全像理論,來證明世界是和諧的,宗教最終也將共融歸一。 新世紀強調,人的心靈與萬物的脈動息息相關,與人本主義的自由心證相呼應,進而宣稱達到與萬物渾然一體、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此境界下,人的精神、自由、自我管理,與平權觀念等普世價值就被吸納。 3.尋求心靈與精神的滿足:傳統宗教提供心靈與精神的寄託,已經無法滿足經過科學、人文洗禮後的現代人。當新世紀思想融合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後,它滿足現代人在這些知識領域與宗教的融合。因為,在高舉心靈與精神的新世紀、新生活裡,它對近代物質主義充滿諸多批判與反動,並進而提供一套結合冥想的奧祕,試圖使人得以尋求超越物質的精神滿足。 4.想藉靈異洞見未來:新世紀思想融合傳統算命、占星、靈媒、心靈諮商、水晶等,使人接觸靈界變成合法,甚至嫁接科學與人文,更使普羅大眾採信。這對生長在動盪不安的世界局勢,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的現代人來看,能藉著靈異得知未來的命運,無形中提供了一種安全感,與「洞見未來」的能力。 5.勾勒萬物合一的烏托邦:新世紀認為「人即是神」,藉由相信自己的信念、念力,就可以創造出真實的可能;換言之,生命的主權操之在我。既然,人有神性,就可以通過善念(好的念力)將世界導向一個無惡的境界。此種樂觀的盼望,讓人憧憬未來將有一個美善的烏托邦,且將來有一天,萬物會合一;人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與宇宙合一。 &nbsp &nbsp Q面對新世紀鋪天蓋地的滲入各領域的影響,基督徒應該如何警覺? A我們要曉得:1.新世紀是一種普世「現象」,此現象反映出人在靈性上的渴求,同時對物慾橫流的社會一種批判,也對自然環境受到破壞的反撲,更是戰後對人性絕望的控訴。這種現象反映出,人渴望找到人生的目的與生命的答案,人渴望呼喚出公義、平等、博愛、自由與和平的崇高價值。 2.對於新世紀包羅萬象的思想、現象,我們要學會分辨。哪些是具有合乎聖經的神聖價值,哪些與聖經教導相違背?對合乎聖經教導,諸如環境保護運動、反戰反核、平等平權運動、族群尊重等,我們都可以接納,無須不分好壞的一律排斥在外。也因此,基督徒必須更清楚聖經的教導,以及信仰的核心,才能夠辨明上帝的真理。 3.對於新世紀的核心概念、語言型態也要敏銳,如此才不會受其影響。新世紀將人與萬物視為神,貶低基督教造物主的神格,使人如同夏娃受試探時,古蛇所說「你們要像神一樣」(創世記3章5節),自我驕傲起來,而無視人的罪性與罪行。新世紀灌輸人可以靠自己努力便可成聖,藉超覺靜坐、冥想與靈界(邪靈)相通,更使我們面臨強大的靈界爭戰。 4.教會歷史中,都不乏時代思潮、異端挑戰,唯有在道德上分別為聖的基督徒,才能勝過撒但的指控。唯有奠基在聖經的教導上,基督徒才能夠擁有真理的應許。唯有謙卑倚靠聖靈的帶領,才能夠在靈裡得著剛強,通過時代的挑戰而屹立不搖。 &nbsp &nbsp

小鏡頭大世界4:克勞德‧勒路許的生命之輕或生命之重

&nbsp◎陳韻琳 &nbsp 心靈小憩站長陳韻琳將不定期撰寫系列文章,引領我們透過電影導演的鏡頭解讀世界,看他們如何以藝術手法呈現種族問題、女性主義、社會弱勢等議題,啟發我們關懷世界的另一種眼光。 &nbsp &nbsp 克勞德‧勒路許(Claude Lelouch)的愛情主題電影中,主導男女相遇與分手的關鍵,總是偶然與巧合,這彷彿成為他的哲學命題。這樣的命題,到了他在台灣非常受歡迎的一部電影《偶然與巧合》(Hasards ou co&iumlncidences,1998),已呈現爐火純青般地輕鬆自然。 偶然與巧合,使愛情分合顯得如此「輕鬆」,正是克勞德‧勒路許愛情電影的基調,儘管在《男人女人戀愛手冊》(Hommes, femmes, mode demploi,1996)中,他刻意透過一個以為自己癌末將死的富翁,對過往人生提出信仰式的哲思,但電影嘲謔式地大開天主教信仰與星象機運觀的玩笑,使這部電影仍舊很輕鬆。 偶然與巧合,輕不及重 克勞德‧勒路許曾於1981年企圖心甚強地拍了一部沉重的史詩片《戰火浮生錄》(Les uns et les autres),電影裡還是有愛情,卻完全不可能輕鬆,一對對戀人在戰火中時時面臨著生離死別。 克勞德‧勒路許的父親是來自阿爾及利亞的猶太人,母親嫁給父親後也改信猶太教,他又出生於法國,這些背景使他不可能不關心二次大戰法國戰敗後,貝當政權配合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電影法文名&ampldquoLes uns et les autres&amprdquo,有「站在對方立場設想」的意思,從片名可以窺見他想在二戰結束30多年後,重新看二戰及隨後的冷戰對下一代的影響,並提出和解的願望。因此他在故事中鋪陳了美、俄、法、德幾個國家參與戰爭的一代及下一代的故事。最後,下一代十分巧合地在一場為非洲兒童募款的慈善活動一起表演(因此電影中出現了非常經典、由芭蕾舞蹈家Jorge Donn獨舞的「波麗露」,長達8分多鐘),他將故事結束在這裡,表明過去的就該讓它過去,因為有新的苦難正發生於第三世界,那是第二代必須承負的責任,如果「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歐美強國也該走出自身眼界的侷限,仔細凝望非歐美世界的戰後第三代,儘管他們沒有二戰的包袱,可是仍舊被冷戰造成的兩大勢力牽制,內戰頻仍,天災也不斷。 《戰火浮生錄》有史詩的氣魄,但我個人認為將第二代硬湊在一起表演的過程實在很不自然,讓人覺得是為了營造「和解與面對未來」的意象而刻意拼湊的結局,尤其美國第二代與法國第三代聯合吟唱的那一段,就音樂來說真是多此一舉,矯揉造作到不行。處理法國第二代面對戰後的虛無與法國、阿爾及利亞之間的戰爭,結構也顯得很鬆散,彷彿克勞德‧勒路許只會處理愛情的「輕」,無法處理世局之「重」。 苦難猶未絕,新舊互映 事隔15年後,克勞德‧勒路許於1995年拍了《悲慘世界》(Les Mis&eacuterables),這回他刻意用法國大文豪雨果經典作品,重新鋪陳他關注的大時代問題,當然,背景仍舊是納粹撲殺猶太人的二戰時期。 故事中的男主角名叫亨利‧方丁(「方丁」典故出自雨果《悲慘世界》,暗指男主角的母親和書中芳汀命運雷同),他幼年時,父親為一個經商失敗的生意人駕車,生意人在路途中自殺,死前要求他的父親拿走他身上的錢包。沒想到父親被誤會謀財害命,他出身低下,根本沒能力請律師為自己辯護,於是被關進苦牢,幾次逃亡不成,最後在監獄裡自殺。 男主角的母親自丈夫入獄後含辛茹苦撫育孩子,甚至不得不賣身,知道丈夫在獄中自殺後,也絕望自殺而亡。男主角被鄰居收留扶養,長大後成了搬運工,他不識字、力大如牛,得了一個綽號叫「尚萬強」,還跟他說典故來自雨果的《悲慘世界》,因為書中的主角尚萬強也力大如牛,這一說引發他對書的好奇。 因緣際會之下,男主角幫一個猶太人家庭逃亡,途中聽男主人講述《悲慘世界》的故事,終於省悟,固然他幼年像是書中女主角芳汀的女兒珂賽特,但他已經長大,可以選擇當抵制不義的尚萬強,於是後來他出生入死救了猶太人一家。 在克勞德‧勒路許的安排下,男主角營救猶太人一家的過程中,一直穿插雨果《悲慘世界》的故事,產生了多重時代的對應。雨果時代的悲慘世界與二戰時代的悲慘世界,儘管弱勢族群已改,可是悲慘的境遇卻類似,因此任何時代都需要千千萬萬個尚萬強。 但一如之前的《戰火浮生錄》,克勞德‧勒路許在故事最後也影射二戰後悲慘世界繼續發生,因此男主角在戰後重蹈父親覆轍,被誤認為是罪犯。幸好男主角跟父親不一樣的是:他先前營救的那個猶太人恰好是律師,他出面免費為他辯護,其中最重要的一段辯詞是:「我們絕不能因一個人的階級背景、種族這些表象,因而主觀刻板地論定一個人的內心。」就此遙遙指向日後第三世界繼續發生的悲慘故事。 雨果《悲慘世界》中那個誓死效忠「法律」的賈維,變成了電影中效忠貝當政權的警察,他千里迢迢追著男主角跑,要抓出猶太一家人。戰後,警察眼見自己過去熟悉的世界崩塌,徹底陷入虛無,終於跟書中的賈維一樣自殺了。克勞德‧勒路許在此呼應雨果《悲慘世界》中警察賈維的迷惘──亂世下,法律可能是不義的,等亂世重返秩序,何為義,何為不義?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分辨。 輕重難調和,回歸信仰 處理這種近乎史詩的大時代議題,克勞德‧勒路許當然輕鬆不起來,於是我們會發現他處理愛情主題時呈現的偶然、巧合之輕,在他的《悲慘世界》之重中陷入矛盾:當男主角被刑求逼供猶太人在哪裡時,那個警察跟他說:「現在連上帝都救不了你!你有信仰嗎?」男主角說:「我信仰偶然與巧合。」 可是男主角一直自比為雨果《悲慘世界》的男主角尚萬強,而尚萬強最經典的改變自我之路,就是他進到一間天主教堂求助,遇到那位用兩個燭台邀他出黑暗進入光明的主教。就算尚萬強是偶然、巧合地跟主教相遇,但主教出手幫助、並挽回他那充滿恨與復仇的心,絕不是出於偶然,那是隨時預備好幫助人的生活習慣、是一個慎重的抉擇,主教最後將燭台交到尚萬強手上,更絕非偶然巧合下的結果。 所以克勞德‧勒路許處理這種大時代議題時,他的「偶然與巧合」哲思終究無法應付龐大的史詩框架,反倒因著他使用雨果《悲慘世界》背後的信仰框架,方能把故事自然順暢、毫無矯情地說完,也完成他15年前《戰火浮生錄》沒有說好的故事內容。 我們也可以就此反省:偶然與巧合當然是再輕鬆不過的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可是人生總會有那麼幾次,我們非得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的態度做出選擇,這往往關乎因大愛而生的正義。據此延伸,克勞德‧勒路許鍾愛的愛情主題,當然可以因偶然與巧合而生,但一輩子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怎麼可能是「偶然與巧合」的哲思就可以完成的呢?這正是克勞德‧勒路許的愛情主題總是欠缺深度的原因之一。 &nbsp 克勞德‧勒路許 (Claude Lelouch,1937~) 猶太裔法籍導演克勞德‧勒路許(Claude Lelouch)的電影出現最多的主題是愛情,他有非常典型的法式浪漫,從1966一炮而紅、獲得坎城金棕櫚獎的《男歡女愛》(Un homme et une femme)之後,愛情一直是他念念不忘的主題。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偶然與巧合》劇照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悲慘世界》電影海報 &nbsp &nbsp

落地生根

◎盧啟明(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資料中心研究助理、國立台灣師大歷史學系博士生) 著地萌芽 主日學起源與時代軌跡 ◆世界主日學起源 主日學(Sunday School)顧名思義,係指每週日教會的信仰教育課程,旨在教導信徒認識聖經義理、實踐教會生活,使其信仰根基穩固,益發成為堅定熱心的基督徒。馬太福音記載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耶穌的心意乃是完全接納兒童,因此教會也視兒童為獨立的個體,而非附屬於成人,並期待將之培育為成熟的基督徒,故言主日學是攸關信仰核心與教會發展的重要環節。 考察世界主日學的起源,時間軸線要拉到17世紀。當時,清教徒移民到北美,胼手胝足地開疆拓土,並經常於週日進行家庭宗教教育,直到1669年始出現「Sunday School」之稱。1780年,被稱為「主日學之父」的英國報業家雷克士(Robert Raikes)為了回饋社會而興學救濟,教導貧童識字算數,其後普及到歐陸和北美,使得信仰教育和基礎教育得以揉合。 19世紀初期,歐美的主日學已很興盛;到了1889年,在倫敦更召開世界首次的「國際主日學大會」,顯然主日學已經成為世界各地教會常見的教育事工。據1928年的統計,全球設有主日學的教會近29萬間,教師近260萬人,學生逾2700萬人。由此可見,主日學教育在很早之前,就受到普世教會的重視,並呈現「拓荒」、「奠基」的精神。 ◆台灣各時期主日學概況 &nbsp清末時期 清末,宣教師來台開拓,引進兒童教育的理念,在府城、岩前等地設立「教會小學」,採用新式教法,招收一般兒童,授予算數、地理、漢文、聖經等科。初期,教會小學規模不大,也未普及各地。1885年,具有教育學背景的宣教師余饒理(George Ede)仿效使徒行傳17章的信徒生活,創辦「庇哩亞會」,希望信徒「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在主日禮拜前唱詩、讀經、講故事。1889年,府城教會(太平境教會前身)正式建立規模完善、專人負責、分班上課之主日學,其他教會紛紛仿效,從而開啟主日學之新紀元。顯然的,清代台灣的主日學是為「創立的時代」,其深受宣教母國之影響,且繫於世界潮流之脈動。 &nbsp日治時期 日本時代,各地教會的主日學漸上軌道。1917年設立了「主日學部會」來輔導、協助各教會推動教育事工。1926年以降,主日學部會發揮功能,學理和實務陸續奠定,並編輯各式教材,隨之發展出組織化、系統化的模式,主日學進入「整理和擴充的時代」。 到了日治末期,由於台灣受戰爭體制影響,主日學教育的實務成效不佳,最後更因為官方干預與資源匱乏,導致教材供應中斷,教會只能在摸索中前進。當時,主日學授課仍以聖經義理為主,但越來越常使用日語上課、編教材,尤其主日學的授課常擺盪於聖經、白話字、日語,甚至國族認同的問題,一度令時人感到疑慮。儘管如此,師生人數仍屢有增加,1942年全台主日學(時稱「日曜學校」)校數計161所,教員數1287人,學生數1萬1473人。 &nbsp1950~1990年代 1951年長老教會總會成立,設置教育處,翌年委託宣教師白勵志(Daisy Pierce)研訂第一套正式的《主日學的教材》,其內容圖文並茂、生動活潑,受到教會歡迎,但初期只有設計6~8歲的教材,所以很快就又改版。另一方面,當時不少教材教法的參考書問世,提供教員許多優良的素材。 1954~1965年間,長老教會提出倍加運動(P. K. U.),希望信徒和教會數量倍增。影響所及,主日學的素質有所提升。此一時期,總會教育處進一步和中國主日學協會合作,自1961年起出版「統一課」(道光教材),其題綱明確、準備容易,使得許多師生受益。總的來看,倍加運動期間主日學的教員數由2141人增至3561人;學生數由2萬1753人增至3萬9606人,顯見主日學確有大幅成長。 1966~1989年間,長老教會因應社會的變化,提出多項宣教運動。此一時期,台灣和幾個華人地區教會共同推出「東南亞主日學教材」,只可惜匆促上路,又不夠注意神學詮釋的周延,因此使用情況並不理想,許多教會又回到「統一課」。直到1970年代,總會委派專攻基督教教育的人士著手策劃新教材,乃擷取國外課程之優點,以生活和聖經為中心,編輯出符合長老教會精神又能適情適性的教材教法,其成果頗為顯著。 然而,1980年以後,長老教會的宣教模式似乎有些停滯,且經常套用外國的教會模式,導致宣教觀點莫衷一是,連帶使得主日學人數減少,1965年尚有3萬5797名,1985年卻減少為2萬2016名,下降幅度38%。因此,有識之士在危機感的促動之下,1989年終於研訂出本土自編教材,重新將教會的根柢扎穩,主日學教育也因此邁向新的視野。 &nbsp2000年~ 近年來,有些教會將主日學改到週間,也有易名為「週末快樂營」,或引入MEBIG等活潑課程,甚至在宗教教育外增加才藝教室。無論形式如何變遷,只要本乎聖經、重視基督教信仰的觀點不變,仍延續了主日學的精神。再者,對長老教會而言,更清楚界定主日學以「教導年幼至老年者,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並裝備訓練成為健全的基督徒為宗旨。」因此,主日學並不拘泥時間,年齡也沒有限制,若同時發展穩固的兒童、青少年、成人主日學,相信必是合上帝心意的事工。 開花結果 從主日紀念走向兒童宣教 &nbsp 教會節日普遍受信徒重視,因為聖經記載:上帝創造日月星辰,具有「分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的功用;同時,聖經又記載以色列人在埃及地受壓迫,希望重獲自由,並能「向耶和華守節」,恢復「上帝選民」的身分。因此,節日的意義對信徒生活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每逢復活節、聖靈降臨節、聖誕節等日子,無不舉行特別禮拜及相關紀念活動,以再次激發基督徒的信仰心志。 根據教會史料記載,台灣主日學的專屬紀念日始於1934年。當時,南、北牧長聯合議事,指定4月第3個主日為「台灣主日學紀念日」(1975年改為「長榮中學紀念日」,1976年改為「教會學校紀念日」,擴大到中學、大專與神學院,沿用至今。)翌年,教會牧長為呼應世界基督教的腳步,決定於10月第3主日共同遵守「世界主日學紀念日」,呼籲各教會舉行紀念禮拜,鼓舞會友奉獻,投入教育事工。不但如此,基督徒也投書《台灣教會公報》,強調兒童受到上帝疼愛,應在大人教導下遠離罪惡,以承接未來的文化。當時的基督徒認為,連政府都如此重視初等教育,則教會更不能忽略主日學事工。從此之後,10月第3主日就成為主日學紀念日,延續至今。 特別的是,1935年對台灣基督徒而言,非常具有歷史意義,該年適逢早期主日學雛型「庇哩亞會」以及長榮中學創設50週年,同時也是宣教師巴克禮來台60週年、長老教會傳入台灣70週年。這幾個整數年,象徵基督教本土化的努力,也代表教育事業的新里程碑。 對教會發展而言,主日學紀念日的意義在於:從信仰教育的角度來看整體上帝國的宣教,例如1930年代,基督徒也是分別從歷史與聖經的角度,對教會的成長予以回顧與展望,基督徒抱持進取的觀念,對教會與社會懷著期待,並有相當數量的人經驗到信仰內涵的轉變,激發「大舉傳道」的熱心。吾人若是重新回到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的福音真理,這樣的精神仍能在今天重現。 不但如此,2011年總會鑑於教育事工之多重面向,包含全齡教材出版、主日學師資培育、生命教育推廣、教育研究發展等,乃經由年會公決通過,將「世界主日學奉獻主日」更名為「教會教育事工奉獻主日」。此係符合目前的宣教方向,進一步將「主日學」的精神提升,使之不拘年齡、不限期日,朝向全人教育的目標邁進,此一新的眼光頗為正確。 箴言記載:「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時至今日,主日學的意涵已經不侷限禮拜日或教室內,乃逐漸具有兒童宣教的意義,亦即兒童就是宣教的對象,也是宣教的出口,今日的兒童就是明日的教會接棒人。更要緊的是,信仰教育範疇早已涵蓋全年齡層,若能回顧過去的歷史脈絡,重視當下的教育傳承,相信對未來會有更前瞻的思考。 綜觀主日學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其實正是長老教會在台灣的縮影。我們應該期待,無論在課程、教材、活動,都能將眼光涵蓋地上與天家、普世與本土、聖經與生活。毋庸置疑的,主日學之根基仍在於上帝的話語,透過聖經的內容,培育學生有整全的信仰,使之在信息的傳達中,充滿愛神愛人的心懷。期待吾人更多關注從兒童到全人的信仰教育,使之從福音來獲得生命的改變,進而能透過信仰的實踐,從現實的生活中來反省、見證,進而具備宣教的使命。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1865年,宣教師來台宣教後,引進兒童教育,並在教會設置「教會小學」,教導兒童識字、讀聖經。相片為1898年左右,拔馬(今左鎮)教會小學情景。(相片取目《使信月刊》) &nbsp 生湠繁殖 信仰前輩從小「識道理」 回顧歷來主日學的發展,據教會規定,兒童長大後要「識道理」方能接受正式的成人洗禮,因此需要加強白話字讀寫、認識基督教信仰。當年主日學內容不外乎以詩歌與聖經義理為主,並輔以白話字、圖畫及遊戲,上課時間不長,學生卻印象深刻;同時,教會組織校長會議和主日學大會,規模漸趨完備。以下乃藉由幾位信仰前輩的親身經歷,帶我們一起穿過時光隧道。 黃俟命牧師/1890~1950年 初代台人牧師黃俟命擔任中學舍監兼宗教主任時,時常關懷住宿生,輔助其身心靈發展。在他影響下,多名學生主動至各教會帶領主日學並培養經驗。是時,黃俟命、潘道榮、鄭溪泮等牧師合力研究教材教法、組織主日學教員會、舉辦夏季學校,所以宣教師萬榮華(Edward Band)說校長是學校的「頭」,但黃氏卻是學校的「心」。 黃受惠長老/1898~1985年 台南太平境教會黃受惠長老留學東京,對幼稚教育留下深刻印象,返台後邀集會友修繕主日學教室,其後成立「愛兒園」,擔任首任園長。在他苦心經營之下,事務蓬勃發展,並向政府立案為私立太平境幼稚園,形成「主日學」和「幼稚園」相輔相成的模範。 黃武東牧師/1909~1994年 前長老教會總幹事黃武東非常喜歡隨家人共赴教會。他7歲隨父親入信、習白話字,其課本名曰「字母」,他自述年幼懵懂,學到11歲才記住。1935年,黃武東就任斗六教會,是時教會振興,會友增加,主日學教室無法容納學生,必須借用禮拜堂、宿舍或空地。不久,該會獲得良機,設立通風、採光、設備均佳的專用教室。顯然,童年的基礎是黃武東日後致力於主日學的契機。 蘭大弼醫師/1914~2010年 獻身中部醫療傳教的蘭大弼醫師(Dr. David Landsborough IV)自述,幼時愛吟聖歌,聆聽耶穌事蹟以及結交台人友伴。他認為白話字比漢字簡單,便於記憶台語詞彙,對於後來在泉州的醫務推廣有相當注意。其母連瑪玉(Marjorie Landsborough)是彰化教會最資深的主日學教員,她帶領彰化醫館員工教導詩歌、聖經故事,組織兒童合唱團,學生超過百人。 林高雪貞長老/1926~2006年 曾任岡山教會長老的林高雪貞,自述幼時的聖經基礎始於主日學,尤其是懷孕女教員唱「背嬰兒」詩歌模樣,既逗趣又辛苦。而更「辛苦」的還有和她同齡的牧師之子,不但要掃地,聽故事要坐第一排,還得跟著參加主日禮拜。後來,林高雪貞赴日就讀青山學院,童年經驗成為人生重要的回憶。 賴永祥長老/1922年~ 教會史學者、前哈佛燕京圖書館副館長賴永祥長老,於1930年左右開始上主日學,認為詩歌、故事、遊戲、讀經等內容有趣又有益。賴氏從小接觸聖經故事,熟習白話字,年紀輕輕已能勝任主日學助教。 高俊明牧師/1929年~ 前長老教會總幹事高俊明牧師的母親,畢生重視信仰教育和社會服務,對兒童春風化雨,數十年如一日。她曾任長老、婦女會長、中會婦女部長、長榮女中校友會長和董事長,獻身培育事工不遺餘力。有趣的是,高家毗鄰教會,對高俊明卻是「地利之不便」,他坦承幼時對教會缺乏興趣,常找藉口玩耍,是個「令父母親煩惱擔憂的小孩」。不過,母親的良好榜樣確實也造就了高俊明的信仰根基,影響其投入社會關懷的信念。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主日學理念示意圖;日治時期,潘道榮牧師出任全台主日學主事,與牧長合力研究教材及教法。(圖表取自《主日學中心之問題》) &nbsp &nbsp &nbsp &nbsp ▲台灣主日學兒童人數之變化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1935年(昭和10年),適逢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70週年,主日學部會表揚資深教員;圖為安平教會張阿好當年獲得的獎狀。(相片取自安平教會1998年出版之設教百週年紀念冊) &nbsp &nbsp &nbsp &nbsp

攝影的人有福了

&nbsp◎吳約翰 我在1987年當過一家工商業報社的文字記者,曾花了3萬元買了一台機械式萊卡相機,後來離開報社很少用,就賣掉相機。2009年政府發消費券,我就花了5800元買了一台NIKON S550數位相機;2010年8月,又買進一台CANON SX30類單眼相機;但除了相機,我發覺攝影還需要很多條件。攝影是很好的中老年退休活動,可以接觸大自然,也可以訓練眼力、手力、腳力,可以打發空閒,認識一些新朋友,甚至可以傳福音,可說是好處多多,以下是我的攝影心得。 攝影要六到 能夠攝影的人是有福的!此話怎說?能攝影要具備一些福氣,譬如要有錢,才買得起相機、鏡頭;身體要健康,眼睛好才能攝影,手也要好才能拿腳架、調角度、按快門;風景區範圍很大,尤其爬大山攝影更要有體力,腳好才能走遠路。我已無力爬大山,大多在家附近的衛武營、澄清湖、小貝湖(鳥松濕地公園)、大東濕地公園。 此外,要有閒,沒有時間也無法攝影,所以退休後的時間最好。心情要平靜,如果失業、生病、夫妻失和、經濟重擔、家破人亡等,相信沒人有心情去攝影。然後是接近上帝,大自然是上帝的創造,讓人產生對上帝的敬畏之情。 此外,有人說讀書要五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耳到聯合運用。那麼攝影需要幾到?依我個人觀察,至少要眼到、手到、腳到、心到四到;如果拍攝鳥類,可能還要聽聲辨位,則得加耳到;如果加入攝影團體,一起攝影時要說話溝通則加口到,所以攝影也需要四到至六到。 有位醫師對我說:「拍日出還不簡單,往東邊拍就對了。」他說的話只對一半,往東拍日出基本上沒錯,譬如澄清湖可以拍日出的地點似乎很多,但有些地點被樹木擋住,有些地點則是被大樓擋住,這需要經驗累積才知道。 記得去年冬季到澄清湖拍日出,有好幾次都成功;但最近連續3天去拍,只有1天成功;前些天從九曲橋走到陶然亭拍日出,一路沒看到太陽,走到柳岸觀蓮時,太陽早已出來了,仍沒有成功。仔細研究澄清湖地圖,決定從寧靜園的環湖小路右邊進入(九曲橋對岸),走到轉角處,果然太陽已露出金黃,成功拍到日出。一般人以為攝影似乎只要按快門,但如果不是識途老馬,也可能拍不到想要的風景。 額外收穫真不小 攝影主要的目的是得到好照片,但也有不少額外的收穫。譬如減肥,我重拾攝影半年多下來,已經減重6公斤;增長智慧,攝影需要判斷天氣和景點、時間,增加頭腦的判斷力和決斷力;眼睛更好,照風景要看遠,有益眼睛健康,便有些人開玩笑說,拍鳥類眼睛會明察秋毫,常拍昆蟲等小生物則會目光如豆;腳力更好,攝影常要走路,照片是「走出來」的;手力更好,背腳架和相機、按快門,增加臂力和手指靈活(但也要小心,以免得扳機指);培養耐性,尤其拍日出日落需要等候,要起早、晚歸;更體會天氣的無常和人生相同,天氣時晴時陰,沒人有把握一定拍得到美景;從大自然認識上帝的創造很美&hellip&hellip。所以攝影是很好培養智慧的工具。 我在攝影中,也對人傳福音,讓攝影成為傳福音的管道之一。我通常會找一些拿初階數位相機的人,跟他介紹一下我的類單眼相機,再跟他聊相機和構圖,接下來我大多會從「修道人要破哪三關」話題開始,如果對方有興趣,就跟他解釋三關就是名利關、情慾關、生死關,然後以「信耶穌得永生」破生死關來做結,並鼓勵對方信耶穌,整個談話時間要把握在幾分鐘內,因對方可能隨時會走開。如果對方對「破三關」也沒興趣,我乾脆直接表明我是傳道人,請對方有機會要認識耶穌。 為了傳福音,有時遇到好景,也沒時間去拍,因為人的靈魂勝過攝影,攝影對我來說不是最重要的,讓人的靈魂得救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