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一個人、一棵樹、一個族群 :側寫毛利人眼中的紐西蘭(上)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文圖◎金毓禎&nbsp 在台灣,許多人對紐西蘭的印象是牛乳廣告中的純淨牧草與水泉,喜歡運動的人會想到這是全世界第一個興起高空彈跳的國家,至於那些愛好大自然的,則不免聯想到這裡是南半球第一處見到黎明曙光的地方。廣大的電影迷,則絕不會忘記票房賣座數一數二的《魔戒》、《金剛》、《阿凡達》等片在這裡取景拍攝。 然而,旅人卻是帶著對毛利文明的嚮往而來,心心念念的是孕育自大海、能夠與鯨豚互通聲息的原住民靈性。原以為,從未真正輸過殖民戰役的毛利戰士們,加上是沒有歷史包袱的「世上最年輕國家」,可以躲過白種人優越意識,沒想到在奧克蘭大學的開學週,手裡拿到的最新一期學生刊物、耳裡聽到廣場上的師生辯論聲,最常出現的字眼卻是「種族主義」! 從民族鬥士到恐怖分子 達馬.依提(Tama Iti)是知名電台的DJ,曾經出國巡迴演出單人秀,在電視談話節目《有事問舅舅》中擔綱,也是一位專攻雕刻的民俗藝術家,生活過得多采多姿,在毛利人的文化圈中頗有知名度。認識他的人,包括他本人在內,恐怕從來也未曾想過,長長的學經歷,有一天還能再加上另一個頭銜──「恐怖分子」。 恐怖與達馬在主流媒體中被劃上了等號,縱使他並不是也並未被判刑確認為恐怖分子。參與部落文化重建的他,只是不滿白人主導的政府,憂心毛利人在社會各個層面屈居邊緣的弱勢處境,但他沒有鬧革命,沒有持槍殺人,更沒有放炸彈恐嚇政府。 他被控的罪名是非法持有槍械。而合法持有槍枝的警察,舉行了罕見大規模的逮捕行動,衝進土會部落(Tuhoe)所在的校車和屋子,拿槍指著小至5歲、大至90多歲的毛利老弱婦孺。之後,判決確定,他必須入監服刑2年半。 從遭控、逮捕到判刑,毛利族群憤怒地質問:平常政府動不動就拿來唱高調的「一個法律,一個民族」(one law, one people)原則到哪裡去了?為什麼毛利人得忍受這樣不公平的待遇? 說這些話的人們,記得另一起白人的判決。伯納.沙皮若(Bernard Shapiro)共遭指控8項罪名,其中判刑確定犯下7件不法,他持有包括來福槍、地雷和炸彈等多件槍炮,結果只需支付紐西蘭幣5000元罰鍰。 白人政府眼中的恐怖所真實反映的,與其說是罪犯的殘酷與冷血,還不如說是潛意識裡隱藏的罪疚感與投射在他人身上的加害妄想。這不是種族主義者典型的「自作虐」又是什麼? 獨樹山的抗爭傳奇 獨樹山(One Tree Hill)是奧克蘭的名勝,標高183公尺,可以360度俯瞰整個大都會,乃至於近海處的天際線。近來結合觀光牧場經營,成群的綿羊沿著蜿蜒小徑漫步,讓背包客認為市區的天空塔(skytower)又矮、又貴、又沒看頭,根本不值一顧。其實,這裡也是一處歷史遺址,毛利人愛上這裡地勢高,周圍土壤肥沃,進可攻、退可守,以石頭砌成聚落,當地人稱之為「Pa」,曾經有高達4000人駐守。 歐洲裔新移民、原住民人口中的「帕奇哈」(Pakeha),不巧也相中這個全奧克蘭第一高地具有的文化象徵意涵。能在至高處建記念碑,不正可以展示殖民政府的威信?城市創始者坎培爾(Sir John Logan Gampbell)的如意算盤便是這樣打的。 結果是,毛利原住民與歐洲文明的衝突,具體呈現在獨樹山山頂的一株樹上。毛利的聖樹妥塔拉樹(Totara),在1982年遭歐洲人砍伐,取而代之的是白人偏好的輻射松。毛利戰士心中不服,三番二次去砍樹,終於,殖民政府為了安全的緣故,砍掉了岌岌可危的老松,從此獨樹山成了無樹山。 外來的遊客來到此處,常對著如今光禿禿的原址,憑弔紐西蘭二大族群相互抗爭的歷史,想像著無端捲入一場政治風暴的獨特自然景觀,如今只得神往。 白色毛利人的幸福與咒詛 想到達馬的不幸遭遇,回顧獨樹的平白無辜,不禁令人深思在族群衝突中,為和平留下一塊淨土的第3條路的可能性,這也是混種毛利後裔內心深處最迫切的冀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為本地勞力短缺,紐西蘭大量引進了太平洋群島的勞工,戰後他們選擇留在這裡,娶了毛利女子,生下不少1/2、1/4、1/8毛利血統的毛利人。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外來移入的人口中更多了不少亞裔人士,通婚的情況更加普遍。光靠膚色或面貌特徵來判定族群邊界的作法,越來越漏洞百出。 筆名尼克(Nik)的人在學生雜誌中寫道:「這是祝福,因為我從來沒有因膚色受歧視,我沒有遇過種族主義我有機會平安度日,知道自己不會因家人的出身背景遭到挑釁但我卻遇過人們質疑我,我怎麼會是毛利人,我確不確定自己是毛利人?這些不過是身為白色毛利人許多詛咒的冰山一角,還有被2種文化撕裂的困難,選擇其中之一,便只能疏離另一者,而你所選擇的文化,不一定會接納你。」 紐西蘭的毛利認同,與「帕奇哈」的種族主義舊問題沒有完全解決,現在又來了血源多元紛歧的新挑戰。而這些需要高度的自覺與智慧,並沒有特效藥可以用。(待續)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在麻豆,探索真理

  文◎蔡維民 圖◎沈禹均 台南麻豆是個古城,早在17世紀荷蘭時代就是西拉雅4大社之一「?荳社」。「?荳」(Mattau或Mattauw,西拉雅語),即「眼睛」之意。1991年真理大學選擇麻豆做為南部分校所在地,至今已滿20年,真理大學台南校區期待真正成為「台南之眼」──甚至是台灣之眼,23公頃的校區裡許多角落都有一段故事。  西羅亞池洗滌心靈 「耶穌對瞎子說:『你往西羅亞池子裡去洗。』他一去洗,回頭就看見了。」(約翰福音9章7節)耶穌時代讓瞎子洗眼的池子,其實早在舊約希西家王時代就建造了,當時是為抵抗亞述軍隊之圍困,將基訓泉的水透過隱藏施工法引至耶路撒冷的池子,可稱為「生命之池」。然而,在羅馬軍隊踐踏耶路撒冷後,經過日積月累地汲淪溪山谷(Kidron Valley)沖下來的泥沙掩埋,早已消失無蹤。 真理校園通識大樓的北側,也有一個「西羅亞池」。徜徉其間,只見潺潺流水隱藏於翠綠的邊坡內,沿著水道注入池中,就好像基訓的泉水潺潺流入,無盡供給耶路撒冷需要的恩典;池中紅白相間的荷蓮豁然顯現,又好像人的心眼「看見了」神的恩典。掬一把溪水,想像自己就是那得見光明的人,感動油然而生。耶路撒冷的西羅亞池不在了,但是真理的西羅亞池還在,台南真理充盈著神的恩典,也要為神的恩典作見證!  綠色隧道激發想像 這條綠色隧道是從校外通往學校「白宮會館」的必經之路,只有30公尺不到,卻最能激發我的想像力,是我最愛漫步的一段,可謂我的私房景點。 路旁植了一排榕樹,不時有涼風吹拂,一進入樹蔭中,彷彿進入通往另一個想像空間的甬道。我曾想像它是另一種「九又四分之三月台」,白宮會館是霍格華茲;想像它是《納尼亞傳奇》中連接納尼亞國度與這個世界的通道;也曾想像自己就像約翰‧本仁《天路歷程》中那個天路客,在走完「陰暗幽谷」之後,光明與祝福就在彼岸等著我。值得一提的是這條綠色隧道也是真理的「風道」,校方曾經考慮在路旁建立風車呢! 迥然於綠色隧道的天然風光,體育館呈現漂亮、現代的流線型,開放式設計可加強室內及室外自然通風,自天窗引進的自然光,讓運動員在自然環境下運動,除了可以開闊視覺空間,也降低能源的損耗,可以算是綠能體育館。 更令人驚喜的是,體育館裡竟然有攀岩設備,還有一整套探索教育設施。探索教育就是藉由身體體驗去了解自我、激發思考並凝聚團隊動力的教育模式,現在在台灣各級學校很夯!真理的體育課跳脫一般大學模式,在校園中設置探索教育設備,代表學校有遠見與前瞻性,而且也歡迎所有教會的青少年使用,希望成為南台灣結合探索體驗及靈修旅程的中心!   管風琴震撼心靈 進入真理堂,看到全世界獨一現代式造型的管風琴,駱雅音老師正彈奏巴哈D小調觸技曲(Toccata in D minor),那種極具張力與華麗的飽滿樂音,讓我閉上眼睛瞬間掉入迪士尼「幻想曲」的抽象圖形場景中。當琴音轉為G小調幻想賦格曲(Fantasia & Fugue in G minor),那種深邃優美流洩而出,帶點肅穆與淡淡憂傷的旋律,就好像日劇《交響情人夢》中野田妹在巴黎思念千秋王子的心情。 駱雅音老師出國前,真理堂每個禮拜四中午都有午間音樂會,讓全校員生都能領受管風琴演奏帶來的心靈震撼。每次我進來時,隨著曲目的變化,腦中閃映而出的是一幕幕聖經故事──摩西領受十誡、約書亞過約旦河、大衛擊殺歌利亞、以利亞與巴力先知鬥法、耶穌受難,上帝的啟示成為鮮明的畫面。  收藏台灣愛的記憶 一般團體來到真理,必參觀景點第一名當數「台灣文學資料館」。8個展示館各有特色,我最偏愛的是第2展示館,裡面有早已亡佚的小早川篤四郎繪製《台灣歷史圖》複製圖21幅,還有我最喜歡的立石鐵臣《台灣畫冊》版畫復刻本及?澤亮的《從台中雙冬疏散到內地復員》等長幅卷軸。 上帝是大自然的上帝,是文化的上帝,更是歷史的上帝,是上帝的攝理,才讓歷史充滿了靈性!我喜歡到台文館體驗歷史,那是我與上帝邂逅的另一種方式;也許有一天,我在看立石鐵臣的畫冊時,上帝就在我旁邊:「孩子,想和我走走嗎?」「是的,我的主!」「那麼,來聊聊台灣的歷史吧!」 感謝親愛的父神,讓我們隨時在校園中感受到祂的存在。每一次親近受造物,彷彿都聽見它們訴說祂的故事。真理的永續經營,也是祂歷史攝理的一環。願主開啟我的境界,讓我擁有易感的心,體驗祂的美善與恩典。                                   西羅亞池的荷花                           真理堂夜景(盧文正攝)                           流線型的體育館                               立石鐵臣《台灣畫冊》                               台灣文學資料館館藏之一                                       掬起西羅亞池畔溪水及綠色隧道

在英倫,信仰尋根

文圖◎許隼夫 &nbsp 旅行使我眼光與心胸開闊,看到上帝創造的美妙風光,經驗到不同的人種、語言、風俗、文化、音樂、藝術,對我是一種最好又最切身實際的學習。這次參加休士頓同鄉吳先生夫婦組織的英倫之旅,16天遊遍英格蘭、威爾斯、愛爾蘭、北愛爾蘭、蘇格蘭的重要景點,時間雖然有點匆促,但是能夠一覽英倫的名勝與文化也難能可貴。特別感激吳先生夫婦志工性領導與服務,使大家都盡興而歸。 巴士遊英倫兩島 坐遊覽巴士遊英倫兩島,郊外一望無際的草原和青山綠水,加上滿山遍野鮮豔的黃色油菜花田,大群綿羊與牛馬點綴其間,每一個轉彎都是一幅美麗的圖畫,美極了。我的相機幾乎一直開著,想攝下這些難遇又難忘的寶貴美景。 英國的街道與荒郊都保持得很乾淨,雖然公共垃圾桶沒有美國與台灣多,但是英國人不亂丟垃圾。我們搭乘的大巴士也沒有垃圾桶,乘客要自己保留,到休息站才丟。每天行程結束下車前,我們的導遊才收垃圾,大家也很守規矩。 英國宣教師稱台灣為「福爾摩沙」,意為美麗之島,可是台灣過去為了拚現代化、工業化與都市化,破壞美麗的自然環境,造成許多災害。又為了創造觀光事業胡亂開墾,換來的人造景觀雖然吸引許多遊客,但已失落原來的自然美面貌。 愛爾蘭觀賞聖書 這次旅行中有4、5天在愛爾蘭,其中去都柏林市三一學院圖書館參觀聞名的喀爾斯聖書(The Book of Kells,愛爾蘭語為「Leabhar Cheanannais」)展覽,是我最期待的一站。喀爾斯聖書是主後6~9世紀間由蘇格蘭西部艾歐那島(Iona)上的愛爾蘭修道士們抄寫、繪製的拉丁語聖經手抄本。這部手抄本包括新約4卷福音書及其他相關旁經,書中穿插2000幅色彩鮮艷的精美插畫,不單是一本聖經,更是一件藝術品,被認為是愛爾蘭最珍貴的國寶。這本聖書從中古時代存放在喀爾斯教堂好幾個世紀,因而得名。 喀爾斯聖書頁面以小牛皮製成,再以鐵膽油墨書寫,色料則是從遠地運來,字跡與插畫充滿華麗精美的英島(Insularn)藝術風格,也結合了傳統的基督教圖案和海島藝術典型,所有人類、動物、神獸的基督教象徵,都應用愛爾蘭特有的凱爾特結(Celtic knots)的圖案造型,具有濃厚的英國文化特色,也顯得精美又有活力。 經過千百年後,留下的手稿有340冊,學者自1953年把這些手稿編輯成4大冊。 三一學院圖書館前每天擁擠著購票排隊的人潮,皆是去參觀喀爾斯聖書。參觀者在展覽長廊裡排一條長龍,魚貫地慢慢走過櫥窗觀賞。為了保護國寶,館內一概不准照相,我的照片是到他們的紀念品店買畫冊翻拍而來。 在蘇格蘭憶馬雅各 來到英倫,我另一個期待是追尋信仰的根源。台灣這個島嶼因為150年前宣教師馬雅各醫生(James L. Maxwell Sr.)來台宣教,創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也建立醫院、學校,帶來醫療、教育,推廣宣教師於19世紀在中國福建廈門發明台語白話字(羅馬字),使很多文盲學會讀聖經、閱書寫信,促進台灣發展文明。 19世紀的台灣仍是一個落後蠻荒的海島。當時馬雅各醫生從英國愛丁堡大學醫科畢業,又前往德國及法國深造,回國後在倫敦的伯明罕(Birmingham)醫院與布羅姆敦(Brompton)醫院服務,前程似錦,但他卻回應英國長老教會,現為聯合歸正教會(United Reformed Church)的呼召,放下富裕的生活、高貴的社會地位,志願到台灣醫療宣教。 馬雅各醫生1864年曾短暫來台,1865年在台南看西街租一間民宅開始醫療傳道,可是遭受漢醫的排擠,造謠西醫會挖人心臟與眼睛去製藥,迫使他搬到高雄旗後一段時期,幾年後才再回到台南建立台灣第一所西式醫院──新樓醫院。他也幫助加拿大宣教師馬偕醫生在台灣北部淡水開始醫療宣教。1885年,馬雅各醫生退休回英國繼續關心醫療宣教,成立醫療宣教師協會(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並擔任總幹事,他的2個兒子也繼承父志,大兒子John到中國永春當醫療宣教師,小兒子在台灣台南新樓醫院醫療宣教23年。除了馬雅各一家之外,聯合歸正教會至今仍繼續差派宣教師來台灣。 在蘇格蘭回顧馬雅各醫生的宣教歷程,我的心裡湧起一股強烈的感恩,感謝上帝在150年前差派馬雅各醫師來台宣教,也感謝高中時代一位朋友向我傳福音,基督信仰改變了我的生命。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劍橋大學的康河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愛丁堡大學 Old College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三一學院圖書館人潮擁擠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四福音的象徵:人(馬太),獅(馬可),牛(路加),鷹(約翰)&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約翰福音之一頁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約翰福音書名畫頁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基督作王 &nbsp

上船吧!方舟教堂之旅

台灣有許多有特色的教會,方舟造型是其中一種。據筆者所知,目前全台有5座方舟教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就有4座,分別是:台南加利利宣教中心漂流木教堂、台中中會磐頂教會、泰雅爾中會加拉教會及東美中會樟原教會。第5間方舟教堂則是花蓮新城天主堂。 「方舟」在聖經中的意義是拯救、恩典。起初神以祂的形像及樣式造人,乃是要人像祂以彰顯祂、代表祂,但人類越來越墮落,上帝看到人間充滿罪惡、仇恨、嫉妒,決定以洪水淹沒敗壞的世界,唯有挪亞是義人,神要他造方舟,保留了他敬畏神的家庭。他們進入方舟後,大水立即從天上、地下湧出,淹沒了整個大地,但挪亞一家及各種生物都靠方舟得救,並且神以彩虹為記號,與他們立了生命之約。 因著這一段動人的故事,我在今年初夏的花東小旅行特別將花蓮新城天主堂及台東樟原教會排進行程,讓同行的非基督徒友人能夠一同「登船」。 從玉成公路轉到海岸公路前往樟原教會的路上,右邊的太平洋一直不停向我們招手,因為是自行開車,旅行的節奏可隨沿路的風景調整放慢速度。停好車,我們3人已忍不住衝下去踏浪。長濱海岸的沙踏起來不同家鄉西岸的沙子細密,而是帶有一種粗獷的的觸感。沙灘上許多圓滾滾的石頭披著繽紛外衣,有的翠綠如玉石,有的雪白如雞蛋,也有渾然就像是一塊大理石花紋蛋糕,橫陳躺在岸上曬日光浴。 或許是心境使然,空氣中沒有家鄉那種熟悉的海鹹味及腥味,只有一股自由奔放的野味。 啟航!從離海最近的地方 樟原教會位處台東最北端的樟原村,台11線75公里附近,日治時期這個地方主要出產是樟腦。教會創立於1988年,在1990年曾遭颱風摧毀,會友重建時突發奇想,將外型建造成方舟造型。目前聚會人員大多是阿美族人。 教會平日不開放參觀,我們只能在外面觀賞教堂的結構,教堂總共有3層樓高,船身有手繪的藍白海浪。教堂旁開滿一排野白合,每朵花看起來像是努力地向上仰望著十字架。若是大洪水來時,離海最近的樟原教堂應該是第一艘可以搶先啟航的方舟吧! 旅行中除了美景,還需要美食來相伴,這樣我的小旅行才完整啊。樟原村大峰路上有一間原住民餐廳,無菜單料理,需要事前訂位,店名叫作陶甕百合春天,是廚師以自己3個女兒的名字命名的。食物的美味程度,我在心中打5顆星星,料理的趣味擺盤更是一大特色,依食物本身的形體搭配海邊漂流木、石頭製成的食器,完成一道道內外兼具的料理。聽海聲、吃美食,當下真是感到幸福爆表,心花朵朵開。差點像電影《食神》裡的周星馳一樣,張開雙臂在海灘奔跑大喊:「好好吃呀!」 往新城出發,我們來到著名國片《盛夏光年》海報的拍攝場景「新城照相館」,身著高中制服,在照相館前拍照留下此刻的青春光年。位在花蓮縣新城鄉的新城照相館已荒廢許久,但是建築外觀維持得很好。我們開始模仿海報中主角的姿勢,有的蹲、有的站,為求精準還去隔壁的雜貨店購買一根海報裡女主角手裡拿的棒棒糖。 日正當午,拍得滿身大汗,走進旁邊著名的飲料店「佳興冰?店」,來一杯招牌檸檬汁,酸酸甜甜,清涼又解渴。 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 接著我們來到新城天主堂──「伯多祿的船」一探究竟。天主堂位在博愛路的小巷裡,從新城國小旁仁愛路4段左轉進去,一座日式神社鳥居立在前方,上面寫著天主教會。原來此地在日治時期是日本神社,在西元1965年建造新城天主堂,為了保持這裡的古蹟氛圍,教堂並沒有建造成哥德式的教堂,而是以「伯多祿的船」為造型參考,天主教的伯多祿即是基督教的彼得,這段故事出於路加福音5章1~11節。日式的神社及西方的教堂,聽起來很對比衝突,在這裡卻又和平相容。 一位身著白色修女服的外國人推著病人走來,詢問之下原來是新城天主堂的修女,她說很可惜我們錯過了彌撒時間,詩歌很好聽呢。 友人是第一次走進教會,看到這麼特殊造型的教堂,興奮地驚呼連連。瑞士籍的駐堂牧師戴宏碁可能誤認身著制服的我們是高中生,要求我們安靜不要大聲說話。我們靜下心細細觀看教堂的擺設,入口處有一個大鐘,旁邊是個施洗池,牆壁上有耶穌走苦路的壁畫。教堂上方14片彩繪玻璃遠從瑞士運送來台,是藝術家沙德朗‧道明費時2年(2009~2010)的創作。每一片玻璃都色彩鮮艷、圖案瑰麗,幾片玻璃上的耶穌及聖母身著東方服飾,讓人覺得很特別。 建議來參觀的旅人最好能攜帶防蚊液或是身著長袖,因為教堂裡的小黑蚊威力強大,我們走出教堂,也帶回了滿腿紅豆冰。 結束了登上方舟之旅,我不禁想像著方舟教堂像變型金剛的機器人一樣,終有一天會搖動、變形,啟動航行。但如果想拿到登船證,就得像挪亞一樣,敬畏上帝,遵從聖經的教導,做好身為基督徒的榜樣。在還沒啟動前,我得把握時間,趕快向我愛的人傳福音,邀請他們一起搭上末世方舟。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夢想起飛

文圖◎曾如芳 翱翔在藍天,是我原來的夢想, 飛越的自由,是我追逐的方向, 曾經跨越了國界,曾經飛越過海洋&hellip&hellip 柯以敏這首〈造飛機〉相信六年級生都不陌生,在那個年代,如果寫「我的志願」這個作文題目,飛行員應該頗受到小男生的青睞。時至今日,兩性逐漸平權的社會,不僅逐漸有女飛行員的出現,原本清一色白種人的歐美飛行員,也開始有各色人種加入飛行的行列。  飛行與展示 每次看到人類駕馭飛機,成功地飛上青天,達到飛翔的夢想,都讓我不禁想,每個地方的飛行夢都差不多嗎?美國的飛行夢能給我們不一樣的啟示? 我在2012年5月前往最靠近華盛頓特區的安德魯(Andrew)空軍基地,參觀他們一年一度的飛行秀。在這樣的場合裡,我認為主要目的是展示一下美國的空軍實力,因此,場地除了停滿各式各樣的飛機(以我的目測大概有50架左右),還有非常緊湊的飛行秀,從戰機到花式特技機等,從單機獨秀到整隊軍機的集體表演,水準都十分之高。觀看這場飛行秀是視覺一大享受,頭上不時有軍機以令人嘆為觀止的姿態呼嘯而過,另一邊停放的飛機則吸引遊客駐足好好端詳,所有飛機在豔陽的陪襯下,都顯得亮眼而奪目。 由於本人實在不是飛機的專家,只能選擇配色鮮豔或是外型設計不錯的飛機,趕緊拍下幾張照片。服兵役時擔任空軍的外子看了照片後說:「看起來他們並沒有把最好的飛機拿出來,有些機型台灣也有&hellip&hellip可能是為了機密考量。」 即使如此,依然沒有減低飛機秀的可看性,偌大的跑道場地所展示的飛機自有其邏輯,每架飛機都曾陪著美國走過不同的時期,當你走入機艙,就是走入美國的某一段歷史。譬如,有架可愛的雷豬戰機(Thunder Pig),為了讓遊客記住它的名字,設計者還特別在駕駛座上放了一隻可愛的小豬,並且也設計了可愛的logo貼紙送給參觀的孩子,走進機艙,看見機內擺放著許多照片,其中被放大的一張,便是這架戰機在越戰時服役的英姿。  老兵與戰機 只可惜本人當日身體不適,除了拍照、盯著小孩不要亂跑,以及在毫無遮蔽物的廣場上想辦法躲太陽,否則我會非常樂意做點口頭訪問──因為許多開放參觀的中小型飛機門口都坐著一或數位頭髮灰白的老空軍,我可以想像他們可以說出哪些輝煌的歷史,讓那些飛機好像有了生命一般。從我們的角度看到的是,這架戰機替美國人立下了什麼樣的汗馬功勞,對飛行員來說,就好像稱讚自己作戰的馬匹或是忠心耿耿的看門狗如何擊退敵人。這又讓我想到,這些飛機的存在以及所走過的歷史,其實都和戰爭的殘酷脫不了關係,但是在飛行員不標榜己功,而願將榮耀與成功歸於他人或所屬團體的分享中,我們又見到人性光輝的一面。  傷痛與榮耀 原本來看這場飛行秀,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能得到所謂的人文知識或啟發,頂多只是當飛機在空中上下起落、俐落翻滾時,跟大夥兒一起鼓掌叫好。沒有預料到的是,在他們搭起一個吹著徐徐冷氣的小鐵皮倉庫裡,正放映一部動人的電影《Rise Above》。 如果以為這是一部刻板的軍教片,就太小看美國空軍了。《Rise Above》講述的是塔斯基吉飛行員組織(Tuskegee Airmen)的故事,塔斯基吉飛行員組織是一個美國黑人組成的飛行團體,他們幫助美國黑人爭取到擔任重要職位的機會,能夠坐上駕駛座成為真正的飛行員。 1940年以前,因為種族歧視的緣故,美國認為黑人沒有成為飛行員的能力,不允許黑人成為飛行員,包括不允許他們擔任一些需要高技能的職位。因此黑人要不就根本沒有受訓的機會,要不就是明明符合資格卻硬生生被刷下來。後來,羅斯福總統在輿論的壓力下進行改革,美國空軍設立了一個專門訓練黑人的基地,就在阿拉巴馬州的塔斯基吉(也是這個組織名的由來)。 這項計畫不被看好,早期幾位主事長官依舊歧視黑人,可是在黑人學員的堅持下逐步完成了。他們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先是有人當上空軍的軍醫,後來又漸漸有人能跟著戰鬥機出任務,他們不放棄任何機會,並且在每次機會到來時力求表現,最終他們在空軍得到越來越多重要的機會,實現了飛行夢。 正當我回味著電影情節,一群雄糾氣昂的黑人空軍從我前面經過,看著黑人過去受歧視的傷痛故事,今日卻成為美軍的榮耀篇章,我忍不住想說:「好樣的,美國的飛行夢!」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走踏花蓮 處處驚喜

圖◎bamboo 文◎裊裊 進入職場已滿1年,今年4月底,終於有機會使用特休與友人來一趟花蓮小旅行。搭著太魯閣號抵達花蓮火車站,晚上入住阿美克背包客棧,我特別挑選這個許多外國背包客喜愛入住的地方,想體驗與外國人一起住宿、交友,分享旅行經驗。背包客棧類似青年旅店,房間大多是上下鋪,有些是男女分房,有的是男女同間,因為價錢比飯店便宜許多,是許多背包客的住宿首選。 &nbsp  慕谷慕魚啖蝸牛 在花蓮的旅途上,常可看到十字架聳立在山間,許多教堂座落在山裡守護當地人的信仰,前面一間,轉個彎又一間。 第一站前往花蓮縣秀林村銅門鄉的「慕谷慕魚」(Mukumugi),這個名字源自太魯閣族語的譯音,最早遷徙到此的族人用他們的母語頌讚這片世外桃源。因為是自然保護區,須先拿身分證在銅門派出所辦理入山證,一天的開放名額也有限制,早上、下午各300人。 山谷裡的河流是木瓜溪支流清水溪,清澈的水裡可以看見魚兒成群嬉戲,大理石一塊塊堆疊在河床上,相當壯觀。迷人的大理石花紋搭配遠方的翠綠山影,真是美不勝收。 在巨石間攀爬花費了不少力氣,接著我們在附近的原住民餐廳用餐。點了竹筒飯及炒蝸牛,常聽原住民友人說起這道佳餚,這天終於一嚐美味。端上來的炒蝸牛黑黑亮亮,蝸牛肉形體完整,只是脫了殼,心一橫、眼一閉,大口將肉放入口中,肉質滑潤有嚼勁。老闆說,蝸牛是當天清晨在山谷裡抓的,非常新鮮。來此遊玩的朋友,不妨嘗試一下這道佳餚。 &nbsp  舞鶴品茗加納納 夜宿瑞穗「山下的厝」民宿,環境舒適,還有露天溫泉池,民宿老闆Terry帶我們去古道探訪生態祕境,沿途上蛙鳴四起,青蛇在路中爬行,螢火蟲就像聖誕燈一閃一閃亮晶晶,點綴整個樹林。老闆說這裡是原住民的古道,沿著山路一直走會到南投。旅行中若有當地人帶路,就能更深入地體驗在地文化及許多私房景點。 Terry帶我們拜訪舞鶴茶區紅茶王子「阿翔」,品嚐出名的蜜香紅茶,學習到許多茶葉的知識。蜜香紅茶的故事很有趣,源於當地的茶農意外發現有小葉綠蟬咬過的茶葉帶有蜜香,泡起來甘醇順口。阿翔家的茶園採用無農藥有機耕種,最近在迦納納種植咖啡,當地的原住民說,別人是黃金曼特寧咖啡,他們則有「鑽石加納納咖啡」。 Terry跟阿翔都是年輕人,願意留在自己的家鄉打拚,推廣在地的特色產業,堅持不使用農藥,人工拔草、施肥,用心對待土地,與大自然和平共處,用他們的理念及創意延續這畝土地的生命力。這讓我想到自己是否也能向他們學習,為家鄉做些什麼。 &nbsp  雨中金針開滿懷 安排行程時,以為5月的金針花都還未開,不值得一遊,但是既然到了富里,還是上山去看看吧。窗外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讓我想到富里除了金針花,另一項有名的農產就是富麗米。 沒想到眼前突然出現一片鮮黃的花海,我立刻驚呼請友人停車,然後一溜煙衝到田裡去拍照。蒙著臉、戴著斗笠的農婦正彎著腰,雙手飛快地摘取花苞,我好奇地問她們為什麼金針花這時就開了,才知原來平地跟山上的花種不一樣,平地的金針花比較早開,花季恰是5月。金針花又稱「一日美人」,從花開到花謝只有一日的時間,每年的8~10月是產季,有經濟價值的是花苞,花開了僅有觀賞價值而已。 細雨綿綿,山嵐包圍著整座山,眼前一片霧濛濛,我們龜速前進。羊腸小徑上一團團粉紫、鵝黃、淺粉的繡球花迎接著我們。附近金針花開了不少,一朵朵金針花含著小水珠,輕輕地在風中搖擺,連竹雞也跑來湊熱鬧,躲在花田裡啼叫,能住在這夢幻般的仙境,真是太羨慕竹雞了。雖然因為氣候因素,我們看不到遠方的縱谷山脈及平原,但是享受到不同以往的夢幻花海,已令人心滿意足! 放空,心中沉靜,想著此次的旅行讓我更認識東台灣的美好。感謝主一路上給我們出其不意的驚喜,將許多意想不到的美景或好事擺在我們面前。旅行在此劃下句點,我帶著滿滿能量回去繼續打拚,相約下一次繼續來走踏冒險。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自然閒適的私房景點──西口小瑞士

文◎東大明 圖◎愛吃貝 &nbsp 那一天,自北部南返的路上,時間還早,我開著車對太太說:「前陣子拿了張西拉雅風景區的觀光導覽圖,不如找一下附近有什麼景點,繞一下路再回家吧。」 「唔&hellip&hellip奇怪了,地圖上明明標示著西口有個景點『小瑞士』,但是在導覽圖上列的幾個推薦行程中,卻沒半個把『小瑞士』放進去耶!」太太說。 「台南有個小瑞士?不如去看看,和蜜月旅行時走過的瑞士有多相似?」我聽了也躍躍欲試。 從地圖上看起來,小瑞士距離其他的景點都太遠了,需要花很多交通時間,可能因此而很難列入推薦行程中。不過對只想找單一景點的我們來說卻剛剛好。太太折起地圖,拿起GPS設定導航,我們便出發前往「西口小瑞士」。 八田與一與天井漩渦 繞了好幾轉的山路,終於抵達目的地。只見一棟紅色兩層樓高的建築,大門寫著「台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西口工作站」,腳步一邊往前走,心中不禁暗忖:這裡看起來並不怎麼樣嘛。話還沒說出口,眼前出現的景象就讓我硬生生的把話吞了回去。 「湖面上竟然有漩渦!」我忍不住驚訝的說。 太太比我更早注意到一旁的紀念碑,拉了我的衣角:「看看上頭寫些什麼吧!」 原來這裡是八田與一有關的另一個人工奇蹟!八田與一興建嘉南大圳時,為了防止珊瑚潭(今烏山頭水庫)缺水,特別開鑿了4公里長的引水道,將曾文溪水由東口引至西口(珊瑚潭上游)。因為西口高低落差極大,水流經由圓形凹盤旋轉直下進入涵洞,便形成一特殊景觀「天井漩渦」,彷彿湖面破了一個大洞,十分特殊。 「天井漩渦的確是很神奇,但這和瑞士有什麼關係呢?」我不解的問。 「看看這裡,」太太放下相機,要我感受一下周遭的環境,「我們現在可是在烏山頭水庫風景區的上游,當遊客們一窩蜂的往烏山頭去,我們卻處在這個幽靜的珊瑚潭上游,被楓樹、桃花心木、木麻黃所圍繞,可以想像,這裡四季景色變化,就和瑞士一樣豐富啊!」 這麼一說,我才意會過來,雖然西口小瑞士是人工開鑿的引水道,但是卻盡可能保有生態原本的樣貌,層層山嶺雖然並不真的像瑞士,卻也有一種自然閒適之情。 發電廠前思再生能源 一旁有座民營的西口水力發電廠引起了太太的注意,「最近電價調漲,進而抖出台電向民營電廠高價購電的問題,立院砲聲隆隆啊!」她回憶起前陣子的新聞說。 「其實,我認為購電價格過高是一回事,更要緊的是有沒有心發展再生能源,要是台電只會威脅人民在所謂較『乾淨』的核電與較『污染』的火力發電之間選擇,卻對再生能源意興闌珊,即使必須以較高價格使用水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或許我也願意。」 「問題在於根據能源局的資料,台灣停用核電根本不會缺電;而且台電浪費、沒效率導致的虧損,也不該讓全民買單啊!」太太不甘示弱的回應。 的確,若因發展再生能源而必須調高電價,以便進一步以價制量,使人民學習節約能源、促進廠商發展節能商品,這其實是好事,但這波漲價可令人無法心服。 西口水力發電廠為2004年興建的民營電廠,利用天井漩渦的高低落差發電。這裡在興建發電廠前是個露營地,當初也引起許多反彈,原因包括破壞許多林相、原本的烤肉區因此淹沒於上升的水位中,然而若拿已開發為觀光地的烏山頭水庫來比較,這裡仍然保留更多的天然地貌。 整個西口小瑞士只有天井漩渦一個重點,賞玩時間不需很長,且枯水期的湖面水位會低於天井而看不到漩渦,若再評估來回車程,實不能算推薦景點。但我卻想這樣也好,少了點人潮,才能盡可能保留目前的樣子。 東山聞咖啡香 「肚子餓了,附近有什麼可以吃的嗎?」我拿起手機上網查了一下,「附近有條縣道175咖啡公路,不如到那裡看看吧!」 跟著衛星導航,很快就看到咖啡公路的指標,我們隨意找了其中一間需要離開大路、爬上小坡的店,不僅可以俯瞰咖啡公路,從較高的地勢望去,景色也令人感到心曠神怡。 我將菜單推給太太,在她決定點什麼餐點之前,先點了杯咖啡,為這次臨時起意的小旅行劃下了充滿香氣的句點。 東山咖啡以阿拉比卡為主要樹種,品質一點也不輸聞名的古坑咖啡,不過近年一直處於供過於求的窘境,咖啡農遂逐漸改種植其他果樹。加上咖啡公路上的店家良莠不齊,雖有「東山咖啡節」行銷,始終無法打開知名度。2011年開始也傳出中國有意拉攏農民,採購東山咖啡豆,不知幸或不幸,東山的咖啡目前無法應付大量訂單,暫時還沒有下文。 不同於我對西口小瑞士的藏私、希望生人勿近的心情;對於台灣三大咖啡產地之一的東山,期盼有更多的遊客前來,品嚐在地咖啡農用心栽種的咖啡──中度烘焙、低度咖啡因,濃純的水果香,這麼吸引人的香醇,不來上一杯嗎?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在以色列,體驗聖經 2:加利利海與主相遇

&nbsp文圖◎林詩硯 第2天清晨,首站來到加利利海,望著靜謐的湖景與停泊岸邊的船隻,彷彿看見耶穌對西門與其兄弟安得烈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  加利利海上國旗飄揚 上了船,船長很貼心地準備了中華民國國旗,在團員們參差不齊的國旗歌聲中冉冉升上船桅。看著以色列國旗與我們的國旗隨風飄揚,不禁感嘆台灣與以色列的境遇竟如此相像;雖然遭遇過許多歷史挫敗,人民依然樂天知命,頑強地保存代代相傳的傳統,不願輕易向命運低頭。願神親自看顧屬祂的子民! 拿出早上「偷渡」的麵包屑撒向湖面,不知在哪蟄伏許久的成群海鳥結伴而來,整艘船像是被鳥兒們包圍似地,牠們隻隻訓練有素、鮮少漏接,一有疏忽馬上落入別隻鳥兒口中,一點兒都不浪費。此情景不禁讓我聯想到馬太福音6章26節的經文,天父尚且養活天上的飛鳥,難道我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是啊,透過耶穌寶血蒙受救贖的我們,為何執意背負生活的重擔呢?像個陀螺似地總是在憂慮喫什麼、喝什麼、穿什麼。為著虛空而徒勞是無益的,學習在主面前卸下一切憂慮,就能輕省並得享安息。 外表粗獷的船長是當地人,成長過程十分曲折,最終被主尋回而決志信主傳福音。他不僅將工作所得用於錄製福音歌曲,更利用淡季遠赴其他國家以歌聲服事主。當船長低沉的嗓音迴盪在平靜無波的加利利海上,如此特殊的敬拜氛圍,深深觸及團員們的心。在加利利海上,我們再次與主相遇,願用一生跟隨主。  在獻心堂說我愛? 下了船,在港邊的遊客中心稍作休憩時,發現內部商店陳列販售早期的錢幣。頓時腦中浮現這段經文:「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投入庫裡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確實,原始樣貌的小錢絲毫不起眼,但鑲上銀邊的錢幣可就身價非凡,標價392舍克勒約新台幣的10倍,而購買的意願則完全取決於消費者的口袋深度。 下一站驅車到彼得獻心堂(又稱「彼得受職堂」),磚石建造的聖堂默然佇立於加利利海邊。耶穌從死裡復活後第3次向門徒顯現,曾3次詢問彼得:「你愛我嗎?」彼得亦3次回覆說:「主啊,是的,?知道我愛?。」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並預告了彼得要如何榮耀神(約翰福音21章5~17節)。眺望著波光粼粼的加利利海,不禁捫心自問:我是否能像彼得一樣,3次都堅定地答覆主我愛??&amphellip&amphellip我希望我可以。 既然來到加利利,自然不能錯過品嘗「彼得魚」的機會。也許看起來跟台灣的吳郭魚很像,但兩者的身價卻有如天壤之別,因為以色列的海產十分珍貴,所以這道魚是只有在需要招待重要賓客時才會上桌的料理。這裡的烹調方式很是簡單,沒啥魚腥味,讓平時不吃魚的我也難得地幾乎嗑完整條。「口袋餅」則是當地必備餐點,顧名思義即是可將數樣小菜裝進餅中當成開胃前菜,現烤出爐的餅真是會讓人一片接一片啊!  走出地獄到受洗重生 飽餐一頓後,來到當時祭拜邪教的中心──地獄之門。據傳這裡曾被認為能通到地底深處,是通往地下世界的大門。馬太福音曾提到耶穌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權柄原文作門),不能勝過他。」這「陰間之門」就是地獄之門(The Gate of Hell),貌似張著血盆大口要吞吃眾人的景象實在讓人心驚。鄰近地獄之門,來自黑門山上的融雪匯集成約旦河的起源。 離開了驚悚的地獄之門,來到熱門景點之一的約旦河受洗處。許多信徒來到以色列的願望之一,就是希望能仿效耶穌在約旦河中受洗。不過親身來到此地後,終於明白為何乃縵大將軍當時那麼不願意在約旦河中沐浴了(參見列王紀下5章1~14節),因為看似碧綠的水其實甚是混濁。 基布茲(Kibbutz)在希伯來文中表示「共同屯墾」,是自願加入的集體農場,亦是「人民公社」制度的濫觴。所有成員財產共有並享有住屋與免費醫療等福利,相對地須負擔工作與接受軍事訓練等義務。如同使徒行傳2章44~47節所述:「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在集體農場中,每個人都各司其職,若是發展得宜,真可謂眾人理想中的「烏托邦」了。 基布茲販售自家耕種的農產品以達自給自足,無花果乾與蜜棗算是當地名產。純天然有機的保證讓團員們放心購買,不過礙於重量,也只能酌量帶回讓親友嘗鮮囉!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加利利海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彼得獻心堂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彼得獻心堂前雕像,耶穌把牧羊人的杖交給彼得。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據說耶穌曾將餅置放於岩石上,此後變成祭台,後人環繞此祭台建築了聖堂。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八福堂的八角形屋頂設計。

從尼波山上鳥瞰流奶與蜜之地

文圖 &nbsp◎&nbsp郭錫聰 &nbsp 今年3月22日至31日,我參加以色列及約旦之旅,前4天及最後2天在約旦境內。第1天,抵達約旦阿曼機場後,先參觀了「摩西之泉」,然後就上了海拔870公尺的尼波山(Mount Nebo)。 &nbsp 流奶與蜜的 迦 南 地 山上有幾座紀念碑、第6世紀遺留下來的馬賽克圖案遺跡、一個規模不大的修道院及一座義大利藝術家創作的「摩西銅蛇」雕塑。有團友認為尼波山其貌不揚,不過是平凡的一座山頭,哪裡能算是觀光景點?但對基督徒而言,此地乃聖經中所記載摩西登過的山頭,深具歷史的意義,還是值得一看。 從山上鳥瞰「流奶與蜜」的迦南地,可說一覽無遺。以「流奶與蜜」來描述那片土地,很容易引人遐思,以為迦南地是翠綠蒼鬱、鳥語花香之境,但或許看慣了寶島台灣的青山綠野,那片土地並不如想像中的風光旖旎。其實,迦南地適於耕作、百花爭妍、真正出產蜂蜜之地,只限於地中海沿岸及北部的加利利湖一帶。至於南部靠死海的土地,則是乾旱黃土,不適於農耕,但能放牧,生產牛、羊之奶。因此,將迦南地稱為「流奶與蜜之地」,也堪稱名符其實。 &nbsp 黃沙滾滾的 &nbsp曠 野 在約旦境內旅遊的第2天及第3天,遊覽兩處世界著名的觀光景點,一為佩特拉(Petra),另一為瓦地倫(Wadi Rum),這兩處的風景都是黃沙滾滾、禿山崢嶸、巨岩嶙峋、寸草不生,可是雄壯宏偉的曠野景觀,實在讓遊客嘆為觀止。但繼而想想,如果不幸流放到這種荒涼的曠野生活,是何等地悲哀!摩西帶領百姓流浪曠野40年,其間所經之處,想必也是相差不多。因此,當摩西站在尼波山上,遠眺迦南地,與曠野對比之下,那並不出色的迦南地,在他的眼光裡,應該也算是「佳美之地」啦! 摩西不愧是一位神託付重任、了不起的偉大領袖,他不但要安撫百姓對惡劣生活環境的埋怨,也要對付周遭虎視眈眈的各民族,在沙漠地帶有亞瑪力人及米甸人,約旦境內則有以東人、摩押人及亞捫人。摩西在曠野流浪的末期,來到約旦的境內,上主耶和華告訴摩西,以東人為以掃的後裔,摩押人及亞捫人為羅得的後裔,祂已將土地賜給他們為業,所以不要與他們交戰。但當以色列人差遣使者向他們借道經過時,這些民族不但不准,連向他們買水喝都不成。 這些與以色列人有血緣關係的民族,為何如此嚴峻絕情呢?想必是當地水的資源有限,在乾旱之地,當地人用水已捉襟見肘,哪有多餘的水提供給外人?何況當時以色列民族,光是戰士就有60萬人,老弱婦孺及利未人還不計數在內。這麼龐大的人口,加上隨行的牲畜,用水量當然驚人,萬一讓他們入境,卻賴著不走,麻煩可就大了,莫怪會遭到人家的排斥。 &nbsp 可望而不可及的 &nbsp應 許 地 摩西費盡心思,經歷千辛萬苦的轉折,終於把百姓帶領到約旦河的東岸,然後派使者向亞摩利人的王西宏借道經過,他不但不允許,並要攻擊以色列人,終於被殺,以致亞摩利人的城邑及土地都被以色列人奪取。 接著以色列人轉向巴珊去,巴珊王噩也與以色列人交戰,遭到與亞摩利王西宏一樣的下場,土地落入以色列人的手中。摩西將奪得的土地,分配給流便及迦得兩支派及瑪拿西支派之半,總算在約旦河之東岸,穩住陣腳,做為攻佔迦南地的橋頭堡。 摩西懇求上主耶和華讓他帶領百姓過約旦河進入迦南地,無奈因為以色列百姓在曠野討求米利巴水時,他得罪了耶和華;上主囑咐摩西上尼波山,可以遠遠的觀看,卻不得進去應許之地。摩西終於死在摩押地,埋在那裡,未踏進迦南地。由他的接棒人約書亞,繼續領導百姓進入迦南地。 當年摩西站在尼波山上,遠眺應許之地迦南,卻不得進入,內心一定是悲喜交集吧! *  *  * 這次以色列、約旦之旅,存著朝聖的心情,旅遊重點放在以色列;選擇經過約旦境內,只是因慕名佩特拉這座玫瑰古城,也就是《聖戰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電影的拍攝地。本來以為約旦與聖經沒有關連,回來後,再次複習舊約出埃及記、民數記及申命記,並對照聖經地圖,才知道摩西帶領以色列百姓流浪曠野的末期,就是在約旦的境內度過,也算是我個人意外的收穫。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黃沙滾滾、禿山崢嶸的瓦地倫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佩特拉的巨岩嶙峋讓遊客嘆為觀止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第6世紀遺留下來的馬賽克圖案遺跡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約旦境內的摩西之泉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經由佩特拉峽谷進入佩特拉古城 &nbsp

【宣教尋根之旅】騎單車,跟著馬偕去旅行 之3

3月24日,我們從苑裡教會出發,忽然風雨交加,雨點打在車庫的鐵皮屋頂上,聽起來聲勢嚇人,請冬鴻恩牧師祝禱後,大家仍穿上雨衣勇敢出發。離開苑裡後雨勢漸緩,但卻冷風刺骨,經台一線遇大甲溪後,我們沿大甲溪河堤(縣140)向東騎,不料卻遇上逆風,大家叫苦連天。騎到了高鐵橋下略做休息,領騎者指導逆風的騎車技巧後再出發,穿過火燄山隧道到達三義,原本期待風會和緩或轉向,但期待落空,我們賣力地踩上長長的緩坡,進入美麗的鯉魚潭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