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靈修

生活靈修

【雲彩見證】愛主的爽朗才女──記憶中的劉慶理姊

知道賴永祥長老很早,大約在1970年以前,當時家父的書架上有一本1965年由台灣教會公報社出版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卷末有賴永祥編「基督教台灣宣教史文獻」。雖然那時才初中,但印象深刻,因為它全頁只寫題名和作者。1975年進入圖書館系就讀,得知賴永祥是《中國圖書分類法》作者,但是不知道這兩個名字是同一個人,因為一位是教會歷史學家,另一位是圖書館學者。

金沙──散步金門小鎮巷弄

2011年底,在一陣兵荒馬亂的忙碌後,難得率性的暫拋繁忙,與友人來趟金門之旅。

被民主所擄囚的教會

推介 去年底應荷蘭抗議宗神學大學(Protestant Theological University)神學教授Prof. Leo Koffeman的邀請,參與籌備一個有關研究改革宗教會體制的國際研討會,並由長榮大學具名為合辦單位。研討會的名稱是「在變動處境中檢視改革宗的教會體制」。會議是在2011年11月7~10日假荷蘭的烏德勒支(Utrecht)抗議宗神學大學的校區舉行,與會者包括來自歐洲、美洲、非洲及亞洲的改革宗教會學者,並邀請幾位天主教及不同新教教派的學者一起參與討論。 研討會中總共發表了近50篇論文,各從不同的教會處境探討改革宗體制在變動處境中所面對的問題以及改革之道。可以說彙集了世界改革宗教會精英對教會體制的一次全面性檢視。會議中對長老教會體制討論不多,主要集中在改革宗的部分,特別是延伸自多特會議(Council of Dort)影響的教制運作。 美國長老教會的約瑟夫‧斯摩爾教授(Joseph D. Small)在會議中發表了一篇論及美國長老教會最近有關議會制度運作的省思論文,深刻觸及長老教會制度運作與信仰形塑的緊張關係,對強調形式民主可能造成信仰扭曲與教會分裂的危險提出警示,個人覺得與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面對的問題相近,值得做為台灣教會的參考與反省,因此徵得約瑟夫教授的同意,帶回來給《台灣教會公報》翻譯發表,以饗讀者。(文/黃伯和,長榮大學專任教授) &nbsp 演講◎約瑟夫‧斯摩爾 翻譯◎吳銘恩 美國長老教會(PC(USA))在2010年舉行的第219屆總會,通過3項戲劇性提案來修改其教會憲章:1.以嶄新的教會治理系統來替代舊的體制;2.廢止對未忠實履行「一男一女婚約或獨身守貞」者不予授職封牧的禁令;以及否決了3.在信仰告白篇中,納入以合一(unity)及反隔離(anti-segregation)為主旨的貝爾哈信仰告白(The Confession of Belhar)。美國長老教會憲章的修正,需要總會700多位委員的過半數票決,及全美173個中會的票決通過,始能成案。教制篇(The Book of Order)的修正,需要173個中會的過半通過;信仰告白篇(The Book of Confessions)的修正,則需獲得2/3以上中會的議決接納。 總會開議期間以468票贊成,204票反對的壓倒性票數認可新的治理體制(a new Form of Government)提案,經全體中會表決的結果,僅以52%的些微差距獲得通過。有關授職封牧標準的提案,則在正反票數上接近,分別是總會議決的373比273票,以及全體中會的56%比44%。是否接納貝爾哈信仰告白,雖在總會很輕易地過關,票數為525比150票,但是在全體中會的票決結果卻為62%比38%,無法獲得法定2/3中會的接納。這3個提案的正反票數逼近,暴露出美國長老教會內部的深刻裂痕。 如果單純以政治角力的角度而言,這些議案表決的票數差距,已可視為令人欣慰的勝利,甚至是壓倒性的勝利。然而當所討論的議題攸關教會的信仰與教制,這樣的投票結果其差距則是小到令人不安。 近來教會在攸關信仰與教制的憲章修改過程中,所延伸的弦外之音是,美國長老教會已被美國民主的政治程序所俘擄!教會習慣在「立法導向」的運作當中,將複雜的議題簡化為單純選項,伴隨著黨派機構的政治操作,限期迅速議決。如此一來,遂在教會內營造出勝利者vs.失敗者的氛圍,擴大了神學、倫理、教會,以及心理上的鴻溝。 議場贏家,即使面對幾乎近半的教會內異議者,常斷然宣稱「教會已經說話」!表決失勢者,則經常被贏家的誇大主張所屈辱,益增教會內部的嫌隙紛擾。數十年來,特別是在爭論性議題的分裂投票並未解決問題,反而是加深裂痕;教會本身目前正在經歷事實(de facto)及法理(de jure)的分裂。 長老教會的崩解 教會被民主擄囚,是發生在教會逐漸崩解的處境下。由公理會、長老會、荷蘭改革宗、聖公會,以及(晚近的)循理會等教會,所構成的北美「主流」抗議宗教會,主導著美國的宗教、公民及文化生活長達350年。然而,現在「主流」教會皆全部面臨衰退;不僅僅在人數上出現危機,即使是在傑出表現及影響力上更是如此。社會學家及文化評論者皆稱現在的主流教會是「邊陲」、「老舊」,甚至是「脫節」的教會。 宗教信仰的五花八門加上美國式的隱私至上主義,把宗教信仰降為個人私領域的抉擇,使美國基督教會難以從神學的觀點來理解她的新處境。當文化崩解影響到所有基督教派時,它對舊有主流教會的衝擊則是最戲劇性的,福音派、聖潔派、五旬節教會、信義宗教會、天主教及猶太教,皆已不同因素視自己與美國社會之間,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緊張,因此美國文化與其教會漸行漸遠,並不令他們太過意外;反倒是未能在國民生活中保住核心位置的主流教會,特別顯得無所適從。 美國的教會(抗議宗教會信徒習慣這樣稱呼自己,或有時謙稱為「教派」)不久前還主張自己比其他教會具有優越性。例如,改革宗教會主張其議會模式(synodical)的教會體制,具有忠實於聖經(並與美國民主精神相符)的優點;改革宗的聖禮(顯得穩健且有秩序),也優於天主教的迷信及自由教派的輕忽;或是改革宗對於「轉變文化」(transformation...

上帝話語刻心版

&nbsp申命記記載:「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hellip&hellip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hellip&hellip」手抄、聆聽、朗讀、畫圖,基督徒當以各樣的方法牢記上帝的話語。 文圖 ◎&nbsp葉真鑣 經文繪畫 都是為基督 由於個人嗜愛葡萄,連帶極熱烈關心約翰福音15章1~10節的葡萄話語,因此創作這幅作品。感謝上帝!一個從來不會畫畫的我,可以在1個月內完成它! 初提畫筆,才畫2掛葡萄、3片葉子和2根枝子藤蔓,想到還有那麼多空間要去畫完,不如塗掉作廢算了,反正一張畫紙的費用還負擔得起。但經過幾天擱置沉思,多次禱告才體會到,重點不在畫紙,而是信心。 偶然間,主領我翻閱到第2個有關葡萄的話語,民數記13章23節:「他們到了以實各谷,從那裡砍了葡萄樹的一枝,上頭有一掛葡萄,兩個人用槓抬著,又帶了些石榴和無花果來。」這一掛葡萄,表明了迦南地的性質──果然是流奶與蜜之地,可以大大給予以色列人往前進的信心。主顯然也是要提振我的信心,當然,待我多畫幾掛葡萄之後會更堅定。 看畫面上,枝葉果子都茂密,綿延山巒初雪清涼,西山日將落,山風搖曳楓紅白楊,溪流清澈,「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栽培人。」述說這是天父的世界! 約翰福音15章1~10節,耶穌把「要常在我裡面」這些字連續強調了5次,可見祂極重視我們頻繁不住地禱告、讀經,與祂維持長久親密喜樂的關係,因為祂說:「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什麼。」可是「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祂就剪去;」「人若不常在我裡面,就像枝子丟在外面枯乾,人拾起來,扔在火裡燒了。」也都是針對信徒說的。左下方那燃燒中的火堆,雖然不是地獄的永刑之火,但也是一種被審判處罰的象徵,究竟誰會是那些被祂剪去丟棄被燒的枝子?連最隱密的事上帝都要審判,凡事似乎輕忽不得,人人有生之日可得順服儆醒,常做主合意的工,並恆切禱告懇求聖靈時時更新改變,讓我們的生命委身合於上帝的旨意,常在主裡面! 願藉這畫面,讓弟兄姊妹回神過來,快快在腦海中轉換成另一個場景,這是本圖最重要的轉換訴求重點。那就是把十字架的光榮代表者:葡萄樹耶穌基督,擺在最前面,讓祂領導連結於往後無數無數的我們這些葡萄枝能多結果子──後進晚輩同工們,去遍傳福音到地極,就像以弗所書4章15節所說的「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讓全人類都與上帝和好! 我很欣賞秋天白楊樹金黃葉片優雅迎風飄動,唯那棵棵高大美麗,據植物學家說它們在地底下的根是盤根錯節,不分地表上的那一棵,大夥根根相連結,很是獨特奇聞。相對於畫中葡萄藤蔓的連結,等同耶穌基督和我們愛的連結一樣,引人入勝,但我們卻遠遠勝出一大籌,因為第7節祂說:「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真是愛也是恩典,世上還有什麼比這份允諾更好的事?白楊樹根只是純「連結」,「根」本比不上我們。 任何人若沒有透過及跟從連結在耶穌基督之內,就會像似單根枝子被剪棄於地;沒在葡萄樹上當然不能結果子,亦即不能得人如得魚一樣,更不可能靠聖靈結出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等9種好品格。唯有常在主裡面,聖靈才會在我們身心裡漸漸結出這9種優質的基督氣度模樣,讓我們得以成為世上的鹽與光,以正確的影響力去引領其他人的生命好做優良榜樣讓人效法改變;每位連結於主,常在主裡面的信徒順服又合主心意傳揚福音,是何其美好! 舍下庭院有盆桂花樹,我已耐心澆水施肥剪枝3年,有次花期開滿了粒粒飽滿黃桂花,香氣四散,兒媳出門前喜歡曲身吸聞,又向我讚賞美言,把我這老爸的辛苦捧得光彩有面子。同樣道理,把畫中纍纍碩大的葡萄果子轉換成為引領無數人因信而連結歸入主,高舉耶穌基督的名歌頌讚美,當然天父就得榮耀:「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 人人可以輕鬆逸趣來畫經文,秉持愛與敬畏莊重的筆心,選擇簡單易懂的字句或故事開始畫起。至於文字說明,不必抽象深奧以免讓人因看不懂而連會心一笑的體會都沒有,很是可惜。色彩圖像以能引起人們對該經文的興趣,以至於留印在心坎裡念茲在茲的共鳴,分享基督生命喜樂才好。 一起來畫經文,將強化深化你的屬靈思考力,並見證體驗上帝與你同在運行的驚喜能力。本畫作想為大眾信望愛的心扉及擴充上帝的國度帶來心目愉悅和祝福,也想不避愚陋對10節經文的屬靈比喻作概括的圖解,或許陳義過高,未盡周詳,但「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與耶穌連結常在愛裡,所做一切都為主基督。 朗讀聖經 得勝的奧祕 ◎陳寶嘉 自從幾年前開始在太平境教會教導兒童讀經班以來,我教導孩童運用反覆聆聽、反覆朗讀的方式,將上帝的話大量記在心上。而我自己也因著編輯《箴言朗讀本》、《登山寶訓朗讀本》及教導孩童之學習過程,反覆聆聽漢語聖經協會出版的《聖經聆聽版CD》,並且出聲地朗讀經文,後來也就如古人所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而明白神的話語。更何況,我們在朗讀經文之前,必定禱告,聖靈有時真的會就像導師般,來親自啟示神話語的奧祕。 在推廣教會兒童讀經的過程中,曾有一位頗追求屬靈的姊妹告訴我:幾年前農曆春節期間靈修讀經禱告時,一股力量牽引她的手研經、查經,並進行屬靈的對話。起先,她認為是聖靈充滿,正在與神對話。聖經上塗塗、圈圈、畫畫,甚至有寫出「我愛耶穌」字眼,但這不是出於姊妹的意念。在過程中,那靈一直以很熟練的方式教導姊妹讀聖經,不斷以神的話來教導她如何、如何遵行神的話。但是,同樣也一直在引導她,使她自尊自大,甚至比耶穌還尊貴。然而,姊妹因著全心全意愛主耶穌,終究蒙神憐憫而明白,那靈是來自陰間的惡者。陰間的惡者被拆穿後,那後面更大的「撒但」來了。撒但試探姊妹,欲給予權力、財富、能力,只要她尊牠為大。不過,因著姊妹愛主的心堅定,不為所動,但卻也陷入迷惑之中。最後,在其幼稚園的兒子提醒下,告訴媽咪:「將聖經唸出聲音。」她遂將聖經啟示錄20章1~3節出聲地朗讀出來,終於戰勝,牠離去,暫時不再就近她們了。這樣的屬靈爭戰歷程,共14天,姊妹說:「好累!」「還好贏了,不然醫院精神科又將再增加一位病患。」姊妹如此說。 以弗所書6章11~12節指出:「要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就能抵擋魔鬼的詭計。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而穿戴「全副軍裝」在以弗所書6章17節提到:「戴上救恩的頭盔,拿著聖靈的寶劍,就是神的道。」神的道就是神的話語,是一種攻擊和防禦皆可的武器。然而,寶劍不出鞘,怎能抵禦敵人呢?朗讀聖經就是出聲地唸出神的話語。這是屬靈的奧祕,也是得勝的祕訣。我們是神的兒女,更須明白這奧祕,並且要常常地運用它。 認識神的話語,從聆聽、朗讀開始,是神在這世代特別要興起的一項事工,而朗讀時,在適當的語句中,加強其文韻的特質語調,將可倍添增益,使人達至抒情奔放,頓悟造化之果效。期待我們讓孩子們習慣這方法(出聲地朗讀),使神的話語成為孩子們一生的幫助。 讀經識字 &nbsp耶穌教我看字 ◎梁珮瑜 「牧師,妳實在好福氣,自細漢就?e-t&agraveng去學校學讀冊,看字。N&aacute像我!」金英姊看到我,想起自己以前的事情,很羨慕能夠閱讀書籍、讀聖經的人。 「金英姊,妳不是嘛會曉看字?妳會曉看中文字、白話字koh會曉唱日語歌neh!」我將我的發現轉成問題,反問金英姊。 「是啊,不過妳豈知影我是按怎會曉看字的?是耶穌教我看字的喔!」金英姊驕傲地跟我們分享識字的過程。 金英姊在一個貧窮的小村莊裡長大,很小的時候就要幫忙煮飯、整理家務,到田裡工作。在那個年代,家裡只有男孩子才有受教育的權利,女孩子只能在家裡幫忙工作。金英姊因為家貧,即使在和基督徒先生結為連理之後,仍然沒有到教會禮拜。 30歲那一年,金英姊還沒有真正認識造她的神。當時她的身體出了狀況,有一晚,她非常不舒服的時候,作夢夢到了耶穌,耶穌要她起來翻聖經。她一翻,就翻到以西結書3章,「伊就對我講,『人子啊,著食你所得著的,著食彼卷冊,也著去對以色列家講話。』對按呢我開嘴,伊就互我食彼卷,koh對我講:『人子啊,將此卷我所互你的,著食佇你的腹肚,充滿你的腸。我就食伊,嘴內知伊的甜親像蜜。』」 就這樣,金英姊開始會看白話字,還拿家裡的聖詩起來翻到274首〈求主施大恩〉,看裡面的白話字來唱歌。唱完之後覺得很不可思議,自己竟然會看聖經、唱聖詩,就趕緊請孩子到對街請教會長老來,讀聖經給長老聽。長老聽完之後,也很驚訝,直說:「憨囝仔,妳n&aacute會曉讀聖經啊?」金英姊覺得很興奮,內心也感到火熱,便直說是耶穌在夢中要她起來讀,一讀就會了。不只這樣,連中文字、日語字她都開始能看、能讀、能唱。 曾經有人看過金英姊讀白話字聖經,就問她「阿婆,妳冊讀j?a高?」也有郵差先生看見她拆信件來看,問她怎麼會讀書的。這樣與人接觸的方式,也使得她能與人分享福音,傳揚那位教她看字的耶穌。 自從生命被上帝得著之後,她對信仰產生了極大的熱忱,開始志願在主日學教學,並參與聖歌隊的服事,一直到去年眼睛看不清楚才休息。 今年已經84歲的金英姊,每天早上都還是堅持讀聖經、唱聖詩或是詩歌來記念上帝對她的拯救,也勤參加聚會以回應上帝對她的愛。自10多年前,金英姊開始參與二林基督教醫院的門診佈道志工,願意將上帝真實的愛以詩歌、禱告、發傳單、關懷的方式傳給更多人知道。雖然近年來因為年紀漸大,腳力不如從前健壯,眼睛不如從前明亮,但是她願意跟隨耶穌的心仍然不改變。 過去的年日,不論遇到怎樣的遭遇與困境,金英姊都靠著上帝來走過人生的低潮與困境。她也曾因身體衰弱而失去信心,但是上帝透過她的兒女鼓勵她:「依婀(媽媽),妳會看聖經會讀字是上帝教妳的,妳已經得到上帝互妳真大的恩典了。腳雖然bo?會走真穩,但是koh會扶著腳踏車走到教會去禮拜,也要感恩啦!」 &nbsp &nbsp 看到金英姊分享這段奇特的經歷時眼睛所散發出來的光芒,著實令人感到驚奇與感動。雖然金英姊一再說自己口才不好,無法做見證,但是透過她遇見上帝的故事,也讓很多人願意來認識這位奇妙的上帝。 手抄聖經 &nbsp全家一起抄 ◎邱世榮 當孩子的成長漸漸進入青春期的階段時,孩子不再跟父母的情況,可能是許多家長所共同面對的現象。吾家有兒(老大、老二)初長成,他們就正處於「春風少年兄」的時期。當我發現孩子的世界與父母親的世界愈來愈不一樣,全家人能共同做一件事的機會愈來愈少時,我想生活中有什麼事可以透過全家一同來做,而將彼此連結在一起。這樣的願望,在3100期的《台灣教會公報》所報導許多手抄聖經的例子中給了我啟發。有一天我告訴孩子,只有上帝的話能把我們連結在一起,而上帝的話記載在聖經,我們全家就一起來抄聖經吧! 我意識到孩子青春期的特性,於是和太太考量了3方面的因素,分別是家庭親子關係、信仰教育以及孩子對於抄寫聖經的耐性,如此來保持抄寫的過程中能具有「彈性」。在每一方面都均衡重視的情況下,決定先以抄完詩篇為目標,且每人每天只要在上學前或就寢前抄3節即可。剛開始一家5口都還蠻投入的,偶爾忘記也會在隔天補上。孩子有時會複述所抄的內容,或發表他們的看法而與父母互相討論。但約2個月過去,耐性較不足的人便起來「發難」說:「這樣抄有意義嗎?到底要抄多久才能抄完呢?」於是開始故意忘記去抄;這樣的情形,在孩子當中免不了會互相影響進而起而效尤。 為了兼顧起先考量的3個因素,遇到孩子不抄時,我大多會以「道德勸說」,或是「難得放假,等『你』抄完經文就請『大家』吃麥當勞」(一人作好大家享樂)的方式,使他們繼續下去。這樣的情形約莫又過了1、2個月,約抄到詩篇65篇後,老大、老二便不再「中計」就中斷抄寫。老三因為年紀尚小,「跟父母」的意願也較高,所以還願意跟父母繼續地抄寫。雖然全家沒有共同完成抄完詩篇的目標,但我與太太依然喜樂,因為在這些日子裡完成了「全家可以共同做一件事,而把我們連結在一起」的願望。 記得在去年公報社所辦的「寫作班」研習營時,我分享寫文章的願望之一是「想讓孩子更了解父親的想法」;而父親的想法是「期待上帝的話繼續地將我們連結在一起」。(我微笑著)我想或許他們看了文章後又會開始抄聖經吧!願我的分享,也提供給為人父母者在影響孩子時有些許不一樣的看見。 手抄聖經 &nbsp靠人人倒,唯有靠神最好 ◎哇倒&nbsp 某位好友突然電話邀約一起吃飯分享彼此的近況,那時我恰好因為一些事情而煩悶,於是抱持著與好友吐苦水抒發情緒的心情而答應一起用餐。兩人見面閒聊幾句之後,當我正準備開始大吐苦水時,好友卻搶先一步跟我分享他所遭遇的事情,說沒幾句就哭了起來,著實令我嚇了一跳,當我詳細聽完他的分享後,才發現我的煩憂苦悶實在是不足掛齒。 不過,感謝神讓我們有機會互相分享彼此的軟弱,透過問題我們得到一個省思,往往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就會尋求神的幫忙,祈求神去改變我們所無法改變的,但卻忽略了最需要得到改變的是自己。 即使每日靈修讀經,但心境若常被困擾的事情給影響而分心,要透過經文來領受神的教誨,其成效真的不大。於是好友分享他曾經看過某一期的《台灣教會公報》,當中介紹一群人如何透過手抄聖經的方式來靈修,而神翻轉了他們的生命。既然如此,那我們何不也來試試看呢?就這樣,開啟了我的手抄聖經之旅,首先就從「箴言」啟航。 旅程一開始真的很難受,由於房間沒有書桌,只有一張小茶几,我就窩在這個小茶几進行抄寫,第1天抄寫或許是因為心意堅定的關係,整個過程還算專注,但肢體上卻是飽受煎熬好不舒服;第2天就趕緊在設備上做了一些調整,讓抄寫的環境變得較為舒適,接續的幾天,或許是因為太舒適了,抄寫的字跡也就漸漸開始隨意飛舞,一天比一天還潦草,內心也開始慢慢變得不安靜了。 某天心裡深知不能再這樣下去,在抄寫之前我就先開口向神禱告,祈求神安靜我凌亂的心然後才動筆,但過沒多久,煩人的思緒又逐漸接踵而來佈滿了我的腦海,於是又放下筆再次和神禱告。此時,收音機裡敬拜的詩歌傳來一句歌詞,「在耶穌的腳前,放下一切掛慮,完全相信、完全交託,獻上一切所有,毫無保留,我敬拜?」,我才曉得自己無法專注的原因是什麼,於是就更迫切的與神禱告,並將一切掛慮的事情全然獻上,用自己的全心全意來敬拜祂。當我這麼做之後,頓時覺得沉重的內心變得輕省多了,再次提起筆來,經文中的文字就慢慢地刻進我的心坎裡,也感受到神的話語大有能力的在我生命中開始動工。 在聖誕節之前抄完「箴言」,是我與好友們的共識,為的是要一起獻祭給耶穌當作生日禮物。當我們完成後一起聚會分享時,發現神在每個人身上都做了不同的事,透過不同的領受彼此互相討論,以不同的角度來了解神奇妙的作為,發現神的愛是何等的甘甜、何等的美好,我們本身又該如何調整自己,與神建立良好的關係,並且常住在神裡面,就如同枝子與葡萄樹緊緊相連,如此我們才能不斷地領受永不枯竭的生命泉源。 第1站「箴言」已經旅遊到一段落了,手抄聖經之旅得繼續向前進,「詩篇」是我們即將邁向的第2站,期待享受這趟旅程的風光明媚,你要一起來嗎?還在猶豫什麼?Lets go!

在山中流轉的咖啡香──德文部落巡禮

&nbsp這個時代走得太快了,我們追得很辛苦,怎麼趕都趕不上。現在有太多的孩子,忘了我們原有、應有的文化生命和價值。 失去土地的原住民,就如同失根沒有土壤的大樹,這個國家要我們改變,但沒有給予相對的尊重和對待,那些改變不見得是我們想要的。 ──摘自《走風的人──我的獵人父親》,亞榮隆‧撒可努/著 &nbsp 文圖 ◎&nbsp莊勝凱 &nbsp 城市裡的人權班與山林裡的德文部落 德文村(德文部落)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村(達瓦蘭部落)南側、達來村(達瓦旺部落)北端,西邊與三地門鄉口社村、賽嘉村為鄰,東邊隔著北隘寮溪與霧台鄉遙遙相望。部落海拔約800公尺,有神祕森林與豐富的野生動、植物、昆蟲等自然資源,為排灣族群與魯凱族群共築共生的部落,蘊涵著豐富排灣、魯凱傳統文化特色與資產。 在山上接待我們這群漢人的,是德文教會李耀光牧師。 親切熱情的李牧師是台南市社區大學人權班蔡明殿老師與師母王淑英老師20年前的老朋友,後續活動上山都有勞牧師費心協助安排。蔡老師與王老師夫婦長期關懷環境生態文化、社會弱勢與教保人員權利,並致力推動人權教育、聯合國國際事務參與等公益奉獻,是謙卑踏實的行動實踐者。筆者在蔡老師開設的「人權電影讀書會及工作假期」課程(簡稱人權班)與人權志工社團裡協助老師規劃安排室內課程與戶外活動,因此有機會跟著人權班「人權工作假期」戶外活動走訪德文部落,真實親近部落,感受台灣島嶼豐富珍貴多樣的族群文化之美! 人權工作假期 &nbsp採摘咖啡與學習農事 德文部落存有日治時期栽植的阿拉比卡咖啡樹,擁有生產優質咖啡豆條件。每年9~12月為咖啡成熟採摘期,採摘需花費大量時間與人力。部落居民在88水災之後紛紛投入政府88臨時工專案就業工作領取日薪800元,造成咖啡成熟季節無人力採摘,人權班規劃之「人權工作假期/德文部落咖啡採摘與農事學習」活動,剛好在此時對部落貢獻輕微力量。 ●拔雜草,巧遇傳統婚禮 回想起自己參與人權工作假期活動,2009年5月第1次與夥伴拜訪德文部落就幸運遇上部落舉行傳統婚禮,行程原訂第1天下午至咖啡園拔除雜草。我們與牧師電話聯繫後,牧師邀請我們此行所有上山夥伴先前往三地國小德文分校操場享受喜宴午餐美食,接著下午與晚上全程觀察學習傳統婚禮流程與儀式代表的意義。 第2天上午安排在村長咖啡園拔除雜草,村長引導我們實地觀察了解咖啡樹與雜草長相模樣後,除草任務開始囉!村長不好意思讓我們頂著豔陽天拔草太久,擔心我們體力負荷不堪,請我們在工寮品嚐多汁脆甜的夏日大西瓜。還特地叮嚀我們稍微拔一些,再拍些照片,代表有拔草就可休息!部落居民樂天開朗的個性,鮮明地令人陶醉,不禁想沉浸其中氛圍,並一輩子結為友伴。 ●剝果皮,採熟豆 2011年10月,與人權班再訪德文部落,第1天晚上,在部落安靜小徑旁巧遇居民杜櫻花女士,她在家中剝果皮取咖啡豆。由於去年曾安排至杜女士咖啡園協助採果,聊起往昔這份心繫感謝的緣分,倍感親切;夥伴們隨即加入協助的行列。杜女士熱情回饋一大包她種植的小芋頭,讓我們攜帶下山,這份單純良善的友誼,讓我們深刻難忘與感動!第2天則前往馮先生咖啡園協助,到達後映入眼簾的是,掛在樹枝上結實纍纍、一顆顆成熟暗紅色咖啡果,經講解注意事項,便徒手開始摘果。體驗雖短短1小時半,卻已讓我們流汗勞動、察覺感佩摘咖啡果是一項不輕鬆的工作! 回家的路好難 2009年部落經歷了88水災影響重創,交通嚴重受損。隔了2年多至今,部落交通路況仍舊險峻不便。居民期盼著一條安全回家的道路,好讓外地求學工作遊子返回山中溫暖的家,竟如此困難。 我們都知道,且承認過往平地漢人對原住民生活方式、習俗與土地傳統領域的侵擾,而被冠以「白浪」的歷史背景;因此當我們前往部落時,都應該懷著謹慎尊重勿冒犯的態度與正向行為,不應該再對居民與環境帶來更多不可逆的傷害!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位在海拔約800公尺的德文部落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日治時代栽種至今的阿拉比卡咖啡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採摘咖啡需花費大量時間與人力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協助拔草學習農事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在杜女士家中協助剝果皮取咖啡豆

出草、文面與基督信仰

◎Yuhaw Piho(林約道,玉山神學院老師)&nbsp 從「出草」到傳揚基督的福音 2011年,魏德聖導演推出《賽德克‧巴萊》一片,為台灣的電影文化產業創造了革命性的貢獻。這一位充滿冒險精神之台南小子,用12年的時間埋首於台灣日治時期「霧社事件」之歷史考究,並成功的藉由現代電影的手法重新述說此一屬於台灣人民之「霧社事件」的故事。其中最難能可貴的是,魏導非常小心的詮釋賽德克族人最深層之Gaya的信仰內涵──出草的意義。 「出草」對於嚴守Gaya的族群有幾個重要的內涵:首先是捍衛部落主體性之社會正義。這突顯在用生命捍衛「獵場」──包括捍衛那提供獵場豐富資源之天然山林、河川與土地。假使部落生存的主體性受到侵犯或威脅,出草乃勢在必行。 其次,「出草」也包含維護部落族人自由與希望的主體性。部落存在於山林,山林的生活哲學及其世界觀,首重於主體性的「自由」與山林提供的無限「希望」,一旦主體性的自由與希望遭到踐踏或剝奪,出草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防衛行為。再者,出草也是一種持守生命與靈魂之主體性的重要形式。跨越彩虹橋到祖靈的家園永遠守護獵場及部落的神話故事,它成為Gaya子民靈性文化的載體,強化了Gaya勇士通過出草行動持守其生命與靈魂價值的主體性。 基督的教會及其成員,或者身為一個Gaya族群之基督徒,該如何看待Gaya子民深層的「出草」文化?又對傳揚基督福音一事有啟發?首先是基督教會如何重視不同族群間之「社會認同」、「社會主體性」與其「社會正義」之間的神學關聯。上主通過基督的福音,救贖這世界中萬族萬民之不同的社會群體形式,基督的福音並沒有因此消解了族群之間的社會認同、社會主體性,反而在初代教會時期,猶太人與其他族群在基督的福音裡,高度維繫並支持族群間的相互主體性身分,此一身分認同也一直是今天基督教會對「社會正義」之社會倫理的重要基礎。 其次,基督福音高度重視每一個人在基督裡所享有的自由及對未來的盼望。傳揚基督的福音對一個自由受到挾制,生活中的希望受到阻礙的社會來說,基督的福音所堅持的是上帝國如何能夠臨到受苦人民的中間關懷,又要讓那些面臨到失去主體性自由和希望的社會和人民,經歷到在基督福音裡那一股救贖和解放的力量。這對生活在台灣的人民來說有很深層的啟發。 再者,傳福音也必須關聯到基督徒對生命與靈魂之主體性的終末信仰。身為上帝國子民的靈性文化載體,它是建立在整本聖經的啟示和見證的基礎上,是具體實現在耶穌基督十字架受死犧牲的事件上,在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及救贖世人的事件上,我們透過接受耶穌基督成為生命的救主,又透過宣揚上帝國的福音,延續上帝的子民持守其生命與靈魂價值的主體性。即使世界變換,也不能搖動那一位創造主上帝對這世界及其所創造的人類在基督裡的救贖計畫。 容許筆者斗膽的形容:上主在基督的十字架事件裡,早已向世人發出「出草」的行動! 從「文面」到基督徒的記號 《賽德克‧巴萊》中,每位Gaya族人臉上皆呈現不同的「文面」記號,帶給觀眾十分強烈的視覺印象。「文面」到底代表著什麼意涵?對基督徒來說,「文面」能否有所信仰反省?(編按:相較使用「紋面」一詞,「紋」著重藝術角度,「文面」的「文」更強調文化面向。) 對Gaya族群而言,「文面」是標記男女族人在部落生活中的「社會化」記號,它是一種信仰精神的呈現,其意義為「生命是一趟編織的旅程」。首先,「文面」是族人在生命禮儀過程中一個最重要的尊榮記號。其次,這份尊榮會進一步表現在部落生活之兩性平權與社會分工的意義上。 以編織技藝來說,男主藤編,女主布織;就族人之社會分工來說,男主狩漁獵,女主持家與農作。男女以此分配其平權並且共同維繫部落生存之延續。這些意象皆刻劃在每一位獲得部落認可又被賦予「文面」尊榮之男女,這種身分認同終將獲得祖靈的認同與接納。 另外,「文面」在維持祖靈之Gaya道德信仰上,它建構出族人之「代際輩分」的倫理,進一步使「血親倫理」受到重視,使Gaya子民嚴禁「近親亂倫」發生。「文面」不僅使接受文面的當事人得到部落族人認可之身分認同,同時祖靈的代表人──部落耆老亦將獲得最高的敬重,對耆老及父母盡孝道也就成為施行「文面」文化在部落人倫關係的重要基礎。 這些由「文面」的傳統所構築起來的部落社會秩序和倫理,都來自於「生命是一趟編織的旅程」這樣一個深層的信仰態度。因此,當一個人走到生命的盡頭,族人會說:某一個人的生命已編織完成;而臉上的「文面」,就是族人能否歸回祖靈家園的重要記號。 在舊約聖經中,耶和華上帝也是一位「編織的上帝」。當祂要求摩西、亞倫及以色列人建造上主的聖幕時,亦充分運用了以色列人的編織文化。上主要求編織10幅幔子做聖幕的內部;編織11幅幔子做聖幕的幕頂;編織1幅帳幔繡著基路伯圖案。(出埃及記26章1、7、31節)建造上主聖幕的院子時要編織44公尺長的帷幔做為上主聖幕外部,圍欄做為院子;又編織9公尺長的門簾做院子的門。(出埃及記27章9、16節) 耶和華上帝更以編織文化來建構祂與上帝子民的關係,上主使用以色列人編織的文化建造敬拜上帝的聖幕,其目的在於編織一幅以敬拜上帝為中心的「神-人」關係。上主更深層的編織乃是以十誡、律例、典章來編織以色列人的新社會。出埃及後的以色列民需要重新編織其倫理、道德、精神文化及價值觀;而「十誡」在以色列民中間成功的編織了「神-人」及「人-人」的信仰與倫理關係。 從「文面」及其背後的編織文化,可以讓我們反思,萬族萬民因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和十字架上的死與復活,在萬民中間有新的創造與拯救。我們告白耶穌基督以其上帝獨生子的生命,重新編織並恢復了那在創造之初,上主在人裡面所賦予的「上帝形像」。而聖靈上帝成為上帝形像的印記,不僅正編織著上主與人的信仰關係,同時亦正編織著人與人的社會關係。 &nbsp

【舉目向山】同心跟隨主

約翰福音10章7~10節 陳信忠(彰化中會原斗教會牧師) 在巴勒斯坦的羊圈多由一個社團共用,有不同的牧人按著名把羊領出來。牧人在羊群的前頭走,羊群也跟隨著他,因為羊群認識牧羊人的聲音。羊群用聲音來分辨陌生人和牧羊人,並決定跟隨與否。 耶穌透過當時牧羊的方式成為祂的比喻,讓跟隨門徒與尚未跟隨祂的人知道,要認識上帝,只有一條路,就是透過耶穌基督所啟示的來明白上帝,這樣才不會成為耶穌比喻中的強盜、賊。這些強盜、賊所帶來的是「偷竊、殺害、毀壞」;但耶穌來是為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從耶穌這門進入 當我們讀到這個比喻時,我們也許會問一個問題,就是:誰是強盜、賊呢?那判準就是有沒有從耶穌這門進入。若人沒有從耶穌這門進入,他可能會照著自己的意思來呼叫那羊,以致於到最後,帶領著上帝的羊,遠離上帝而不自知。 換言之,當一位基督徒不再跟隨耶穌,甚至假借耶穌之名,而從中利用別人或操控別人之時,那這樣的人,就可能淪為自己與別人生命的強盜與賊,一點一滴的在偷盜別人,使自己藉著宗教的外衣得到利益,但也在這過程中,不曉得自己正在一點一滴的喪失自己的生命。 而這樣的強盜、賊的生命就是在馬太福音15章14節中,耶穌所說的:「不要理他們吧!他們是瞎子在作嚮導;瞎子給瞎子領路,兩個人都會跌進坑裡去。」 因此在這個比喻中,耶穌很清楚的告訴門徒,如何避免自己不小心成為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強盜或賊,答案就是「進入耶穌這羊的門」。這個答案這很清楚的告訴每一位跟隨耶穌的人,不僅是當時,也包含現今的我們,若想要讓人的生命因著耶穌而得著豐盛的生命,只有一條路,就是從耶穌這門進入。 換句話說,就是要每一位基督徒走在耶穌這條道路上,讓耶穌的話進入,成為我們「彼此間的幫助」,而非成為彼此競爭,如:教會應該是讓每一個帶著上帝所賜與的不同恩賜的人,可以在教會中彼此補足、欣賞、肯定的地方,而不是在教會中築起一個「廝殺的競技台」,彼此用上帝所賜的恩賜在競爭、比較、傷害著對方。 在主的道路上同行 ◆彼此的和睦 藉著耶穌基督,讓每一次不同的意見、想法可能帶來的傷害或衝突,因著耶穌基督而學習彼此的和睦。學習在每個不同意見中,聽見上帝的聲音,透過不同的意見成為彼此的祝福。用同工、弟兄姊妹的心來思考不同的意見,那麼,不同的意見就不再成為彼此攻擊的方式,而是彼此得到造就的方式之一。 我們要明白,如同以弗所書2章16節所說:「藉著在十字架上的死,基督終止了這種敵對的形勢,藉著十字架使兩者結為一體,得以跟上帝和好。」 ◆看見美麗背後的祕密 耶穌的誕生,不只是看見彌賽亞的到來而已,更要看見他來的目的,正如天使對約瑟所說的話「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耶穌降生,不只是要讓生意人找到生意的商機,也不是要讓我們有機會去大採購,而是讓我們藉著他,從罪惡中被釋放,成為自由的人。因此,我們要學習的經歷耶穌的同在,而非只是知道他與我們同在。 如同我們看見教會的聖誕佈置不是「自己佈置好」或「突然間變得不一樣了」,而是有一群人在這美麗的背後默默的付出。在這些付出中,因為對耶穌基督的愛,與回應祂的愛,而轉化成一種陪伴、付出的行動,這樣的行動就透過「聖誕的佈置」、「彼此陪伴的過程」讓人感受到耶穌基督的愛同在的事實。 ◆明白拯救是上帝的主權 拯救不是我自己獨有的,而是透過先領受,而使得尚未領受的人看見我們領受之後的生命,進而明白耶穌基督的救恩。因此,耶穌說:「我另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 當我們看見在世界各個國家,尤其是在台灣,還有許多人尚未認識耶穌,還未讓耶穌成為他們的救主,在台灣與世界上還有許多的人需要你、我透過對於耶穌基督愛的領受,而與他們分享,不管是在靈性上的代禱,或物質上的分享,耶穌基督都在深深的呼喚著我們來跟隨祂,用行動來述說祂的愛。 因此,讓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合一,不讓社會競爭的方式分裂了我們、分裂了基督,取而代之,用欣賞、肯定、分享耶穌的愛的方式,來重新建構自己、家庭、教會、社會。我們沒有時間在權力上彼此鬥爭,或是聽八卦、聊八卦、甚至是傳播這些流言,而是應該多花時間在談論宣教的事。 但,如何讓教會與社會有互動、如何更進一步教導我們扎實的宗教教育、如何透過各種講座、實際的行動,幫助會友明白信仰、體會行仰及實踐信仰,更是重要。對於基督徒來說,應該只有一條路,就是讓自己通過耶穌這門,用耶穌的方式來呼喚上帝的羊。   舉目向山祈禱會 序樂:(靜默) 聖詩:《聖詩》52首〈榮光歸於聖父上帝〉 祈禱:親愛的主我們感謝?,因?的慈愛、帶領,且知道我們的有限,用我們可以明白的方式,啟示、陪伴我們,讓我們有機會能認識?、跟隨?。也求主?幫助我們,明白?的旨意,順服?的話語裡,且讓?的話活在我們心中,指引我們的方向,讓我們不成為別人或自己生命中的強盜或賊,反而因跟隨?,讓自己與別人的生命成為豐盛的生命。 聖經:約翰福音10章7~10節 信息:同心跟隨主 聖詩:《聖詩》281首〈救主,我親近?〉 代禱: 1.為自己祈禱: 親愛的主,求主?幫助我們明白,?在約翰福音10章9節所說「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並且出入得草吃。」的賜福。 主啊,求?幫助我,成為進入?這門的人,讓我在?的裡面合一,因著領受?的恩典而與弟兄姊妹彼此欣賞、學習,讓我的生命在?裡面得到「醫治、合一」。 2.為教會成為見證主名的地方來祈禱 親愛的主,求?讓眾教會明白,教會是奉?的名而在這世上不同地方聚集的上帝的百姓,教會與教會之間雖有著不同的形式、資源、形態,在不同的地方存在著,但同樣領受?的話、服事人、領人歸主,並藉著?而明白,只有一間教會,就是屬上帝的教會。 讓教會與教會彼此在?的裡面互相扶持、學習。讓我們在這社會中,見證?的恩典,不是以「競爭」的方式,區分「大」、「小」,而是以「陪伴」的方式,教會的資源彼此共享,讓更多人透過這樣共享的方式而蒙福,也透過共享的方式,見證我們是同一肢體。 共同祈禱:主禱文

湛藍天堂──印尼龍目島

文圖 &nbsp◎&nbsp小松鼠 &nbsp 峇里島一向是印尼觀光的代名詞與遊客心目中的首選,但擁有1萬3000多座海島,身為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度尼西亞,還有許多獨具特色的島嶼,等待遊客體驗。就在峇里島東方僅僅40公里處的是另一座火山島──龍目(Lombok),近年來逐漸成為印尼旅遊的新興景點。  淳樸悠閒&nbsp龍目島 龍目島觀光資源開發較晚,保留了更多的淳樸鄉村生活與自然景致。加上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能在同一座島上享受潔白沙灘與海岸風光,又能深入印尼第二高峰林查尼火山(Mt. Rinjani)探索山嵐美景。與峇里島逐漸商業化的觀光產業相比,龍目島上幾乎不見團體觀光客的蹤影,在島上更能優閒漫步,貼近印尼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身處世界最大的伊斯蘭教國家,峇里島居民自古以來篤信印度教,孕育出獨特的峇里印度教文化。早年峇里島王國強盛之時,鄰近的龍目島就成為峇里島侵略的目標,信仰伊斯蘭教的原住民薩薩克人(Sasak)與從峇里島移居的峇里人成為龍目島上的兩大族裔,島上的文化也揉合了峇里印度教、伊斯蘭教與薩薩克人的傳統信仰,形成另一種特殊的龍目文化。其中已有500年歷史的Sade村特別經過規畫整理,開放給觀光客參觀,讓我們有機會能一窺薩薩克人的生活。全村有150戶人家,參觀村落需付費由村民進行導覽,避免過度的觀光影響了既有的居民生活。這裡沒有販售廉價大量生產的紀念品商店,但旅客可以直接向村民購買自家手工製作的藝品及織品,除了可以實質改善居民的生活,也避免過度的商業觀光摧毀居民既有的生活型態。  傳統家屋&nbsp農村味 Sade意思為「穀倉」,村中可見許多的高腳茅草屋。薩薩克人將作物儲存於高腳屋上,草屋與4支柱腳間以斜邊的圓盤收頭,一方面在結構上更能支撐重量,另一面能防止鼠輩爬上穀倉作怪。中間挑高的部分再搭起木平台,就成了閒暇休息最好的發呆亭。居民邀請我們進入傳統民家中參觀,傳統房屋構造多是地面混合乾牛糞及稻殼夯實的泥土,草編牆壁再加上茅草屋頂建造而成。踏入屋內的前半是平地,多用來做廚房或客廳用途;後半墊高約1公尺,就是家中較私密的臥房部分。村民生活尚未引入現代生活用品與家電,屋裡除了傳統生活用具外,鮮少有家具的陳設。廁所及澡間設置於屋外,幾戶共用一處,只有公共集合場及村長家,才見得到水龍頭及幾盞燈泡。多數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簡單自然的生活,看著薩薩克人臉上燦爛無憂的笑容,真讓我們這些城市俗羨慕呢! 龍目島四面圍海,本島上就有多處適合水上活動的海灘,但喜愛衝浪或潛水的遊客,多半前往本島西北方的3座小島:艾爾島(Gili Air)、美諾島(Gili Meno)和德拉娜安島(Gili Trawangan)遊玩。  衝浪浮潛&nbsp隨己意  從龍目島搭船出發,航程30分鐘即可抵達德拉娜安島;島長3公里寬2公里,騎腳踏車約90分鐘可以繞島一圈。相當受歐美背包客歡迎的玩法是,每天早上從當地民宿出門,走幾步路就可跳進海裡游泳潛水,累了就在沙灘旁的樹蔭休息,在海邊唯一的街上飽餐一頓後,等著午後的波浪,拿著衝浪板回到海中,晚間再次回到街上找間小酒館,用食物與各地來的新朋友交流,然後回民宿就寢&amphellip&amphellip,這是完全南島式的海灘度假生活。 如果覺得太瘋狂隨意了,也可以用便宜的價格搭著馬車緩緩繞島一圈,約1小時可以飽覽不同的海濱景色,回到街上再到租用高腳屋的餐廳,點上幾道當地料理慢慢品嚐,等陽光不這麼強烈的時候再下海浮潛,海水清澈見底,水裡可見各種顏色的熱帶魚,運氣好的話還能見到海龜悠遊,環繞島岸的珊瑚礁群顏色深淺不一,非常值得下海一遊。最後等待夕陽下山,結束輕鬆的行程。 雖然我們在德拉娜安島只待了短短1天,返回龍目島時,卻已經在想念德拉娜安島的悠閒自在。3天2夜的龍目島小旅行接近尾聲,該用什麼來回味紀念呢?當地人的手作品是不錯的選擇。在陶藝作坊挑了幾樣陶燒的杯盤,又在海邊向沿路兜售的村民買了幾塊花樣色彩豐富的布條及圍巾;現在家裡吃飯偶爾舖上桌布,用陶器盛上偷吃步調理包速成的印尼料理,就可以回想起旅行點滴美好。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海灣美景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龍目島沙灘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當地手工紡織的布匹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Sade村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傳統住家內部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島上的傳統料理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許多令人愛不釋手的陶藝品 旅遊資訊 &nbsp ◆遊在龍目島:可在峇里島當地旅行社洽詢至龍目島的包套或半自助行程,龍目島上幾乎看不到計程車,先委託代定包車司機為佳。 龍目島至艾爾島、美諾島和德拉娜安島3小島:碼頭每日船班請參考網站www.gili-fastboat.com/ ◆吃在龍目島:印尼食物常以油炸處理,加上使用許多香料及辣椒較容易上火;不過,熱帶島嶼盛產多種水果,多吃正好均衡一下,特別的蛇皮果、山竹、紅毛丹、波羅蜜、榴槤等,值得一試! ◆買在龍目島:與漫天喊價的峇里島比起來,龍目島不合理的交易較少,不過購買藝品或飾品還是需要殺價,特別推薦用當地養殖珍珠做的飾品,價格比其他地方便宜了3~5倍。 &nbsp &nbsp &nbsp

放下恨怨,罕見癌得醫治

  ◎林曉萍(台中中會沙鹿教會會友) 記得以前每每只要看到電視新聞裡的主播報導著某某政商名人得癌、抗癌甚或是離世的消息時,內心總是揚起一陣莫名的恐懼與擔憂。害怕自己會不會有一天也得癌。現在,報導裡當然也少不了這些新聞,但是這時先生總是會說:「恭喜妳!妳已經遠離得癌的恐懼了!」而我也會接下去說:「對啊!因為我已經得癌了!」一陣玩笑聲中,其實「癌症病友」這個名詞已經陪伴我度過近3個年頭了,而我知道上帝的醫治與保守也一直在我生命中。 2009年的9月,在學校的一次例行性體檢中,護士問我:「要不要多加個2100元做個血液癌症篩檢?」我心裡想反正都已經抽血了,就順便吧!1個月後報告出爐了,表單上面出現了紅字──CEA指數超出標準值,建議回診做進一步的診治。只記得那一天,手腳一直不停的顫抖,無法上課,整天心思不寧,因為我知道CEA是有關於大腸、直腸癌的指標。我想應該不會吧!因為我還年輕才32歲,而且還有4歲和2歲的女兒,如果我生病了誰來照顧她們?一堆的疑問、恐懼與不捨佔滿了整個思緒,心頭好酸啊!之後透過教會長老陳宏猷醫師的轉診,我在光田醫院做了大腸、直腸鏡檢查,隨後再做胃鏡、胸部超音波、X光片。回診時,醫生說:「檢查結果正常,如果不放心可以自費做正子造影檢查。」於是接著在12月24日聖誕節當天做了正子造影。 聖誕節這一天,檢查結果出爐了!在做完最後頸部超音波後,醫生神色凝重的告訴我,得了「甲狀腺癌」。經過4個多月漫長的檢查、等待與內心的煎熬,現在終於知道答案了。我滿臉淚水的禱告上帝說:「上帝啊!為什麼是我?我才32歲耶!我還有2個可愛的女兒,我還有好多好多事沒有完成!」 因為我沒有饒恕原生家庭? 就在處理好學校的事務等待開刀的那幾天中,有位教會的長輩請先生提醒我,她說:「有時候生病也許是罪的因素!」我張大眼問先生說,「為什麼?」先生說,「是因為沒有饒恕。」頓時間,在我的腦海裡浮現了一句話:「饒恕我的原生家庭。」原來,我一直認為父母親欠我一句道歉,欠我一個對不起。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我感覺受傷很深,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關心與照顧,直到結婚、生子,父母親的反應也是冷冷淡淡。我不懂我這麼努力念書、保持好成績、做個乖小孩,在老師眼中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如此的認真、負責,但為什麼就是得不到他們的關愛?難道是我做錯了什麼嗎 ? 父母親在我國二時,就長期在中國經商,一年回來3、4次,每次停留5、6天,在台灣就只有我和妹妹互相照顧。對於兩個國中女孩來說,要處理自己生活當中一切的瑣事、課業壓力與打理三餐,這是多大的壓力啊!老師對我們的評語總是會有「獨立、自主」這些字眼,殊不知這是多少的無奈與委屈所磨練出來的呀!每每朋友若是談起心中的這塊角落時,不自覺的自己就會像是隻刺蝟般武裝自己、隱藏自己的感受,假裝堅強。 我對他們從小到大的漠不關心感到生氣、對他們不忠的婚姻關係生氣、對他們為了要向我借錢所編的謊言感到生氣,這十幾年來的怨恨、生氣與恨怒累積在我的身體裡,我怎能不生病呢?我嚎啕大哭,我求上帝赦免我的罪,我說:「主啊!求?原諒我對我家人這10幾年來的怨恨和生氣,求?赦免我的罪,我才能學習如何原諒他們,求?救我脫離這罪,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 上帝要作工,不給魔鬼留地步! 就在開刀前3、4天,我主動打電話給在中國的媽媽,跟媽媽說明生病且需要開刀的事後,媽媽叫我10分鐘後再打電話給她。我問為什麼?她說,不要管這麼多,她要我向一個人說明病情。頓時間,我的身體從腳到頭起了一陣的雞皮疙瘩,我知道她要我跟她所信奉的一位乩童說話。在我表達不願意,且在長達20幾分鐘的溝通後,我說:「媽!妳放心,我信的上帝會醫治我的!」媽媽聽到我堅持不要後,她說:「那妳只要向那個人發個聲音就好了。」先生察覺有異,在旁使眼色,要我再次堅決表達不要的意願。最後掛完電話後,先生才神情緊張的說,「那是魔鬼在阻撓上帝要做的工,我們一定要堅信上帝會施行拯救。」 上帝真的對我很好!預備了兩位如天使般的牧師、牧師娘在這段時間的陪伴與代禱,更預備了開刀房內擁有專業技術的醫生與護士天使們為我處理掉身體內部的壞細胞。我還記得當時被推進手術室時,我們的會友雅婷看到我們,她主動且親切的走了過來,牧師跟她交代「曉萍就請你們多幫忙了」,當下覺得上帝這奇妙的安排真是神奇,且祂真的知道我的軟弱與需要,因此〈我有平安如江河〉這首詩歌,便陪伴著我進入開刀房。 感謝上帝的保守,手術過程中我只覺得睡了好舒服的一場覺。醒來後,又因媽媽不斷摸著我的臉,說出「我真的擔心死妳了」這句話,讓我好高興喔! 化療還是放療?上帝自有帶領 手術後,面對接下來的治療,該是做化學治療還是放射線治療,醫生的說法有兩種。主刀醫生說只需要做放射線治療,血液腫瘤科醫生說必須做化療。怎麼辦才好?身為病患的我,好像在做一場賭注般,到底該相信哪一位醫生?正在憂慮、煩惱時,心頭湧出了一句以前曾經背誦過的經節:「你們要安靜,要知道我是神。」我在心裡禱告說:「是的,主啊!安靜我的心,當我不知道如何走下去的時候,求聖靈指示我當如何行。」在醫學科技如此發達的現在,面對許多疾病,人類的才能其實仍是有限的。面對生命,終究仍須回歸到創造生命萬物的造物主身上,才是唯一的方法。更何況我得的是罕見癌症,據三軍總醫院的醫生說,「10萬個人中大約會有5個人得到」的髓質癌。 終於在第2次到內湖三軍總醫院時,核醫科主任醫生說,願意讓我試試看身體內殘餘的癌細胞會不會吸收碘131。在往返台北、台中數次後,醫生對我說:「恭喜妳!妳可以做碘131放射線治療,不過依據過去專業判斷,妳這一類型的癌症是不會吸收碘131的,真是奇妙!」我深刻知道這不是奇蹟,這是上帝的醫治。 挫折使我與上帝更靠近 我仍然清楚記得,在一次從三總返家的途中,我問先生:「你猜?為什麼上帝會醫治我這種罕見癌症?」先生搖搖頭,我說:「這是上帝要讓我知道,全能的上帝連罕見癌病都醫治了,更何況是我心中那塊小小受傷的心靈呢!」 如今,生病到現在已經快3年了,我努力地修補與父母的關係,學習饒恕與遺忘的功課。這場病讓我和媽媽之間的關係變好了,也讓我對生活、生命有了另一種不同的領悟。「我從前風聞有?,現在得以親眼見?。」因為真實的感受到上帝的醫治與憐憫,因此更加體悟到上帝的同在。現在,面對每個月的抽血檢查與追蹤,雖然指數上上下下,心情也跟著起起伏伏;但,就是因為這些遭遇的挫折,讓我跟上帝的距離更靠近了,所以我相信這是另一種化了妝的祝福,不是嗎? 感謝所有為我代禱的家人、教會弟兄姊妹、長執,特別是牧師、牧師娘,還有我最親密的天路伴侶──延道,因為我知道你一直無怨尤的為我做所有的事,更不斷的鼓勵我、為我打氣、禱告。我堅信只要單單地相信上帝,神在我身上所做的美事,也會臨在每一位相信祂的人身上。更感謝上帝,在我生命中奇妙的作為,祂會一直帶領我和我的家人,也期待有一天,我的原生家庭也一起蒙福。 感謝神!哈利路亞!願一切的榮耀、讚美都歸給真神上帝!

走過來時路

這幾年來,我回應上帝的呼召,到各地去宣教,回首與不同文化相遇,體會上帝創造的美,也更堅定我成為基督精兵的心志。 ◎蕭幸美(哥斯大黎加台福教會傳道) 記得當我在小學5年級,上主日學的時候,剛好老師講到上帝對亞伯蘭呼召的故事,老師告訴我們,要為各處的宣教師禱告。當時我很好奇,為什麼那些宣教師,可以像亞伯蘭一般,離開他們的本地、本族、父家,往上帝所要指示他的地去?到異地去,文化最大的差異,就是需要去學習當地的語言和生活習性,究竟是什麼力量的驅使讓他們願意這麼做?因此我開始對他們特別敬佩,嚮往將來長大向宣教師看齊,夢想著我也可以去上帝呼召我的地方。 宣教夢想   有志者事竟成 小時候想成為宣教師的夢,並沒有因為年齡的增長而淡忘,於是在初中階段,就說服母親讓我去學一技之長,不管是音樂、烹飪及美術,都興致勃勃地拜師學藝,預備有一天可以給神使用。為了圓我的夢想,有一天我的母親,很努力地為我安排暑假到親戚開的產房實習,去見習如何為產婦接生新生兒。她認為很多窮鄉僻壤的地方,都需要助產士幫忙接生。當時我還是很青澀的少女階段,第一次看見血淋淋的嬰兒,從撕裂的產道拉出,忽然天旋地轉,眼前一片昏黑;這事差點讓我的夢想打退堂鼓。上帝憐憫讓我學習到,上帝不斷地對約書亞說:「不要怕,我與你同在,我要幫助你,我要賜給你力量,我絕不撇下你,也不離棄你。你要堅強,要勇敢。」因著神話語的安慰,我變勇敢,沒有退縮。 為了能夠上山下海,我開始訓練自己的體力,住校期間每天長跑,將自己訓練成愛好運動的選手。大學時代,參加了各種宣教機構舉辦的短宣團,也和醫學院的學生一起宣教,到澎湖及蘭嶼或原住民部落做醫療傳道。剛開始,我都不知道如何配搭服事,只是會搬桌椅、掃地、掃廁所,後來學會影印、發傳單及帶團康,到學會編排教材、寫劇本、變魔術、做投影及講課;從菜鳥到老鳥,打雜清潔等基本項目,並沒有因此省略,反而每次到一個新的地點,為了減少給接待單位負擔,我們會提前去整理居住的場所,離開的時候,也希望為下一個短宣隊著想,留下好的印象,整齊乾淨地離開。 文化差異   學習適應接納 我就讀神學院時,有一個必修的宣教課程,教授帶我們一群學生從美國去波多黎各,做兩個月跨越文化的學習。教授在出發前,要求我們先研讀當地民俗風情、歷史文化、地理等資訊;其他如語言、氣候、通訊、兌換金錢、資源應用等,讓我們在緊急應變措施有備無患。常常出去宣教的人說「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很多文化上的隔閡,是百聞不如一見,令你難以想像。宣教的高難度不是語言的障礙,乃是用對方的眼光,來看待他們的文化,才有完全的接納,可以欣賞人與人之間不同之美。 我們有時候也會有先入為主的想法,但若能入境隨俗,或者願意保持開放的心,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重於一切,如此一來,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像是有一回去法國拜訪世界最早設立的聾啞學校,後來在香榭大道遇到那個學校的學生,我不會法語,他們會用英文筆談,居然可以用國際手語來溝通,回來美國後,還利用視訊一直保持聯絡。語言和文字並不是造成人與人的距離,多了一種語言,多了一些國際朋友,更可以欣賞多元文化是上帝所創造的美。 又如88水災過後,我們到滅頂的小林村上面那瑪夏原住民區,鼓勵他們並與他們同住,在災區看到原住民津津有味地吃著飛鼠,也盛情的請我們吃,我們當中有人問:「為什麼要吃這麼恐怖的東西?」原住民年輕人回答:「不會啊,很甜美、很可口啊!它們是吃植物長大的喲!」事實上,水災後道路不能通行,連菜商的貨車,都不願意冒險上來,族人們凡物公用,食物很快就吃盡,如何可以餵飽將近20戶重建家園的人家?這些都是上帝所賜的嗎哪和鵪鶉啊! 2010年受命到美國南達科他州,與美國原住民蘇族印第安人相處,他們很熱情地款待我們,用他們採收的野藍莓和野櫻桃來製作果汁。雖然印第安姊妹為了買食物,要走上幾小時的路到鎮上,但每當客人要離開時,她們絕不會讓你空手離開,一定會讓你有足夠的食物和飲料在路上。我在美國印第安人的家庭裡,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ldquo Watecha&rdquo,就是「要記得拿食物離開」,他們會拿袋子給你裝食物,因此&ldquoWatecha &rdquo就是他們文化的一部分,在那裡不會因為別人對我們的慷慨,來浪費食物。 在南美洲,國家非常開放,許多少女都穿得非常清涼,但是當地也有民風淳樸、民情保守的教會,負責的傳道人對與我們同去短宣的年輕人穿短裙上台有意見,我只好趕緊帶著姊妹們去買長褲和長裙。短宣中,有時候並不了解對方的需要,而一味給予我們覺得應該給的東西。耶穌對於來尋求幫助的人說:「我可以為你做什麼?」這提醒助人者要和被助者有好的溝通。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總會想問為什麼會如此做?或是想要去說服改變對方,其實文化沒有好與壞,只有不同。 為主出征   化心動為行動 耶穌說:「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約翰福音4章35節)又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章18~20節) 願意為主宣教的人,就好像當兵的戰士,經過磨練與出操,進而隨軍隊出任務。他們是將心動化為行動,有委身的器皿,都是神所祝福的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