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

懷念戴馨德牧師

&nbsp懷念戴馨德牧師 &nbsp一位善牧的恩慈 ◎高佳美 2006年我去澳門參加世界華人福音會議,目的其實只是要和過去在美國宣教機構的同工見面。那時因為才搬回台灣不久,不太認識本地的牧者,就自己訂機票,並和美國同工們一起訂旅館,幾天會議下來,也未和台灣牧者有太多的互動。直到最後一天&hellip&hellip。 也許前一晚最後一場聚會太激勵人心了,也許隔天大會安排的澳門半日遊太令人興奮了,我瘋瘋癲癲和朋友們邊走邊聊,也沒注意看地面,就在旅館門口扭到腳踝。當下感到劇痛,跛著腳走回房間,沒想到過了2個小時,腳踝突然腫得好大,痛得無法踏地,連鞋子都穿不下了。於是隔天一早華福的同工以輪椅推著我去當地醫院看急診,然後我就留在房裡等大夥兒回來。之後,一直坐著輪椅到機場,還被機場工作人員連同輪椅扛著上機、下機,並坐上回台南的中型機場巴士。 那時一整車都是牧者及教會弟兄姊妹,戴馨德牧師則坐在司機旁邊,我坐在他後面,這是我第一次和他講話;後來車上的姊妹都陸續下車了,剩下幾位男牧者。我到家的時候,巴士門開了,我卻不知怎麼下車。身為單身女傳道,又與年老寡母同住,在一切都要靠自己的慣性思考下我猶豫了,想不出如何用一隻腳跳下車。整車的男牧者也猶豫,大家有幾秒鐘的尷尬與為難。直到長我近30歲的戴牧師走下車,才解決了僵局──他背對著我,蹲了下來,教我如何扶著他的肩膀蹬下車。 2天後,戴牧師打電話來關心,並且說太平境教會有很多醫生,他可以載我去治療。那時因為家母一直說戴牧師是大教會的牧師,有很多會友需要關心,叫我不要增加人家的負擔;又加上已在前一天被會友載去別處貼過膏藥了,所以就不好意思勞煩牧師。再隔1、2天,戴牧師又打電話來關心一次,確定我的情況好轉。這就是我們最後一次的通話了。 當時我心想,這麼一位大教會的牧師,又是一位長者,而且我也不是他的會友,甚至不是同教派的,其實他大可以像其他牧者一樣,不用理會一個和他牧場幾乎不相關的人,但他卻默默地、額外地陪我走了這麼多哩路。這令我感到非常震撼! 幾年過去,偶然聽說他從樓上摔下來,頸椎受傷了。心裡很掛念,卻因不得其門而入,也不敢貿然探訪,只好寫卡片去問候。後來在《台灣教會公報》上看到戴牧師安息的消息,心中更是激動,於是不論如何都要去太平境教會參加他的告別式。對這位只有一面之緣的牧者,竟淚水盈眶,久久不止。幾個及時的恩慈小動作,帶給我的,是終身的感念、感動與感恩&hellip&hellip。 (戴馨德牧師於2012年12月4日安息主懷) &nbsp

不安中的平安

◎張德謙(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 路加福音1章16~55節 &nbsp 「平安」是基督徒之間的請安語,但這微笑祝福問候的畫面,對比近年台灣人民憤怒、惶恐不安的臉龐,顯得對比強烈。當我們彼此說「聖誕快樂」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沒有真實的快樂,社會正面臨強大的危機,因為bumbler馬英九的無知、無能與無感,執政5年來,人民已生活不下去,迫使數十萬人民走上街頭抗議。在這樣焦慮不安的時代,耶穌降生的故事更顯意義,教會應在社區營造與耶穌相遇的場域,攜手宣揚福音;真實的平安與盼望將遍臨大地。 馬利亞的屬靈生命 平凡中的不平凡女子馬利亞,生長於貧瘠的拿撒勒小村莊,卻有過人的膽識與遠見、敬畏與信心。當天使告訴她將懷孕生子時,雖然驚慌,但她「反覆思想」,及至明白上帝偉大的救贖計畫,平凡女子謙卑順服,接受「聖靈要臨到你身上&hellip&hellip所要生的聖者必稱為上帝的兒子。」(路加福音1章35節)之不平凡任務與使命。馬利亞不管這樣的旨意合不合乎邏輯、別人的閒言耳語、生命是否危險等,她單純地回應:「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的話成就在我身上。」(路加福音1章38節)堅定地表達出對上帝絕對服從的生命態度。 在拜訪以利沙伯之後,她看見年紀老邁的以利沙伯居然懷孕了,便由心發出對上帝的敬畏與頌讚:「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上帝我的救主為樂。」(路加福音1章46~47節)她在思想上、情感上表達出喜樂的情緒,她的頌讚充滿希伯來民族風格:從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到現今的事,並且展望將來;大大見證守約施慈愛的上帝,將藉由耶穌的出生,展開世世代代永恆國度的計畫。 充滿慈愛的救世主 當猶太人冀望彌賽亞是以一個得勝的君王出現時,馬利亞勇敢承擔起孕育救世主的責任,生命的眼光因而有了改變。當時社會混亂、羅馬政府壓迫,眾人期待彌賽亞來拯救他們之際,馬利亞引領人在不安的世代,有一個不同過往的思考,並且指引出一條明路。她宣告上帝是權能的、聖潔的,要通過彌賽亞轉化國家社會,祂眷顧卑微的人、祂公義執行審判;在道德上、社會上以及經濟上做解放性的改革。 1.道德上的改革 「那狂傲的人正心裡妄想就被祂趕散了。」(路加福音1章51節)主用膀臂施展大能,驅散狂傲的人;狂傲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也沒有上帝。今年發生的馬偕事業基金會第15屆董事會事件,任期到不卸任還上法院等,狂傲、違反教會規章的行為,失去了信仰道德,但上帝必施展大能,平息一切。 3年多前的88水災,許多部落及生命受威脅,馬英九卻說:「有叫他們遷村,是他們自己不遷的。」他沒有苦民所苦,狂妄的話語間流露出本位主義的驕傲;在台東勘災時,面對人民下跪祈求,他居然說:「我不是來看你了嗎?你不是見到了嗎?」驕傲是他的致命傷,對下一代子弟更是最壞的道德示範。執政4、5年來,民怨四起,「真艱苦,大家生活都過得真艱苦。」「我一個大男人,月領不到2萬元,一家4口生活怎麼過。」人民的聲音,驕傲的馬英九聽不進去,直至12月10日出席國際人權日時,遭民眾丟鞋抗議,居然還說:「其實當時我沒看到丟鞋,我看晚報才知道。」這樣的無感與不屑人民的憤怒,永遠不會反省自己;但耶穌會使人謙卑自己,了解自己所做所行,趕散心裡妄想的人。 2.社會性的改革 「祂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路加福音1章52節)耶穌基督本有與上帝同等的地位與能力,反而倒空自己,取了人的樣子,道成肉身以奴僕的順服態度服事人。卑微的人要因耶穌而得到一個新的屬靈地位,我們不可藐視任何人。2011年聖誕節,寒流來襲時,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竟在深夜11點,於艋舺公園以強力的水柱噴灑遊民,企圖驅離街友;台北市府不人道的行為,儼然使台灣落入第3世界國家,這樣的社會是因為沒有愛。然而耶穌來,是叫卑微的人升高,我們不能看輕任何人,因為耶穌不止為你我捨命,基督也為他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祂打破所有社會階級。 3.經濟的改革 「叫飢餓的得飽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路加福音1章53節)耶穌基督翻轉人的價值觀,祂要求富人施捨,要餵飽飢餓的人;祂與窮人為友,給窮人在社會中一個新的地位,祂帶來上帝國度的圖像與救恩。主計處公告,2012年有20%的家庭(159.2萬戶)為入不敷出的低收入戶,履創歷史新高,加上物價暴漲,無非是雪上加霜。一個基督教信仰的社會,是以施比受更為有福的價值觀,扶助困苦和窮乏人的社會。 耶穌基督是真實的平安與盼望 12月初我在凱道與抗議民眾分享,台灣處處不安;經濟的不安──人民薪資倒退14年、22K的低薪政策、退休軍公教人員18%優惠存款、房價高漲、油電雙漲、數百萬人口待業中。政治的不安──馬英九罔顧民意,積極向中國靠攏。司法不安──蘇建和案、囚禁陳水扁等。飲食不安──開放毒美牛進口、罔顧國民食之安全的基本人權。環境的不安──濫砍亂伐、政商勾結。人民憂心如焚,生活找不到答案,生命尋不著方向;如何才能改變憂心不安的處境呢?把「憂」變成「優」;因為目中無人才會造成憂心驚恐,唯有耶穌基督的柔和謙卑、慈愛與憐憫,能使人的生命更新改變,由「憂」轉為「優」。而這位和平君王耶穌基督帶來和好,使人之內心有真實的平安,無懼地面對困境,方能由「憂」轉為「優」。 當政府不斷腐敗時,基督徒當發揮「光」與「鹽」的作用,鹽有防腐與調和功能,我們應適時建言與改革;當人民的生命處於黑暗時,耶穌基督是真光,光有醫治之能(瑪拉基書4章2節)、拯救之實。但世人還不認識祂,聖誕節的主角本應是耶穌,世界卻往往被聖誕大餐、舞會等給模糊焦點;這需要通過全體信徒「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腓立比書2章15~16節)因此,活出光與鹽的生命,回應一人領一人的呼召,必喚醒更多的發光體,在黑暗痛苦的世代,領人走向真光;眾人將被基督吸引,恢復聖誕節的主角就是耶穌基督。盼望我們以敬畏主的態度,在哀號、絕望之處以信心、仁愛、喜樂宣揚基督的愛與再臨的盼望、真實與平安。&nbsp &nbsp &nbsp

【舉目向山】用愛陪伴長輩

約翰二書2章4~6節 ◎陳信忠(彰化中會原斗教會牧師) ◆愛不只是被認知,也需要真實的被感受 約翰二書1章4節:「我看見你的兒女中,有人照著我們從父領受的命令在真理中行事,我就非常欣慰。」作者指出他們照著從上帝領受的命令在做,這是一件非常值得高興的事,但作者在下一節接著又提出「要彼此相愛」的懇求,似乎在暗指著「他們有遵守那從上帝來的教導,但卻少了「彼此相愛」這件事。也使得「彼此相愛」成為一種「被看見,卻沒有被落實或被感受的愛」。作者提醒他們,信徒彼此相愛是源於上帝的命令,愛不只是喜歡,而是按照上帝的話語來陪伴另一個生命成長。 ◆一條舊的新命令&ampmdash&ampmdash愛上帝、愛人 因此,作者並沒有提出新的理論來說服或斥責這些跟隨耶穌基督的人,只是提醒他們不要忘記「起初」就有的教導。因此作者說:「我寫給你的,不是一條新命令,而是我們從起初就有的,我們要照著祂的命令行事,這就是愛。你們從起初所聽見的那命令,就是要你們憑著愛心行事。」在約翰一書2章7節,作者更進一步的提醒每一位跟隨耶穌基督的人,回到被揀選的愛與跟隨的行動中,讓現在的愛不只有被看見,或是跟隨耶穌基督的行為被看見而已,基督要問的是,我們的心是否真的跟隨祂,現在的愛是真心的跟隨,還是一種「盡義務的信仰表現」。 ◆當時信徒面對的挑戰 此外,當時的信徒遇到另個信仰的問題是「基督幻影說」的危機,有人說耶穌一開始不是基督,而是在受洗之後,才被上帝收為義子,而又在釘十字架、死之前,離開了耶穌的身體,面對這關於耶穌基督的錯誤理解,作者提出警告,不要被這樣的學說欺騙,以致於失去原本所受揀選的恩典。 ◆如今你、我面對的挑戰 而今,在這個世界上也有許多錯誤的期待、想法,使得我們逐漸遠離了上帝的賜福,反倒人們在這樣的錯誤中造成自己限制自己、甚至受傷或彼此傷害的情況。如:我們常用「賺錢的勞動力」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因此,老人、在家的婦女,常被看為是「較不重要的一群」,孩子、青少年可能勞動力不夠,但因有「賺錢的勞動力潛能」,因此,常被說是「未來的接班者」或「未來的希望」;反而對年長者則常被冠以負面的詞句或思想,認為是「待凋零的樹葉」或是「吃老本的人」。 ◆聖經對長者的看法 聖經卻不是這麼看待長者,箴言16章31節指出:「白髮是榮耀的冠冕,在公義的道上必能得著。」20章29節又說:「強壯乃少年人的榮耀;白髮為老年人的尊榮。」聖經提醒我們,「老」本身也是一種祝福、得榮耀的方式。因此,現今的基督徒也應該一起學習接納老的事實,年長者也能運用上帝所賜與的智慧教導年輕的一輩,以豐富的信仰體會、累積的生命智慧,來使年輕一輩,看得更高、更遠。 面對老年化的台灣,最嚴重的不是「老年化的趨勢」,而是如何幫助年輕一輩尊重長者、陪伴長者,讓長者受到社會的支持,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被陪伴,而非看他們為「負擔」。 記得當我們還小,在我們「無能為力」的嬰兒時期,常常不是在幫父母的忙,反而是常常幫倒忙,然而,父母也沒有放棄我們,說我們是負擔,反而付出一切來照顧我們。如今,當孩子長大後,漸漸有能力,而父母的體力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漸漸衰退。此時,孩子正是中壯年,有體力、有工作機會、記憶力也很好,因此,常常不能體會父母「慢慢變老」的事實;反而,常因著父母行動力、智力的退化的事實,看成家庭的負擔,以致於對父母有不敬的行為或言語出現。 ◆回到最初上帝的愛中來彼此陪伴、激勵 如果作者面對如今社會的現況,他仍然會提醒我們「回到最初上帝的愛中」,讓上帝的愛再次喚醒我們。愛是一種很深的陪伴與付出,就如約翰福音15章4節:「你們要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你們裡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你們若不常在我裡面,也是這樣。」 以正面的方式來陪伴長者:1.面對獨居老人,我們可以說:「你是不是一個人住啊?」或「你很棒!可以自己照顧自己。」2.當長者智力變得不那麼好,甚至有時聽與說會「突然像風箏斷線」不知道講到哪裡去,你可以說:「對不起,我一時恍神,沒有聽清楚你剛才說的話,你剛才是不是說到&amphellip&amphellip。」讓長者感到被接納、尊重,而非自卑。作者提醒著我們,愛不只是做做樣子,在做的過程中,要真的有上帝的愛在其中。 舉目向山祈禱會 主題:用愛陪伴長輩 序樂:(靜默) 聖詩:《聖詩》173首〈上帝此時降臨〉 祈禱:親愛的上帝,謝謝?,在我們尚未出生以前,就揀選我們,成為?蒙恩的兒女。主啊,求?幫助我,用我們的一生活出被揀選的生命,成為一個領受?的賜福,也成為一個能與別人分享?恩典的人。阿們。 聖經:約翰二書1章4~6節 信息:用愛陪伴長輩 聖詩:《聖詩》462首〈上帝所賜活命的話〉 代禱: 1.學習成為一個懂得讚美上帝的人而禱告 主啊,謝謝?,當我尚在母腹中就認識我、揀選我、拯救我。願我的生命榮耀?,讓我在榮耀?的生命中明白我的生命是一首讚美詩歌,不管在高、低的旋律中、不管在音符的繼續或休止符當中,都能明白、體會、活出上帝的盼望。這樣的盼望,幫助我無論在年幼時、少年、青壯、中壯或邁入老年之時,仍然明白?的愛與揀選,明白這是一個雖然「有限」卻是「蒙福的人生」。求主幫助我,成為一個懂得讚美?的人,不只是活著,更活出讚美的信仰生命品質。 2.為「人變老的事實」學習感謝的禱告 主啊,謝謝?,讓家中的長者成為我們經歷上帝同在的另一種祝福,在面對長者的許多限制中能夠明白,也許我的生活需要因著長者的需要而改變,然而這種改變,卻能讓我慢慢的學習、成長如何成為一位真實陪伴的人,而非只是知識中知道陪伴的人。求主幫助我明白「接納變老的事實」的祝福,在變老的過程中,懂得「老」是一種祝福,「老」提醒我人的有限,及如何把握在有限的年歲中彼此陪伴、珍惜對方。 3.為「人動作、思考變慢的事實」學習感謝的禱告 親愛的主耶穌,謝謝?,用「慢」來提醒我若習慣於「效率」的思考時,能夠學習在「慢」中體會另一種祝福的方式。「慢」讓我開始學習「等候」,如同父母以前等候我一樣,他們沒有譏笑我學習的慢,反而「等候」,一遍又一遍的用「清楚、緩慢、溫柔」的言語,陪伴著我,使我如今成為一個有效率的我。 謝謝?,用「慢」來提醒我若習慣於「忙」,以致於忙著活在金錢、地位、權力的遊戲中,使自己變得「忙碌」,而顯得被看見或自己覺得有存在的價值;謝謝你用「慢」提醒我,不要因為「忙碌中」而使我的心慢慢地變得「盲目」,以致於忽略了身邊的朋友,以及自己的家人。 4.為「自己有限的事實」學習感謝的禱告 親愛的主耶穌,謝謝?,讓我在有限之中明白有限也是?賜福我的一種方式。在那種期待「完美」的思想中,我害怕面對自己的有限,總認為有限是一種缺陷、不受祝福;但漸漸地在信仰中,我明白「有限」原來也是?給我的另一種賜福的方式。因為我體認到自己的有限,所以我開始學習知道自己的限制,而在限制中,學習「謙卑」的功課。 此外,「有限」也提醒著我,開始欣賞?賜給別人的恩賜,在欣賞與合作中,體會許多的「有限」聚集一起,也能開創出「無限」的可能。在弟兄姊妹一起分工、欣賞之下,有機會體會在聖經中「?是我們的頭,我們是同一肢體」的美妙。因此,有限不再是一種咒詛或不受祝福的記號;反而成為互相欣賞及彼此補足的邀請,邀請我們進入上帝的恩典中,邀請我們從「單一肢體」進入「合一肢體」的祝福。 共同祈禱:主禱文

以馬內利

馬太福音1章18~25節 ◎林昌華(七星中會和平島教會牧師) 馬太福音1章18~25節這段經文其實相當簡單,但能夠毫無懷疑接受,卻不是簡單的事。最大的挑戰就是「馬利亞從聖靈懷了孕」,我們要怎麼了解這個神蹟呢?要怎麼面對理性的挑戰呢?如果你讀這段經文時完全沒有理性的掙扎,非常值得恭喜,因為耶穌讚美單純信仰的心靈,祂說:「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但如果讀到這段經文理性感到掙扎,也不必羞愧,因為這是接受理性教育的人一般的反應。  談聖靈感孕的意義 記得1990年代我在神學院讀書時,研究聖經時一定會使用德國布特曼「去神蹟化」方法,當時他的神學非常流行,如果報告裡面沒有引用他的看法,教授會認為你不夠認真,分數會很低。現今回想起來覺得很好笑,但是當時我確實很認真學習他的理論。所謂「去神蹟化」理論,簡單地說就是:既然我們已經進入理性時代,就必須用理性的角度和方法去分析聖經中超自然的經文。 然而,人的理性真的足以了解所有上帝的奧祕嗎?我們可以從耶穌誕生的故事來思考。這故事同時收錄在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約翰福音將耶穌基督與創造的上帝連結起來,馬可福音則強調耶穌是先知預言的實現。馬太福音18節經文,只以簡單的幾個字描述馬利亞從聖靈懷孕的事實,路加福音1章26到38節則用較長的文字說明整個過程,說明上帝差派天使加百列到加利利省拿撒勒城傳話給馬利亞。天使的話可以分做2個主題,第一,馬利亞將懷孕生子,兒子取名叫做耶穌,祂將繼承祖先大衛的王位,永遠做雅各子孫的王;第二,聖靈欲降臨在馬利亞身上,那個將誕生的聖嬰將被稱做上帝的兒子。 這段經文最大的奧妙是「從聖靈懷了孕」,也許我們要問,為什麼必須透過聖靈感孕,難道上帝不能創造一個完全的人,讓他來拯救這個世界嗎?這樣就避免處女生子的神學難題。針對這個問題,加爾文說,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自亞當犯罪以來,人類生來帶著原罪,這個原罪讓人沒有意願、也沒有行善的能力,而一個沉淪罪惡綑綁的普通人,怎有可能有能力拯救人類?加爾文引用的是羅馬書3章10~12節:「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都是偏離正路,一同變為無用。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在這種情形下,上帝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人類的救贖才有可能。  以馬內利與我們同在 在22節說,一切事情,是應驗上帝藉先知所講的話:「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此處引用的是以賽亞書7章14節,先知以賽亞對亞哈斯王說的預言,當初有敘利亞和撒馬利亞兩個國家聯軍欲攻擊猶大,王非常驚惶,於是上帝差遣先知以賽亞見王,向他宣告上帝欲協助王打退敵人的攻擊。 在新約時代,上帝這段話語有著完全不同的背景及意義。「以馬內利」這個希伯來字是由2個字所合成的「複合字」,也就是「以馬內」和「利」。「利」是聖經最重要的字,就是「上帝」的別稱。在舊約中,以色列人用「雅威」來稱呼上帝,但是遇到這幾個字時,以色列人用「阿多乃」(Adonai,意思是「我的主」)取代,因為十誡的第3誡說不可妄稱上帝的名。 另外還有一個字是「El」,出自「雅各」改名叫「以色列」的故事。雅各是「抓」雙胞胎哥哥以掃的腳出生,所以他的父母把他的名字取做「雅各」,就是「抓」的意思。後來在雅博渡口,雅各與上帝的使者摔跤後,上帝將他的名字改為「以色列」,這也是複合字,是「以色」及「列」,意思是「倚靠上帝」。「以馬內」是「與同在的意思」,所以「以馬內利」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的意思。 我們再來看「耶穌」這個名字的意義,其實在經文當中已經對這個名字有所解釋,比較完整的講法應該是「上帝的拯救」。這個字最早出現在民數記第13章,摩西派12位探子進入迦南地探查當地情況的故事。第16節講:「這就是摩西所打發、窺探那地之人的名字。摩西就稱嫩的兒子何希阿為約書亞。」耶穌這名字是約書亞的縮寫,意思一樣是「上帝的拯救」。 耶穌基督是聖靈感孕的神蹟,是基督教信仰非常核心的神學思想。我們每一次讀使徒信經:「阮信,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咱的主,伊對聖神投胎,對在室女馬利亞出世。」就是一遍又一遍宣告我們相信耶穌是從聖靈投胎及馬利亞處女懷孕生子的事實。  理性難解的信仰奧祕 現代人最大的問題就是驕傲。只要是理性無法了解和接受的事,均認為是假的,這種思想特別是針對宗教。我是第一代基督徒,小時候因為參加教會的夏季學校,開始接觸基督信仰。後來固定參加禮拜天的主日學,一直到國中、高中參加青年團契,上帝福音的種子在我的心裡發芽。 只是我的內心也出現反抗的力量,一半是外在影響,一半是內在理性的思考。外在是我讀高中時,正值長老教會與政府最多衝突的時期,從1971年長老教會發布〈國是聲明〉後,政府就敵視長老教會。雖然我讀的花蓮中學是東部第一志願,學校對學生較寬容,但不包括信仰與思想。我以前常常聽到「相信宗教是好,但是不可迷信」的說法。 我記得當時學校教官在上課時對我們說:「你們啊~就算逃學、抽煙喝酒、打架,都只算是小事。但是,如果你們犯的是思想問題,那就是無藥可救的錯誤啊!」另外,差不多每禮拜一早上朝會時,教務主任會站在司令台上,唸部分學生的名字要他們上台,學生上台以後,教務主任就像「起肖」,對學生拳打腳踢。打完後,就會對所有的學生宣布,這些人是因為被登記參加長老教會所辦的活動。其實,那些學生不一定真正參加教會活動,有些只因為教會開放空間讓學生讀書,去教會讀書而受到冤枉。 內在影響的部分,就是聖經裡的神蹟故事,特別是馬太福音這段經文,變成我繼續接受基督信仰的阻礙。當時自認是受高等教育的現代人,所以漸漸對禮拜天講台上牧師的講道不滿。「難道牧師不知道聖經的神蹟故事都是假的、騙人的嗎?他如果知道,哪會有勇氣站在台上講!」內在的不滿,加上外在環境影響,讓我漸漸離開教會。雖然我仍然參加教會的崇拜與青年團契,但目的只是找朋友。高中畢業後,連教會也不去了。 但是從主日學開始到青少年的教會生活,已經打開我內心一個很大的洞。離開基督信仰後,我開始尋找其他東西填補這個空洞,前後7年的時間,我經歷道家、禪宗,每一次當我認真將那些思想當成信仰時,其實都很清楚那些不是真的。雖然佛教講人人都可以成佛,當下我也那麼相信,但是每當我臼齒痛時,我就沒辦法相信身體的疼痛是空的。 之所以能結束7年信仰流浪,不是理性幫助我回歸,而是情感上感受到信仰的溫暖與上帝同在的體驗,讓我就像浪子一樣,回到上帝懷抱,永遠不再離開。那年我父親因為癌症過世,讓我第2次感受到至親離開的痛苦和孤單,當時教會朋友的安慰,讓我第一次感受到被無條件接納的溫暖。 後來我漸漸參加教會的禮拜,但是當初離開教會的理性問題仍然存在。最後一次反抗是有一天晚上整夜與教會朋友辯論,朋友最後失望地離開,自以為辯論勝利的我,心裡卻非常心虛。最後我決定翻開書架上鋪滿塵埃的聖經,那次我的心第一次被上帝摸著了。那個時候,我知道我回家了。 如果今天有人問,馬利亞從聖靈懷孕,到底是真是假?我的回答是,這是我們用理性永遠無法理解的奧祕,或許上帝允許阻礙存在,是要我們因此認真尋求信仰,思考自己與上帝的關係,就是這個故事的救贖力量。願上帝賜福每位認真追求信仰的人。&nbsp

【舉目向山】在初一吹號慶祝

◎謝懷安(壽山中會新生教會牧師) 詩篇81篇1~16節 跨年怎麼過? 某年跨年夜,我和小兒子外出買宵夜。外頭將近深夜仍然熱鬧,他問我:「小時候怎麼跨年?」我說:「那時什麼都沒有,在戒嚴時代的台灣哪有現在台灣夜生活的亮麗。深夜隨意在外遊蕩,有可能就會因為戒嚴法而被情治單位逮捕。若有所謂的慶祝,那就是心不甘情不願在初一透早被命令去參加升旗典禮與遊行,高喊著總統蔣介石我們的神萬歲。」 他又問:「現在比較好,還是以前比較好?」我發牢騷的說:「『現在』,因為我不必活在恐懼之中,不會被勉強。但是,現在好像有點『喬過頭了』。當時,台灣只有在10月中旬會在台北市放一點點煙火,哪像現在無所不放。 現在的教育經費可以不照憲法的規定編列,兒童的營養午餐費喊沒有經費,窮鄉政府可以發不出員工薪水,台北市是最有錢的地方政府,可以欠健保費叫全國人民替他們還。但,煙火不能不放,還要來比比看,看誰放得最長,花樣可以玩得最多。煙火成了現在各級政府唯一拿的出來誇口的政績。這政績能持續多久,當燦爛的火花過去後,注意看著天空,還剩下什麼?飄散的煙霧與更長的黑暗。」 10分鐘,還是40分鐘燦爛的煙火,可以除去霉運?或者只是掩蓋政府施政無能、缺乏公平正義的障眼法?舉債來放煙火,說是製造商機,大家一起去花錢?其實某種程度,這也只是在創造一個宗教的盛會,敬拜著誇示無能的偶像。然而,去看煙火是罪嗎?我倒也沒有那麼保守,我也曾帶孩子去看過幾次,有錢是上帝的祝福,慶祝、慶祝,歡歡喜喜也是好。但是,政府的施政更重要的是什麼?是的,某些文化、社會、政府慣用華麗的舞會、高昂的歌頌與喧囂活動來「遮蓋」過去的無能與醜陋,以為這樣就能夠為來年許一個輝煌的年代。但是真是如此嗎? 在新年的禮拜中 看看聖經中猶太人的跨年,他們迎接新年的態度與儀式,是透過一年一度個人與集體「靈魂清算」,來嚴肅的內省、自我評估與禱告,以便藉由記取過去的錯誤,面向新年的拯救。 猶太人新年的日期並不是現在全球化西元年曆的新年,而是約在現在西元曆法的9月,猶太人年曆的7月「提斯利月」。慶典是從日落開始,因為這是猶太人一天的開始;慶典是由「角」吹奏出一聲長號,展開10天的節期,來號召人民進入節期。 在第10天之前,節期沒有絲毫亮麗的慶祝,而是反省認罪,調整自己的生命,面對上帝。猶太人相信:這10天的認罪會決定每個人來年的命運。10天的悔罪期提供了一個影響上帝的心意的機會。讓我們有機會向上帝作出最後的懇求,好決定明年的運勢。換句話說,一切關乎生死、和平及繁榮的決定在此刻已蓋印鎖定,生命冊在這天作年結。猶太新年的煙火一連放10天,燃燒自己的內心,他們形容這是「煎熬自己的心靈」。 第10天是「贖罪日」,是慶典的高潮。」詩篇81篇就是這新年慶典高潮吟誦的詩歌,他們首先吹「角」呼籲邀請,來敬拜上帝,用歡喜的態度來感謝祂。詩歌用了幾個動作來表示我們對上帝拯救的渴慕與感謝,包括了「歡呼」、「歌頌」、「唱歌」、「擊鼓」、「豎琴」、「弦琴」、「吹角」等等。慶祝的時候,當然先是記念過往上帝拯救的得勝,所以在第5節中就宣告,那得勝的就像是:「他在出發攻擊埃及的時候,」在後半段的經文,則把人民帶進持續的拯救中,就是:「把這誡命頒給以色列人。」 這誡命的教導在第5~16節,包括:1.第6~7節:上帝的救恩。2.第8~9節,要專心的仰望與所得著的祝福。3.第11~12節,不聽從的結果是「我任憑他們頑梗,繼續他們愚妄的行為」。4.第13~14節,聽從順服的祝福是「我要迅速擊敗他們的仇敵,征服所有敵對他們的人」。5.第15節的詛咒與16節祝福的選擇。詛咒是「懲罰」,祝福是「我要給你們最好的麥子吃,讓你們享受野蜜的美味」。 尋求一個新年 這樣的信息並不複雜,只需要吹「角」呼籲。問題是,怎麼做來面對你所確信拯救你的上帝與你的2013年?猶太人的做法是處理兩個獨特的關係:一個是人與人的關係,另一個是人與神的關係。按猶太人習俗,若要彌補人與人之間的過失,必須直接向對方道歉。而贖罪日則是針對那些影響你與上帝關係的過失來悔罪。儀式往往使人為過去一年的選擇,嚴厲批判自己。 當人願意具體陳述自己的個案,承認和懊悔自己的過犯時,他就會產生能力活出一個新生活,進入一個新救恩。你希望你的2013是……,牧師只能吹「角」呼籲,只有當你願意把自己帶到上帝的面前來時,才能領受祝福。 你敢盼望嗎?美國女詩人瑪雅‧安姬婁(Maya Angelou)在美國柯林頓總統第2任就職典禮中朗誦她的詩: 「抬起的臉,深刻來下一個受祝福的願望,在這個為恁開始美麗明亮的透早。咱過去的歷史,雖然充滿著受扭曲的傷痕,無法度來消除,但是咱若用勇氣面對,咱就毋免又再經歷一次。」 這樣的心態才是我們面對新年所需的,如果我們勇於面對「咱過去無法度來消除,充滿著受扭曲的傷痕的歷史」來調整自己,就能如華理克牧師所言:「如果你給上帝時間,祂就加增你時間。如果你給上帝錢財,祂就加增你錢財;如果你把恩賜給上帝,祂就加增你恩賜;如果你把精力給上帝,如何?祂就讓你力上加力!」如果我們能勇敢悔改並向上帝許一個盼望,我們就不必像以色列反覆繞著曠野,再被自己扭曲的歷史傷痕折磨。而是在新的年頭,從頭到尾都走在上帝賜福應許的土地上。 舉目向山祈禱會 【舉目向山來讚美】 詩歌讚美……新《聖詩》435首〈今咱大家來吟詩〉……會眾 宣告………………路加福音4章18~19節………………會眾 (啟)主的神臨到阮,因為伊用油抹阮, (應)互阮傳福音互喪鄉人; (啟)伊有差阮給受掠的人講, (應)會得解放, (啟)給睛暝的講, (應)會得著閣光, (齊)來解放受壓制的人,宣傳主歡喜的年。 祈禱…………(為過去的一年獻上讚美與感恩)………會眾 回應詩歌…新《聖詩》26首 〈今阮感謝上帝〉(1節)……會眾 【舉目向山來領受】 聖經…………………詩篇81篇1~16節…………………會眾 信息…………………在初一吹號慶祝…………………主理 聖詩吟唱………………新《聖詩》324首〈我罪極重,𣍐得推辭〉………………會眾 【舉目向山來祈禱】 認罪禱告……………(為個人、為家庭)…………………會眾 代禱認罪………………(教會、國家)……………………會眾 詩歌讚美………………新《聖詩》536首 〈天頂大開恩典的門〉2~3節…………會眾 呼求帶領………………………………………………………會眾 1.懇求耶穌讓我以祂為模範,心意更新而變化。 2.懇求上帝賜福我的家人在新年度都有一個新目標、新服事。 3.懇求聖靈引領教會盡忠於上帝所交付使命,分享福音。 4.懇求上帝賜福,讓台灣政府施政:有感貼近人民;除去特權與貪污,符合公平正義,開創新局。 聖詩回應………………新《聖詩》177首〈這是重新出發的日子〉1~4節…………會眾 祝福宣告………(撒母耳記上2章9~10節)……………會眾 萬軍的主宰,阮的主上帝,願?引導看顧阮這些屬?忠信子民的腳步;願這世間邪惡的人在黑暗中消失。阮無欲靠自己的氣力來得勝。阮只有欲懇求,主上帝除滅自己的仇敵,對天頂用雷拍伊,用公義的判斷審判全世界。賜能力給?所立的王,使?自己選召的君王凱旋得勝。阿們。

基督徒可以參加正念課程嗎?

◎郭士賢(文化大學心輔系助理教授) 近幾年來,在台灣逐漸興起一股學習「正念療法」的風潮,許多對心理諮商有興趣的人或多或少都對這個新興的療法有興趣,也曾經參加過相關的課程或工作坊。特別是英美學者將這套理論應用在減壓課程,在西方國家已經漸漸引起心理治療實務工作者的注意,也讓許多現代人從中受益。 正念訓練助人覺察自我 「正念」是指以特殊的方法專注,以開放、好奇、不批判的角度察覺自己,欣賞當下,無論這察覺的內容是美的、醜的、愉快的、不愉快的,都不批判的接受這份感受進入自己的察覺中。它不包含價值判斷,無論念頭本身是正向或負向,都進行察覺。 入門的正念減壓課程內容主要有三個練習:一是「葡萄乾練習」,著眼於練習者對食物的感官知覺的體驗,以及整個品嚐的經驗做有意識的覺察。二是「身體掃瞄練習」,著眼於身體感覺的察覺,透過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不同部位從頭到腳依序注意、覺察身體的細微感受,透過這樣的覺察使得身體與心理的關連有更敏銳的呈現。三是「專注呼吸練習」,則是將練習的焦點放在此時此刻的呼與吸,幫助我們的專注力集中在當下,觀察心思意念的流動。 正念練習有5個專注覺察的重點:呼吸、整個身體的感覺與反應、周遭的聲音或觸感、心中浮現的念頭,以及中立如實的觀察心念。這樣的訓練之最終目的是透過體驗覺察身體與心理的細微與深層的變化,了悟凡事無常,進而產生不執著的心態,並且能夠平等的、不帶情緒及價值判斷的看待世間萬事萬物。在達到這最終境界之前,這樣的訓練可以幫助人們從容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在緊張中得到身心的放鬆。 這些練習是根據印度文化中的修行實踐而來,印度教及佛教的修行法門中,都有類似的課程與做法。正念練習的重點是在刻意放慢步調的練習中,學習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與注意的焦點,培養出一種新的反思觀照的能力,這反思觀照的思維過程是強調用不偏不倚的態度覺察所有浮現腦海中的念頭,不偏愛正向或令人愉快的念頭,也不偏好探究負面、讓人厭惡的念頭。 正念的練習者必須訓練自己,無論正向或負向的念頭,都讓它們一樣的浮現在意識中,以同樣中立的、如實的態度面對,在念頭浮現的當下,接受它、觀察它、放開它,然後接受下一個念頭的浮現,繼續細察、繼續放開。伴隨著每一個念頭的情緒起伏,也讓它隨著念頭的浮現與消失,一起感受它的存在,然後放在一旁,繼續迎接下一個念頭與情緒。當然,這樣的覺察能力並非練習幾次就可以學會,是需要每天持續練習,在長時間的練習過程中,漸漸體會到細微的身心感受,反思自己的心思意念,放下對事物的價值判斷,從不斷的領悟中進入覺醒的境界。 正念的修練是讓學習者改變自己的心念,讓自己活得更好、更自在,沒有任何神明或偶像崇拜,也不談教義或教條,使人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會感受到是在參與宗教活動,而是在學習一種心理學課程,加深對自己的認識。講授正念課程的人,一般都認為這樣的專注訓練是激發人類共同的潛能,不具有宗教特色,可以讓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一起練習,而不會侵犯到他原本的信仰理念,甚至於認為像正念這類靜心、反思的訓練活動還可能有助於原本的宗教信仰。練習者不須擔心這帶有佛教色彩的練習會帶來改變信仰的困擾。由於這套訓練源自佛教修行的理論與技術,而且經過西方學者的吸收改包裝之後,以治療法的面貌出現,對許多基督徒或接觸基督教的朋友同樣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基督徒的靈修特色比較 基督徒常常敏感於不同的學習題材、活動是否會讓我們與魔鬼撒但沾上關係?正念練習是否有助於個人靈修?就作者參加正念減壓入門課程的體驗與觀察,若僅是練習靜坐、調勻自己的呼吸、集中注意力在身體每個部位做身體掃瞄、刻意放慢腳步細細品嚐入口的每一個食物、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這些練習與操作本身可以視為不具有宗教色彩,同時讓練習者體驗到不同面貌的自己,發現原來自己可以這樣觀察自己的身體與意識流動。 基督宗教的靈修活動中也有類似的元素,只是沒有特別強調。例如:靜默,安靜在主面前祈禱、耶穌離開眾人到山上避靜禱告。聖經教導我們要學習耶穌的榜樣,當忙完一天的事務,應該讓自己抽離繁忙的情境,來到天父上帝面前,安靜下來禱告。又例如:放下與交託,凡勞苦擔重擔的應當到主耶穌面前,將一切憂慮與苦悶卸在主面前,主耶穌必使我們得安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透過禱告仔細審視自己的重擔與痛苦、祈求赦免,也清楚的將這些交託給主耶穌,同時產生讓自己暫得安息、重新得力的效果。 與正念課程相比較,基督教靈修最大的不同在於永遠有上帝做為祈求、反省、沉思的參照對象。基督徒從來不會只是練習單純、中立的內觀自己的心念,而不顧及上帝的存在與臨在;基督徒相信在靈修時,上帝鑒察他們的心念、聽到他們舌頭上的每一句話或吟唱的每一首詩歌。若人向上帝祈求,上帝會差遣聖靈內住在人心中。 在正念治療課程中,帶領者會在幾次練習後要求練習者不要停留在某個心念或感受,只要在當下觀察它、體驗它,隨著下一個心念進入意識中,就讓上一個心念流走,不要一直把它抓住。但站在基督教的靈修角度,這樣不執著心念的做法只做對一半,適合用在放下老我;另一方面,靜默、祈禱、省思聖經文句等等,無非是要讓上帝的話語或聖靈進入人的心。當上帝的靈臨到人,在認知層面是一個意念,一股感動,剎那間直接進入你心深處。心念的浮現,是聖靈對人溝通的一種方式,若這個念頭與上帝有關,不應該讓它自然流逝,不去抓回那份感動與理解。反而應該保存在心,仔細思考、印證,讓聖靈對人溝通的內容最後化作生活上的指引。 基督教信仰不鼓勵信徒要完全放下日常生活,出世修行。教會鼓勵信徒參加不同的特別聚會或退修會,但是教會更看重信仰在生活中的實踐,鼓勵團契生活,是要在與人相處的實踐中修練自己的靈性,學習耶穌基督的榜樣。 換言之,基督教靈修贊成人應該活在當下,重視眼前擁有的物質條件、人際關係及精神體驗,在生活的現場每天進行生活反思,讓自己的生命狀態持續進步;基督教靈修不贊成以完全中立、不批判、無好惡的態度讓心念自然浮現,然後放手讓心念流逝,而是鼓勵貼近上帝的心念,以基督的心為心,以上帝的旨意為美善,心意更新而變化,並且開放自己的心接受聖靈的感動,接受新的立場與價值觀,在生活實踐中結出聖靈的9種果子。 教會需要提供適切教導 正念課程及其他身心靈課程在社會上流行,也讓我省思教會牧養的實務工作。當許多教會正在努力推動敬拜讚美,以年輕化的音樂元素吸引年輕人的同時,教會界應該同時看到台灣社會對中老年人的心靈需求,看到許多成年人對靜坐、各式禪修、紓壓課程的高度期待。人們在面對現代生活的壓力時,這些人很想要學習某個靈修方式,從學習新事物開始改變自己的困境,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當中老年族群成為教會牧養不可忽視的一群時,教會界應該可以針對中老年人的心理靈性需求,提出不同的靈修課程,在禱告會或小組聚會中教導信徒。 與正念治療法相比,當今教會的靈修教導強調敬拜讚美、注目看耶穌、參加禮拜,但是對於每個信徒在學習這個信仰的過程所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並沒有形成一套細緻的教學課程:像是靈修時心思意念的掌控、如何讓自己專心?如何分辨心念的浮現是來自聖靈或來自自己的心理偏好?如何確定聖靈已經內住?脫下老我、穿上新我過程中的體驗與心情轉折如何面對?如何心意更心變化,體驗神的旨意,將聖經上的教導轉為生活上的行為?如何做到卸下重擔來平衡生活工作上的壓力? 這些過程中有許多細節是需要更具體的提出操作型教導,在查經聚會、禱告會之外,教會應該考慮再加上開班教授如何靈修的課程。 &nbsp

【舉目向山】毋通剩一支嘴

◎張世昌(客家宣教中會山崎教會牧師) 但以理書1章8~20節 哀哉!只剩一張嘴! 有個廣告,提到車主和朋友說他有的是錢,車壞了就換新的,這時他的太太騎著機車帶來一桶汽油,回話說是車子沒油,不是壞掉。接著這位太太不屑地說了一句話:「查甫人毋通咁吶剩一支嘴。」 自從今年3月以來,許多人的心情似乎也是這樣,電視上政論節目的名嘴也常常用類似的說法來描述現在的政府:「只有嘴巴說說,完全沒有行動」、「改革要付出行動,改革不是用嘴改革、改革是要玩真的」。我相信活在這個時代的人,更在乎的是真正帶出改變的行動,而不是只有令人毫無感受的口頭宣誓。 行動是立志、也是蒙福 但以理的故事是許多人熟悉的故事,在他們的處境中,這一群人是當時的亡國奴,他們的猶大國被巴比倫滅亡了,因此成為俘虜,只因為但以理與朋友們的貴族血統和聰明才智,他們成為新國家的儲備官員。他們受到國王的禮遇,不但有學習的機會,也可以天天享受國王所賞賜他們的食物。 但是但以理他們4人選擇了一個重要的做法來回應。我相信許多基督徒都記得這個故事,這4個人不吃巴比倫國王提供的食物,或者應該說是不吃巴比倫國王提供的肉和酒,他們寧願吃簡單的青菜、喝水就好。目的是為了分別,不要讓國王的肉和酒玷污了自己。 其實從個人的角度來想,他們可以說國家已經滅亡,敬拜上帝的方式需要改變,現在的狀況是上帝給他們另一條生路的機會,他們可以在這個國家繼續生存,保留他們的血統,然後期待著下一次的改變,現在先委屈一下無所謂。他們也可以說,因為時代的改變,他們可以先求自己的平安與順利,何必在乎傳統的意義,現在只要在不和政權衝突之下生活就可以了,況且也沒幾個人知道他們做了什麼事。 但以理卻選擇和他的3個朋友,堅持用行動表示他們的上帝和巴比倫的神不一樣,他們也用行動持守他們的宣言。他們立志不玷污自己,他們也用行動證明,他們拒絕接受那些和他們信仰中上帝的誡命衝突的食物,更不願意讓那些食物來左右自己的信仰理念。他們不是只有口說,而是身體力行。 從結局來看,他們的立志及行動,所帶出的不是因為缺乏食物、缺乏基本需求而吃苦,反倒因著堅持,因為有行動,進而能夠蒙福。我相信許多人都記得,最後的結果是這4個人比其他人更加俊美肥胖,而上帝也賜福他們,聖經上說,上帝讓他們在一切的能力、智慧聰明上,勝過其他人10倍。 渴望行動再次出現 但以理的行為,是今日許多人面對當權者所要有的態度。民眾都希望政府可以說到做到,因為改革需要真正的行動,而不是只有嘴巴說說,也不是屈於現實問題而有所保留而已。 除了對當權者有這樣的期待,對教會也有這樣的期待,許多教會每年訂出明年度的大計畫,但也應該以行動證明。以總會為例,今年是總會訂定的「客家宣教年」,客家宣教的事工究竟需要大家如何參與,恐怕不是只有1次、2次的口號而已。同樣地,總會自2010年來開始推動「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盼望在2015年長老教會在台宣教150週年時,可以有更大的成長。可是本能只有口號,還要有真實的行動,我相信眾教會都希望這不是口號。 其實,同樣的問題在基督徒領袖上也會出現,常常聽見許多牧者強調要有信心、要倚靠上帝,不要擔心上帝的供應,可是我常聽見許多教會、許多牧者卻在開會時,期待補助多一點、期望一些需要負擔的經費折扣多一點,不知這會不會和原本教導的信仰內容有所衝突?信心和行動也應該是真實、一致的才是。 當然,基督徒個人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總是知道要倚靠上帝、要成為上帝聖潔的百姓,但卻總有一些人不但行為沒有見證,甚至連教會生活中也出現和沒有信仰的人一樣的行為。這樣的基督徒,要說自己是個聖潔的百姓、是不屬這世界、和世界有所分別的上帝兒女嗎? 舉目向山祈禱會 主題:毋通剩一支嘴 宣召:詩篇66篇5~7節 聖詩:新《聖詩》312首〈讚美耶穌〉 討論:(請在信息前先短暫討論)一個只有表達卻沒有行動的人,你如何看這樣的人? 讀經:但以理書1章8~20節 信息:毋通剩一支嘴 禱告:(啟應式禱告,啟應後,邀請一位同工帶領該段落結束禱告) 為台灣的政局禱告: 啟:求主幫助台灣的政府當局,願意真正了解現狀的真實問題。 應:主啊!求?讓政府當局真正動起來。 啟:求主讓這些官員可以明白自己的不足。 應:主啊!求?讓政府官員真正動起來。 啟:求主讓政府中不論哪一個教派的基督徒,可以體貼上帝的心意。 應:主啊!求?讓每個在政府中工作的基督徒動起來。 啟:求主幫助那些願意進行改革的官員,讓他們有力量可以改變現況的問題。 應:主啊!求?幫助那些願意行公義好憐憫的人,有力量動起來。 啟:求主帶領更多願意參與真正改革的政府官員,一起同心為人民盡力。 應:主啊!求?動工,讓更多人願意行公義好憐憫。 為教會的事工禱告: 啟:主啊!服事上帝是我們的立志,也是我們的奉獻。 應:求主幫助我們可以有真正的行動力。 啟:主啊!宣揚上帝的福音是我們應盡的責任,也是我們虧欠?的債。 應:求主幫助我們可以有真正的行動力。 啟:主啊!讓每個信徒成為上帝國的精兵,是?給我們的使命和託付。 應:求主幫助我們可以有真正的行動力。 啟:主啊!當我們看到許多人經過我們面前,主啊!他們需要上帝的福音。 應:求主幫助我們可以有真正的行動力。 啟:主啊!當教會需要更加成長時,我們需要一同來倚靠上帝。 應:求主幫助我們可以有真正的行動力。 為教會兄姊及自己的信仰成長禱告: 啟:主啊!?說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 應:因為他們要得到飽足。 啟:主啊!?說凡是為?的名撇下一切的。 應:他們要得著百倍、還有永生啊! 啟:主啊!?說有?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 應:凡愛?的,會蒙天父愛他,?也愛他,還要向他顯現啊! 啟:主啊!?說聖靈降在我們身上,我們就得著能力。 應:是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馬利亞直到地極,為?作見證! 啟:主啊!?說上帝會照著運行在我們中間的大能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想的。 應:主啊!但願?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裡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啊! 聖詩:新《聖詩》619首〈咱向前行佇上帝的光〉 祝禱:請帶領者祝禱,或引用以弗所書3章20~21節作為結束禱告

聖誕節人物的聯想

◎張仁和(台南中會博愛教會牧師) 聖誕節是一個嬰孩誕生的故事,為了迎接一個新生命,大腹便便的母親忍受懷孕與生產的諸般痛苦,帶給全家喜極而泣的故事;也是一個蘊含嶄新人生的可能性,使人類的社會與全世界,可以得到盼望與愛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角是耶穌,一個基督徒非常熟悉的名字,意思是「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對猶太人來說,耶穌的名字就是希伯來聖經中的「約書亞」,也有「上帝是拯救」的意思。 在每一年年底,當大部分的基督教會歡喜慶祝「救主誕」的時候,用聖誕樹、聖誕卡片、聖誕舞會、聖誕老公公與禮物,熱熱鬧鬧地迎接這個特別的節期之餘,我不知道2000多年前誕生於馬槽的嬰孩,若是出現在今日,是否也贊許我們用這樣的方式來記念祂? 過聖誕,無需因噎廢食 有些基督徒認為,12月25日根本不是耶穌誕生的日子,聖經裡也沒有記載「聖誕節」這樣的字眼,他們質疑基督徒與教會為何要在這一天慶祝耶穌的生日?對羅馬帝國歷史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西方教會在每年的12月25日慶祝聖誕節,原本就不是因為耶穌誕生在那日,而是為了轉化當時羅馬人在冬至的節令慶祝太陽神誕生的祭典。所以教會把基督的誕生訂在這一天,目的就是為了取代異教的節期。也難怪有些拒絕過聖誕節的基督徒認為,教會應該遵守聖經並沒有耶穌生日的紀錄,不可隨從異教風俗來慶祝耶穌基督的誕生。 雖然聖誕節的起源是因為結合或取代世俗宗教的節慶而流傳下來的,但是大部分的教會至今仍然選擇在這一天慶祝耶穌的誕生。如果因為聖經沒有記錄耶穌是在12月25日出生,就主張基督徒不應該過聖誕節,我想這樣的做法是因噎廢食了。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人類對於某些事情與理念的堅持,特別是有關於宗教信仰的主張,常常犯了矯枉過正的毛病。例如在宗教改革的時代,加爾文主義的信徒為了堅持教會信仰的根基是建立於聖經──上帝的話語上,就將天主教會禮拜堂裡所裝飾的聖像或宗教藝術品不留情地破壞,甚至連禮拜中所使用的管風琴也一併禁止,以免信徒受聖經話語之外的影響,落入「偶像崇拜」的危機。如此激進僵化的改革宗信仰傳承下來,導致現今許多長老教會的信徒只能用耳朵聽,缺乏用眼睛看的信仰。後來的神學家批評加爾文主義的信徒這種極端的改革運動,就像「要倒掉澡盆裡洗嬰兒的髒水,結果連嬰兒也一起倒掉了!」 我認為,教會在今日記念基督誕生的意義,並不是因為歷史上的耶穌真的在這一天誕生。其實,沒有人真正知道耶穌究竟誕生在哪一日,但在羅馬官方史籍的記錄中,確實有一位名叫「拿撒勒的耶穌」在第一世紀初時被釘死於十字架上。教會或基督徒從記念耶穌為世人捨命的「死」追溯到祂的「生」,目的就是為了見證主基督道成肉身臨到世上,在2000多年前成為人,住在我們當中,充滿恩典與真理(約翰福音1章14節),帶給全人類有平安與喜樂的盼望。 過聖誕,學習角色意義 如今,有許多教會在聖誕節期聚集在敬拜場所,用詩歌禮讚、用聖經誦讀,也用祈禱感恩的心成為禮物來朝拜耶穌基督,如同福音書作者筆下的東方星象家,他們用黃金、乳香、沒藥成為寶貴的禮物獻給嬰孩耶穌(馬太福音2章11節)。在這個特別的節期中,基督徒也用打從內心所生的敬愛來獻給「道成肉身」的上帝,感謝祂成為人的樣式降臨在我們的生活世界,與我們一起在歷史的洪流中體驗悲喜憂樂的人生。 牧羊人──盡忠天職與主相遇 從聖經的紀錄我們知道,耶穌誕生於深夜,當眾人沉睡於夢鄉之時,那些在曠野中負責守護羊群的牧羊人,突然看見異象、聽到天使宣揚極大喜樂的好消息。他們如同現代大廈的警衛、急診室的醫護人員、馬路上的清潔隊員&amphellip&amphellip的夜間值勤者,於三更半夜保持清醒,堅守自己平時工作的崗位。但是,出乎這些牧羊人的意料之外,他們竟然在這個夜晚邂逅了耶穌基督誕生的驚喜時刻。 這不也是再次提醒我們,或許基督今日也將「誕生」在我們的工作場合中,當我們盡忠職守於自己所負責的工作或「天職」(vocation)的時候,基督誕生的喜樂就在當下的此時此地(here and now)與我們相遇。 星象家──運用智慧得著啟示 從東方來的星象家,在耶穌誕生的那一夜,觀看變幻莫測的星辰異象。他們好比今日的物理學者或天文學家,藉由探索無垠的宇宙,想要了解生存在渺小地球的人類,未來何去何從的命運。這些古代的星象家從自己有限的了解中,藉著啟明星的導引千里迢迢地尋找,終於在伯利恆的馬槽裡會遇了嬰兒耶穌。這個奇幻的冒險故事不也是提醒我們,不要輕視上帝賞賜給人的智慧,因為好好運用上帝給每一個人不同的恩賜與智慧,在今日的時代我們也可以如同那些星象家一樣,得到上帝的啟示與帶領,發現耶穌基督就誕生在平凡與卑微的地方,與我們分享同喜樂共哀傷的生活。 希律王──獨裁權勢失落恩典 卑微的嬰孩耶穌誕生在伯利恆,對統治猶太地區的希律王造成極大的不安,促使他想將所有威脅自己王權的新生命都剪除。然而,上帝的旨意勝過人的權勢與野心。希律王瘋狂地想要用暴力來統治他的王國到永遠,好比在我們的時代中那些迷信獨裁與權威的統治者,想藉著槍桿子來要脅人民順服,可是在他們的內心沒有永遠的平安。對那些位高權重的人來說,當他們想要用武力來屈服世人的時候,耶穌的誕生不是喜樂與盼望,反而成為一種致命的威脅。因為他們的生命沒有空間可以容許新生命的誕生,結果不僅為他人帶來災難,也使自己失去了上帝對世界的拯救與恩典。 馬利亞──承擔責任彼此相愛 耶穌基督的誕生對他的母親──未婚的馬利亞來說,是個現實的重擔與苦悶,她百口莫辯也無法對自己的未婚夫約瑟來證明己身清白。或許約瑟對馬利亞的懷孕,不但沒有喜悅,反而認為是奇恥大辱,他越想相信馬利亞的清白,越想憐愛馬利亞的惶惑時,相對帶給自己的折磨與痛苦必然也越大,唯一可以為受誤解的馬利亞來辯護的是上帝。藉著報喜信的天使顯現和對話,馬利亞情願接受這個甜蜜又痛苦的使命,而約瑟也打破宗教信仰的禁忌,勇敢承擔責任順服上帝奇妙旨意,用無條件的愛與包容來接納馬利亞與她肚子裡面的嬰孩。耶穌基督是在他們兩人彼此的愛與犧牲中,才有誕生的可能。這也提醒我們,除非徹底實現彼此相愛的誡命與赦免,跨越宗教的禁忌與成見,冒著眾人譏刺與指責的傷害,我們才能看見上帝的神蹟,在生命中孕育著救主基督的恩典。 聖誕節的故事,是有關耶穌基督誕生的福音,也是發生在當時圍聚於祂生活周遭的人們,隱藏於內心一切憂喜苦樂的故事,正如我們所體驗的人生那樣。從耶穌的生死與復活的故事,上帝與我們同在於有限的人生歲月中。藉著基督的新生命,我們的生命得到改變,短暫的人生旅程也有一個新的開始與盼望。當我們喜樂地宣揚這個好消息與他人分享,並善用上帝所賞賜的智慧與理性,除去個人想利用權力來奪取一己的地位與利益,實踐愛心與包容的精神,善待生活在自己身邊的鄰舍時,那麼在今日我們就能歡歡喜喜地迎接,基督誕生在每一個人的生命中,共同見證天使的頌讚:「願榮耀歸於至高之處的上帝!願和平歸給地上祂所喜愛的人!」(路加福音2章14節)

【舉目向山】超越悲傷與哀愁

詩篇6篇2~3、6節 ◎吳富仁(台南中會仁德教會牧師) 悲傷讓我們變成孩子 成為牧者後,有一個地方非去不可,但卻常常舉足維艱,臨行沉重,那就是加護病房。文學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說:「悲傷讓我們再度變成孩子。當家人毫無預警突臨意外,臨時通知到醫院病房外守候時,我們焦急與毫無預備的心,便在醫院人來人往插管照護及各種器材中被踩碎,人接下來的生命評量只剩下數字。」更不堪的是,有時更現實的事情便開始上演,若僥倖活下來,照護成了長期負擔的問題,這時連最親的親人也會上演鐵公雞。我們有時不禁要問上帝:上帝啊!為何讓?忠信的信徒遭遇此苦境呢?或許也想像約伯一樣,向上帝提出抗辯:「上帝啊,?作原告,我來答辯;或者讓我起訴,?來答辯。我究竟犯了什麼罪?做了什麼錯事?讓我知道我的過犯,我的罪名。」(約伯記13章22~23節) 在生死關頭掙扎的人們 詩篇的作者描述他患難中的心情:「求?憐憫,因為我衰殘;求?醫治,因為我精力耗盡。我的身心陷於痛苦中;上主啊,這痛苦要繼續多久呢?我因悲愁衰殘;夜夜我的床榻浸在眼淚裡,我的枕頭濕透了。」(詩篇6篇2~3、6節)詩人極其生動描述自己的哀慟,悲傷至無以自抑的情景。時常我心知肚明要「跟喜樂的人同喜樂,跟哭泣的人同哭泣。」(羅馬書12章15節)但這也是牧者難為之處,許多苦難的經歷,若不是當事人,是無法真正說出那些苦處,有時連說「我了解你的痛苦」,這樣的話都太過不著邊際。因此我開始學習,在路上開車過程中,為臨床掙扎痛苦的人與家屬禱告,並在當下,尊重病人與家屬的意願,少說話多陪伴,希望在生與死掙扎關頭的人們,真實得到上帝的安慰。 當人身處悲傷 法國劇作家季洛杜(Jean Giraudoux)說:「悲傷乘著早晨的翅膀飛去,從黑暗的深處發出了光亮。」我們應該知道,當我們所愛的人生病或逝去,他們也同樣希望愛他們的人,不致於過度哀傷,能記得過去美好時光,也能滿懷希望的活在每一天。當人身處悲傷,希望看似非常遙遠,但人性也充滿勇氣,拜倫曾經這樣說:「悲傷是智者的導師,因為哀傷就是知識。」沒有人可以免於哀傷,我們都會跟某人或某事產生連結與關係,當我們失去他們的時候,就可能要面臨哀傷,有時那些哀傷甚至巨大到我們無以承受。 愛的重量 幸好我們有上帝!詩篇的作者告訴我們:「因上主已聽見我的哀哭,祂垂聽我求助的呼喊;祂悅納我的禱告。」(詩篇6篇8~9節)張愛玲在《餘燼錄》中描述在香港經歷太平洋戰爭時,家都不存在了,房子毀掉了,錢轉眼成了廢紙,自己朝不保夕,但並不都是虛空和絕望,她親眼看到一個醫生和未婚妻來防空處借汽車去領結婚證,「來了幾次,一等等上幾個鐘頭,默默地對坐,對看,熬不住滿腔的微笑,招得我們全笑了。」在生與死的關頭,越能發現愛的重量,在一片死寂的灰燼中,我們終能因小小的火種而燃起希望。 如同保羅這樣說:「我們原不知道該怎樣禱告;可是聖靈親自用言語所不能表達的歎息為我們向上帝祈求。」(羅馬書8章26節)在絕望中我們要記得彼此,更重要的是上帝對我們永不離棄的愛。雖然我們可能無法忘掉失去摯愛的悲傷,但我們能學會與悲傷共同生活,儘管悲傷,卻能繼續生活,甚至因為悲傷而活得更豐富。這是悲傷給我們生命的贈與,雖然我們從不曾期盼這樣的禮物。 舉目向山祈禱會 主題:超越悲傷與哀愁 序樂:司琴 謳咾:新《聖詩》40首〈我目?起向天〉 交託懇求:自有永有的主啊,當暗暝來臨的時,我願意在?面前,吐出我的心聲。?是我心神的中晝,我的規暝?看顧,又知? &nbsp 佇永遠的光內面,我就滿心歡喜。父啊!今暝,我願意將我的心神、肉體交託互?。我知?終日顧守我,及我交往,互我內心充滿平安。求?無互我今暝有任何時刻,沒有?的同在;賜我安靜舒適的睡眠,互我脫離一切歹的,互我佇睡眠中,脫離一切不安的夢境。假使我醒的時,互我能約束家己的思想。互我明白黑暗暝是為睡眠所安排,互我無帶著煩惱不安及見羞的想法入眠。假使我未能入眠,求?賜恩典,互我只想著?。我在眠床頂記念?,在暝時逐更數念?,互我的心神飽足親像食骨髓油膩(詩篇63篇5~6節)。父啊,我將朋友交互?,求?互in心神肉體攏得平安,求?的神今暝也住在in心內,互in有氣力喜樂,也有恬靜安寧。為所有同工及世界祈禱。奉咱的主耶穌基督聖名求,阿們。 啟應:新《聖詩》啟應44篇:以賽亞書40章 聖經:詩篇6篇2~3、6節 信息:超越悲傷與哀愁 回應的祈禱:全能的上帝,我知影,?是無限的上帝,總是時常?對我眼前隱退;?超越我頭腦的理解;?意念超過我的念頭,?行事無跡可尋。因為按呢,當阮痛苦求叫?的時,悲哀哭b?e成聲的時,阮確實毋知欲按怎。主啊,求?聖神吹入我生命,牽動我的心,互它疼?,互我渴慕那份佇?內面的安息;因為只有?才會知影,有什麼事會臨到我,求?賜落恩典,互我在其中每一時刻攏緊緊倚靠?。互我身在世間,卻無屬世間。互我運用這世界,卻無濫用它。互我生命中所有的目屎,所有的悲哀及痛苦,主求?伸手接它,幫助阮知,這是?賞賜佇阮生命的旨意,幫助阮,無開展任何違背?心意的想法及代誌,也無逃閃任何佇?的旨意中,所對阮要求的。引導、掌握我一切的主啊,一切攏為著?的名來行。阿們。 吟唱:新《聖詩》616首〈我 佇主的疼痛〉會眾 代禱:新《聖詩》329首〈主,聽我祈禱〉 代先吟3遍,祈禱後再吟一遍回應詩 一、為家己祈禱: 1.求主賞賜互咱有安靜的心,在痛苦哀傷內底,不致到過頭悲哀。 2.求主引導互咱有氣力,去面對世事變化萬千的過程,不致到將祂放忘記。 3.求主掌權咱的生命,互智慧及氣力充滿家己的心,知影無論世事到按怎,祂攏臨在,祂是疼的主。 回應祈禱:主啊,?是安慰及憐憫的主,?上知影阮什麼時軟弱、什麼時哀傷、什麼時煩惱、什麼時啼哭,因為按呢,阮欲求?,佇阮軟弱的時,成作阮完全的幫助,因為阮知,當阮哭了親像囝仔的時,?就佇阮身邊,將阮輕輕抱佇?胸前,求?的安慰扶持,擦去阮生命所有的目屎,幫助阮更加深來認識?,來疼?。主啊,求?聽阮祈禱。 吟唱:主,聽我祈禱(2次),懇求?,聽我求; 主聽我祈禱(2次),聽我懇求的聲,阿們。 二、為遇著患難痛苦病痛軟弱的人祈禱: 1.為你所知病痛軟弱,心神困難的人,向主懇求。 2.為你所疼的人,所關心的人,向主懇求。 3.為世界遇著困難,喪鄉還在飢餓中的人,為台灣遇著災害家園喪失的人,為你今仔日所遇著所看著,新聞事件或街路中痛苦的人,向主懇求。 回應祈禱:主啊,阮知?的確會施落安慰,總是當阮看見世間有這呢多人啼哭的時,主啊,求?扶持的手,拭去in所有的目屎,幫助in,建立in,賜氣力佇in身上,主願?的國來臨的時,in成作?的珍寶,好好疼惜,因阮知,?的賜福是在軟弱的人身上顯明。主啊,求?聽阮祈禱。 吟唱:主,聽我祈禱(2次),懇求?,聽我求; 主聽我祈禱(2次),聽我懇求的聲,阿們。 以公同的主禱文祈禱結束

夢想在國際立足──台灣入聯宣達團記行

◎???‧南卡芙蘭Wumas(中布中會卡度教會傳道師) 相片提供/Wumas 回想羅榮光牧師的邀請,我仍覺得受寵若驚,心想一個剛牧會的菜鳥傳道,論經驗及資歷,實在不足肩負「台灣入聯」的歷史使命,縱使台灣入聯一直是我的夢想,但逐夢踏實的那一步,我仍缺乏那勇氣。尤其在考量到自身經濟以及工作期程,我甚至打了退堂鼓,向羅牧師表達退出的意願,最後在電話中的禱告裡,羅牧師透過神的話語,堅固了我此行的信心。 美國開放的精神 也許是我的感官向來不受理智控制,初踏上他國土地,整個神經開始敏感起來;無論是美國的人民、土地、建築、文化、藝術甚至是空氣,對我來講都是新鮮有趣的,我也盡可能地開放自己,接受這個空間對我的刺激,並用整個身體記錄旅行的每個細節,因此,驚奇一直是我在美國的反應,也讓整個行程不這麼僵化。 我們的美國行除了把目標擺向紐約的聯合國大廈外,華盛頓及費城也是我們參訪的重點;而這些地方正是美國精神的發源地。眾所皆知,美國國情非常強調自由、民主、獨立、人權及平等之精神價值,在國家重要的衝突、轉型及發展的歷程裡,美國人民懂得在歷史中記取教訓,在每一次碰撞的火花裡,掌握燦爛的精神價值,並且在有形與無形之中極刻意地保留及呵護這些得來不易的成果。在獨立記念館及自由鐘前,我們彷彿參與了200多年前一場為自由以及獨立的辯證。在林肯紀念館裡,理解了為人權及民主所付出的代價。在馬丁路德金恩紀念公園裡,見證了平等所需付出的努力。 其中最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林肯紀念館帶著一群小學生戶外教學的一位老師所說的話;老師對這群10歲的學生這樣說:「在我們國家,精神凌駕一切,當你的國家與人民不再堅持自由、平等、獨立、民主、人權等等的價值時,你就沒有服事他們(國家與人民)的必要。」英文程度不是頂好的我,雖記不了全部的內容,但側耳聽到,仍是震撼萬分。原來美國的國民從小不是被教導為一位不明就裡的愛國者,而是以其精神衡量一切。「精神凌駕一切」,甚至超越了國家主義及民族主義,難怪美國不會凝聚那種偏狹的國族意識,美國以其歷史精神向世界開放,向世界強力放送其價值觀,也以此擁抱任何到訪的旅人。不過,很諷刺的是:雖然在美國街頭隨處可見其精神標語,但美國終究是個被恐怖主義嚇壞了的國家,層層安檢成了這國家的特殊現象,無論是在入境機場、國會大廈、國會辦公室以及知名景點帝國大廈等,武裝檢查總不可免。因此在標榜自由、平等、獨立、民主、人權的氛圍中接受槍口下的檢查,也成了我們此行一項難得的經驗。 美國行的首站便是參訪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 FAPA)在華府的辦公室,在FAPA安排下,我們與對台灣情勢研究深厚的譚慎格教授及東突厥斯坦解放領袖熱比婭女士交換意見。第一部分由譚教授與我們分享其觀點,他帶給我們不同於台灣官方觀點有關退出聯合國的事實,他也在此次入聯的行動上提出寶貴的意見,期待我們在台灣持續提出有關民主與自由的論述,使台灣民主經驗得到國際認同。隨後,FAPA資深成員昆布勞也回應道,台灣應堅持自由、平等、獨立、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並將之化為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的行動,這些是美國人所奉行的價值觀,也是世界價值的趨勢,更是台灣說服世界的利器。昆布勞提到,作為一個在美國國會的遊說團體,要在龐大的中國壓力下說服國會支持台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若是在保障一個自由、民主、獨立及人權的前提下,沒有一個國會議員會拒絕台灣。這是FAPA的主要武器,昆布勞也勉勵我們應持續堅持這些價值。 重視歷史的力量 第二部分是與熱比婭的會面,熱比婭的行程滿檔,但仍願意抽空與我們會談,帶給我無比的激勵。我對熱比婭的印象不脫「東突厥斯坦民族領袖」「維吾爾人權領袖」等稱號,中國官方的報導上,還將熱比婭定位成「民族分裂分子」或「東突厥斯坦恐怖組織領袖」。但是從爭議性十足的紀錄片《愛的十個條件》中,熱比婭不過只是一個有家庭、事業有成就的平凡婦人,不管在任何情況下,無論是在歡樂的喜宴或是勞苦的監獄裡,她一直不斷地訴說她對東突厥斯坦的理想。同樣,身為國境內的少數族裔,擁有被殖民的背景,我期待她能給台灣原住民一些洞見。 她不斷向我們提及「歷史的力量」;歷史的力量不僅是尋求一個群體的文化、生活經驗、傳統以及歷史的認同,也不單單只是區別我群與他群的力量,而是一個勇於反省歷史、正視我群歷史黑暗面的力量。熱比婭強調,誠實認識自己,才能摒除歷史的錯誤,挖掘我群歷史中最美善的部分,而這將成為我們抗衡邪惡的力量。她勉勵我們要看重歷史,把握它所蘊含的力量。會談過程我也發現,縱使熱比婭聽得懂中文,也會說中文,可是她卻盡可能不用中文回應我們。雖然我們的溝通需要透過層層的翻譯(中文&rarr英文&rarr維吾爾語,反之亦然),這使得我們的對話顯得費時又突兀,但我能夠理解她的作為。因為語言承載著思維邏輯,若我們要反抗殖民意識的侵襲,首先就要摒除語言對意識的挾制。熱比婭反抗殖民者的開始,就從解放語言意識著手。 熱比婭的提醒對我們而言是很重要的;所有的殖民政權為了有效統治被殖民者,必定從歷史下手。無論是透過竄改、扭曲或是否定等手段,不讓被殖民者瞥見歷史的真相,以防範人民藉歷史取得挑戰統治者的力量。台灣過去也曾被虛假的歷史所矇騙,所幸有許多台灣人從歷史反省中取得這股力量,帶領著人民掙脫殖民者的謊言,使得台灣走向更為成熟的民主社會。但我卻憂心,我的族人大都安逸於殖民者虛偽的歷史裡,對於識透謊言的能力不足。但我相信,當我持續述說我們真實的歷史,終將成為一股擺脫殖民的力量。雖然這將是一段艱辛的過程,但熱比婭帶領她的族人勇於踏上這趟旅程,我們台灣原住民難不成有缺席的理由嗎? 隔天FAPA安排我們拜訪2位美國國會議員Michael McCaul和Robert Andrews。這2位國會議員對於台灣國際地位問題深表同情,並積極於國會中發出對台灣處境的關注。雖然拜訪國會議員只是簡短的會晤,但感受卻是深刻的。這群美國人與台灣沒有直接的關連,卻因對普世價值的堅持,他們仍願意為台灣發聲,積極保障台灣處境;身為道地的台灣人,我們豈不應更加為台灣國際地位努力嗎? 接下來,我們除了拜訪紐約及華府的台灣人教會,也參與台灣入聯的街頭活動。無論是在教會亦或是街頭,我看見台灣的議題一直是海外的僑胞迫切關注的。而今年在時代廣場前的入聯活動,我們見到許多年輕人投入整備的事工,也看見年輕一代台僑積極參與為台灣發聲的活動,我除了感動之外,也感受台灣下一代的希望。我期待有一天,會有更多原住民青年的聲音,可以在紐約的街頭一同與其他的青年吶喊:「UN for Taiwan! Keep Taiwan free!」(台灣入聯國!) 上帝成就入聯夢 台灣加入聯合國一直是我的夢想,我總盼望著我們的土地與國家能夠被國際社會所承認與接納,並且享有與世界共同為和平而努力的權益。我真的受夠國家成為國際孤兒的現實,因此在自己教會的支持下,我才有這個機會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成員踏上地球的另一端,為台灣發聲。尤其是羅榮光牧師,時時刻刻都能感受他對台灣入聯的堅持。他說在有生之年,會努力不斷地為台灣入聯而盡心盡力,因為他要培養自己的孫子成為聯合國祕書長,這看似玩笑話,但羅牧師卻是很確信的盼望著台灣人終能在聯合國擔任要職。當我們到了美國,羅牧師只要有機會,就會向身旁的外國人表達台灣入聯心願,並會隨手遞上入聯的英文傳單,而身上那件綠色「UN for Taiwan, Peace forever」(台灣入聯國,世界永和平)的背心更是從沒脫下。他身上總散發出那股企圖心,要用身心靈表達台灣入聯的決心。羅牧師身體力行,向我示範了堅持的榜樣。 感謝上帝讓我有機會參與此趟美國行,跟著一群勇敢的人追夢;感謝上帝讓我有機會遇見這麼多投入改善台灣國際地位的外籍友人。與他們相遇使我充滿信心,他們的見證讓我知道台灣入聯的夢想可以不遠,也不難。祈求全能的父神憐憫我們的土地,使我們有能力喚起台灣人心中公義之聲;有勇氣向台灣社會以及我的族人見證:上帝沒有放棄台灣,世界也沒有資格遺棄台灣,台灣人更不應該放棄參與世界的權利,上帝要使台灣為世界的公義與和平努力。這是一個夢想,而成全的是上帝,但自此開始,我會持續熱切祈禱!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宣達團員9月20日與人權鬥士熱比婭座談後合照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9月20日於華府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祈禱會後合照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由左至右)Wumas傳道師 黃哲彥牧師 蕭資銘牧師 高文成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