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

【舉目向山】體察軟弱,靠主做大事

哥林多後書12章1~10節 人生難免會發生一些不如意的事,像考試成績不好、做生意賠錢、及談戀愛失敗&hellip&hellip等。俗語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說明人會面臨意想不到的喜樂或苦難。這不是消遙樂天或消極悲觀的想法,乃坦然道出人生的實在與無奈。 我們身上也許有自己的刺,還可能多刺,如工作問題、家庭問題、和人際關係,都足以讓我們擔憂。古人說:「人無遠憂,必有近慮。」但基督徒與別人不同的是有上帝依靠,我們可看哥林多後書12章1~10節,保羅告白他有刺,曾3次祈求主將這刺除去,但主對他說,祂的恩典夠用。 保羅身上的刺是什麼? 當代新約學者亞伯拉罕‧麥赫比說,保羅這根刺就是他眼睛不好,所以,他在加拉太傳福音,加拉太人想把自己眼睛給他(參加拉太書4章15節);又說保羅身上的刺也有可能是為眾教會掛心,因此知道在每人身上都有艱難的事。 俗語說:「一人甘苦一樣,沒人甘苦相同。」除了保羅,我們若看聖經其他的信仰偉人,如撒母耳是以色列的大祭司,他為掃羅、大衛抹油做王,但他的兒子卻貪財不義、不孝,使他痛心(參閱撒母耳記上8章1~3節)。彼得是初代教會的領袖,天主教封他第一代教皇,但他也曾3次不認主。在這些人身上,同樣都能找到一些軟弱。 為何有根刺呢? 為何在我們身上會有這些刺呢?為何這些事會臨到我們身上,使人難過呢? 1.撒但的工作:在上帝的作為中,萬事都是美好的;但因撒但嫉妒,使人在生活中遇到難題,如同保羅說:「撒但的使者刺痛我。」(哥林多後書12章7節)有時,上帝會將一個不喜歡的人放在你身邊,成為鄰居或同事;有時是家中的某人,讓你覺得是心頭上的刺;有時是身上某一處有毛病。 2.免得我自高:一切難處除了魔鬼破壞外,也提醒我們,不要自高及驕傲。有些人失敗是因為自己的自高。英國詩人濟慈說:「失敗,是引人走向成功的大道;只要我們能夠從失敗中記取教訓,從經驗中學習避免錯誤。」人失敗的首因,是嚴於責人而疏於責己,其次就是過度自責。 如何勝過這根刺呢? 1.相信主耶穌的恩典夠我用:這是保羅的告白,在我軟弱的時候,上帝的能力保護著我。告訴我們一件事:身上有軟弱、有問題、有病痛和有傷心的事,主的恩典夠用。 2.禱告:禱告能使上帝權能臨到我們身上。教會歷史上的第一次大復興,就是起源於一次為期10天的禱告會,在那裡,有一群門徒,「他們常在一起同心禱告。」(使徒行傳1章14節)因此,「主天天把得救的人數加給他們。」(使徒行傳2章47節) 我們身上的一根刺或軟弱,都要靠上帝的力量,並藉著聖靈在人裡面更新,我要把我的法律放在他們裡面,刻在他們的心版上才能勝過(參閱耶利米書31章33節)。也教導我們某人對我不友善或讓你難過,不放在心裡,「因為上主賜給你們的快樂就是你們的力量。」(參閱尼希米8章10節) 我們知道每個人身上都會有刺,甚至因此產生消極、失敗的心情,然而這些並不可怕,主耶穌告訴我們:「我的恩典夠你用。」發明家愛迪生的每一項創作,都是多次失敗後的產品。從失敗中學習教訓、經驗,這是大家在默默奉行的準則。唯有正視失敗,才能超越失敗。孫德生(J. O. Sanders)說得好:「世人的處世哲學是『不能醫治,便要忍受。』」但保羅卻見證說:『不能醫治,便可享受。我享受軟弱、痛苦、缺乏和困難。』」 在台灣,前總統陳水扁未審被羈押的不公平待遇,為國家人權一根很大的刺;在中國,也有很多基督徒為人權、為義受害。受到國際注目的基督徒律師高智晟因為調查法輪功學員遭受迫害的真相,以及向政府呼籲停止迫害法輪功,遭到北京當局嚴密監控,在2006年被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刑3年緩刑5年,其後他和家人受到長時間軟禁。 保羅教導我們:「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立比書2章4節,和合本修訂版)面對國家人權困境,我們不要因為失敗而灰心,體察自己的軟弱才能靠著上主做大事。 舉目向山祈禱會 序樂:默禱預備心 唱詩:新《聖詩》520首〈至聖的天父、求?俯落聽〉 祈禱:天父上帝,我們感謝?,?按照?的形像創造我們,雖然我們會面對不同的困難與挫折。縱然是「人無遠憂,必有近慮」,但主耶穌已應許我們,告訴我們,因為深信主耶穌的受難、復活,使信靠祂的人得到幫助、力量、美好的生命。信仰偉人見證著上帝的權能可解決我們的苦難和危機;上帝的應許可滿足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生命的希望和目標。我們願學習保羅如何勝過這根刺,相信主耶穌的恩典夠我用及仰望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聖經:哥林多後書12章1~10節 信息:體察軟弱,靠主做大事 祈禱:﹙代禱及關心事項﹚ 1.為個人的一生來禱告 天父上帝,我們在保羅身上看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刺、軟弱,這告訴我們一件事:雖然身上有軟弱、有病痛和有傷心的事,但主的恩典夠用。俗諺也告訴我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有八九。」「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這些俗諺描述苦難是不可避免的,也道出了人的無奈!但跟隨主的確信,讓我們不再憂愁,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我們的力量。 許多前輩告訴我們:「如果人生無災無難,你就永遠不會成長。」「人生在世,難免經歷種種苦難。經歷得越多,就越有智慧,心靈越成熟。」求主幫助我遇到困難與挑戰時,能依靠?得勝。 2.為教會的牧者、長老、執事來禱告 主耶穌,我們知道「教會」是?的身體,身體的形像表明了教會的合一,每個成員都和其他部分緊密合作,做主耶穌在地上的工。我們不應單靠自己來事奉或敬拜,我們需要整個身體彼此配合。 在教會中牧者、長老、執事也是公眾人物,更應謹慎言行,誠如誓約這樣記載:「關係保持教會的秩序,若有嫌隙、失錯應該報告小會解決,不可四處宣傳,來妨害大局。」這不是形式的照本宣科,而是真正落實教會信仰與生活的。因此謹慎言行是必須的,最要緊是要言行一致,就能避免傷害。每一種團體都有「遊戲規則」,我們信仰的「遊戲規則」,就是學習主耶穌一切的生命與行為。 3.為台灣的人權和中國的人權禱告 近幾年來台灣社會不論是在政治、經濟和司法,都有不公義的事發生。但是我們看到前20年,奠定很好的民主自由的基礎。我們要繼續關心台灣的一切,特別前總統陳水扁未審被羈押的不公平待遇,為國家人權一根很大的刺。 過去以來,中國有很多基督徒為人權、為義受害。特別基督徒高智晟律師曾代理各種敏感維護人權案件,因此遭到中共的迫害,從被非法軟禁、綁架、酷刑折磨到失蹤,至今仍被非法關押在新疆。 2009年10月30日,山西臨汾當局透過堯都區檢察院向區法院起訴5名被羈押的臨汾教會基督徒。當局聲稱應以「非法佔用農用地罪」追究刑事責任。其中包括王曉光牧師和楊榮麗牧師夫婦,求上帝為他們伸張正義,早日得到自由。 聖詩:新《聖詩》402首〈懇求主?引導我腳步〉 祈禱:用主禱文來祈禱

傳統禮拜與敬拜讚美如何兼容(下)

&nbsp◎塔卡納夫.璟榕(Takanaw,排灣中會平山教會牧師) ◆禮拜形式的意義與功能 在討論長老教會禮拜的問題之前,需先釐清禮拜程序所要達到的意義和功能。《教會禮拜更新手冊》提到:讓參與者在崇高、敬畏與優雅,輕鬆、活潑、奔放、神人安詳的意境中享受,如彼得對耶穌所說的:「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的禮拜意境和實在。同時,禮拜要讓上帝能夠真正臨在會中,也要使全體會眾都能同心一意、內外合一才行。因此,如何將程序安排得更好,使參與者能從禮儀和程序的進行中,得著身、心、靈的感動和完全投入,並與上帝逐步建立親密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筆者成長於長老教會,並成為長老教會牧師,認同、肯定長老教會禮拜傳統之意涵,以及它表達對上帝同在、赦免、信心、讚美和感恩的功能。但對照目前傳統禮拜的挑戰,提出個人觀察歸納如下:1.教會禮拜太形式化,程序千篇一律較無變化。2.禮拜較缺乏人對上帝情感的抒發,禮拜過程多半太過僵化和理性。3.詩歌除部分經典聖詩能感動心靈,其餘歌詞雖好,但曲調較無法吸引人,也缺乏本土和現代的詩歌。4.禮拜只是單向敬拜上帝,缺少信徒間的互動,往往禮拜結束了還不知道自己鄰坐的弟兄姊妹是誰。 有沒有一個合神心意、放諸四海皆準的完美禮拜呢?筆者認為沒有,從歷代學者的研究中可知,教會禮拜內容是逐漸衍生的。禮拜形式也受不同文化以及時代變遷所影響。例如非洲及西方教會在禮拜形式上就不盡相同,一個活潑而輕鬆,另一個則莊嚴而理性。同理,原住民與平地教會在禮拜氣氛以及內容上,也有些許不同。筆者認為,只要禮拜沒有失焦於對創造主的敬拜,並奠基在聖經和教會傳統禮拜神學的根基上時,都可以接受、應用。在這個基礎上,禮拜程序和形式可以有更多變化,表達對上帝的感恩和敬拜,以及人與神、人與人垂直、橫向的關係建立。 ◆營造具兼容特色的禮拜 既是如此,如何營造一個在傳統中有更新元素的禮拜呢?傳統禮拜好?還是敬拜讚美好?筆者認為,它們兩者是可依教會的背景,以及在不違背聖經和禮拜神學的原則下兼容而變化的。但須考量如下建議: 1. 掌握改革宗的禮拜傳統和精神 聖經中雖然看不到完整的禮拜程序,但以賽亞書6章1~10節闡釋了禮拜的神學意義和程序,這也是大部分相關書籍引用的根據。經節中包含上帝恩典的降臨與同在、讚美之聲、認罪的告白、赦罪的確據、呼召的聲音、回應與奉獻、差遣與宣揚等7個內容。它提供禮拜程序重要的禮拜神學和意義。 其次,在任何的禮拜程序中應以「講道」為中心。改革宗創始人加爾文強烈主張,禮拜的中心是傳揚上帝話語,讓信徒透過禮拜明白上帝教訓。依照這2大原則,教會在禮拜的更新上就不致失焦和偏離真理與傳統。 2. 評估教會的條件及會友背景的分布 不是每間教會都適合轉換為敬拜讚美,因為傳統禮拜的中心是「講道」,它所需要的條件較為簡單,只要有講道者、司禮者、司琴者就可進行,甚至沒有司琴者依舊可以完成一場禮拜。但敬拜讚美的禮拜需要有講道者、司禮者、樂團(樂器至少3種以上配搭)、敬拜團(領唱及配唱若干名),一場禮拜上台者不下10人,需要具備各類恩賜者共同配搭才能完成,對中小型教會較為困難。 教會還需評估對禮拜形式轉換的接受度和配合性。教會若青壯年人口居多,是較可能進行禮拜更新,因為青年活潑,也較能接受新的事物。反過來說,若教會年長者較多,則變化的空間就相對小了。另外,由於民族性的問題,敬拜讚美的活潑性和互動性是較貼近原住民族的,原住民族各種傳統慶典和禮儀都是以歌唱和跳舞來表現,因此,當敬拜讚美的風潮興起時,就很快地為各原住民教會所接受,並在禮拜中成為重要的部分。 3. 在傳統的禮拜架構下更新與調整 長老教會面對敬拜讚美禮拜衝擊,在可接受的範圍內,應在傳統禮拜神學架構下更新與調整。因為傳統禮拜有很深且重要的神學根據,可以充分表達信徒對上帝的敬拜和感恩。傳統禮拜和敬拜讚美是可以兼容的,傳統禮拜可以是樹幹,而敬拜讚美則是綠葉紅花。一般教會將敬拜讚美放在正式禮拜之前,充其量只是「熱場」,稱不上是預備心,更不談不上是「敬拜讚美」。其他不喜歡的會友就晚一點來教會,或索性在教堂門外等候。因此,筆者將敬拜讚美「正名」並排入禮拜程序,安排於宣召之後。教會會友對這樣的改變欣然接受,且享受在敬拜中。 4. 禮拜時間的配當 由於敬拜讚美的詩歌較屬心靈和情感的釋放,會佔用較多禮拜時間,因此需要考慮如何簡化程序又不失傳統禮拜的特色。筆者的教會主日禮拜程序如下:宣召&rarr敬拜讚美&rarr啟應&rarr信仰告白&rarr祈禱&rarr請安與報告&rarr讀經&rarr讚美&rarr講道&rarr祈禱&rarr唱詩&rarr奉獻&rarr平安禮&rarr頌榮&rarr祝禱等,整場禮拜約1小時30分鐘。其中敬拜讚美時間約20分鐘。有的教會過於簡化禮拜程序,如宣召&rarr敬拜讚美&rarr讀經&rarr獻詩&rarr講道&rarr唱詩&rarr奉獻&rarr頌榮&rarr祝禱等。敬拜讚美時間約40~50分鐘,講道約15分鐘;這程序或許在培靈特會時可使用,但筆者較不建議主日禮拜使用,因為它太過於簡化,也看不出本宗傳統禮拜的成分。 5. 教導有關禮拜方面的教育訓練工作 有教會信徒說,敬拜讚美那麼久,很吵很無聊!那是因為領會者的選歌及帶領方式,無法使人投入。敬拜讚美之詩歌應融合現代、傳統及民謠等詩歌才能兼容不同背景的弟兄姊妹。因此,教會對敬拜團的訓練,以及對領會人員屬靈生命的建造就格外重要。筆者的教會用了3年時間作樂團訓練,以及敬拜團團員培訓等事工。 6. 講道的活潑性與全面性 傳統上,長老教會的禮拜特色是莊嚴和簡潔,以「講道」為中心的,但由於改革宗信仰的先知性角色,以及對社會與世界伸張神權之公義的努力,因此講道內容比較偏重在社會公義及關懷主題上,較少貼近人心、安慰、鼓勵、激發愛心、靈命更新&hellip&hellip等個人內在的柔性講章。同時,長老教會的牧者,在講道的表情和肢體上較無明顯可牽動人心的情緒反映,使聽道可以感同身受,或激動人心的反省和惕勵。筆者認為,若要使傳統禮拜增添活潑的氣息,以及吸引人心的講道,身為牧者,應該融合理性與感性的講道方法,將講道的內容化為自己生命的激盪一樣,活現出講章的生命出來。再者,在講道的主題上應更加全面,進一步說,就是多分享一些信徒生活更密切而貼近的內容。如此,講道才不會成為信徒「神遊」的時間。 *  *  * 傳統禮拜和敬拜讚美兩者各具特色,傳統雖老,卻歷久不衰;敬拜讚美雖現代,但釋放人心,導人敬神也愛人。任何禮拜形式若能把上帝當得的敬畏、稱頌和讚美歸給祂,並表現出上帝恩典和赦罪的臨在,就是很好的禮拜。其實禮拜就是「敬拜」和「讚美」的內涵,只是教派間的禮拜傳統不同罷了。 禮拜儀式,特別是程序所要達到的意義和功能,筆者願再次援引《教會禮拜更新手冊》的內容與大家共勉:讓參與者在崇高、敬畏與優雅,輕鬆、活潑、奔放、神人安詳的意境中,享受如彼得對耶穌所說的:「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的禮拜意境和實在。 同時,禮拜除了懇求上帝臨在會中,也要使全體會眾都能完全參與且同心一意,內外合一才行。因此,如何將程序安排得更好,使參與者能從禮儀和程序的進行中,得著「身、心、靈」的感動和完全投入,並與上帝逐步建立親密的關係,才是最重要的課題。 &nbsp

【舉目向山】傳?到底

羅馬書1章16~17節 ◎李冠呈(高雄中會援中教會牧師) 非傳不可 身為基督徒,有件事一定要自我提問:「我作門徒、帶門徒、傳福音了沒?」正如馬太福音28章19~20節耶穌的大使命所說:「你們要去,使萬國萬民都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並且教導他們遵守我所給你們的一切命令。記住!我要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日。」當第一次聖靈降臨節後,彼得與在場約120位信徒聖靈充滿,也得著了兩種最重要的能力即:信福音的能力與傳福音的能力。基督徒被上帝揀選、呼召是要為主的福音見證,如同約翰福音15章16節:「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並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叫你們的果子常存,使你們奉我的名,無論向父求什麼,祂就賜給你們。」基督徒生命的意義目的與價值並非僅在於向上帝求屬世的物質豐盛、身體健壯、凡事興盛或是得著心靈慰藉與寄託,乃是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求上帝使用我們為祂結福音的果子,並使果子常存。 因此,福音,非傳不可。保羅在羅馬書1章問候收信的弟兄姊妹之後,便開宗明義的說到傳福音的重要性:「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是上帝的大能,要拯救一切信的人,先是猶太人,而後外邦人。因為這福音啟示上帝怎樣使人跟他有合宜的關係:是起於信,止於信。正如聖經所說的:『因信而得以跟上帝有合宜關係的人將得生命。」猶太人等於是保羅的同族人,因此我們有責任在自己的家庭與家族中「傳承福音」;另一方面,對於希臘人,也就是還沒有信福音的人,要致力「傳揚福音」。 福音傳承 台灣教會流傳著一首信仰的台語打油詩說,「一代旺、二代興、三代濛濛無明、四代我請你沒閒、五代行蹤不明、六代偶像滿厝間、七代與教會作對敵。」諷刺基督徒未能落實信仰傳承給下一代,導致下一代的信仰消逝,勉勵我們要將信仰紮紮實實的傳給下一代。信仰不會遺傳,每一個人都是第一代基督徒,這是身為上帝國的子民所應當儆醒的;我們有責任與義務教導、培養有信仰的下一代,申命記6章1~9節可以說是聖經當中對於信仰傳承最佳的描述:「上主……你們的上帝命令我把以下的法律誡命教導你們,好使你們在將佔領的那片土地上遵行。你們和你們的子孫要終生敬畏上主……你們的上帝,服從他藉著我傳達給你們的一切法律誡命。這樣,你們就可以享長壽。……今天我向你們頒佈的誡命,你們要放在心裡,殷勤教導你們的兒女……。」正如一句台語俗諺:「父傳子,子傳孫,三代公家一口鼎。」意思是指血脈相傳,把祖先的精神不斷流傳下去;若應用在屬主的家庭,便是把滿有基督馨香之氣的信仰傳承、延續下去,使之代代相傳。 福音傳揚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致力於福音的傳揚。蒙主所愛的弟兄姊妹們,我們有沒有為主的緣故發過諸如《耕心》的福音單張、邀請過親朋好友、左鄰右舍來過教會?亦或是親身參與福音隊、短宣隊?還是認為基督徒只要作禮拜就夠了,或光是為了教會諸多的事奉就忙得疲於奔命呢?陳武璋牧師與師母因為聖靈的感動與對傳福音的熱忱與負擔,在得到上帝的印證之後,帶著家人來到高雄楠梓區的台糖量販店對面開拓清豐長老教會(清豐一路105號),除了每個月微薄的補助,其他開支都要靠自己,但是全家卻是甘之如飴,因為陳牧師確信這是上帝的安排與預備,10年的牧會,只求傳揚耶穌的名。陳牧師說道:「過去都是牧養,但現在要領一個未信者來信主,我才發覺開拓教會的事工是何等的不易,特別是在完全沒有任何同工和信徒的處境中。但是,我們相信有神的旨意就有道路,神感動許多人奉獻、關心和代禱,以及對我們全家的祝福,這都是過去我們未曾經驗和體會到的。我們夫妻也禱告求主將開拓教會的恩賜賞賜給我們,使我們成為一個聰明的工頭來建造祂的教會。」我們是否也能夠注視、正視、重視這個主耶穌要我們擺放在生命首位的誡命與大使命呢? 傳?到底 傳福音就是傳耶穌基督。馬可福音1章1節直接了當就告訴我們:「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的福音是這樣開始的。」暑假即將到來,不知道7、8、9月的暑假讓我們想到什麼或者想做什麼?聯考、夏令營、海邊、暑期輔導、打工……。或者今年的暑假讓我們重新去思考傳福音的可能性,把每年的7、8、9月訂為「福音季」,因為這個時節正是民間習俗的鬼月,在這個大家都驚惶恐懼的時候,豈不正是適合基督徒傳福音、平安喜樂的絕佳時機? 再一次呼召:身為上帝的子民,有責任與義務傳福音,並且傳耶穌到底,正如提摩太後書4章1~8節保羅勉勵提摩太務要傳耶穌到底一般:「要傳福音,不管時機理想不理想都要傳,用最大的耐心勸勉,督責,鼓勵,教導……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謹慎;要忍受苦難,做傳道人應做的工作,忠心履行你事奉的職務……那值得競爭的賽跑,我已經跑過;該跑的全程,我已經跑完;該守的信仰,我已經守住。」讓我們配合總會的「一領一‧新倍加」運動,「鬥陣」動員,作夥來為上帝國度在地上如同在天上盡一份心力。 舉目向山祈禱會 靜候:請安靜心預備好自己來到上帝面前 序曲: 宣召:提摩太後書4章1~8節(齊唸) 聖詩:《聖詩》173首(新《聖詩》281首) 主禱文: 讀經:羅馬書1章16~17節(齊唸) 信息:傳?到底 禱告:親愛的主耶穌,感謝?曾經為阮所做的一切,將?的活命的真理從天上傳到地上,使阮得著悔改、更新、充滿信、盼望與仁愛的福音。懇求?藉著保惠師聖靈喚起阮對傳福音的熱忱與渴慕,歡喜看見靈魂得救;求主剛強壯膽阮傳福音的心志,立志也不喪志,幫助阮在家庭內可以傳承福音,使阮的家庭全家都得救,對於身旁的親朋好友、社區願意去傳揚福音,讓阮的生命去見證福音的大能,讓阮在地上有渴慕在天上的基業,使阮在地上知道讀經禱告深化靈命最終是為了傳福音,敬拜事奉最終是為了傳福音,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為?結果子,使?的果子常存,直到?再來的日,再一次求主賞賜聖靈的能力在阮的心中,使阮有相信的確據,也有傳福音的能力。阮這樣祈求禱告奉主耶穌基督聖名,阿們! 回應詩:《聖詩》464首(新《聖詩》535首) 奉獻:甘心樂意的奉獻蒙主喜悅(奉獻後吟《聖詩》306B首第4節1次) 公禱: ‧懇求主喚起咱教會兄弟姊妹與家庭對福音的重視與熱心,求主使用咱實踐大使命,使咱的教會成為傳福音的教會。 ‧懇求主使用咱教會兄弟姊妹與家庭在暑假(福音季)做一件傳福音的事奉。 ‧傳福音的最佳方式就是我們自己的生命見證,求主使用。 ‧為總會推行「一領一‧新倍加」運動可以落實在每一間地方教會,讓長老教會成為傳福音的教會。 ‧提名禱告:求神賜給○○○有渴慕的心聽福音,認識主耶穌是創造伊的主。 結束後請吟《聖詩》497首(新《聖詩》330首) 祝禱:領受三一真神的賜福 願主耶穌基督豐盛的恩惠,天父上帝豐富的愛疼,保惠師聖靈豐厚的充滿與相通,與領受上帝話語並願意傳承與傳揚福音傳主耶穌到底跟隨主腳步的家庭同在,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祝福差遣:《聖詩》513首或新《聖詩》403首 祈福會後生活應用:迴轉壽司福音法 說明:迴轉壽司店轉盤上的一道道壽司,喜歡吃的就可以拿,被拿走的食物,壽司店師傅會再補上;如沒有被拿走的食物就會一直在上面迴轉,直到被客人拿走。用來提醒我們傳福音也要向迴轉壽司一樣,在適當的時間(如同迴轉壽司店客人肚子餓才會上門,平日要對身旁的親朋好友有足夠的敏感度)用適當的方式(聆聽、祝福禱告、邀請等),一次又一次的去傳福音,一次又一次的發送福音刊物、一次又一次的邀約教會禮拜、福音活動或小組聚會。

傳統禮拜與敬拜讚美如何兼容(上)

◎排灣中會平山教會牧師 塔卡納夫.璟榕(Takanaw) ◆哪種「禮拜」是最好的? 在一次與長執閒談中,談到有關現在教會普遍的禮拜方式;年輕一點的長執認為,「你們看那某某教會的禮拜好火熱喔!他們唱詩歌很釋放,氣氛也很喜樂,他們的敬拜團好棒,主領者很會領唱,讓人的心很快就得釋放和感動,會眾也很順服地和他們一起敬拜讚美,他們的樂團也很專業,讓人很投入在音樂中,好希望我們的教會有一天也能有像他們一樣的敬拜氣氛!」他們說:「牧師啊!我們的教會可以嗎?」 另一位資深的長老回應說:「幹什麼學別人!我們的禮拜不好嗎?莊嚴、安靜,沒有吵鬧的樂器聲,也沒有人要你跟著作動作,也不必忽站忽坐的,沒有很多的新歌,也不必和別人有太多的互動;你只要一進教會就安坐在那裡默禱或讀經,然後聽完牧師的講道就好了!這不是很好嗎?」 於是,年輕的、年長的開始為了自己的觀點你一言我一語的喧鬧起來。 其實這樣的討論和爭論,不只一次地被提出來,不論是在長執的會議中,或是信徒間的閒談,該怎麼「禮拜」的話題,總不時地被提出來討論並爭論一番。當時,我在旁邊只是靜靜地聽著他們的討論和堅持,沒有發表什麼言論,我默默地思考著,到底哪種禮拜方式好呢?是要看重氣氛和情感的表現嗎?或者是重視禮拜的肅靜莊嚴?是靈活隨意的程序,或者冗長制式化的禮拜程序呢?禮拜的意義和真諦是什麼呢?我深深的思考著。 ◆傳統與現代的爭論 傳統的禮拜好?敬拜讚美好?有沒有可能魚與熊掌兼得呢?這實在是眾多教會共同的困惑和疑難,若非在禮拜學上有所鑽研者,可能無法解其疑難。就筆者來說,兩者都好,兩者也都不好,但或許可以兼容。以下筆者就以自己牧養的教會為例分享,望請各位牧長、長執或弟兄姊妹不吝指教,並化疑解惑。 平山教會的爭論,不外以下幾點: 1. 禮拜與聖靈的充滿 過去平山教會用長老教會傳統禮拜程序,以講道為中心的禮拜領受上帝啟示與聖靈感動和指引。但20世紀受靈恩運動之影響,會友認為聖靈充滿凌駕真理教導,聖靈充滿為信仰追求的終極目標。會友開始嚮往靈恩運動的敬拜方式,希望從敬拜讚美中得到講方言、講預言、見異象、醫病、趕鬼&hellip&hellip等靈恩體驗,期待在敬拜讚美的詩歌中靈得釋放、聖靈充滿、領受恩膏。因此,期待教會禮拜也能增加敬拜讚美的內容。 堅持傳統禮拜者與尋求敬拜讚美的「改革者」開始出現拉扯,聚會中兩種截然不同、壁壘分明的神情,一望即可分辨。經過幾年的時間,堅持傳統禮拜者為留住追求靈恩運動的會友,開始有所退讓,允許主日禮拜前先「帶動唱」,部分不喜歡敬拜讚美的會友,會選擇敬拜讚美結束後再來教會。此後,追求靈恩之會友開始自以為義的認定,沒有靈恩經驗者或不加入者是「不屬靈」的基督徒。 2. 禮拜與上帝的話 傳統上,長老教會的禮拜是以上帝的話──「講道」為中心和主軸,長老教會的信徒都是在這樣的禮拜傳統中形塑和傳承教會的信仰和精神。長老教會禮拜的傳統是以上帝話語的啟示,以及先知性的角色傳遞上帝的旨意,並呼召基督徒以實踐真理、行公義、好憐憫,與上帝同行的禮拜。 但這樣以講道為中心的禮拜,在靈恩運動敬拜讚美的興起後,逐漸地被敬拜讚美的內容(唱現代詩、禱告、呼召決志&hellip&hellip),以及領會者即興式的感動言語所淡化。會友們認為,敬拜讚美是禮拜的中心,它是上帝聖靈運行的唯一管道。因此,應該把敬拜讚美視為最重要的部分,應該等同於講道,甚至在禮拜中的比重要比講道佔更多的時間。 3. 禮拜與教會增長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仰告白提到:「我們信,教會是上帝子民的團契,蒙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且根植於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而成為盼望的記號。」長老教會信仰傳統的宣教觀,是以實踐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的信仰精神,與受苦難和貧病者、受壓迫者同在的信仰。這樣的信仰精神,透過每個主日的證道中教導、呼召與差遣,以實踐在日常的生活當中。胡忠銘牧師在其《基督教禮拜學導論》一書中有更深入的分享:「一般人對於禮拜與上帝話語的關係,似乎只把它視為講道和讀聖經,&hellip&hellip禮拜中上帝的話語之表達,除了前者所談之外,人接受『話語』之後,還要用行動表達出愛心、行為和見證,才算是真正的話語。」正是這樣的信仰精神,受到台灣的百姓所認同與接受,並造就了今日的長老教會。 這樣的信仰傳統,對熱衷於敬拜讚美的會友來說,他們認為「末日迫近」,人當在敬拜中等候上帝的到來,要常在教會中聚會唱詩、祈禱,為世界的悔改和認罪迫切禱告,於是對周遭的一切採取漠視的態度。他們認為,耶穌將要再來,不要再管社會和世界的事;他們花很長的時間在教會聚會敬拜禱告,而犧牲了家庭和原有的工作。同時他們也認為,教會不能夠增長,是因為教會不屬靈、不重視禱告,要求其他會友要每天禁食,並參加教會的通宵禱告等。這些會友認為,每天的禁食禱告,敬拜讚美才是上帝喜悅的事;認為聖靈充滿才能復興教會,帶來教會的增長。 4. 禮拜與程序內容 傳統上,長老教會的禮拜程序約分成「靜候上帝的話」「恭受上帝的話」「應答上帝的話」等三大部分,有的還加上「領受差遣與祝福」,以及最後的「恭行上帝的話」,大體上根據以賽亞書6章1~10節作為架構,並依照其意義去設定和編排。雖然一般信徒無法理解這程序的意義和內涵,但從禮拜程序上的分段就約可略解其意,而同禮合拜。依此程序表達對上帝的同在和拯救的讚美,以及信徒向上帝的認罪,並領受上帝赦免、呼召與差遣等。 然上述的禮拜程序雖有深層的歷史和信仰的表徵,卻過於嚴肅、呆板且繁複,而且讓人感覺只是單向地敬拜上帝,卻缺少了信徒間橫向的互動,同時內容也不夠活潑等等問題。因為傳統程序給人這樣的感受,因此,當靈恩運動興起後,相較於敬拜讚美和特會程序的簡單、活潑、及互動性佳的內容,吸引了眾多的基督徒及教會趨之若鶩的爭相仿效,本會當然也不能倖免於這波的靈恩效應。 長老教會的禮拜傳統面對現代重視聖靈充滿的禮拜形式,該如何因應與自處呢?是堅持傳統?是附和趨勢的變遷?若要堅持傳統禮拜形式,所要面對的挑戰是什麼呢?若要附和變遷,什麼樣的傳統是我們要堅持的?對成長於傳統長老教會禮拜形式的牧師,在面對靈恩運動帶來的敬拜讚美現象的禮拜形式,以及信徒強烈要求改變的呼聲中,該如何面對呢?筆者起初認為,身為長老教會的傳道人,怎可捨棄傳統迎合新興潮流?但在信徒強烈的要求下,迫使筆者正視這個問題,並重新思考禮拜的真諦。就筆者個人來說,基本上,個人喜歡長老教會的莊嚴性,但也喜歡敬拜讚美的自然而感性的禮拜氣氛,但它可以有融合的機會嗎?(待續) &nbsp

Taizoram&Mizowan─生命獨一無二的片刻

Taizoram&Mizowan─生命獨一無二的片刻 ◎聽說,那美好的「國度」 從2010後半段,透過朋友的口Mizoram的種種就開始出現在我的生活中,心中對於這地方不禁有許多的「?」;原以為這股Mizo風潮會隨著時間轉淡,但2011年Mizoram Synod Choir的來訪更多人陷入了這Mizo風暴,包括我,Mizoram婦女的來訪也加深了Paiwan與Mizo雙方交流的連結;2012年春節時期,毫不考慮的,我決定要踏上前往Mizoram的旅程。 ◎青年要看見 平安降落Lengpui機場後,隨著KTP幹部群駕著車彎彎曲曲的、一路顛簸的看到印象中Mizoram的首都─Aizawl,映入眼簾的這座山城,在這裡人和人、家與戶之間的距離相當緊密,更令人欽羨的是彼此關係是為親密,並且深深的連結於主耶穌基督,互為兄弟姐妹,是個基督教氛圍濃厚的「上帝國度」。 Mizoram雖然屬於印度的一部分,但在經過流血流汗的奮鬥後,仍擁有自己的文化、語言、教育、生活特性甚至是與眾不同的宗教─基督教信仰。在進入Aizawl之前,KTP幹部特地停在路邊介紹一條河,在一百一十多年前Wales的宣教師搭著船沿著長長河流進入「水深之處」,將基督教信仰的種子種在Mizoram的土地上,一直到現在我看見無論在市區或是郊區處處有教會的蹤跡,教會中Mizo人紮實的信仰裝備及豐富的信仰生活,更是走出既有的教會體系透過宣教的行動,差派宣教士往普天下去,無論印度境內或者國外都有其蹤影,差派出去的宣教士竟高達一千名以上!Mizo人在領受了從神來的祝福後,更是領受耶穌的大使命奉差遣往普天下去,使萬民做主的門徒!Mizo人將福音傳播來祝福世人,但這更是Mizoram不斷領受從神來恩典的管道。 Mizo人的為主服事的熱心,我在印刷基督教刊物的數量上看見;Mizo人為主服事的信心,我在真實的奉獻上看見;Mizo人的為主服事的愛心,我在受差的宣教士數量上看見! ...

【舉目向山】我一定要服事上主

約書亞記24章1~3a,14~25節 ◎鄭浚豪(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師) 近來,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熱潮襲捲全球;有次在搭乘火車的時候,赫然發現所坐的車廂裡有一半的乘客人手一機,並眼手併用低頭操作。多數人也會費心的為手機貼上保護膜、更換獨特的外殼等,可見大家對於這類電子產品的「委身」。我亦跟流行去申辦一支智慧型手機,拿回家之後花費了許多時間研究和熟悉其操作。 關於「委身」約書亞記這段經文重點也提到了,對於服事對象的熱情與熱心。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後,約書亞將所有人聚集起來,娓娓道出以色列人民被上主救贖出埃及的共同記憶。這段歷史對以色列民族來說是重要的,因為上主是他們的「民族救星」。然而,在記得、傳承上主的作為之後,進一步要思考的,則是該如何回應祂。 約書亞連續3次宣告要絕對服事上主,表達對主的認同與委身。此舉使以色列人民不因為出了埃及、進入迦南地後,就忘記自己的身分與上主的帶領,反倒因為有約書亞的領導,在上主面前認同自己的身分,並且委身於祂。 服事上主是「非死不可」 「絕對的服事」是一種盡心、盡性與盡力對上主的回應,藉由這樣的信仰告白,可以明白約書亞與以色列人民對上主的認同是「非死不可」。約書亞以3個原則提醒人民,即是要「效忠上主」、「遵守約定」、「不可背叛上主」。一言以蔽之,服事必須要「順服上主」。 以色列人從身分認同建構出信仰認同,把自己委身於主,以順服的心進行服事,這樣的委身關乎以色列人的性命與生活。若是以色列人離開上主,性命就陷入墮落,無法活出祭司國度的形象,生活則是會呈現不潔,無法活出聖潔子民的氣質。總而言之,以色列人對上主的認同與委身是承認祂在其歷史、社會、政治與文化中的作為,人民亦要順服地委身在其中,專一服事上主。 台灣的基督徒由於特殊的國家處境,不但對身分認同感到疏離,信仰認同也迷失方向,該如何回應信仰與身分的認同是目前教會的一大課題,這個答案就在「服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從2010年迄今啟動「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藉由整全宣教6面向作為服事在處境中實踐的目標與策略。尤其總會5月21日起為期1個月的「全民抗漲」活動,在各地如火如荼的進行,訴求「民生用油電凍漲兩年」、「禁止含瘦肉精之食品」、「修正公投法行使複決權」。 身分與信仰的認同問題與歷史、社會、政治與文化息息相關,在其中將可以發現上主救贖台灣人民的痕跡,救贖是上主愛的行動,有愛的地方就會看見上主。對我們來說,認同台灣且委身上主的同時,不就是生活在愛的當中,在生命的裡面以愛來服事上主與祂所創造的台灣嗎? 上主公義、慈愛又聖潔 約書亞決意要服事上主的事件,成為每個基督徒的激勵,將認同與委身以行動落實在生活中,藉此讓生命得以成長。身為台灣的基督徒,在思考如何服事上主的同時,也必須明白上主的特質,如何使人願意認同和委身,作為讚美和敬拜的對象。 1.服事一位公義的上主 我們所服事的上主和約書亞所服事的,是同一位公義的上主。公義是上主對人類的尺度,內容是公平、正義和公正,並從其中表明祂的信實。基督徒在信仰中行公義,落實對上主的認同和委身,同時是在生活中服事上主的作法。 2.服事一位慈愛的上主 服事上主的過程會經驗其慈愛,在生命和生活中會領受到祂對人類的應允,使我們在祂的公義裡經驗到其慈愛。然而,真實的愛讓信仰更有價值、真實的愛使服事更有意義。簡單來講,好憐憫的服事是表現對上主的認同和委身。 3.服事一位聖潔的上主 當上主充滿在我們人生當中,一切的壞與惡就會被趕除。在服事聖潔上主的同時,相對的是必須要承認自己有限和軟弱,因為壞與惡都是來自於驕傲。當我們知道所服事的上主是聖潔時,則要以謙卑服事而彰顯上主的聖名。 X  X  X 求聖靈幫助我們像約書亞的信仰告白:「我一定要服事上主」。因為服事的上主是公義、慈愛和聖潔,在服事的人生中可以行公義、好憐憫和謙卑隨主,在台灣的實況中榮神益人。 舉目向山祈禱會 奏樂 宣召:我的人民哪,要聽我的教誨;你們要留心聽我的話。好使後代學習,再傳給他們的子子孫孫。這樣,他們也會信靠上主,不忘記他的作為,永遠遵守他的誡命。(詩篇78篇1、6~7節) 聖詩歌:〈一領一之歌〉 祈禱: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宰,感謝?在147年前差派許多宣教師來台撒下福音的種子,讓原本不認識?的人,因著教會事工而認識?。今天是總會事工奉獻主日,願聖靈帶領使我們把感動化為行動,在事工的推動都能和各中區有夥伴關係,並且讓信徒都能宣告「我要服事上主,盡心、盡力、盡性的愛救主我基督」阿們。 讀經:約書亞記24章1~3a,14~25節 信息:我一定要服事上主 祈禱: 1.為自己祈禱 親愛的主,感謝?記念人類是泥土所造而有時會軟弱與氣餒,每次透過聖靈的充滿使我可以在?的愛中得到剛強與壯膽。如今正值酷暑,求?保守我的身體可以衛生健康、看顧外出都能平安順利。願上主的同在使我時時刻刻都能擁有喜樂。阿們。 2.為家人與朋友祈禱 愛我們的上主,求?親自憐憫家人與朋友,特別在身心靈都能蒙主的眷顧。現在是畢業季節,許多人即將當兵入伍、有的則是面臨升學考試、有的是要踏入職場出社會;我們將這些親朋好友完全交託擺上,求?親自照旨意安排與引導未來的前途。無論什麼領域場所,都以順服的態度而榮耀上主。阿們。 3.為教會與牧者祈禱 呼召我們的主上帝,當?主動愛人的時候,揀選了僕人與女婢成為器皿有份在宣教的事工中。入世的環境透過教會成為人民的盼望,使其不因著生活變質而俗世化。求?親自引導讓所有牧者與主同行同工,使眾教會能夠作光作鹽。願教會與牧者都可以有屬靈的力量,在這個世代中與不公不義的勢力爭戰,使上主的國度、權柄與榮耀都能臨到斯民斯土。阿們。 4.為國家與社會祈禱 公義聖潔的主,求?救救台灣人民!正當民生、民主遇到困境時,只有上主的大能才有拯救。在油電雙漲政策錯誤的執行,願主拯救、安慰苦不堪言的百姓;就在瘦肉精進口入台的開放,願主聖化清潔肉品;在修正公投法複決權的訴求,願主彰顯愛與正義於政治。上主?是台灣的主宰,唯有?,才可以救我們脫離被政治迫害與被經濟壓迫的苦難生活,進一步的創造出新的民主政治與民生政策。阿們。 5.為新倍加運動祈禱 呼召我們宣教的上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台灣的實況裡不斷地宣揚、服務與教育,冀盼可以完成大使命、實踐大誡命。目前宣教運動是總會的事工核心,我們特別為了事工奉獻主日關心代禱,在邁向宣教150週年的過程,祈願福音傳遍台灣各個角落,使好消息傳播社會的任何人。尤其在10月的生命分享會,期盼聖靈動工,令講員施密特牧師的分享充滿恩典祝福,並帶來生命的改變。讓一領一能夠彼此地影響,使眾人都因我們而得福。阿們。 唱詩: 新《聖詩》395首〈至聖天父,阮感謝?〉 殿樂

牧會省思與見證

◎ 楊忠輝(高雄中會聖心教會牧師) &nbsp「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加福音4章18~19節)起初到台南神學院受裝備時,這段經節是感動我的呼召。經過大學4年社工專業學習、3年社工實務經驗、3年聖經與神學的研究後,又經過了數年的牧會生涯,那感動我的呼召已成為我個人的信仰與使命。如今,是否有將這「信仰」與「使命」化做服事的「動力」與「依據」呢?以下將分段而論,做為個人牧會省思及見證,與讀者分享:  如何突破壓力最大的時刻 每當教會事工結束後,常因過度在意及期待他人對事工成效的評價,無形中給自己很大的壓力。自我要求過高,原因乃是煩惱自己不夠好,擔心他人負面的評價多過正面的評價。想以完美的標準來衡量自己,以避免他人負面的評價,得到他人的讚許,並期待能從中獲得信心,但正因如此,在面對事工中的人、事、物時,常感到壓力很大。 上述壓力之突破,是透過與信仰前輩分享,並自我察覺到是因個人自我形象薄弱的影響。所幸有當時的小會議長(現南中玉井教會張文明牧師)扶持與鼓勵,再加上不斷透過造就、書籍學習,慢慢地調整對自己的想法,視自己為獨特的個體。經由接納自我後,接納別人不同的看法,並虛心接納他人所給予的建言。告訴自己,承認自己是有限的,是不完美的,也是軟弱的,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需要上主的恩典與愛來醫治。  牧會中具體而明顯的成長 在突破壓力之後,牧會日趨成長,具體顯現於下列各點: 1.以正向想法代替負向感受。 2.內心避免以負面語言來消弱自己,經常讚許自己。 3.以幽默的語言來自我解嘲。 4.視他人為獨特的,自己的才能、想法也是獨特的。 5.不斷肯定自己身上擁有上主的形像。 6.以耶穌的愛來愛人愛己,避免嚴以律己或嚴以律人。 7.放鬆自己,別過度要求自己。 8.接納自己的優、缺點。 9.活出自己,清楚自己的理想。 10.時常自己察覺自我的感受。 11.不斷學習感恩,並肯定自我,超越本能。  神學上的反省和收穫 以往在神學院的造就中,常常體會到上帝的恩典與愛伴隨在旁,卻很少從神學的角度去探究人與上帝、與靈性之間的相關性為何?因此在這幾年的牧會服事過程中,透過實際參與教會及社區事工,了解到人與上帝和靈性之間的奧妙與真理。何謂靈性?每個人對靈性的定義皆有所不同而籠統。但是經由個人經驗省思,嘗試將靈性分為以下幾點: 1.與人有關的事,包括:人的內在、氣質、性格。 2.提供生命的意義,追尋生命的意義。 3.能重拾生命、希望與目標。 也就是說,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並不等於他(她)沒有靈性。因此,身為傳道者應清楚的知道人的存在價值與意義為何?靈性又是什麼?詩篇8篇4~9節指出:「人算什麼,?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竟眷顧他??叫他比天使(或作:神)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派他管理?手所造的,使萬物,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獸、空中的鳥、海裡的魚,凡經行海的,都服在他的腳下。耶和華我們的主啊,?的名在全地何其美!」就是指每個人都有神的形像,人是受託管理大地的。 但是卻因為人犯了罪,與上帝隔離,所以人必須要與神和好、與他人和好,求他人的寬恕與寬恕他人,並且學習愛與被愛。對人之心靈的照顧,就是幫助他(她)在苦難中與神、與人、與自己、與大自然和好。心靈也因而從人的內在培養出信、望、愛的性格,從其中尋求在身、心、靈、社會上屬於自己的存有的價值與意義,並對生命的存在著永遠的盼望與目標。所以人要透過靈修、禱告與讀經來思想主的話語,並在其中體會到主恩的旨意。  牧會關顧觀點的影響與改變 在牧會服事過程中,透過實際參與教會內與社區事工,在牧會關顧之觀點上所帶給我個人的影響與改變,將分述如下: 1.個人省思 在為他人(會友或社區居民)進行關顧時,是否自我察覺到情緒與想法仍受到過去「經驗」影響著,而在關顧的過程中是否將問題與需求專注於求助者身上。還是為了滿足或彌補自己的問題與需求呢?自己是否會因投射,而造成過度投入在求助者的情境中。 2.對個人的提醒 身為傳道者常容易活在別人的需求與期待下,而忘了自己的需求與期待。因此,自我鼓勵與提醒自己安排「休息」是必要的。主耶穌在世間傳道過程中,也時常離開吵雜的人群,獨自地到安靜的地方禱告,祈求慈愛的天父加添能力。因此,連「人子耶穌」都需要休息,重新得力,更不用說是軟弱的傳道者,更需要好好的休息,讓上主的恩膏再次醫治受傷的心靈。 3.對個人關顧技巧 盧雲言:「牧養協談並不是純熟地利用交談技巧,操控他人進天國,而是人與人的深切接觸。牧者願意把自己的信心與懷疑、盼望和失望、光明與陰暗面說出來,好讓他們參考。就此而論,講道不純是傳授傳統,反而是小心敏銳地說出信仰群體的當下情況,好叫聆聽者能夠說:『你說的正是我所猜想的,你表達的正是我隱約感到的,你坦白提出來的正是我藏在腦海的。對了,對得很,你說的正是我們,你明瞭我們的處境。』」這段話提醒了我,協談技巧是其次,真誠、同理態度是合宜。長篇教條是壓力,觸動生命之道是良藥。 4.對求助者的態度 傳道者應能夠以真誠認同及真心接納求助者,在其身、心靈上的差異性,及其特殊的家庭背景與不同次文化生活模式。而人與人間的互動,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關鍵點,因為每人的特性,各有其不同的特質,每個人均是獨特的,也沒有任何一個人會是相同的。 因此,如何學習去尊重及接納每個人的個體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攸關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性。相同的,當傳道者在助人工作的過程中,也要特別去注意及避免那不平等的對待模式來協助受助對象;唯有雙方維持平等姿態,人與人之間才有信賴及互助的關係存在。 在理解服務對象的文化、家庭背景的同時,最重要的就是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因為無論是治療或輔導、諮商工作中,它是相當受到重視的。因為,它可能牽扯到求助者對傳道者的信任及接受度,更深深的影響教會所提供治療或服務的效能。  人際關係的學習 在這幾年的牧會服事過程中,除了在人格上、專業上、神學上有所增長以外,在人際關係仍要繼續學習與成長。自我反省需應繼續學習的部分如下: 1.學習自我察覺內心的感受與情緒。 2.懂得如何表達自我內心的感受。 透過自我澄清與勇於向他人表達澄清,使自己了解與他人了解後,得到解釋使得感受舒緩。 3.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當自我察覺到內心感受是正向時,提醒自我評估此時此刻是否能將正向表達出來。若是負向感受時,將以安靜反省與自我解嘲後,待情緒舒緩再行澄清。 4.加強溝通及表達的能力。 當與他人溝通時,先感受他人與察覺自我對事件的感受,經過同理獲得接納後,再以適當合宜的言語回應並表達自己對事件的作法與想法。&nbsp 5.秉持使命委身的心互相尊重。 教會每位同工各有不同的專業及才能,在服事過程中,難免有意見不合的時候,但只要同工秉持使命與委身的心,存有愛以及謙卑、互相尊重的心,就能彼此調整與接納意見,共同為上主服事。

科學與神學的接觸點

◎林昌華(長老教會牧師) &nbsp    人類知識追求的兩大議題 從古到今有兩個問題縈繞在人類的腦海,而想盡辦法尋找解答,第一個是「宇宙的起源問題」,另外一個是「生命產生的機轉」。從基督教信仰來看,這兩個問題的解答實在簡單,不管宇宙的產生或生命出現的答案,就是上帝;但是對科學家而言,只有透過實驗加上不斷的驗證,才能產生「牢靠」的知識。而「教義」是信仰的陳述,難以透過實驗的方法重構,也無法進行驗證,因此不能作為建構人類知識的基礎。科學和神學間,看起來似乎有一個難以穿越的鴻溝。 其實這也無可厚非,因為基本上神學和科學是提出不同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路徑也不一樣,但這並不表示神學和科學間就完全沒有碰撞的機會和可能性。首先是關於生命產生機轉的問題,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說,不同的氨基酸組合成為蛋白質,然後蛋白質組合成為細胞和器官,而不同的器官組合就成為各種生物或者人。問題在於從氨基酸到蛋白質,然後再到細胞組織或器官的組合過程中,形成生命的機轉到底是什麼?換句話說,人類是否可能透過組合氨基酸或蛋白質的方法產生出生命?至於宇宙的起源問題,2011年12月,「粒子物理學」(particle physics)有一個重要的進展,可能發現了宇宙形成時,一個重要的基本物質「Higgs boson」,中文翻譯為「希格斯玻色子」。    「創造」與「大爆炸理論」 神學以拉丁字「ex nihilo」來描述上帝創造的過程。這個字的意思是:「上帝從『無有』創造出世界來。」這裡有兩個主要概念,首先,在創造宇宙以前是絕對的「空無」;這裡所說的「空無」有別於柏拉圖哲學概念「無」的概念(柏拉圖稱為nihil,本身也是一種「存在」),或佛教思想的「無」(Nirvana,不生不滅)。其次,既然宇宙是被創造出來的,所以有其開始,自然也會有其結束。根據理查‧穆樂(Richard A. Muller)編的《拉丁與希臘文神學辭典》對「ex nihilo」的解釋如下:「從無中而出,指出上帝的創造非從『已經存在的物質』,而是從『無物』創造。」他進一步解釋,基督教的創造神學思想是「二階段」的創造,亦即:先創造「構成物體的物質基礎」,然後「藉由命令使得物質成為物體」。二階段的創造區分了「物質基礎」和「形塑」的過程,這是基督教神學和科學研究的觸碰點。 科學理論中,宇宙生成問題的出現,和天文學的光譜儀(spectrometer)所發現的「紅移現象」有很大的關係。與「紅移」相對的現象稱為「藍移」,紅移是指光波拉長,而藍移則是光波縮短,此描述同時適用於光波和聲波。以聲音為例:如果一部火車駛向觀察者時,發出的喇叭聲響尖銳急迫,稱為「藍移」;通過且遠離觀察者時,音調會變低拉長,稱為「紅移」;而「紅移」和「藍移」的現象,合稱「都卜勒效應」。20世紀的美國天文學家愛得恩‧哈伯(Edwin Hubble)以光譜儀觀察天空的星體,發現大部分的星體都有「紅移」的現象,這個現象代表大部分的星體都在向外膨脹擴張中。 反過來說,如果將時間倒轉,那麼這些膨脹的星體最終會回到膨脹前的「原點」;這個「原點」,根據首度提出「大爆炸」理論的比利時神父喬治‧樂瑪特的看法,認為原本只有一個原子大小。而「大爆炸」造成空間的膨脹,產生具質量的物體,而形成目前的宇宙以及當中的各個星體。但是「大爆炸」必須要回答兩個問題:「讓能量轉變產生質量的機轉是什麼?」以及「為何大爆炸不是造成粒子的灰飛煙滅,而是形成運作的秩序?」    「希格斯玻色子」與「上帝粒子」&nbsp 在137億年前,經由一次「大爆炸」創造出現存的宇宙,是目前科學家接受的看法。而在「大爆炸」之前的狀態是極小(有的說有一枚硬幣大小)但擁有絕大能量(由於當時物質和反物質結合,所以是一種純粹的能量),在極度高溫的情況下發生爆炸。在爆炸的過程中「物質」和「反物質」分離;就「物質」的層面來看,從「大爆炸」產生出「夸克」(quark),而數個夸克粒子由「強子」(hadron)的力場結合成為帶正電的「質子」(proton)和不帶電的「中子」(neutron),這兩者結合成為「原子核」(nucleus),擁有原子99.94%以上的「質量」(mass)。 帶負電的「電子」在原子核外由「電磁場」吸住而不斷游移,而「電子」和「原子核」結合成「原子」。也就是說,宇宙一切物質是由4層結構組合而成,由外而內為1.原子;2.原子核、電子;3.質子、中子;以及4.夸克。2011年底,科學家透過功能強大的「強子對撞機」(hadrons collider),撞開結合「夸克」的「強子」力場,以回答讓「純粹能量」的粒子產生「質量」的「希格斯玻色子」此假設性物質是否存在的問題。 根據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假設,有一個「力場」稱為「Higgs field」中文譯為「希格斯力場」的存在,它遍存於「大爆炸」之後的「真空」中,而經過這個「力場」的粒子,就從純粹能量轉化而帶有「質量」的物體。科學家以濃稠的「糖蜜」(molasses)來形容能量轉化成質量的過程:純粹能量的「粒子」經過「希格斯力場」時就會沾染上「質量」(像是製造糖葫蘆時,以李子沾上糖漿一般),而這個「希格斯力場」的承載者就稱為「希格斯玻色子」。 反過來說,假如去掉「希格斯玻色子」的話,「標準模型」無法解釋「夸克粒子」從原本純粹的「能量」產生「質量」的奧祕。由於這個過程類似聖經創世記裡,上帝透過「說話或命令」的「能量」,創造出世界具「質量」的物體來;因「大爆炸」過程就是「能量」轉化為「質量」的過程,因此媒體和部分科學家稱呼「希格斯玻色子」為「上帝粒子」(God particle)。 儘管也有部分科學家反對「上帝粒子」的稱呼,但這個名稱仍被科學家和媒體普遍使用,幾乎到可互換的地步。 為了增強實驗的可靠性,歐洲粒子物理學實驗室(CERN)將參與實驗的科學家分成兩組(ATLAS)和(CMS),以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驗,並在2011年12月中旬發表實驗的研究成果,初步肯定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自然》(Nature)雜誌隨即在12月16日由密西根州立大學物理學理論研究中心的榮譽教授高登‧坎尼(Gordon Cane)發表一篇評論,他在文章中說:「物理學界咸認為希格斯玻色子,這個讓其他粒子產生質量的物體,是確認粒子物理學中標準模型最終的要素。這個神奇的理論描述了粒子(夸克和輕粒子)以強或弱和電磁場的互動(還要加上引力理論)產生出我們的世界。夸克結合產生質子和中子;質子和中子產生原子核;原子核和電子結合產生原子,然後分子(molecule)、巧克力、人類、行星以及恆星等,以此類推。」 當然,初步研究成果報告之後,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分析實驗產生的大量數據,根據媒體的推測,大概需要1年的時間才能夠有比較完整的報告和理論出現。不過,從上述的研究至少可以確定兩項,現存的宇宙,不管是通過「大爆炸」或「上帝的命令」,都是「被創造出來」的,而非永久的存在。在這樣的脈絡之下,並不存在「創造論」或「進化論」的爭議,而科學和神學的觀點是一致的。再者,儘管宇宙巨大到難以估算,但這只是表象而已;事實上,組成宇宙的物質結構只有4層,而且次序井然,絕對不是偶然的產物,而最基本的粒子「夸克」就像是基督教神學「二階段創造」的「第一階段」,亦即「構成物體的物質基礎」。    戴上不同面具的上帝 對基督教而言,「強子對撞機」實驗的重要性不在於部分科學家和媒體用「上帝粒子」稱呼「希格斯玻色子」,而是在於宇宙創造過程中,能量轉化成為質量的過程。因此「從無到有的創造」與「上帝粒子」之間,開啟了「神學」和「科學」對話的可能性,儘管這兩者之間的差異仍然巨大。但是筆者認為,這並非二擇一的選擇,毋寧用神話學者約瑟‧坎伯(Joseph Campbell)的概念來表達:「粒子物理學和神學所看到的是『戴上不同面具的上帝』(God in different masks)。 」 &nbsp &nbsp

【舉目向山】醒來吧!台灣人

士師記16章15~30節 馬太福音26章40~41節 ◎李玉霞(彰化中會王功教會牧師) 春天,萬物甦醒、百花齊放,大地欣欣向榮。人總有睡醒時,但台灣的執政者過去夢想擁抱「錦繡河山」,訓練台灣人「反攻大陸、殺朱拔毛、拯救同胞」,今夢想「兩岸統一」,致使人民昏睡向下沉淪,國家認同錯亂,昏睡沉迷。 來自上主的力量 士師記16章描述參孫睡在一位用計迷他的女子腿上,並告知她自己能力拔山河的祕密。他說:「我的頭髮從來沒有剃過,因為我一出生就獻給上帝作離俗人。如果我的頭髮剃了,我就會失去力氣,跟平常人一樣軟弱。」(士師記16章17節)當敵軍非利士人攻上,參孫醒來,心裡想:「我要像從前一樣掙扎一下子就能脫身。」但他渾然不知自己被出賣,上主已離棄了他。被囚禁後,參孫向主禱告說:「上帝啊,懇求?再一次賜給我力量,給我一次機會報非利士人挖我雙眼的仇。」參孫抱住支撐著廟宇那正中的兩根柱子,喊著:「讓我跟非利士人同歸於盡吧!」於是他用盡所有的力氣向前推,廟宇倒塌了,壓在5個首領和所有人身上。參孫死時所殺的人比活著的時候所殺的還要多。 參孫一出生就獻給上帝而擁有無比的力量,但因犯罪,上主離棄了他而一無所有。我們的服事與力量也一樣來自上主,因「上主的法律完備,使人的生命更新;上主的命令可靠,使愚蠢人得智慧。」(詩篇19篇7節) 認同台灣的價值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即將迎接宣教150週年,我們特別感念長年來台的宣教師,他們認同台灣,奉獻一生並融入庶民生活,熱愛台灣文化,對台灣社會的影響非常深遠。反觀有人不願面對自己的歷史,因此部分台灣退休將官任彼岸高幹,或坐享台灣俸祿為彼國謀事。近來傳出「兩岸換諜」,如此兩岸國共一家親還有國防機密嗎?國軍、台灣人認同何處?防己不防敵的台灣,可說是岌岌可危。「假和平」造成軍中的國家認同危機,真令人痛心疾首。根據調查顯示,已回歸中國的香港中僅有16%港人認同中國人身分,他們越來越希望脫離中共統治下的中國人身分,台灣人卻反其道而行。 《紐約時報》作家佛里曼(Thomas Friedman)說,自己除了愛美國,最愛台灣。因他看見台灣人的天賦、熱情與智能,以及台灣人發展出一套砥礪自我的習慣和文化,而造就了如今世界上最珍貴且日新又新的資源。然而台灣人卻看不見自己也不知認同台灣,實在很悲哀。台灣依然睡在中國的大腿上,情境好比參孫,我們豈能不警醒。耶穌曾向門徒說:「你們不能跟我一起警醒一個鐘頭嗎?要警醒禱告,免得陷入誘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是軟弱的。」(馬太福音26章40~41節)上主的話是亮光能引導人走義路,人若不能警醒亦陷入誘惑,無法禱告就易軟弱。 求主為國家伸冤 台灣的教育老建構在一個中國的大夢上,曾有小學生問:「老師,台灣是國家嗎?」國小生五年級的課程認識台灣由史前時代開始介紹,台灣的統治者隨著荷蘭、明鄭、清朝、日本、國民黨統治迄今等,台灣給孩子們的印象好似是一塊眾人「來來去去」的土地。當NBA的林書豪成為媒體紅人,被問到自己是哪一國人時,林父即透過《紐約時報》告訴全球:「全家都是台灣人。」而高爾夫球后曾雅妮也處處用心行銷台灣。年輕運動家在其榮耀上能高舉台灣、認同國家實在是震撼性的教育。失去國家認同猶如失去靈魂,又如何立足台灣、放眼世界?台灣還有未來嗎? 真正認同台灣者無論何往心依然存有台灣,反之住在台灣者未必認同台灣,即使當政,未必為人民、國家委身。多少人為台灣捐軀?多少人為台灣發光?又有多少人還沉睡著?參孫中計睡在不該睡的地方,當他醒後付出慘痛代價,甚至賠上生命。在民主、國家認同的過程中,不少台灣人沉睡如參孫,真是可悲。再沉睡就要像參孫被出賣,醒來已力不從心。仇敵近啦,醒來吧!台灣人。讓我們學習詩人祈禱說:「上帝啊,求?醒來為我辯護;主啊,求?起來為我伸冤。」(詩篇35篇23節) 舉目向山祈禱會 【昂首向天齊頌讚】 序樂:新《聖詩》261首〈大家來,來謳咾主上帝〉 祈禱:上主啊,?的榮美吸引我們仰望?、敬拜?、歌頌?。?無比的慈愛安慰人心、溫暖我們孤單的靈,?的聖靈總是引領我們走當走的道路,?的聖手常常扶持我們不至於跌倒。此刻我們再次以感恩的心讚美?的慈愛與恩典!奉耶穌聖名,阿們! 啟應文:新《聖詩》11篇 回應詩:新《聖詩》297首〈齊聲吟,阿們〉 【昂首向天喜領受】 聖經:士師記16章15~30節,馬太福音26章40~41節 回應詩:新《聖詩》195首〈我的心是土地〉 信息:醒來吧!台灣人 聖詩:新《聖詩》551首〈好膽,好膽認基督〉 祈禱:主啊,?的靈是常甦醒不打盹,我們要緊緊地跟隨著?。誠如春風吹醒大地,此刻我們的靈也該醒來了,豈能再昏睡沉淪,求?賜受教的心與甦醒的靈,好使我們快跑跟隨?。求?賜敏銳的耳朵讓我們能聆聽?的聲音,賜明亮的眼睛讓我們能看?的作為。當春天百花齊放,蟲鳴鳥叫齊歡唱之際,求?甦醒我們的靈,讓我們的靈活潑地歌頌?,也讓我們的信心因著?得以堅定不移。奉靠主聖名,阿們! 【昂首向天願祈禱】 聖詩:新《聖詩》343首〈上主啊!求引領我們〉 代禱: 1.傳福音的熱忱。主?因著愛犧牲自己而且是完全的給予。我們是何等人,竟然白白得著福音的好處,因此在一領一的功課上,我們需要點燃熱忱的火,為主發光。求主賜我們信心與壯碩的膀臂,能勇敢捧起救恩的杯並有能力傳福音,更希望能得人如得魚。主啊,願?救贖的恩典與大能藉著我們彰顯出來。僕人在此謙卑地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2.疼惜土地的宏觀。上主所賜土地讓萬物生生不息,但人為求一時的經濟效益肆無忌憚開發,讓生態環境陷入萬劫不復的絕境。求主赦免人的短視近利與破壞土地及自然和諧之愚昧。求?教導我們疼惜土地,讓土地繼續以最自然的方式世世代代孕育生命。求主賜我們敏銳的心及智慧的靈,我們以行動來疼惜土地,好讓美麗的寶島永續綻放其芬芳,也讓斯土斯民多元發展並安身立命。 3.守護母親台灣。台灣孕育生靈萬物皆由上主所賜。真正的領導者會守護母親台灣與勤政愛民,但我們陷於恐懼之中,百姓土地因都更或建設被強徵流失,主政者為迎合中國,主權卻不保,為迎合美國開放瘦肉精,令百姓健康堪憂。求主賜智慧的靈讓主政者有勇氣守護母親台灣也守護人民。願眾教會成為時代的燈塔,救主真光引導我們走向光明免於恐懼。 4.台灣的媒體。感謝上主讓台灣有自由的空間,藉由媒體獲得許多可貴的訊息。但求主赦免媒體的壟斷、負面、挑釁、迎合,我們需要呼吸清潔的空氣、吃健康的食品,盼望媒體所供應的能滋潤並豐富人心。願教會的大眾傳播能傳達更豐富而正面的訊息。 回應詩:新《聖詩》336首〈主,懇求?聽?子民哀求〉 (代禱完唱或每一項祈禱後吟唱此詩) 【昂首向天樂差遣】 祝福詩:新《聖詩》399首〈願上主大仁愛〉 彼此祝福 聖詩:新《聖詩》178首第3節〈求主用?聖神來充滿我心〉

不完全的母愛

不完全的母愛 作者:張惠慧 雖然車上開著冷氣,仍然抵不過外面夏日陽光曬在車上的熱氣。我坐在駕駛座上,雙手扶著方向盤,內心的火氣隨著自己的體溫和坐在後面的兩個小蘿蔔頭爭吵的聲音一起逐漸上升…..到終於無法忍受的地步。看見剛好遇到紅燈,右腳踩住煞車板,猛然轉頭對著後座的兩個正在專心彼此爭戰的小蘿蔔頭大吼:「不要再吵了!你們再吵下去就會把我氣死!如果我死了,你們就沒有媽媽只有爸爸。爸爸上班的時候就必須把你們送去褓母那裡,因為家裡沒有其他人可以照顧你們!」喊完之後,車內果然一片的寧靜。轉身向前,看見綠燈,踩下油門,車子繼續往前開。此時發洩之後的我馬上後悔自己竟然會在怒氣當中?出這麼重的話,內心充滿 一股強烈的罪惡感,急忙禱告祈求上帝的憐憫,也想著要如何去補救後面那兩個受傷的小心靈,免得造成他們永久的傷痕等等。正在集思之中,突然聽見兩歲的小女兒開口?話:「媽媽,褓母那裡有沒有玩具?」 「母親像月亮一樣,照亮我家門窗,聖潔又多慈祥,發出愛的光芒…..」是我小時候在母親節常唱的歌。如今身為母親,覺得自己與這首歌的畫面真是差得十萬八千里,常常在錯誤與後悔當中過日子。看著兒女一天天長大,心想,不知有多少創傷是我造成的? 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提醒我是一個不完全的罪人,所以我所能付出的也是不完全的愛,唯有上帝藉著祂獨生愛子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所付出的才是完全而無暇疵的愛。透過這個 真理,我明白,唯有帶領兒女認識這位完全的救主才能真正滿足他們一生的需求。 十七歲的兒子決定在今年的復活節受洗。聽他在台上勇敢的訴?他個人的信仰歷程,我高興得忍不住淚流滿面,內心充滿感恩 之情。感謝上帝的揀選帶領,感謝主內弟兄姊妹的扶持,感謝兒子的主日學老師的忠心奉獻…..,感謝上帝以祂完全的愛彌補了我不完全的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