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漫步香鎮──台南麻豆

&nbsp文圖◎愛唷喂 &nbsp ■拾柚香 「好香喔!」車子駛進麻豆,搖下車窗,淡淡芳香撲鼻而來。 3月底,走訪台南麻豆,麻豆是柚子(文旦)產地,聲名遠播;小鎮上,家家戶戶庭院幾乎栽有幾棵柚子樹。柚子樹每年2~3月開花,同行的朋友說,有一年開花季,他開車上高速公路,行經麻豆交流道,搖下車窗就聞到柚花香。這種說法令人瞠目結舌,但另外一位朋友馬上接話:「是真的!不騙人!」她說有次跟先生搭客運到麻豆,兩個人覺得納悶,司機為什麼要在車子裡灑芳香劑?到站下車後,沒想到芳香劑味道一直沒散去,才恍然大悟,根本就是這個小鎮的味道! 第一次在這個季節來到麻豆,果真見識到「香」鎮魅力。柚子樹上,開滿點點白花;空氣之中,瀰漫悠悠芳香。來過的朋友很有經驗,特地準備許多掌心大的束口紗袋分給我們,讓我們揀些柚花帶回家;但她再三叮嚀,只能揀掉在地上的,樹上的千萬不能摘。一群人就這樣欣喜蹲在樹下尋芳,或抬頭欣賞枝椏間的花。 我們遇到一位「柚子達人」正在指導農婦如何照料柚子樹。柚子達人知道我們為柚香而來,又見我們不斷撿拾落在地上的柚花,二話不說,直接從樹上拔下整束的柚花送我們。「為什麼這個花可以拔呀?」我們既興奮又不安的問。他解釋說,長在樹幹中段的花,是結不了果的;即使結了果,也很快會落果,根本長不出柚子,不如早早拔掉,免得浪費養分。 我仔細研究柚花,發現它的進程:小花苞&amprarr花苞半開(可見黃色花蕊)&amprarr花瓣微開(最美麗的時期)&amprarr花瓣盛開(呈捲曲狀)&amprarr花瓣逐漸剝落&amprarr小果發育(像可愛的鼻子模樣)&amprarr小果漸茁壯。妙的是,這些進程竟可出現在同一棵樹上,甚至有的果實已長得如手掌大,還有花開著。對於生長進度落差之大大惑不解,後來想想,神造萬物、各按其時,處在相同的環境或出自同一母腹,不免有大小、高矮、優劣之別,才能造就這個世界的多樣變化。 ■漫步老社區 一般人到麻豆,通常會參觀著名的百年古蹟總爺糖廠,園區內綠意勃勃,日式木造房舍引人思古幽情,但除此之外,總爺糖廠對面的小社區「總爺庄」也值得漫步踏查。寧靜巷道,紅磚古厝,庭園裡的柚子樹,長長圍牆上的愛國標語&amphellip&amphellip,散步其間,悠閒自在。 社區裡的柚香學堂雖已荒廢,但往通學堂的巷道壁面仍保有「十二婆姐」彩繪圖騰;艷麗、可愛造型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十二婆姐是麻豆頗富盛名的民俗傳說,由十二位宮女及一位小孩組成,十二宮第一宮陳大娘、第二宮黃鸞娘、第三宮方四娘&amphellip&amphellip第十二宮彭英娘。十二婆姐的師父是陳靖姑,也就是台南著名的臨水夫人;十二婆姐是臨水夫人的助手,被認為是保護婦女及小孩的神祇。每年麻豆皆有「十二婆姐藝陣」,還曾受邀至國外演出呢! ■老街與美食 平埔族語中的「麻豆」是眼睛、中心地帶的意思;根據記載,300年前,荷蘭時期的麻豆是商業鼎盛的中心商港。到了日治時代,因設有糖廠,交易熱絡,形成熱鬧的麻豆街,現今還可見到不少仿巴洛克式老建築,集中於中山路及興中路上。 日治時期,鎮上多達4家戲院,但目前僅剩一家「麻豆戲院」勉強營業。戲院建物至今保存較完整的是「電姬戲院」;售票口寫著「全票6元、半票3元」,以我這種年紀的人來說,實在推算不出是民國幾年的物價,上網查資料才知道,建於1937年的電姬戲院早已歇業2、30年。初建之時,多為日本客人,且原稱「電姬館」,二次大戰後才改名電姬戲院。建物正面有3個圓框,分別鑲上「電」「姬」「戲院」,「戲院」2個字縮小擠在一起,更名歷程可見一斑。正立面兩旁各有7個石獅浮雕,據說代表每週7天都營業的意思。 電姬戲院由當地陳姓商人興建,在當時是麻豆最壯麗的建築;但因產權為私人所有,有人認為保留具有歷史意義,但也有人覺得賣了土地較值錢。不知這幢美麗的建築,未來命運會如何? 麻豆著名小吃是碗糕,內行人都知道,真正好吃的碗糕在市中心的傳統市場裡。另外,還有百年老店「龍泉冰店」,剉冰上灑綠豆粉、甜湯裡放麵茶,全是獨樹一幟的傳統口味;第三代老闆堅持古法,所有配料:粉粿、芋圓、紅豆、地瓜、綠豆粉&amphellip&amphellip,全是新鮮食材自己熬煮,絕不叫現成的料。老闆說:「費工才有價值。」吃上一碗便能體會,來麻豆時一定要嚐嚐。 3月,聞柚香;8月,我們已經約好,再來看結實纍纍的柚子樹!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大自然的春色饗宴──庫肯霍夫,全球最大的花園

&nbsp文◎石達民  圖◎北極熊 &nbsp每當荷蘭庫肯霍夫(Keukenhof)的鬱金香盛開時,人們就知道,荷蘭的春天已經來了! 庫肯霍夫佔地32公頃,是全球最大的球根花卉公園;園內有100多個品種的鬱金香、藏紅花、水仙、風信子、百合花和其他球莖植物等,7、800萬株各類花草在每年春天盛開;尚有近90個品種,共約2500棵樹木以及總長15公里的步道。花園內每個角落都是「明信片」等級的美景,對於喜愛攝影的遊客來說,處處是驚喜。除了單純欣賞花海外,園內還有各種涼亭、溫室、雕塑、風車等景觀,宛如一場精心設計的視覺饗宴,令人目不暇給,流連忘返。其中一隅還為兒童闢置遊樂場、迷宮及小型農莊動物園。 庫肯霍夫位於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西南的麗茲市(Lisse),荷蘭文的「Keukenhof」是「廚房」(keuken)與「花園」(hof)兩個字的連寫,此地在15世紀時,為一位女伯爵Jacoba所擁有的狩獵場,園內種植了專供女伯爵的廚房烹調用的香料及蔬果,因而得名。 1840年,庫肯霍夫由德籍園藝家以英式風格重新設計,當時所種下的樹木,迄今仍屹立在花園裡。到了1949年,麗茲市開始利用此地舉辦露天花卉展,從此演變成每年一度的盛會,屢屢在各項歐洲旅遊排行榜上掄元,吸引全球各地的遊客前來參觀,迄今已超過60個年頭。 詩人和哲學家的故鄉 近幾年,庫肯霍夫為了吸引更多外國遊客,每年都會選定一個主題國家,並和該國合作,廣為宣傳。這個跨國合作的模式為庫肯霍夫帶來一波新的高潮,不僅立即提高了這個花卉公園在國際上的名氣,也因為由主題國得到更多的設施、宣傳資源,使庫肯霍夫無論在品質與人氣上,均成為更有規模的旅遊景點。根據官方資料,全球被拍照次數最多的地方,就在庫肯霍夫。 2011年,庫肯霍夫將焦點放在荷蘭東邊的鄰國,主題為「德國,詩人和哲學家的故鄉」(Germany, land of poets and philosophers),因為德國為重要的球根花卉出口國,包括庫肯霍夫中的花卉也有一部分來自德國;2010年來園的德國遊客高達13萬5000名,約佔總數的17%。 為了突顯主題國家,花園用了10萬多株花卉拼了一幅長23公尺、寬13公尺的德國象徵標誌「布蘭登堡門」;並且規劃了一條主題大道。在大道的起點,有巨型看板介紹德國重要的詩人、哲學家、思想家的生平與事蹟,其中較為大眾所知的人物包括馬克思、馬丁路德、歌德、尼采等人,各個看板前方分別也種下了不同品種的代表花卉;沿著大道往下走,則會看到被譽為「德國3B」的3位作曲家雕像,分別是布拉姆斯、巴哈以及貝多芬。 另外還有一個以荷蘭前女王朱莉安娜為名的展覽館(Juliana Paviljoen),在2011年做為「荷蘭、德國體驗中心」。展覽館內,透過許多種媒介與數據,展示了荷蘭與德國的相似與不同之處;同時可以藉由圖像、燈光、聲音和裝飾獲得與眾不同的體驗,譬如在荷蘭與德國的足球賽事中擔任守門員、坐上荷蘭國王寶座,以及觀賞巨幅螢幕上播放的荷德之旅影片等。 風車與鬱金香的召喚 擁有100多年歷史的庫肯霍夫風車位於花園最內側,人人都可以走進風車參觀內部,並能爬上風車上方平台,俯瞰園外的大片花海,因此一直是最令遊客感到興奮的地標之一。 不過園內景致,可不只是開滿花的「花田」,而是路旁有白楊樹、河邊有石楠的庭院式花園,其中可見池塘噴泉、風車樓閣、迷宮樹叢、動物莊園等等。而五顏六色的鬱金香,打從17世紀自土耳其引進荷蘭之後,很快就在百花爭豔中勝出,成為國家的代表花卉,當時一朵鬱金香球根,約合今日7萬6000美元,可見其珍貴程度。 荷蘭國土狹小、平坦,自然缺乏資源;加上地勢低窪,還得在日漸暖化的氣候中與海爭地。不過就像庫肯霍夫在花卉專家的細心照料及景觀設計師的規劃下,成為舉世知名的歐洲花園,並以永續的態度經營,荷蘭人也致力讓自己生活的土地變得更適合居住。 2011年4月上旬前往庫肯霍夫時,許多花苞仍未盛開,原本應該五彩繽紛的園區,多處呈現蓄勢待發的新綠。雖然無緣見到花園最美麗的時刻,但在花園規模與園藝造景的巧思下,仍然可以感受到園中深具歷史感的氛圍,並且期待未來還能再來走一遭。 2011年春天,台北同時間也有一場斥資140億新台幣的花卉博覽會,兩者相較,一個是嘉年華式的展演,在一定時間內吸引大量遊客;另一個則是年復一年打響口碑,形成城市與國家的象徵節慶。撇開台北花博籌辦的爭議不談,兩種方式各有優點,然而可以想見,庫肯霍夫在細節上精緻得多,不僅因為累積過去60多年的展出經驗,同時也為了吸引新遊客與老主顧,需要一次次創造值得稱頌的體驗,因而不斷進步。 2012年庫肯霍夫的花也開了,今年的主題是「波蘭,歐洲的中心」,除了設計一幅由5萬株花卉描繪出來的蕭邦頭像,想必其他還有許多令人驚豔的角落,等著細心的遊客發掘、感受。 &nbsp 庫肯霍夫旅遊資訊 2012年主題:「波蘭,歐洲的中心」 ●時間:3月22日~5月20日每天上午8點~下午7點30分(售票時間至下午6點) ●地址:Stationsweg 166A, Lisse 2161 AM, The Netherlands ●票價:&ampeuro14,50(成人) ●網站:www.keukenhof.nl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穿和服體驗茶道

&nbsp文圖 ◎&nbsp顏詩麗 第一次去日本就是到訪京都,凝視著那細緻、純粹的千年古都,我說不出話來。回台灣之後,學日文、看日劇、讀日文翻譯小說,生活日常不斷迎著和風,因為我希望,自己下次見面的時候能更了解它。終於在2011年,我給自己放了為期1個多月的大假,藉口到語文學校學日文,其實貪婪如我,莫不是企圖走訪更多的京都街町。京都是個適合散步的城市,請容我引領你走一段小徑,體驗關於茶道與和服的回憶。 &nbsp  著和服感受內斂美 那是個豔陽高張的夏日午後,一行約莫10來位同學來到位於京都銀閣寺附近的「京都文化企?室」。幾位老師早已開妥冷氣,笑臉迎接我們的到來。老師特別強調,雖然我們參加的是茶道課程,但因為我們是外國人,很希望幫我換穿和服之後,才進行茶道的體驗。我心想這豈不是買一送一,真是賺到了! 和服的「和」字,源於日本人為大和民族。此名詞始於明治時期,因西方「洋服」的流入,為了與當地服裝區別之故而產生。後來又為了與一般的衣物(即?物)分別,和服逐漸演變成單指日本民族服飾。「浴衣」,是以棉為材質的簡化版和服,因輕便及涼快而成為祭典活動的熱門衣著。而我們那天穿著的是材質比較清透的夏季和服。 從和服與「帶」的挑選與搭配,就花了一番功夫。而足袋、類似內衣的「長襦袢」、帶的打結方式等,也都有一套正式且嚴謹的規矩,我們一個個小木偶,在老師的巧手下,變得頗有姿態。一穿上和服,腰間的帶子勒得我幾乎無法深呼吸,卻也讓我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徐徐步入茶道教室,才驚覺老師的用意:一旦穿起和服,我們都要遵守日本人的規矩囉! 老師說,身著和服的女性無論坐、立、行、走都有必須遵循的禮儀,譬如走路時步伐要與肩同寬、接過別人物品和鞠躬時須挺直上身、手足保持安穩,否則水袖容易變形&hellip&hellip等,這些獨特的禮法、規則,唯有穿上和服的人才能體會。不少人也許覺得繁文縟節真多,但這正是和服的魅力所在。複雜的規則不但形塑了姿態的美感,同時也修養心性,穿上和服的女性,往往更顯出內斂的美。誠如2011年「日本和服小姐」新井壽枝所說:「和服有著一種獨特的精神力量,它能讓穿著者自然而然的謙謹和雅緻。」如果想更深入了解,不妨走一趟「西陣織?館」,不僅免費參觀,每天更有6場以上的和服走秀。 因為穿著和服,說實話蠻緊張的,也可能因為心存敬畏,窄小的茶室壓得我喘不過氣來。老師說,為了讓更多的外國朋友能夠體會日本的茶道,茶室已由原本榻榻米的席地而坐,改為坐在椅子上、就著桌面飲茶。 &nbsp   喝茶體會和敬清寂 從品嚐和?子開始,我無法不被這精緻的文化懾服。不僅配合著時令,花鳥風月也都富於藝術性,記不得名字的?子,讓人捨不得一口吃下去。對我來說,過甜的?子入口後,恨不得馬上能喝下一口濃茶,緩解一下口中的甜膩感。就在這個當下,擔任亭主的老師,以她極其優雅與流暢的手法,在客人的面前準備各項茶具,緩緩而有節奏的「刷」出一碗茶來。 我們依循著老師的指示,雙手接下茶碗,轉上兩圈並把花紋對向亭主,表達感謝之意。再向下一位客人說:「失禮了,請容我先享用了。」接著,分3次把僅僅50~60cc的茶湯飲盡。最後一口要連碗底的泡沫一起吸吮而發出聲響,以顯示對亭主的感謝與讚揚。一口好茶,真是得來不易,而那新綠的綿密泡沫,在舌下擴散開來,唇齒留香,久久難忘。 日本茶道的精神即「和敬清寂」,是開山鼻祖利休居士所創立的茶道理念。對利休居士而言,為了茶道和美,連生命也可以拋棄。他以獨特的風格,在茶道界大放異彩,並被豐臣秀吉收為茶頭,賜號「利休」,意思是「放下所有名利慾望」。「和敬清寂」也是判斷事物是非對錯的思考方式與生活態度,每一次以亭主(主人)身分泡茶前,或以客人身分參加茶會時,都要注意是否將「和敬清寂」應用在茶道上。 和──和睦相處,和樂融融。 敬──相敬如賓,互助互諒。 清──清淨無塵,清新無垢。 寂──沉著穩定,心定不動。 而「一期一會」,則是茶會時,主人慎重的把今天的相聚,看成此生也許無法重來的珍貴片刻,面面俱到、設身處地為客人準備。藉由一碗茶,珍惜眼前的時光,虔誠的感謝他人的關愛,透過茶道建立彼此的相知相助。 面對每天的生活瑣事,如果我們都能把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一切,以「一期一會」心情慎重處理,「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的感謝之情,無疑是把茶道的精神做了最佳的詮釋。還請包含我這個門外漢,恣意的分享我認為美麗的回憶。下次有機會走訪京都,不妨換穿和服、體驗茶道,感受美麗的制約。無儀不成禮,想必也會讓您心動眷戀的。 相關資訊 【京都文化企?室】 kyotobunka.jp 【西陣織?館】 www.hensin-maiko.gr.jp/nisijin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忽隱忽現萬年峽谷

&nbsp文圖◎天空 &nbsp &nbsp 「萬年峽谷」在旅人間頗富盛名,只要Google一下,就能看到很多記錄遊覽萬年峽谷的文章。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麼綺麗、假日遊客如織的地方,怎麼都找不到官方紀錄或是成為地方政府推薦的必遊景點呢?這一切,要從發現它出現的傳說開始。  台灣百大地景遺珠 萬年峽谷位在雲林縣古坑鄉,靠近草嶺風景區,清水溪的支流──內湖溪的上游,景觀精華與人足跡可及之處長度僅約數百公尺,算得上是一座迷你峽谷。網路上流傳萬年峽谷首度出現在1996年賀伯颱風之後,但在2001年因為桃芝颱風引發的土石流被掩埋,同年,再度因納莉颱風帶來的大量雨水沖刷而重見天日。除了峽谷本身景色吸睛,這段「時而看見,時而不見」的傳說,也增添了它神祕的氣息,因此讓許多人趨之若鶩。但也因為這種不確定的狀況,相對於鄰近的草嶺走山、峭壁雄風,萬年峽谷成為台灣百大地景(註)的遺珠之憾。 萬年峽谷不但是台灣百大地景的遺珠之憾,地方政府對於該處的觀光設施也因此不積極建設。從停車場到峽谷之間的步道,部分為泥土路,另外也用水泥和石板鋪設,但外觀及工法略顯粗陋;停車場旁雖立了刻有「萬年峽谷」四個字的大石,但字體與顏色偏偏少了峽谷的氣勢;警告危險的標語陳舊放在涼亭旁的地上&amphellip&amphellip。許多細節不盡完善,但往好處想,越少的人工設施及人為干擾,使該處得以保留越多的自然原貌,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令人敬畏的自然 萬年峽谷的河床完全是由岩層構成,因此在枯水期期間河床裸露,寬闊又平坦的河床讓人得以駐足峽谷旁,慢步欣賞峽谷地形、岩壁層層的節理、河水沖刷在岩石上所留下的痕跡,更有許多貝殼化石及生痕化石。根據峽谷內的解說牌指出,雨季期間溪水高漲,溪水會漫流淹沒整個岩床,峽谷地形也隨之淹沒在湍急的大水之中。 因為河床岩石裸露,遊客總免不了想要坐在岩石上,將雙腳伸進冰涼的水中泡泡腳,舒緩、舒緩,但有些裸露的岩床上長了厚厚的青苔,溪水的水深也難以預測,太靠近溪水若不慎滑倒,極可能造成令人遺憾的意外,當地的警告標誌就寫了曾有人在該處溺斃。因此走在岩石上,無論景物再迷人,再怎麼想靠近溪谷,都仍應以人身安全為第一考量。 萬年峽谷的盡頭,就是瀑布的頂端。雖然站在瀑布上方看不到瀑布的全貌,但想像一座高度百餘公尺的瀑布,幾乎以90度俯沖而下,壯觀的程度可想而知。站在瀑布頂端旁的平台,還看得到內湖溪下游在溪邊玩水的人。 眺望遠方的溪谷,心中想著自己站立的地方,曾經被土石掩埋,也曾因大水沖刷而浮現。造就峽谷的是水,使峽谷忽隱忽現的也是水,水的力量實在令人敬畏。 不論峽谷是隱、是現,它仍就是它,那麼人類呢?我們驕傲地自稱「萬物之靈」,我們致力發展尖端科技,表面上,我們好像得到一切,而且擁有的越來越多,但其實我們失去的也越來越多──和大自然越來越疏離。我們失去了與自然的連結,現代的我們畏懼大自然,萬一有一天人類失去了文明,我們在這個世界中,還能存活得下去嗎? 大自然就像萬年峽谷,即使被破壞了,數十年、數百年、數千年後,她仍舊能恢復生機,展現欣欣向榮的面貌,但人可以嗎?人不行。人一旦滅絕,就是從此消失,自己沒有復育能力。所以當下,我們只能設法搶救,搶救我們居住的環境,讓人類還能永續存在於地球上。環保不是口號,環保是拯救人類的積極作為。 註: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為推動地景保育及教育工作,委託各大學專家學者組成地景保育團隊,費時2年在台灣走訪調查,於2010年推選出台灣100個珍貴特殊地景,並出版專書《台灣的地景百選》。 &nbsp ◆如何到達萬年峽谷? 自國道3號竹山交流道下,沿台3線往竹山方向,接149縣道往桶頭,再接149乙縣道,於149乙縣道終點接上149甲縣道,此時沿路可見往萬年峽谷的指標,沿指標行經第3個明隧道後,左手邊可見一個鐵柵門,穿過鐵柵門便抵達停車場。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高雄風 鐵道情──打狗鐵道故事館

&nbsp◎打狗爺爺 相片提供/打狗鐵道故事館、打狗爺爺 &nbsp 高雄市最早發展的地方是旗后和鼓山一帶,也就是今天的第一港口兩岸。因此也保有最多的古蹟及歷史建築物。 在旗后,有旗后砲台、旗后燈塔、天后宮、旗后國小和旗后長老教會。很可惜的是,極富特色、仿羅馬式小教堂的旗后教會禮拜堂已拆掉重建。 在鼓山方面則有英國領事館官邸、鼓山國小(高等小學校)、鼓山長老教會(縣市合併前有高雄市唯一的管風琴)、高雄港火車站、藝術倉庫(原「一二三亭」料理)、雄鎮北門砲台、山形屋、武德殿和代天宮。  高雄鐵道文明開端  高雄港火車站自從2008年12月27日完全停止營運之後,荒廢了2年;在2010年10月24日打造為小型鐵道博物館,名為「打狗鐵道故事館」,免費提供遊客參觀,並供各機關、學校、團體及個人做為研究用。 日本人自1895年來到台灣之後,第2年即從打狗英國領事館旁開始,興建輕便鐵道到今天鼓山一路,並在公園路橋與五福四路之間設立火車站,自此往北開設鐵道,於1900年11月29日這一天,火車通抵台南,也打開了另一頁台灣鐵道文明史。 1908年10月24日,基隆到高雄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全長404.4公里。此時的火車站已南移大約800公尺。 這個高雄第一個火車站數次更名,由一開始的打狗停車場,歷經打狗驛、高雄驛、舊高雄驛,到戰後的高雄港站,前年則變為「打狗鐵道故事館」。 「打狗驛」是縱貫鐵路南部的終點站。從這裡又拉了一條鐵路到漁港,1907年完成通車,是為濱線,所以也是濱線的起點。因為濱線的日語是「hamasen」,所以沿線的村落就稱為哈瑪星(H&aacute-m&aacute-sian)。 原來打狗驛是客運兼貨運,有全台最大的調車場。自從1941年大港埔(T?i-k&aacuteng-po?)火車站完成、使用,並稱為高雄驛。原先打狗驛在1920年已改為高雄驛,此時又改為舊高雄驛,並完全經營貨運。 1945年二次大戰時,美軍把舊高雄驛站房炸為平地,但在轟炸前憑詳細地圖及空照圖只炸毀站房,周邊的設施如:月台、號誌樓、扇形車庫未完全毀損,以至如今能成為台灣鐵道史的活化石。戰後,在原址隔壁重建站房,1947年啟用,並更名為高雄港站。 2003年2月26日,高雄港站的站房、月台及緊鄰的兩條鐵道列為高雄市的歷史建築物。2010年7月29日,北號誌樓及其附屬設施也一併納入歷史建築物。  鐵道史活化石重生  3年多前,高雄港站完全停止營運後,文化局立刻規劃成立鐵道博物館。由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著手規劃展館事宜,並在縱貫鐵道完成通車日的102年後的當天,以「打狗鐵道故事館」的名稱開館,提供民眾參觀及研究。 2011年1月24日,原來在高雄港站的CT259、DT609兩部蒸氣火車頭,從13年前暫存地高雄蓮池潭畔回返娘家。12月30日,又從高雄機場進駐6列列車:棚守車(火車安全行駛的守護神)、多功能貨車(承載不怕淋雨的貨物)、工程平車(100歲的「車瑞」)、平車(坦克車的座車)、莒光號電氣車(還原令人懷念的最早期顏色,有「啞鈴藍」的稱謂)、對號快列車(早期外出旅遊及工作的最佳座車)。 打狗鐵道故事館開館時,打狗爺爺我就參與導覽解說志工。打狗爺爺與高雄港站同齡,是Siraya馬卡道亞族的平埔族,祖居在高雄柴山桃子園。祖先在日治時代因左營軍港的開設,被趕到梓官蚵仔寮,因此對打狗有相當的感情。自1999年3月退休至今,除了921大地震後在南投做了大約3年的義工,一直全心全意投入台語文的事工及打狗鐵道故事館的導覽服務。 2011年7月,高雄市文化局推出哈瑪星及舊城兩條文化公車路線,一張票一日玩到底。車上有專業導覽人員,為遊客詳盡介紹鼓山及左營的人文歷史。其中,哈瑪星文化公車的起點站就在打狗鐵道故事館。「一兼二顧,摸蜊仔兼洗褲」,樂很大! 歡迎各位朋友到高雄時,別忘了來打狗鐵道故事館走一走、看一看,打狗爺爺很樂意帶各位走入時光隧道,來聽聽打狗的老故事,以及看看台灣鐵道有什麼活化石,又可了解月台的周邊設施及其功能,探望當年載我們出遊及打天下的老朋友。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打狗鐵道故事館 ●地點:高雄市鼓山區鼓山一路32號     (西子灣捷運站2號出口) ●電話:07-5316209 ●時間:週二~週日,上午10:00~下午6:00 ●臉書:www.facebook.com/TakaoMuseum ●網址:takao.railway.tw ●7人以上可提供免費導覽服務,請事先預約。 ●週五、六下午有親子時間,可幫火車頭「洗澎澎」,請事先預約。 ●週六除了提供文史資料給專家學者研究之外,也作為公教機關團體研習教室,並發給研習時數。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古老的北方玫瑰──清邁

&nbsp文圖◎阿酥 &nbsp 去年10月去清邁,正值泰國水患最嚴重的時候。出發前不免受到親友「關愛」,只能盡力解釋清邁與做大水的曼谷等地相距超過700公里,應該安全無虞。會在那時間出發,純粹是巧合,既然已排定行程,也再三上網確認沒問題,我跟友人便抱著「振興泰國經濟」的樂天想法,照計畫拜訪這朵「北方玫瑰」。 當飛機緩緩降落在清邁機場,周圍灰色的天空搭配山林綠意,稀疏的房舍點綴其中,悄悄透露出與曼谷截然不同的閒適氣息。從小巧的航廈內拎出我們的行李,隨即搭上三兩句談妥價錢的「雙條」(清邁常見交通工具之一),前往距離機場不遠的清邁古城。 4個晚上有2晚住在古城內的民宿、另2晚則住城門外不遠處的設計旅店,這一次的旅行便是以清邁古城為中心。雖然時間不長,但我們盡可能在城裡步行、跟攤販或雜貨店買東西、逛市集、到寺廟裡參觀、在轉角的小酒吧放鬆聊天,用習慣的步調來接近一個全然新鮮的地方。  磚紅城牆  &nbsp新舊互映圍繞 13世紀時,泰北的蘭納泰王國(Lanna Thai)以此為首都,建立起邊長約1.5公里的城池,經過700多年的歷史更迭,磚紅色的城牆和護城河仍然跟隨時間前進,從原有的保護作用演變至今成為觀光景點之一。在舊城牆附近,新式旅館和現代建築早已悄悄越過它們,在城牆外護城河旁,常映入眼中的下半部是沾有歷史痕跡的紅磚牆、上半部則是探出頭的旅館或樓房,強烈對比十分有趣。這些城牆雖然不是全部留存至今,但比起台灣常見的「東門」、「北門」總是孤伶伶立在圓環或馬路中,清邁古城算是幸運多了 古城裡的馬路多數窄小,有的是一般柏油路、有的則鋪上地磚。步行的人很多,偶爾有機車緩緩駛過。出乎意料的是,古城裡的人種形形色色,白皮膚的、黃皮膚的、黑皮膚的都有,老的、小的、壯年的、青春的、單身的、有家室的,也各自成群。 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古城裡的店家也應有盡有。當地居民買菜的市場、供應日常用品的超市、提供long stay外國人便利服務的廉價洗衣店與二手書舖、專做觀光客生意的紀念品店,皆有其客層;傳統泰式小吃攤、日式拉麵屋、西式早餐店、美式咖啡館、拉丁風小酒吧,各自招攬生意。  古老氛圍  &nbsp令人釋放安心 走在清邁古城裡,原本想到的是舊與新、古與今的融合,沒想到更是地球村的縮影;原來在我不知不覺的時候,清邁早就是各國旅人或退休銀髮族愛好的長宿休閒首選。 其中一天我們參加當地的一日旅行團,有專車接送前往更北邊的清萊與泰緬邊境。在車上結識一位日本老先生,看他泛白的頭髮且是孤單一人,隨車導遊似乎跟他很熟,讓人十分好奇。後來找機會聊天才知,原來他退休後常常往返清邁與日本,每次一來就是待上好幾個月。他說,這裡的物價比曼谷還少一半,生活便利、環境樸實,每天他都會從住的地方步行到古城來,雖然要花上許多時間,但就當做是運動,大部分都是走路移動。 而這天他會參加旅行團,並不是為了去玩,而是要到泰緬邊境去「加簽」。意思是說,簽證期滿之前,如果出國後再入境,就可以延長15天簽證期限。而在清邁出國最方便省錢的辦法,就是移動到泰緬邊境去「繞」一下(編按:日本在泰國免簽證)。我們得知這個辦法時感覺非常驚奇,難怪一路上老先生不太跟其他乘客互動,去到各個景點也一副興致缺缺的模樣。連中午導遊帶我們到一間自助式餐廳吃飯時,當我們還搞不清楚從哪邊開始取餐,他早就熟門熟路去拿想吃的食物了。「每次都是來吃這間啊!」老先生淡然地說。 這天旅行結束後,導遊把我們每個人一一送回住宿的地方去,這位日本老先生在一間據他說是提供長期住宿的出租公寓前下車。看他提著在路上買的水果信步走遠,腦中閃過:「如果到這年紀,我會出現在世界的哪裡?」這個無解問題。在這700多年城牆包圍起來的既陳舊又現代的空間裡,70歲不過是它的1/10,對老先生來說,是不是在清邁古城裡反而能找到年輕的活力? 從小我對於能抵擋時間洪流的老東西格外傾心,以前不明白是什麼道理,隨年紀漸長便發覺,當凝視著一如清邁古城這類的時間見證者時,總覺得像在說「妳還年輕啦」,讓人感覺些許安心與釋放。而這個就是,旅行的其中一種意義吧! &nbsp 泰國觀光局網站:www.tattpe.org.tw 資訊:清邁是泰國第二大的城市,也是泰國北部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台灣飛往清邁有中華航空與泰國航空兩家,華航直飛清邁、泰航需在曼谷轉機。本文作者搭乘的是泰航,來回機票約17000元。當地住宿、各項花費低廉,五天四夜約準備台幣8000元左右即可。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徒步淨灘──蘭嶼奇異之旅

文圖◎陳惠世 &nbsp 2010年完成台灣徒步環島後,2011年,我往各離島繼續為地球和平徒步。第一個離島,選擇蘭嶼。 出發前,樸門同學向我介紹她的男友巴黑,他是蘭嶼朗島教會青年。說明前往蘭嶼的和平徒步後,他熱情幫我找民宿,並協助我蘭嶼的淨灘活動。 蘭嶼環島公路約40公里,我計畫3月9日從高雄出發到台東搭機飛蘭嶼;10日到11日徒步環島及淨灘;12日搭機返台東再轉車回高雄。 通常徒步環島我都一個人走,這次至少有妹妹及3個計畫2011年底到台灣徒步環島的日韓青年同行。3位日韓青年是經好友Yuji介紹,透過網路認識。3月9日我們分乘前後班機抵達蘭嶼,首次見面在蘭嶼機場。3位朋友熱心於地球和平,曾組隊在日本與韓國徒步,志向相同,雖初見面,卻不陌生。 一天走完36公里環島路 在朗島民宿「馬龍爸爸的家」卸下行李後,我去海岸觀察選擇淨灘的地方。晚上,我們借民宿的廚房開伙,馬龍媽媽將電磁爐借我們烹煮,我這才知道蘭嶼因設核廢廠,台電給居民的補助是一樓以下用電完全免費。乍看這對蘭嶼似乎是德惠,實則為摧殘。島上放置核廢料,其致命污染對生態的破壞無法逆轉;島民習慣免費用電就比較無法節制,無論在島外或將來恢復收費,蘭嶼人都難以適應。再者,因免費用電,家家戶戶購置冷凍櫃冰凍魚體,大海成為被遺忘的冰箱,捕魚次數少了,技術漸漸弱了。 馬龍爸爸是朗島教會弟兄,也是一位思想傳統的達悟人,他說我長得像原住民,就親切稱我「原住民牧師」。知道我到蘭嶼徒步淨灘,他把一張藏在桌布底下的寶貝給我看,是一張寫了字的便條紙。他說民宿客人常問他部落間的距離,他不想隨意應付,就特地開車記錄每個部落間的里程。他一直把寶貝藏在桌布底下,馬龍媽媽這才知道為何他對部落距離那麼清楚! 根據馬龍爸爸的紀錄,環島公路全程約36公里。在徒步上,36公里對我是個尷尬里程,要走一天很辛苦,要走兩天需要來回接駁。為了省時,我們還是決定3月10日一天走完。 馬龍媽媽覺得徒步環島不可思議,建議我們租機車環島,她說一天要走完,大概要走到三更半夜。不過看我對全程徒步那麼執著,她有點受到激勵,說在蘭嶼住那麼久,從沒走過全程,也想要試試。樸門同學說她到蘭嶼那麼多次,也從沒徒步環島過,也想試試。我們到蘭嶼的5人都有徒步經驗,為了讓新加入的2人有充裕的徒步時間,約好隔天一早就出發。 行程時間敲定後,我們請日本朋友彈吉他唱歌,並請馬龍爸爸和巴黑分享朗島的文化。馬龍媽媽感受到我們對蘭嶼文化的尊重與熱情,就把馬龍爸爸的丁字褲捧出來,請巴黑示範丁字褲和傳統服飾的穿法。原先我一直以為丁字褲是件丁字型褲子,這才開眼界知道它是一條長帶子,未熟練紮緊,很容易穿梆。 馬龍爸爸說,蘭嶼海邊的船以前連拍照都是禁忌,現在觀光客多了,雖容許拍照,但仍忌諱碰觸。非經許可,島上的老人或地下屋禁止攝影。此外,蘭嶼人不隨便撿路上的東西回家,怕帶來污穢。長相特別的棋盤腳種子像不祥物,多刺的林投樹在蘭嶼卻是保護傘。 海嘯威脅中仍有平安 10日早上7點40分,我們7人圍圈禱告後開始徒步,奇妙的上帝給了整天的雲柱,從啟步到回程,一路薄雲遮天。 環島公路上,四處成群的山羊是蘭嶼的紅綠燈。羊隻漫步馬路時,紅燈亮了,人車要停下來;羊隻過了馬路,綠燈亮了,繼續前行。馬路上慢條斯理的豬隻是蘭嶼的閃黃燈,請你注意減速慢行。悠閒的豬羊燈號真是蘭嶼的奇景! 沿著環島公路走,每到一處景點,馬龍媽媽熱心導覽,我們就把腳步放慢稍微瀏覽。下午5點半左右,順利的在預估時間內走完全程。 蘭嶼美麗的海灘布滿海上漂過來的垃圾,11日下午我們要淨灘。當天上午大雨小雨滴滴答,中午出發時,仍然細雨綿綿。到達海灘不久,雨停了,天色卻是灰濛濛。 巴黑幫我們找了幾個黑色大垃圾袋,我們很快就把垃圾裝滿袋。就在裝滿最後一袋時,淨灘負責載垃圾的巴黑突然在公路上急迫的大喊:「趕快離開,海嘯來了!」原本以為他在開玩笑,但是他的呼聲迫切。 收拾好物品,回民宿路上,發現大家緊盯電視新聞,這才知道,當我們淨灘時,日本發生大地震及大海嘯。氣象局預報,不多久海嘯可能襲向台灣東海岸。蘭嶼島上人心惶惶,大家不斷互通消息。來自四面八方的關心電話,建議大家往高處跑!蘭嶼是個小島,有山卻不高,人們不是住地下屋就是簡單的木屋或平房,經濟好些的,受制於地形與氣候,也只能蓋個2、3樓。 哪裡是高點?何處可躲逃?電視上海嘯席捲時間不斷倒數,但我相信凡我們腳掌所到之處必有平安,所見之地都要蒙受祝福!我領悟上帝為何在此刻領我們到蘭嶼徒步!311,蘭嶼猶如加利利海上遇狂風的小船,主在船上,雖面臨海嘯威脅,祂卻保守十分平安! 12日天氣放晴,陽光普照。告別蘭嶼,我們回到台東,將日韓朋友介紹給守護杉原灣的另一樸門同學後,我和妹妹平安順利回到高雄,結束了蘭嶼的奇異之旅!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徒步至椰油部落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完成徒步環島回朗島部落合影 &nbsp

清邁小旅行──窺見泰北邊境風情

文圖 &nbsp◎&nbsp李育琴 &nbsp 2011年,泰國遭遇了50年來最嚴重的水患,9月泰國中部已經因昭披耶河氾濫,大片農地和城鎮浸泡在濁濁黃水中,首都曼谷更是岌岌可危,泰國政府上下大動員,軍民協力堆沙包,就是要把滿溢的河水阻擋在市區範圍之外,力保首都曼谷的安全。 10月,水患的威脅仍未解除,台灣外交部開始對泰國旅遊發出警示訊息,建議國人非必要不宜前往。儘管如此,我和友人還是照既定行程,搭乘泰航經由曼谷轉機到清邁,泰國的第2大城、700多年前蘭納泰王朝的首都。 ]古城漫步  享受悠閒氣氛 此次旅行因為水患的影響,帶著略微沉重的心情踏上泰國土地,然而泰國一向給人樂觀陽光的感覺,因此剛抵達民宿放下行李,就因為清邁舊城內悠閒宜人的景致,心情漸漸放鬆了下來。 仔細觀察,清邁和曼谷是兩個很不相同的城市。儘管清邁是泰國第2大城,街道和車流卻完全沒有曼谷那種令人窒息的壓迫感,尤其在目前仍保留四方城牆遺跡內的「舊城區域」,說是全世界最適宜Long Stay的地方也不為過,難怪此地所見的外國人士一派輕鬆悠閒,極為享受這裡的宜人氣氛。 清邁舊城內寺廟、古蹟散布,漫步其中可好好感受這個微笑國度。一日早晨,隨性走入某座廟宇,在庭園中遇見一位青年男僧向我們問候,問我們是否來自中國雲南?得知我們來自台灣,也非常親切交談。泰北的邊境和中國相交,清邁也是中國貿易貨物進出的重地,因此來自中國雲南的人不少,位於清萊府的美斯樂更是以華人為主要人口的村落和觀光重鎮。 為了一探泰北風情,我與友人參加了當地旅行社的泰北一日旅行,我們上午8點由清邁出發,搭乘12人座的小巴並有導遊隨團。這是我第2次來到泰北,與前次不同的是,此行隨團導遊是泰國當地青年,以流利的英文介紹這趟泰北遊的各個景點。 走訪泰北  見證邊境演變 經過3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到達清邁北方的城鎮清萊,清萊是蘭納泰王朝的舊都,後來首都才遷到清邁,清邁的泰文就是「新城」的意思。稍作休息後我們往泰緬邊境出發,導遊Don是個20多歲的青年,他在行車途中述說泰北金三角的歷史和現況。他說:「我的奶奶已經80多歲了,有次她問我,Don你現在在做什麼工作?」Don告訴奶奶,「我在旅行社當導遊,負責帶遊客到泰北金三角去遊覽。」在奶奶的記憶中,金三角是個危險又混亂的地方,因為毒品和黑市交易,過往惡名昭彰,「Don,你不要做了,那裡很危險的!」後來Don才跟奶奶說:「奶奶,金三角現在已經不一樣了。」 的確,泰北的金三角已以其獨特的歷史背景發展成著名的觀光景點。位於泰緬寮3國邊境的金三角因盛產罌粟,曾經是全球毒品供應中心,後來在泰國政府強力打擊之下,罌粟種植面積才漸漸減少。觀光產業盛行之後,意外帶來了許多遊客,非法的毒品交易已無法進行,商人賺起觀光財。從泰國這頭往緬甸對岸看去,看似荒蕪的河岸邊矗立著大型的豪華建築,導遊說那是專門供國外旅客賭博的賭場。 對於金三角有興趣的旅客,可以搭乘旅遊業者的長艇,到對岸瀏覽緬寮邊境的風光。那段腥風血雨的毒品歷史已然過去,遊客在湄公河上必須運用大量的想像力才能捕捉那段歷史的驚險片段。 參觀部落  長頸婦女守俗 來到泰北另一個重要景點,就是參觀少數民族長頸族部落。長頸族人來自緬甸,他們的生活一度困頓,因此泰皇特別設立資金支助他們,現在聚落裡的青年已走出部落,外出受教育和工作,部落的生活改善後,便將在泰國獲得的收益回饋故鄉。不過部落裡仍舊是竹子茅草屋,導遊說,他們不願改變過去的生活方式,仍舊認為自己是緬甸人。 長頸族婦女因為部落習俗必須在身上套上沉重的銅環,以脖子最為常見。導遊Don解釋,經過儀式挑選的女孩才能戴上銅環,而這樣的女孩能為村子帶來幸運,也保護著村子,受到祝福和尊敬。不過隨著部落裡的經濟和生活改善,族人也開始思考這樣的作法是否適宜,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女孩套上銅環。 Don帶我們到脖子上戴最多銅環的婦女前向她致意。看著這些女性,或許為了傳統,或許為了觀光收益,願意每日身負沉重的銅環生活著,身為外來者的我不能理解卻又疼惜不已。然而一個族群有權決定他們要如何對待自己的傳統,當文明走向更為理性的境地,也許很多獨特的文化也跟著消失殆盡了。想著、想著,我的心裡出現一陣矛盾呢! 將泰北的精華濃縮在一日的行程裡,畢竟太過倉促,可惜假期本來就短暫,只能依賴這匆促的遊程,略微開拓我們對泰北風光的認識和想像。 離開清邁時,曼谷的水患威脅仍未解除,許多市區外圍的民眾家園仍泡在水裡,在飛機上的我俯瞰外頭,祝福這個和善的國家人民能安然度過艱困的災情,再次展顏微笑。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長頸部落戴銅環的婦女正織著布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湄公河岸的金三角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泰北長頸族婦女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清邁Waroro市場販售各式乾貨、食材和生活用品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清邁舊城遺跡塔佩門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漫步清邁舊城內舒適宜人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清邁舊城古蹟柴迪隆寺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清邁舊城內許多廟宇古蹟,僧侶備受敬重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越過邊境到緬甸,有許多兜售紀念品的小孩 &nbsp

金沙──散步金門小鎮巷弄

2011年底,在一陣兵荒馬亂的忙碌後,難得率性的暫拋繁忙,與友人來趟金門之旅。

在山中流轉的咖啡香──德文部落巡禮

&nbsp這個時代走得太快了,我們追得很辛苦,怎麼趕都趕不上。現在有太多的孩子,忘了我們原有、應有的文化生命和價值。 失去土地的原住民,就如同失根沒有土壤的大樹,這個國家要我們改變,但沒有給予相對的尊重和對待,那些改變不見得是我們想要的。 ──摘自《走風的人──我的獵人父親》,亞榮隆‧撒可努/著 &nbsp 文圖 ◎&nbsp莊勝凱 &nbsp 城市裡的人權班與山林裡的德文部落 德文村(德文部落)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村(達瓦蘭部落)南側、達來村(達瓦旺部落)北端,西邊與三地門鄉口社村、賽嘉村為鄰,東邊隔著北隘寮溪與霧台鄉遙遙相望。部落海拔約800公尺,有神祕森林與豐富的野生動、植物、昆蟲等自然資源,為排灣族群與魯凱族群共築共生的部落,蘊涵著豐富排灣、魯凱傳統文化特色與資產。 在山上接待我們這群漢人的,是德文教會李耀光牧師。 親切熱情的李牧師是台南市社區大學人權班蔡明殿老師與師母王淑英老師20年前的老朋友,後續活動上山都有勞牧師費心協助安排。蔡老師與王老師夫婦長期關懷環境生態文化、社會弱勢與教保人員權利,並致力推動人權教育、聯合國國際事務參與等公益奉獻,是謙卑踏實的行動實踐者。筆者在蔡老師開設的「人權電影讀書會及工作假期」課程(簡稱人權班)與人權志工社團裡協助老師規劃安排室內課程與戶外活動,因此有機會跟著人權班「人權工作假期」戶外活動走訪德文部落,真實親近部落,感受台灣島嶼豐富珍貴多樣的族群文化之美! 人權工作假期 &nbsp採摘咖啡與學習農事 德文部落存有日治時期栽植的阿拉比卡咖啡樹,擁有生產優質咖啡豆條件。每年9~12月為咖啡成熟採摘期,採摘需花費大量時間與人力。部落居民在88水災之後紛紛投入政府88臨時工專案就業工作領取日薪800元,造成咖啡成熟季節無人力採摘,人權班規劃之「人權工作假期/德文部落咖啡採摘與農事學習」活動,剛好在此時對部落貢獻輕微力量。 ●拔雜草,巧遇傳統婚禮 回想起自己參與人權工作假期活動,2009年5月第1次與夥伴拜訪德文部落就幸運遇上部落舉行傳統婚禮,行程原訂第1天下午至咖啡園拔除雜草。我們與牧師電話聯繫後,牧師邀請我們此行所有上山夥伴先前往三地國小德文分校操場享受喜宴午餐美食,接著下午與晚上全程觀察學習傳統婚禮流程與儀式代表的意義。 第2天上午安排在村長咖啡園拔除雜草,村長引導我們實地觀察了解咖啡樹與雜草長相模樣後,除草任務開始囉!村長不好意思讓我們頂著豔陽天拔草太久,擔心我們體力負荷不堪,請我們在工寮品嚐多汁脆甜的夏日大西瓜。還特地叮嚀我們稍微拔一些,再拍些照片,代表有拔草就可休息!部落居民樂天開朗的個性,鮮明地令人陶醉,不禁想沉浸其中氛圍,並一輩子結為友伴。 ●剝果皮,採熟豆 2011年10月,與人權班再訪德文部落,第1天晚上,在部落安靜小徑旁巧遇居民杜櫻花女士,她在家中剝果皮取咖啡豆。由於去年曾安排至杜女士咖啡園協助採果,聊起往昔這份心繫感謝的緣分,倍感親切;夥伴們隨即加入協助的行列。杜女士熱情回饋一大包她種植的小芋頭,讓我們攜帶下山,這份單純良善的友誼,讓我們深刻難忘與感動!第2天則前往馮先生咖啡園協助,到達後映入眼簾的是,掛在樹枝上結實纍纍、一顆顆成熟暗紅色咖啡果,經講解注意事項,便徒手開始摘果。體驗雖短短1小時半,卻已讓我們流汗勞動、察覺感佩摘咖啡果是一項不輕鬆的工作! 回家的路好難 2009年部落經歷了88水災影響重創,交通嚴重受損。隔了2年多至今,部落交通路況仍舊險峻不便。居民期盼著一條安全回家的道路,好讓外地求學工作遊子返回山中溫暖的家,竟如此困難。 我們都知道,且承認過往平地漢人對原住民生活方式、習俗與土地傳統領域的侵擾,而被冠以「白浪」的歷史背景;因此當我們前往部落時,都應該懷著謹慎尊重勿冒犯的態度與正向行為,不應該再對居民與環境帶來更多不可逆的傷害!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位在海拔約800公尺的德文部落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日治時代栽種至今的阿拉比卡咖啡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採摘咖啡需花費大量時間與人力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協助拔草學習農事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在杜女士家中協助剝果皮取咖啡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