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靈修

生活靈修

快樂營19年,上帝真奇妙

&nbsp&nbsp &nbsp   成果超乎預期 東安福音基督教會第1屆快樂營始於開拓教會時開幕禮拜前的熱身運動。牧師召集了一群國中生和成人來訓練,在沒有經費的情況下,我們酌收50元的報名費。還記得我挨家挨戶邀請學生報名時,遭家長吐槽,說之前已經有3間教會辦不成功了,我們也招不到學生。經此打擊,我請牧師不要租活動中心,在自己的教會舉辦,來幾個、算幾個,但是牧師堅持他的感動。 由於牧師要求比較嚴格,而且要求一年比一年進步,快樂營的同工得先經過3個月訓練。這也是快樂營每年都能得到熱烈迴響的原因吧!因為我們經過嚴謹的訓練,才有美麗的成果。 眼看著時間快到了,教材準備好了,師資也訓練好了,但學生還招不到50個,連付活動中心的租金都不夠,怎麼辦?只好一切交託上帝。 快樂營前一個禮拜,氣象局預告颱風要來,算一算,就在快樂營當天!當下覺得上帝簡直和我們開玩笑,但牧師堅持如期舉行,他老神在在,要我們堅定地走下去。 就這樣,營隊開跑當天所有老師很早就來準備,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外頭卻開始颳大風、下大雨,牧師帶領我們禱告說:「上帝啊!感謝?!大風大雨很涼爽,不必再付冷氣的費用,我們知道今天?要行奇妙的大事,一切交託給?!」禱告完各就各位,就等小朋友光臨。 奇妙的事發生了!陸陸續續有家長帶小朋友穿著雨衣走進來,有的小朋友甚至全身都濕了,看到他們風雨無阻來參加快樂營,讓我們好感動。當時我心想這些應該都是附近人家吧,若有10個小朋友來,就要哈利路亞感謝上帝了!又過了一會兒,轎車一輛輛地開進活動中心,而且居然都是沒有事先報名的。我內心非常激動,不斷地感謝上帝:「上帝啊!?的恩典何其偉大!?真的為我們行了奇妙的大事,感謝主!感謝主!」 最後核點人數,居然共有132位小朋友來參加!這不是上帝奇妙的作為嗎?實在想不出什麼合理的解釋!是上帝親手動工,成就了這件事。看到人數超乎預期的學生,老師們莫不笑容滿面,感到上帝真的和我們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這次經驗也給我們上了一堂信心的課,對於剛要在此開拓教會的我們,正是最需要的。 最後,5天的快樂營圓滿結束,獲得許多家長的讚賞,還有好些家長希望我們時間能多幾天。感謝主!祂賞賜給我們滿溢的恩典,把一切的榮耀歸給祂,果真如哥林多前書2章9節說的:「上帝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林淑卿&nbsp &nbsp   上帝預備事工 而後,我們便開始每年舉辦快樂營。記得有一屆,因報名時間較長,居然有300多個小朋友報名參加,相對地,我們也需要很多老師,怎麼辨?雖然說上帝是「耶和華以勒」的神,上帝的工作,上帝必預備,嘴裡這麼說,心裡難免還是有些擔心,最後,仍然藉著禱告向上帝求救。 奇妙事再次發生了!那時,台中恩慈堂計畫到台南做短宣工作,正在找尋住宿地方時,他們有一位同工和我們牧師先前在一次以色列旅遊中認識,後來便透過那位同工找到我們。 我們牧養的這間教會,平時沒人住,正好可以借給他們住,牧師也順便提起能否有同工幫助我們服事營會?兩邊一拍即合,他們很高興可以幫忙。上帝的預備,總是來得剛剛好,不慢也不快,讓我們得享意外平安。 這件事讓我們又學到一門功課,以後每次營隊都限定名額,名額一到就停止報名。教會的營會後來已經不只是附近的學童來參加,最近5年來,在原台南市7個行政區域中,每年都可以看到至少來自5個行政區的小朋友,相信是因為很多家長有好東西就和好朋友分享。 今年,快樂營邁入第19屆了,原本預計只收150個小朋友,最後竟然有187個人參加,因為報名雖然結束,很多家長為了讓小朋友參加,會在營會開始當天帶小朋友來現場報名,看到他們想參加的熱誠,我們只好照單全收。 付出不是徒勞 感謝主!幾年來的辛勞,證實我們的勞苦不是徒然的。如哥林多前書15章58節所說:「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 曾有其他教會牧師問我們:「你們這樣做,有多少小朋友進到主日學?」坦白說,後來真正進到教會的並不多,但是我們深信,上完我們生動活潑的課程,上帝的話已經在孩子心田裡了,我們負責撒種,上帝讓它長大,深信將來必然發芽結實。 在第1屆快樂營裡,有一個小女孩,而今已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她長大後健康亮起紅燈,住進醫院接受治療,福音團契同工關心她,向她傳福音,她告訴他們小時候曾經參加東安教會的快樂營,後來同工便將她轉介到我們教會。我們去探訪她,才知道她是參加第1屆快樂營的小朋友,真感謝神的恩典!她談到那次快樂營,記憶猶新地說:「哇!好恐怖!好大的風,好大的雨!好刺激又很緊張,但是玩得好高興。」 基督徒服事的過程中,有時候很努力去做,但就是沒有看到果子結出來,不免會灰心氣餒,但這是不對的,我們必須相信我們在神的國度付出的,一點也不會是徒勞的,仍然要繼續熱心事奉。以前宣教師到中國傳福音,可能被逼迫陷害到老,也沒看到一點福音的果效,但如今,因為有他們的付出,中國有很多的教會和神學院,福音的工作進展非常快,基督徒人數已經好幾千萬人了。 耶和華以勒,上帝一直為我們預備所需要的一切,給我們夠用的恩典。每年的快樂營一結束,牧師都帶服事的老師去聚餐,今年更帶大家一起去小珫球玩,感謝主保守一切平安順利。19年一路走來,印證了經上所說:「人若有願作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哥林多後書8章12節)。 &nbsp(作者為東安福音基督教會師母)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失戀前請準備

◎Zoe 某次姊妹提醒我邀請一位剛來教會聚會的青年加入團契,當我與弟兄分享時,我提到一些近日思考的問題,他翻開聖經要我讀約翰福音14章26節:「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祂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和其他相關經文。弟兄還說:「妳很棒!」「無論遇到什麼艱難,聖靈都會執行保惠師的工作,讓妳有出人意外的平安&hellip&hellip」 乍聽時,我內心有許多不解,甚至覺得有一點好笑。我心想自己在職場多年,經過多少大風大浪,那些話應該是我對他說的才對吧!而且我每日讀經禱告、緊緊抓住神,時常求上帝賜我凡事亨通,祂不會讓我遭遇挫折啦!弟兄的話我沒時間多想,又去忙其他服事。 「情」天霹靂 然而,就在那一個禮拜,認識2年、對我百般呵護的男朋友,陸續把他借我或放在我這兒的書和東西取回去,也把我的一些東西還給我。 那日上午,我們還在電話中甜言蜜語,約好晚上見面,下午卻突然接到他要求分手的email,然後我在fb看不到他的網頁,打電話給他也不接! 想起過去講不完的電話、fb的熱線,沒事黏在一起泡咖啡廳、看電影、逛展覽&hellip&hellip他曾說想換收入多一點的工作,因為要照顧我,還要買訂情寶石禮物給我,讓我非常感動。半輩子沒有人對我說過「我要照顧妳」這樣的話,情話言猶在耳,一天之內我便從親密愛人變成「路人甲」,從沸點直落成冰點! 我開始食不下嚥、失眠&hellip&hellip甚至動了輕生的念頭,最後只能哭泣禱告,這時我想到那位弟兄對我說的話:「妳很棒!」「無論遇到什麼艱難,聖靈都會執行保惠師的工作,讓妳有出人意外的平安&hellip&hellip」 我開始看到自己的錯,錯在不夠理性,雖然我和他各方面都很登對,卻是年齡差距許多的姊弟戀,一開始也曾經逃避他的追求,而後卻任憑自己陷入愛情的漩渦。 人真的不能驕傲,我雖曾經歷許多艱辛,以為自己很堅強,失戀的痛卻如此難當,甚至希望自己不存在,幸而聖靈預先透過弟兄,讓他提醒我的經文成為我的力量。 走出情傷 因為聖靈的同在,雖然我經歷痛苦的流淚谷,但是仍能自勉靠主喜樂,於是那日我在fb上留言:「今天是平安喜樂的一天,上帝預先知道我將會經歷什麼,祂體貼到先替我打預防針,並展示給我看祂為我安排的一切何其美好。凡事都有跡可尋,只是我們能否有智慧洞燭機先,這洞燭機先的功夫,我才學一半,哈哈哈&hellip&hellip我只有半洞燭機先,so&hellip&hellip半笑,朋友,常常喜樂哦!」 細細回想,前一天,他跟我討論克拉拉和布拉姆斯的姊弟戀時問我:「年齡差距太多的姊弟戀如何可能?」其實已在提醒我思考我和他的差距。 失戀痛不痛?痛!這樣的痛不欲生,我經歷了、走過了,因為耶穌基督。在我痛得無法勝過時,我宣告他在我心裡已逝亡,稍稍勝過那痛,再加上收聽福音歌曲,讓我心靈得以放鬆、甦醒。 換個角度想,當他是我男友時,確實也曾帶給我靜謐、安詳的陪伴,我從他身上,也看到我可以學習改進之處,讓我的生命境界更加寬廣。這一場戀情原本就非我該擁有的,是上帝的慈愛恩許我,才「賺」到的,他比我年輕許多,雖然如今驀然驚醒,我不應該自私地只想享受跟他在一起的快樂,而不為他著想,我祝福他重新尋找到真愛!

除魅或復魅

◎王崇堯(台南神學院院長) 社會學的基本假設是人類一切活動皆受到群體影響,而其行為也由群體所塑造,這就是所謂「社會化過程」。「社會化過程」的主要論點在於生活群體中的人們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宗教社會學的基本假設如出一轍,認為「宗教是一種社會現象」,並與構成社會的其他群體或個人有相互作用及相互影響的聯繫。 社會學的另一觀點是「任何人都以某種行為形式,在某種程度,解決某種自身問題。」人們的勞動行為,某種程度是解決生活所需問題;人們的婚姻形式,某種意義是提供安心的性衝動需求;而人們的信仰崇拜,某種程度也是一種對現今生活焦慮及未來無可預料之安頓。因此,宗教可引申理解為群體藉由自身所體認的神聖事物,經由建立一套信仰體系與實踐活動來解除群體自身問題。以法國社會學家?爾幹(E. Durkheim)的話來說,人們崇拜的對象其實就是社群自身。 世界的解除魔咒 有一說法是文明愈進展,世界愈理性化、世俗化時,宗教過往的神祕面紗就愈被揭露還原真相,而附著於宗教上的「魔性作為」終將被解構除魅。1919年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於慕尼黑的一場演說,就大膽預測以理性化為特徵的時代已經來臨,在這樣的時代,人擁有只要想知道,都能夠知道的知識能力。原則上,再也沒有什麼神祕莫測的力量引發作用,人們已經可以透過理性算計去支配一切事物。韋伯稱此現象為「世界之除魅」。 「除魅」意謂著人們透過理性化過程,徹底排除了原本相信之神祕不可算計力量。韋伯認為除魅已讓世界完全「脫離魔咒」(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並以科學化及專業化取代了舊時的宗教功能。也就是說,現代世界是一個沒有先知(先知的消失)、不知有神(神的隱退)的世界,人們應以學術為志業來投入各種不同的價值競爭。 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彼得.柏格(Peter Berger)在《神聖的帷幕》(The Sacred Canopy)書中,也以「除魅」觀念論述新教已從古老的3個神聖附屬物:奧祕、奧蹟及巫術中解放出來,先前教會傳統所建構的重大工程,如天使、聖徒、魔鬼、煉獄等等,在現今世俗社會也全部隱退。舊約聖經中的創世記,顯然看到超驗的上帝與個人根本的兩極化,以及世界介於兩者之間的徹底除魅。如哈佛大學神學院教授考克斯(Harvey Cox)在《世俗化城市》(The Secular City)所說,世俗化的精神源頭就是來自舊約聖經的3大故事:創世故事──自然魔性的除魅、出埃及故事──國王神權魔性的除魅,及十誡故事──人塑偶像魔性的除魅。 柏格認為,與古代近東文化相比,以色列祭司們已從開展的宗教倫理律法中,消除巫術的魔性與狂歡性,並以上帝的誡命為準則,來安排日常生活。基本上,這是宗教理性化的結果,也如考克斯在《世俗化城市》書中所說,世俗化是上帝的旨意,甚至還呼籲美國教會信徒,勇敢擁抱世俗化所帶來的一切,拋棄沒有實用價值的教條思想,參與人類公共事務,負起責任,進行社會變遷的神學工作。 宗教的復魅現象 有趣的是,世俗化的結果,宗教非但沒有愈來愈衰微;反而在20世紀後半,全球掀起一股宗教復興趨勢。魔幻小說《哈利波特》、《魔戒》風靡流行。魯益師(C. S. Lewis)的小說《納尼亞傳奇》系列,也開始拍成電影。19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也吸引眾多中產階級,藉由心靈活動與社會參與來消融資本主義生活的物化自覺及心靈醫治。另外,有關「吸血鬼」的影片也開始流行,吸引好奇年輕族群,不可思議的是,其周邊產品如6瓶要價美金20元的「神力能量魔藥」(Mana Energy Potions)飲料也熱賣。 此一現象,柏格在後來的著作《世界的非世俗化》(Desecularization of the World)中,稱為世界的「非世俗化」或宗教上的「復魅」(re-enchantment)運動。這些「復魅」現象也反應在現今基督教內部靈恩運動風潮,進而激發保守的福音主義教派或教會在全球增長,特別在第三世界的拉丁美洲、近撒哈拉沙漠的非洲及亞洲的韓國等等。 考克斯在1995年出版的《來自天上之火》(Fire from Heaven)一書中,同樣也修正了他先前在《世俗城市》書中對超自然隱退的看法。他認為基督教內部的靈恩風潮已帶來原始語言(指方言)的復甦(the recovery...

孤軍Kilo 48,在異域流離

文圖◎Fl&acircneur 我曾在泰國美索(Mae Sot)擔任2個月的暑期志工,因緣際會下拜訪了一個叫做「Kilo 48」的華人村落。還記得那是一個禮拜六早上,我和阿凱、阿志以及香港大學的6個志工,一行9人擠上了「雙條」(註1),朝著Kilo 48前進。 Kilo 48這個地名其實源於它的地理位置,是一個位於美索南方48公里的村落。因為當地華人居民居多,又有另一個中文名字叫「三民新村」,是由當初國共戰爭後撤至中泰緬交界地的異域孤軍所開墾出來的聚落。  掙扎求存的剿共悍將 經過1個多小時車程,雙條穿越村子門口的中式拱門,抵達了Kilo 48,三民新村。阿凱曾多次拜訪此地從事短期志工服務及訪友,他帶領我們首先拜訪李教官,也是李校長──前者是年輕時軍中的稱呼,後者是因為戰爭結束後他擔任華語學校校長。白髮蒼蒼的李校長看起來身體仍十分硬朗,親切招呼我們。阿凱熱切地閒話家常,問問一些舊識的近況,感嘆於這個他3年前造訪的村落的人事變化。在我們一群年輕人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之中,李校長道出了那段過去僅能從電影《異域》中得知片段的故事。 隨著國共戰爭情勢丕變,這支國軍最精銳部隊之一的26軍,一路從駐地東北節節退守,最後由雲南越過邊界,撤守泰緬交界之地,成為一支在別人國家中求生存的孤軍。後來國民政府在台灣安頓後,當地孤軍的眷屬有3次機會撤到台灣,但因名額有限,有些人被留了下來。最後一次撤台的機會是1975年台泰斷交前,可想而知當泰國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他們的處境會更艱困,但有人還是選擇留下。畢竟經過20幾年,這批孤軍已經在此開墾荒林、生兒育女,落了地,也生了根。 另外有些人則是中國赤化後不堪共產黨迫害而從雲南逃來的難民。和平安定的日子並未長久,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泰國建交後,他們「國軍」的身分無法見容,中國施予泰國政府極大的壓力。於是,泰國政府允諾給予孤軍泰國公民身分,前提是──繼續剿共,只不過這次效忠的是泰皇,穿的是泰國軍服,剿的是泰共。正當泰共勢力日益坐大之際,泰國樂於接收這批擁有豐富實戰抗共經驗的部隊,對中國則以孤軍為泰北少數民族為理由搪塞。就這樣,又是一場7年的征戰。 如今,三民新村是一個再平靜不過的泰國村落了,但那段歷史,仍迴盪在到處可聽見的華語和李教官、彭隊長等稱呼聲當中。  學華文的泰國小孩 揮別李校長,我們前往下一站三民小學。三民小學是村中的華文學校,全校共有4個年級,屬於體制外的教育,但也是這群孤軍後代延續中華文化根源的所在。學校週一到週五的上課時間是下午5點半到8點半,週六則是早上半天課。所以學生平常都是白天上泰語公立學校,晚上到三民小學接受華語教育。 我們到的時間剛好是週六中午,只見一群群放學的學生散布在小小的操場,女生玩跳繩,男生打彈珠,年紀太小的則在旁邊追逐嬉戲。這樣的場景是如此的熟悉,小時候就讀鄉下小學的回憶,不禁一幕幕伴著孩童臉上的笑容浮現。我們這群意外的訪客吸引了注意力,有些小朋友或害羞或主動地對我們微笑揮手,他們的輪廓更深了些、膚色黝黑了點,並不容易從外表辨別華人血統,但天真燦爛的微笑如同美索的泰國、緬甸、甲良(註2)小孩,總令人覺得心頭溫暖。 辦公室門楣上方方正正地寫著4個繁體字「三民小學」,透露了這間學校和台灣的密切關係。在國共漢賊不兩立的年代,台灣政府曾提供金錢和物資的援助,書櫃上塵封已久的國立編譯館《健康教育》及《生活與倫理》課本刻劃了那個時代背景。後來台灣的民間組織接續了政府僑務單位,成為資助的來源。校園裡另有一棟過去做為孤兒院的建築,如今孤兒院已不在,建築物被當地泰國駐軍充作營舍。  有家歸不得的遊子 學校的李老師、明老師和傅老師都是來自緬甸的華人,他們用腔調不同的華語,親切地接待我們這群來自台灣和香港的訪客。明老師看起來約莫50幾歲,非常健談,熱切地和我們討論緬甸的情況,耐心地回答我們一個接一個問題。他已經20幾年沒回家探望母親和妹妹了。「路途遙遠,沒有錢付旅費啊!」明老師用輕鬆的口吻,略帶無奈地說。是怎樣的政府,使人民必須冒著生命安全逃離自己心愛的故鄉和親人,在異國過著有家歸不得的日子? 傅老師則是個2、30歲的年輕人,無袖上衣露出一雙精壯的臂膀,有別於印象中的小學老師。一場午後大雨,給了我們更多時間與這群老師相處。後來才知道,三民小學的老師靠著教書的收入並不足以養家活口,白天的耕作才是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 雨後的陽光,照耀著放學後空蕩蕩的校園。看著四周青翠的丘陵,呼吸著清新甘甜的空氣,我想像著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朗誦著ㄅㄆㄇㄈ、寫著繁體方塊字的情景。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舉目向山】不要成為簡訊式的父母

◎張世昌(客家宣教中會山崎教會) 約翰福音4章1~26節 無奈的現代溝通 科技進步,人與人溝通的方式也逐漸改變。過去用書信往返的時代裡,收到信件是快樂的事,不但信的內容,連信中的筆跡,也代表著寫信者的情感,甚至更重要的是書信可以一直保存,許多人會保存當年的信件,因為這些代表著一段豐富的情感。電話的普遍的確讓彼此聯絡更加方便,雖然少了保存的回憶,但是畢竟聽到對方的聲音,可以直接感受到情緒反應,也可以體會對方的心情點滴。 科技越來越發展,手機開始可以上網,網路變成多數人主要的溝通工具,智慧型手機輕易可見,多次在火車上、在捷運上,總看見許多人一上車就拿出手機,有的低頭傳簡訊、有的玩遊戲,似乎這一代的人際溝通也變成了這樣的方式。 這樣的發展也同樣影響著許多家庭,有些家庭中父母和小孩的溝通,已經變成了網路、視訊的方式,因為父母需要上班、小孩下課也上安親班,一家人碰面時,往往是準備回家洗澡睡覺的時候,這樣的過程中,透過手機的簡訊、影像的傳遞,變成了許多父母的習慣。他們可能會傳個簡訊「我會晚點到家、自己先洗澡」、或是「下課後先自己回家、冰箱裡有東西吃」。若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有些孩子收到父母的簡訊或影像時,他們的反應是「又來了」、「每次只會這樣說」。孩子們需要的其實是父母多一點時間陪伴,多一點聲音噓寒問暖,而不是只有單方面的告知。 單方面的訊息溝通,其實是人際溝通當中最低的層次,不但達不到溝通的真正意義,也無法具有提醒對方、或交換意見的功能,更別說有什麼情感的交流。 許多的因素,這個時代幾乎每個家庭都要為生活打拚,原本可以充滿歡笑、情感的家庭,取而代之的是忙碌後的單向溝通。即使有些家庭不見得有科技產品,你也可以觀察到,這些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也像那些傳簡訊的父母一樣。他們總是直接說出要求,直接命令孩子去做些什麼,他們忘了所面對的孩子,也是一個生命個體。這樣的命令式表達其實對孩子而言,可能比收到簡訊還更加無奈。 耶穌和撒瑪利亞婦人的溝通 約翰福音4章1~26節,耶穌在撒瑪利亞的水井邊和撒瑪利亞婦人的談話,或許可以成為許多父母的參考。耶穌用請求給水來開始,從族群的互動、提水的工具討論到如何得到更豐富的活水,最後耶穌才指出這位婦人的問題,主耶穌不是一開始就直接說這位婦人有問題,也不是一開始就要這婦人悔改,主耶穌是陪伴她、和她討論,甚至一開始是降低身段,請求婦人給他水喝。你會發現,主耶穌用的方法是透過對話獲得對方的注意,讓對方感受到被肯定、被尊重,然後開始討論一些相關的議題,最後再引導這位婦人去面對她自己真正的問題。 當教會在推動家庭祭壇的同時,我認為家庭祭壇除了可以一家人一同親近上帝、敬拜上帝之外,家庭祭壇也應該帶出全家人心靈的互動,否則家庭祭壇只會變成另一種形式的視訊溝通,就算聚在一起,可是只有單方面的命令或要求,就算讀聖經、向上帝禱告,卻也沒有彼此真心的心靈交流,原本在家庭祭壇中的團契意義,就會失去功能,這只會讓家庭祭壇變成形式、讓家庭祭壇成為另一種無奈的時間。 營造家人的溝通 研究發現,這時代的父母的確比較難為,一方面是這一代父母的孩童時期,他們的父母就是這樣教導他們;另一方面是這個時代的壓力比起過去更加沉重;而這個時代的孩子,也不像過去可以承受更多壓力;因為這時代的教育,強調菁英,讓人只能專注在成就表現;同時,這時代的人因著這個時代的特質,都變得更加退縮。 可是研究也發現,這一代的孩子比起過去,身體更虛弱、情緒更容易起伏,憂鬱或躁鬱的病例也較多,甚至連基本的生活能力也不如當年。他們要面對的壓力,可能比父母更大,許多生長在都市的家庭,小孩子從小一開始,每天上課12~16小時,被安排上才藝班、安親班,運氣好的可以回家吃晚飯,比較可惜的,有的還得上課到晚上9點。教會附近有許多安親班,曾經看見幾個孩子,從小一開始就這樣生活,一直到小學畢業,國中之後當然也是繼續這樣的方式,和他們聊天時,他們總會說「沒辦法、家裡沒人、課業要顧」,問他們真的想補習嗎?他們回答:「好想玩一下、好想看一下電視、好想找人聊聊天。」 在這樣的時代中,你要成為怎樣的父母?你希望父母可以給你什麼呢?哥林多前書12章保羅提到恩賜的議題時,用了身體的比喻來討論,他說體面的、有能力的肢體,應該讓不體面、有欠缺的肢體得到照顧,因為我們是互相為肢體,是一個大的身體。同樣在家庭中,如果有生命共同體的意義,用保羅這樣的想法也相當合適,身為家庭的成員,父母總是比起孩子更有能力,父母也比較容易幫助孩子、比較容易改變自己去引導孩子。做父母的,當趁著孩子還小的時候,學習改變自己,學習用可以和孩子心靈交流的方式互動,可能不到幾年,他們就會被你引導成為一個成熟的人,而當你成為比較軟弱的一份子,而孩子也已經長大成熟,他變得比你更為體面、變得比較剛強時,他也會知道回過來幫助你。 簡訊是一種方便的資訊傳遞,網路分享也是一種容易的意見表達,但它們都失去了溝通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意義,它們沒有立即當下的互動,也沒有進一步的心靈交流。成為簡訊式的父母,是一件容易的事,反正只要傳一些資訊就可以了;但是成為簡訊式的父母,卻也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因為你所教導的兒女,也會用簡訊回答你。到最後,這樣的家庭不再需要任何關係,只要有網路、手機。這會是個令人憂愁的家庭。 舉目向山祈禱會 &nbsp 詩歌:新《聖詩》502首〈主將細子交代咱〉 (或詩歌〈愛使我們相聚在一起〉) 經文:約翰福音4章1~26節 (請參與的弟兄姊妹以性別區別進行啟應式的朗讀) 信息:不要成為簡訊式的父母 詩歌:新《聖詩》347首〈主耶穌,我欲倚靠?〉 (或詩歌〈我們成為一家人〉) 禱告:(分組為自己的鄰居或認識的家庭代禱,最後再一起啟應,誦讀禱告文作為該段落的結束禱告) 1.為台灣各家庭的親子關係禱告(4~6個人一組) 主啊,求?幫助台灣各個家庭,求?讓他們在親子的互動中可以發現彼此的需要,察覺他們是一家人,求主讓他們發現,他們都希望對方在乎、都希望彼此可以真誠互動,求?讓他們有機會可以經驗家庭的生命共同體。 2.為台灣各家庭父母的學習禱告(4~6個人一組) 主啊,求?幫助台灣各家庭的父母,他們過去沒有機會學習,如今還承擔許多壓力;但是,主啊,?是擔當我們軟弱的主,?是看顧我們身心靈的主,求?讓每位父母可以學習到上帝的教養方法,學習從上帝而來養育兒女的方式,讓他們的家庭、讓他們自己都可以經驗到上帝的愛。 3.為台灣的孩子面對的學習禱告(2~3個人一組) 主啊,我們也為著這一代的孩子禱告,他們活在一個看似平靜、卻充滿了壓力的時代,求?幫助他們可以感受到有人在乎他們,可以感覺到家庭的溫暖,可以享受到家庭對他們的意義,求?也幫助他們可以體貼父母的辛苦,讓他們的父母願意敞開心靈和他們互動。 4.為台灣基督徒家庭的親子溝通禱告(2~3個人一組) 主啊,我們特別為在台灣的基督徒家庭禱告,因為我們是?的見證人,我們是在這個台灣社會中,用上帝的愛經營家庭的人,求?讓我們真實地成為上帝的見證人,特別在家庭的關係中,讓那些在我們周遭的家庭,看見上帝在家庭中的影響,看見上帝對我們的幫助和引導,看見上帝給我們經營家庭關係的智慧,求主不斷地幫助我們,讓我們在家庭的見證上,為主在這個時代拯救更多需要幫助、需要關心、需要智慧的家庭。 詩歌:新《聖詩》389首〈謳咾上帝,至高、至尊〉 (或天韻歌班〈愛我們的家〉) 結束禱告:請主理者帶領結束禱告 彼此祝福:(握手請安、分享交誼) &nbsp &nbsp

把孩子帶到我這裡來

&nbsp馬可福音9章19節、10章13~16節 ◎陳榮爝(台中中會霧峰教會牧師) 重視幼年生活教育 耶穌基督在世上傳福音的時候,面對許多不同的人們,男女老少皆有,有健康勇壯的人,也有身患各種疾病或是被鬼附身的人。 馬可福音9章14~20節記載主耶穌治好一位污靈附身的孩子的故事,我們看到來找耶穌的人其動機與目的雖然不盡相同,但最後都能獲得耶穌基督的拯救與幫助。一個人的年幼生活經歷與教育過程,會影響其後的人生方向與價值觀。有兒童教育學家提出「3歲定一生」或「6歲定一生」的理論,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至今還未有定論。但是這樣的說法與主張,是在強調要盡早重視幼年子女的教育課題。 台灣俗諺有言:「細漢無責督,大漢做碌硞。」這句俗諺是說,對小時候的兒女,如果不趁早督責、管教,使之知所應知,行所應行,那麼,長大以後,有可能成為庸碌之徒。另外有句話說:「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這是在提醒做父母的,要注意培養小孩子誠實的品格,再小的東西也不可以偷拿,以免淪落「今日少年犯,明日成人犯!」的危機,因為偷盜的壞習慣隨著年齡而惡化。 今年4月初參加在彰化基督教醫院召開的總會第57屆通常年會時,台中中會贈送每間教會一本《MEBIG的原理原則》,這本書是日本北海道札幌市愛鄰教會內越言平牧師夫婦所著,是兒少青事奉叢書5本中的第1本,作者形容這是所有事奉發展的基礎。他以一句上帝放在他內心的話說:「沒有所謂小孩的小孩;只有稱為小孩的人。」來幫助教會以及所有關心兒少青(孩子)的事奉者,看見現今兒少青事奉的困境和價值。 這本書是言平牧師與泰子牧師夫婦合著,也是他們25年來因著上帝所託付的事工,特別是關心兒少青的福音事工,在實際牧會及牧養上所累積的生命建造見證。言平牧師極為注重要讓孩童早日接觸耶穌基督的福音,如此就有機會來改變孩童(他稱孩童為「朋友」)的一生。他在書中一直強調:「當開始推動『MEBIG』時,將會有3種變革。」這3種變革分別是:1.節目、內容(Program)的變革;2.教師(師資)的變革;3.朋友(受教育者)的變革。 2011年9月內越言平牧師夫婦完成這本書以後,很可惜壯志未酬,言平牧師於今年4月7日上午因罹患大腸癌蒙主恩召,安息主懷。聞後令人不勝欷噓,也深感生命的無常,若不盡早規劃並實際從事有意義的工作,有可能無法完成所要達成的目標。衷心期待他的夫人,也就是泰子牧師娘能夠繼續完成其餘4本書的寫作來嘉惠基督教教育事工。像小孩般信靠上主 像小孩般信靠上主 馬可福音10章13節:「有人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要耶穌摸他們,門徒便責備那些人。」這個故事沒有註明事件發生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時候。「摸」是一種為人祝福的動作,特別是摸頭。「小孩子」在希臘文是指6~12歲的孩子,這樣看來,這是說父母帶著一個6~12歲的小孩子,要耶穌摸他。猶太人的社會風俗喜歡將6~12歲的小孩子給有地位、偉大的人摸,同時接受祝福。因為他們想如此比較容易長大,世上身為父母者都希望孩子快點長大成器,所以聽到耶穌來就趕快帶去,給他摸。 馬可在本段經文結束時也說:「於是抱著小孩子,給他們按手,為他們祝福。」(馬可福音10章16節)由此可見,這些人帶小孩子來見耶穌,請耶穌「摸」他們的目的,是希望耶穌為他們祝福。這些人知道他們的需求,明白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就是希望耶穌來拯救、幫助這些小孩子。那麼,今天你帶小孩子來到教會為的是什麼呢? 有人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要耶穌摸他們,但是這時耶穌的門徒卻責備那些人。耶穌的門徒禁止那些人帶小孩來見耶穌,可能是因為耶穌很忙,門徒希望讓耶穌有休息的時間,所以這個時候不適宜來麻煩耶穌。但是耶穌看見就惱怒,對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上帝國的,正是這樣的人。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上帝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馬可福音10章14、15節) 耶穌這樣說,有兩個意思: 1.在猶太人的傳統裡,只有成年的男人值得蒙受祝福,女人和小孩則沒份,但是耶穌要門徒不要阻止孩子親近耶穌,因為祂所帶來的救恩,已經超越人為的界線,打破了年齡和社會地位的藩籬,所以,現在連以前被認為與得救無關的小孩子,都可以來到耶穌前領受救恩。 2.更重要的,作者馬可要以「小孩子」為例,來說明接下去的那一句話:「因為在上帝國的,正是這樣的人。」 為什麼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上帝國的,正是這樣的人。」小孩子是什麼樣的人?這是指像小孩子那樣天真無邪的人。例如:在中午的時候,你問小孩子是否吃飽了?他的回答必定照實說出他的實況。但是,大人就可能有不一樣的回答了,這就是小孩子的天真可愛。 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上帝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像個小孩子的意思是在說明小孩子絕對信賴父母,一點兒不懷疑、不煩惱,心地單純,他們不會擔心是否有錢可用?吃的東西裡面有否下毒?因此,我們也要學像小孩子信靠上帝的供給與帶領,確信祂會保守我們,如果我們一天到晚都過著懷疑、不信,那絕不能進入上帝的國度。 由此可見,要進上帝的國,不是靠你的能力、本事,而是上帝白白所賜,我們白白接受的,不是靠人的成就,得救乃是靠著恩典,上帝白白賜給我們的,不是靠著行為。 「像小孩子那樣的人」就是不固執己見,並且樂意接受耶穌啟示的人。這樣的人才能進上帝國,因為他們可以藉著虛心地領受耶穌的啟示,對耶穌是人子彌賽亞的身分,以及對本身應背起十字架來跟隨耶穌的職分有正確的認識,這正是耶穌的門徒所應學習和效法的人,而且不改變成像小孩子那樣,他們就進不了上帝國。 在馬可福音10章16節,耶穌作了3個動作:1.抱著小孩子;2.一個一個的摸他們的頭;3.給他們祝福。抱起小孩子,這是一個溫柔的動作,我們看到一位母親抱著嬰兒時,代表她對嬰兒的愛,也讓嬰兒體驗到母親的保護。耶穌這樣的動作,表示祂多麼地疼惜、愛護小孩子。耶穌摸小孩子的頭,正確地說是「按手」在他們的頭上,賜福給他們。 &nbsp 箴言22章6節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今天教會用很多心力、財力在兒童的教育事工上,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帶領、引導更多的小孩子來到耶穌面前,讓小孩子能得到耶穌基督的賜福,終身活出有愛的生命。 &nbsp

在關東橋變身福音戰士

&nbsp◎陳建上 今年夏令營對關東橋教會而言,真是充滿挑戰與刺激。過去2年,我們規劃連續2個禮拜的夏令營,都是以才藝與品格兼備的內容來招生,去年底訂出來的年度事工計畫也如此延續。 以才藝為主的營會,在去年底和會手冊完稿之前,已得到濟南教會青年小組同意協助將第2梯次,但是第1梯次的營會卻一直邀請不到教會協助,因此有些同工認為只要辦一個梯次就好。經過委員會討論,依過去2年的經驗,夏令營是一個接觸社區孩子及家長的絕佳時機,不該輕言放棄,因此教會第一次自行規劃及動員自家青少年做營會的主力,再邀約其他教會協助,這成了我們今年夏令營的藍圖。 ★戲劇與才藝帶入門 究竟應如何策劃這次營會呢?從過去參與其他教會營會及2年來舉辦夏令營活動的經驗,我們深深感受到戲劇對孩子極富影響力。每次孩子們看見老師精采的戲劇演出,眼神就像看見巨星般的閃閃發亮,劇情內容便輕易地印記在他們的腦海。當孩子自己參與演出時,往往是活動的最高潮,他們常常得融合自身與被安排演出的角色,尤其當角色與自己個性不同時,更能看見他們拿出自我挑戰與學習的勇氣與信心。 因此戲劇成為我們規劃夏令營的方向,然而設計課程過程中仍不斷嘗試、修改,宛如蓋起一個空中閣樓,我們完全無法想像結果會是如何。但也在這樣的籌備中,我們看見主的帶領,在不知道如何走下一步時,得到許多姊妹的關心與參與,內容便在眾人構思中一一浮現,猶如拼圖般,一幅具體的圖像慢慢地呈現出來,令人感到非常奇妙。 我們以聖經中大衛的人生為戲劇主軸,在品格教育的架構中規劃與運作,第1梯次主題因此訂為「最佳主角──有勇氣的人」,內容以感恩的勇氣、助人的勇氣、誠實的勇氣及堅持的勇氣,傳達有勇氣的人須包含哪些元素的信息。 另一方面,濟南教會的青年小組則善用他們的恩賜,提供一個完整的營會內容計畫書,包含DIY、科學及手工書才藝學習,也運用他們的資源邀請攝影家來教孩子如何創意攝影,並使用我們周邊的馬場資源。最特別的是,他們不忘傳揚福音,小組長訓練中安排了2個小時到社區發福音單張,在營會活動中也計劃一個下午的時間對孩子們談好消息(以「好消息手套」為材料),讓夏令營的核心──福音沒有消失。 ★招生難關操練信心 內容確認後,緊接而來的重頭戲就是「招生」。憑過去2年的經歷,我們判斷教會的空間大約能夠容納30~35位小朋友,在我們小信的眼光裡,這是可承受的能力範圍。但是第1梯次的招生名額與過去2年有極大的落差,直到活動開始的前一天,才只有12位孩子報名,其中還有一位年齡超出最低限制(升小一)。委員的低聲對話中,再次嗅到了放棄的訊息,然而這個難關也讓我們具體行出營會品格內容「堅持的勇氣」,感謝聖靈引導,放棄的念頭在信心的仰望中消失於無形,接著第2梯次的招生人數在日期越接近時,就越靠近規劃的預期。事後回想起來,感恩的心油然而升,若主將我們期望的人數給我們,結果可能是一個我們承擔不起的擔,「祂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詩篇103篇14節)因此,感謝神,祂讓關東橋的肢體看見我們操練的需要。 活動進行中,所有事工每一天都有變化,特別是參與的同工人數。第1梯次的同工雖然在集訓當天全員到齊,但營會開始2天後,便陸續因為學校事務、海外事工及各自教會服事配搭的需要而離開關東橋,最後只留下3位青少年做為班底,協同媽媽們帶領孩子舉辦成果發表會。而另一個由濟南教會青年小組同工的梯次,活動第一天後才陸續全員到齊,但他們不是不看重這個事工而姍姍來遲,相反的,他們是極為看重,因此努力撥開所有纏累,好不容易才能來參與小隊服務的工作,即使只能來2天,也都是極美的福音見證。 ★分工互助連於基督 剛開始,關東橋教會的青少年因為沒有歷練,需要許多同工一起扶持,但隨著我們對於事工的內涵及孩子的熟悉度增加,每個人都可以充分融入事工,同工的離開便不會讓我們軟弱而不知所措。進行第2梯次時,因為是延續性的事工,孩子人數近乎第1梯次的3倍,同工常用心備課到深夜1、2點。當服事團隊感到肉體疲乏時,上帝便適時讓支援部隊到位,絲毫沒有空窗期,使這個屬神的營會充滿能力。活動後聽到家長分享,孩子之所以喜愛教會的營會活動,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參加過其他的營會活動,反而是因為他們「比較過」,這裡的喜樂是其他地方感受不到的。 這樣機動的服事團隊,因著主而合一、互助,「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以弗所書4章15節)因為我們不是一個生命沒有改變的屬世營會。感謝主的引領,讓我們的服事散發基督的馨香之氣。整個營會的過程,讓人想起孩子們極喜愛的變形金剛,當他們個別獨立運作時,都有屬於自己專長的功能,若是組合起來,就要成就更大的事。這一次的營會過程對關東橋教會的青少年非常有意義,因為他們看到不同恩賜的屬神精兵一起作戰,而他們自己也是其中一分子。當主的呼召藉重大的挑戰出現,如歌利亞站在他們面前,他們不因自己渺小而放棄,而是深知主是我們生命的源頭,只待號角一響就要如精兵勇往前行,他們不是孤單地完成神要成就的大事工,而且要成為這大事工的見證人。 &nbsp

語文,伴我生命成長

◎育? 童年成長期間,經歷語文速變3個階段,至今仍說不分明個中滋味,70年前的往事猶如昨日。   政權換,語言迭變 打開記憶寶盒,好似又聽到「君?代」(kimigayo,日本國歌),唱得已經熟悉了,接著日治結束,開始背「人之初、性本善」(台語),還未背熟,講台上已站了一個阿兵哥指著黑板上的ㄅㄆㄇ,大聲喊著:「玻璃的ㄅ。」還搞不懂你、我、他的讀法時,就要怪腔怪調地說:「捏死(你是)台灣人、餓死(我是)台灣人、踏死(他是)台灣人、巫面毒死(我們都是)台灣人。」至於「三民主義,吾黨所宗」,我們這樣唱倒唱得很溜──「含眠出去,穩當相撞」(台語)。由「A I U E O」而「B Ch Chh狗咬豬」至「ㄅㄆㄇㄈ」,迷迷糊糊間長高了不少。 國小五年級時,代表班上參加學校作文比賽,題目是「我最快樂的一天」,心裡高興這題目好寫,注入濃厚的感情寫出自認為感人的文章,卻名落孫山。難過地到布告欄前閱讀第一名的作品,讀後恍然大悟,腦袋裡浮現的感想:「作文比賽要寫大大的事。」稍長時才知那種調調兒叫八股,那篇文章之所以能得第一名,因為是寫:「光復節&hellip&hellip台灣能回到祖國懷抱裡&hellip&hellip是最快樂的。」 師範學校三年級時,全國舉辦「中國之命運」論說文比賽,我已懂得了竅門,從容下筆如在寫作業般輕鬆自如,後來果然奪得全縣5所學校(省中、省女、省工、省農、省師)的第一名。   談信仰,我手寫我口 縱然如此,執教後一再強調,作文就是要寫出心裡的話,也一再提醒自己是基督徒,牢記耶穌所說:「凡不像小孩子一樣,不能成為祂的子民。」學習欣賞小孩子的純真,想方設法引導每個學生湧出文思,寫出屬於兒童的文章,也為了未有學生寫出當時作文範本中常言:「中秋節吃月餅時,想到要解救生活在大陸上水深火熱之苦難同胞&hellip&hellip」那樣的文章而感到欣慰。 婚後辭去教職專心於教會事工,由於未曾參與婦女事工,從頭學起,不久得到似母之愛、手足之情而感受到服事的喜樂。數年後,轉往他教會服事時,已稍有經驗而適應得快,當看到《女宣》雜誌徵文比賽題目是「女宣與我」時,不禁提筆讓滿滿之愛、濃濃之情由筆尖流露出來,雖只得佳作,卻已因表達女宣與我之感情而心滿意足。後受主編連嫣嫣牧師鼓勵而開始寫作,今尚記得她勉勵的一句窩心話:「好多讀者期待妳的文章。」於是一篇接著一篇寄出,想到那段忙碌但充實的日子,好懷念、感激她。   學台文,終老好友 退休後,為了圓外子的夢,展開主日禮拜之旅,去過近200間教會。寶島之所以美麗,在於有山、有海,背山或面海的教堂所在多有,同樣美如畫,然而景卻全然不同。較偏僻古老的教會,共同點是老婦人多,已白髮蒼蒼仍神采奕奕,聽她們唱聖詩、唸啟應文,即明白老而不廢的祕密武器是「白話字」聖經與聖詩。這讓我感念巴克禮牧師的愛心、用心,因他的付出,使許多年幼失學的老人,也能讀懂聖經,過得有尊嚴。 巴克禮牧師雖是外國人,卻將台語研究得非常透徹,還懂得把「賜」福與「祝」福分得清清楚楚。我曾迷上似繞口令的經節:「&hellip&hellip我欲賜福你&hellip&hellip祝福你的,我欲賜福互in,咒詛你的,我欲責罰伊&hellip&hellip」(創世記12章2~3節)因此興致勃勃地數算創世記中的「賜福」與「祝福」,上帝「賜福」有30個,人給予人的「祝福」則有35個,神格與人格毫不含糊,井然有序。自己也很注重「賜」與「祝」的用法,盼能使用精確的詞,以示對上帝的尊敬。 回顧往昔,童稚時期以父母話台語學會日語、華語而沾沾自喜;時至今日,孩童們的華語溜得很,用英文哈拉似不困難,甚而有英文名字也理所當然,只是要他們用台語說自己的名字,會搖搖頭根本就免談。有一年教會以「台灣囝仔」為主題舉辦夏季學校,家長踴躍帶子女報名參加,短短3天百人名額即滿,卻在第一堂課以台語介紹自己的名字時,發現絕大多數小朋友完全說不出口,因父母從未用台語叫過他們的名。對此感受頗深,該加強母語的應是為人父母者吧!而後自己也嘗試以台文寫作,經此轉變才發現,台文其實蠻深奧,需再學習的字詞文句還很多,年紀大了,慢慢記卻快快忘,進步有限,但依舊喜愛有趣的「文字」。從小到老,「語文與我」始終是好朋友。

空巢

空巢 手裏抱著圖書館借回來的書,慵懶的靠坐在床頭,房裏充滿著平安和寧靜,這是家有幼兒的母親所渴望的時刻。五歲的兒子開始上幼稚園,家裏還有三歲的女兒,而此時她正難得的在樓下安靜的自己玩。雖然知道應該下去看看她,但享受此時此刻的慾望支使著我繼續在樓上多沉浸一段時間….看看時間,已過了三十分鐘,還沒看到女兒上來找我,更奇怪的是樓下分外的安靜,心中突然有一股不祥的預兆,太安靜了,情況不妙!於是趕緊放下手上的書,快步的下樓去偵查實況。一走下樓梯,首先看到的是地毯上的綠色小腳印,我繼續跟蹤那些小腳印走到廚房,承現在眼前的是全身塗滿綠色壓克力顏料的小女兒。那天我花了整整三個小時才將客廳地毯、廚房地板、以及女兒身上的壓克力顏料洗乾淨….只為了貪圖那三十分鐘的「自由」。 「媽媽,這是我大學宿舍的平面圖。妳想我該挑那一個宿舍?」再過幾個月,兒子就要去大學開始他第一次離家住外的生活。很快的兩年之後,女兒也會隨後離家。如今兒女逐漸獨立,自己期待已久的「自由」就在眼前,反而後悔沒有好好珍惜與他們相處的日子。 記得有一年春天,一對麻雀在我們家廚房的窗邊築巢。每天我們全家看著牠們忙碌的從安置鳥巢、孵蛋到餵養雛鳥,將近有兩個月的時間,看著一群雛鳥在父鳥與母鳥辛苦的照顧之下漸漸成長。一天早晨,我突然 聽見尖銳的鳥叫聲,趕緊往窗外望,看見父鳥與母鳥打著翅膀在巢邊鳴叫,長滿羽毛的小鳥一隻接著一隻展開牠們的翅膀開始往巢外飛….直到最後一隻也離巢。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目睹小鳥離巢的過程,心想,牠們練習飛之後還會再回巢,但是一直到傍晚仍未見牠們回來,連父母鳥都不見蹤影。那天晚上我對著窗邊安靜的空巢發呆,內心有一股強烈的失落感。沒想到小鳥離巢的過程這麼快,一天之內就完成了,連過渡期都沒有。之後,我還每天望著那個空巢難過了好久。 保羅在使徒行傳20章31-32節向以弗所的長老們道別時說:「所以,你們要警醒,要記得,在三年的歲月裏,我怎樣日夜用眼淚勸戒、教導你們每一個人。現在我把你們交托在上帝的手裏和他恩典的信息中;他能夠堅定你們的信心,又把他為他的子民所預備的福澤賜給你們。」兒女是天父所托付的產業,所以和他們在一起的歲月當中,我們應當盡心盡力的教導他們認識上帝的真理,盼望在他們成長離開之時,我們也有像保羅一樣的信心:「能將兒女交托在上帝的手裏和他恩典的信息中,使他們能夠靠主堅定信心,又能領受到上帝為他們所預備的福澤。」這才是面對空巢的父母真正的釋放和自由。

BomjfZmBexSKdB

One or two to reemmebr, that 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