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

斷腿的黑羊

◎葉宓章 有一天,把狗交給寵物店老闆娘時遞給她名片,她邊看邊念出我的工作單位:「光鹽基金會?妳&hellip&hellip是基督徒?」這話一聽就知道是內行的,我笑著反問她:「莫非妳也是基督徒?」她悻悻然地回答:「以前曾經是啦!現在已經是黑羊了啦!」然後就低著頭繼續看名片,彷彿不想讓人看見什麼。 我說:「黑羊算什麼?我還是曾被打斷腿的黑羊ㄋㄟ&hellip&hellip」這招數果然奏效,她馬上抬起頭來笑著問:「還被打斷腿喔?」「哈哈!對呀!妳比我好太多啦!不管什麼顏色,上帝通通都愛啦!」 我曾桀驁不馴,然而卻深知上帝愛我不像人看外表和地位,祂愛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即便我滿身是瘡,祂仍愛我一如起初。 可是羊圈裡總有些羊哥哥、羊姊姊會一邊梳理著自己的羊毛、一邊聊天,聊完自己、聊別人,一不小心就聊到:A羊到現在毛還是太少,看起來不夠屬靈;B小羊最近很軟弱,看起來靈命不夠深喔&hellip&hellip。這些原本無意絆倒人,甚至是出於好意的聊天或耳語,就成了定人罪的釘子;甚或當中有些小羊還弄不懂真理之前就陷在這樣的氛圍中,有時還真不容易站穩腳步呢! 話說回來,有一回和主內兄姊聊天時不經意說出最近很軟弱,常常被絆倒,他竟說:「ㄟ!那妳自己也要檢討為什麼老是被絆倒呢?是不是妳根本走路姿勢不對嘛!」「對噢!我怎麼沒想到?」一語驚醒夢中人,如果我老是定睛在人家不小心伸出的腳,當然氣憤難平,總是摔跤!如果我自己走路警醒端正、小心一點的話,誰能絆得倒我呢? 常常期許自己能夠當個安慰的人,首先就是將自己的軟弱誠實攤開,既然都是一家人,何必擔心毛禿了一塊呢(剛好我就常常發生圓形禿頭脫落症)?就算有人笑我,那也是他的幼稚,天父爸爸一定知道,祂愛我,那就夠了! 現在我終於明白上帝為什麼打斷我的腿,那不只是對我個人的疼愛,更是要我腿傷復原後,讓這經驗成為別人的祝福!因為「我們知道,上帝使萬事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就是祂按照自己的旨意呼召的人都得益處。」(羅馬書8章28節)

恩典之路

◎陳建上(關東橋教會傳道) 開拓到底是一條怎樣的道路呢?進入客家族群傳福音又會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呢?在2009年7月31日之前我真的完全沒概念,只知道主會預備主會帶領,但是怎麼帶領,我不知道。 回顧這1年多在客家宣教中會委派在關東橋地區的開拓服事過程,我深深的體認到,開拓代表著一個「什麼都欠缺的」代名詞,缺人、缺錢、缺一堆東西的地方,因此中會奠基的經費補助更顯重要。每想到任何事工要做,就會有許多的掛慮,也因此讓我對禱告的依賴與代禱的渴望是從來沒有這麼迫切過。 然而,事工進行中每想到一個需要與欠缺,就看見主的預備。因為隻身來到新竹,全然不知同工在哪裡,會友在哪裡,然而主卻預備許多同工,主動進入屬靈的大家庭成為一家人,使我不覺得孤單。為了讓我對台灣傳統信仰的認識,主帶領一位對佛學有相當專研的廖弟兄來開拓我的眼界,在將近半年深入的對話後,奇妙的主引領他接受福音而受洗。 當兄姊討論著社區需要與從其他教會的事工發展上看見的方向,我們共同看見這個需要與卻感到我們的不足,需要有這方面恩賜的兄姊來帶領與參與時,主就讓肢體或鄉親主動來參加及協助,就如對客家鄉親需要透過客語建立神的話語對社區生命扎根,主就預備同工來成立客語讀經班。 看見小組發展對教會的成長是一個有益的方式,教會兄姊需要有小組的訓練,主就預備講師來到我們當中,成為我們的幫助。主帶領一位離開教會已久的姊妹走入我們當中,也搭起與學校義工媽媽互動,進而建立成長小組。新竹地區有許多新興的社區進入封閉的住宅型式,教會想要進入社區有著極大的困難,為了讓教會在社區發展有一個踏腳石,主帶領一位姊妹來到我們教會,在一段靈命追尋後接受洗禮,接著願意開放她的家庭成為社區接近福音的管道,分享主在她生命中的喜樂。主的恩典就在我的軟弱與需要上彰顯祂的大能。 最有才華的人才適合開拓,如馬偕、巴克禮,可是主卻將我擺在這個地方,讓我了解到,原來對我而言開拓不是因為才能,更不是因為恩賜,而是因為欠缺。當我看見周遭鄉親的生命需要,卻發現自己的不足與欠缺,求主為鄉親預備時,「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馬太福音9章38節)主就差來同工,主就帶來幫補,為的不是我自己,為的是這些需要的鄉親與肢體,原來服事中的成長意義在這裡──幫助別人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同時為主作工是讓自己更親近主,我雖然是領受1000的,感謝主,讓我知道需要學習領受2000或5000的,如何來運用我所有的恩典,而不是埋在土裡。 這一條永生服事的道路是主早已規劃了,我一路上是被聖靈光照引領而發現主的安排,每一次的發現就驚喜主的慈愛,我的信心功課就更加深一點,讓軟弱的我,學習以主的眼光來看待,讓我在禱告中,領受到聖靈為我開啟一張張未來事工的藍圖。

心滿意足的父親

&nbsp◎蒙恩人 假如沒有記錯的話,好像孝經上有這麼一句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孝之終也。」這是台灣人的兒女努力想做到的孝順楷模。因為如此,成功的兒女,可以使父母成為心滿意足的父母──使父母有揚眉吐氣的榮耀,又有豐沛的經濟來源供父母可以無所掛慮的終老。但是這裡有一位心滿意足的父親,卻僅僅是因為他收到一封兒子寄來溫情的信。&nbsp * * * * * * * * * * * * 「爸爸平安:&nbsp 上次您從加拿大的頌泉內在醫治中心打電話給我,雖然我已經忘了詳細的內容,但是其中的溫馨仍在;現在輪到我回信給您了。老爸,真的是很抱歉,我從國中開始,不管是課業或是行為、態度上的叛逆,就使您開始擔心了──尤其在當兵的時候可能讓您費心不少,不論是交友上的挫折或是當兵的不順利,健康上的不佳,但,您總是盡心盡力地安慰、陪伴我。 等到我神學院畢業派到教會服事、獨立牧會,也經歷更深屬靈上的突破與更新,在種種歷練中,我知道您總是為我禱告。如今,我已經是一位爸爸,也是一位牧師,我更能體會父親的心,也為此感謝您給我榜樣『為父為牧的心腸』。 雖然您牧會相當忙碌,但您對我的關心與愛,總是百忙之中還協助我,您也總是很公平地去愛我們兄弟們;不論我表現得好不好。雖然少年的時候,您不是那麼了解我,比如說,在我們兄弟中,我有些方面的反應較差些,像,英文和音樂上就比較不如哥哥們;或許您因牧會工作太忙碌,沒有太多時間在一起的緣故而產生這落差。但是,很重要的事,您總是抽身陪伴我,甚至特別安排我到紐西蘭旅行,還親自送我到機場,真的很溫馨。結婚後我失去第一個孩子的時候,您似乎比我更難過──令我銘感心中。 現在,我們似乎不只是父與子,也是屬靈的父子,一同為主而奮鬥;為神的國,也是戰友同袍,謝謝您的栽培! 您的愛子 &nbsp 敬上 2010/06/05 」 * * * * * * * * * * * * 日前無意中又翻到了珍藏已久,這封溫馨的信,不但激起了我的感恩之情和寫了這篇短文,並油然地發出過生日時所留下的感言 ──「能深感自己是一位心滿意足的父母或兒女,是因為彼此間有了真正的了解,並且能適時地向對方表達出來!」願與讀者共分享。

可愛任真的他

◎徐純慧 &nbsp記憶中,爸爸是個沒有聲音的人,他可以一整天都不說話。到了晚年,因為重聽的緣故,話就更少了。 &nbsp巧手造福家人會友 印象中,爸爸總是坐在書桌前,不斷的看書、寫字。我們還小時,他常抱著弟弟在書桌前準備講章及備課。有那麼一段時間,因為媽媽在中廣公司主持傍晚節目,爸爸就得準備晚餐,每到傍晚我們幾個小孩總是圍繞在他身邊,愛講話的大姊就一邊洗菜一邊嘰嘰喳喳的和爸爸討論每日新聞和天下大事,洗菜的水聲、炒菜的滋滋聲以及談論大小事的嘻笑聲,常成為我兒時甜蜜的回憶。美援時期,教會有美國寄來的奶油、奶粉、麵粉以及玉米粉,爸爸就用這些材料做麵條、饅頭、包子、窩窩頭、甜甜圈,好像任何食材都難不倒他,在那個物資缺乏的時代,讓我們5個孩子常享受到親手做的美食。有一次,爸爸從神學院帶回1顆好大的「麵包果」,我跟弟弟看著他仔細的在地上鋪報紙,用菜刀抹油,處理分切那顆可以炒來吃的「麵包樹」掉下來的果子。 爸爸是我們家公認的大廚師,尤其是他的炒米粉在親朋好友中是有名的,但是他卻不愛下廚,常常要我們說好話或看他高興,他才願意動鍋鏟,這大概與他的潔癖有點關係吧。除了炒米粉之外,爸爸做的「壽司捲」更是一流,每次聖荷西台美教會的Pot-Lock他總是會高高興興的做一大盤去。 小學時,爸爸有時會在週末帶著我去探訪會友,從中南街走到舊庄山上,往往要走上近2個鐘頭,沿途提醒會友禮拜天要記得來禮拜。每到會友家時總是備受接待,還記得有一次,有會友家的豬病了,女主人說:「牧師啊,阮兜&ecirc豬破病吃未落去,請你來替牠祈禱好嗎?」沒想到,就在爸爸祈禱完,他們家的豬竟然就開始吃起來了,歡呼聲隨之而起! 禮拜六一早,爸爸總帶著我們全家一起掃禮拜堂,除了禮拜堂內,也要打掃院子。有時,他會像個園丁,耐心的整理修剪院子的鐵樹等大大小小的花草樹木。到了聖誕節時,也親自繪製大掛圖,做起美工。早年的牧師,好像十項全能,身兼數職,內外兼修,上帝的恩典永遠夠用! &nbsp認真學習、收藏仔細 爸爸喜歡下棋,家中存有象棋及圍棋古書。記得小時候家裡訂的《新生報》每日都有棋譜,有時看他拿著棋譜在棋盤上深思。在南港教會時期,有個住在教會附近的鄰居,雖不是基督徒,卻常來找爸爸下棋,成為我們家的好朋友。 說起爸爸的收藏嗜好,除了8歲開始集郵之外,早期的車票、錢幣,甚至戰時美軍投下的炸彈碎片,他都仔細的留下來。他還會仔細的留下教會中會、大會及總會每一次開會的議事錄,這種蒐集及收藏的嗜好與習性,使他在教會歷史的研究上擁有完整的第一手資料。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貝殼」的蒐集,不單是蒐集大大小小貝殼,還去購買各類書籍詳加研究。有次他帶著我去博物館耐心的為我述說貝殼的故事,回家之後就將所蒐集的貝殼分類整理又加上卡片說明。退休在美期間,在美國政府開始發行各州錢幣時,又引發他蒐集錢幣的興趣,這些收藏品的把玩、整理與研究,豐富了他的退休生涯。 爸爸喜歡看書、買書,早年比較偏重神學研究的書籍,退休後就廣泛涉獵文史名著。他非常重視史料的蒐集,許多夾子存有他的剪報資料,記得小時候當艾森豪總統來訪時,爸爸帶著我們幾個孩子去台北加入歡迎隊伍,結束後他帶著我們去圓環吃雞捲與肉粥打牙祭。 爸爸做什麼事都很認真,記得有一段時間,他養了缸熱帶魚,為了養魚就買了書來讀。在大直的時候,有朋友送來一支咖啡壺,他就開始仔細研究泡咖啡。常常邀請學生們來喝咖啡,使家裡每天總有暖暖的咖啡香。當他知道我在教「微積分」時,就開始跟我討論微積分,因為他說為了讀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必須學微積分,也因此我勉勵我的學生說,81歲的老頭兒都可學微積分,你們才18歲更沒問題可以學得好。 恩典之路主隨行 爸媽受的是日本教育,用漢字發表文章總覺得不是那麼順暢。因此,爸媽所要發表的論文總希望受中文教育的我們能幫忙潤飾。早期是大姊潤飾,大姊出國後,這工作就落到我頭上。大概是因為彼此都忙,常常得利用晚上時間,甚至到夜深人靜,邊打瞌睡邊改稿。每當需要做大幅修改時,他們常不厭其詳的跟我解釋原意,期待我能多加協助,當時我卻常顯得不耐煩。比起現在常常耐心的修改學生論文,想起過去對他們的態度,真是感覺愧疚與虧欠! 2000年初媽媽先被主接去,連著2個暑假我帶著爸爸到紐約去到處走走,拜訪家人以及老友,他帶著一本美國民謠,空閒下來就一路哼唱著,因為這些老歌是高中時期音樂老師教過的歌。回到住家,他看到老人公寓內的二手商店內一對可愛的小馬克杯上有〈Old Black Joe〉(老黑爵)的歌詞,開心的跟志工店員說:「這首歌我會唱」,並當場唱了起來,當然,店員也就把杯子送給了他。我的爸爸就是這麼一位可敬又可愛的長者。 50歲之前他連續牧會25年,盡忠的牧養上帝託付的羊群。50歲之後轉換跑道,致力於神學研究與教育15年。退休後能夠陪伴照顧病中的媽媽18年,他說,這都是上帝的恩典一路隨行。 &nbsp

謙卑

&nbsp◎宋文娟 &nbsp 宋文娟 &nbsp 謙卑是了解的能力; 而不看輕自己。 &nbsp 謙卑是甘心樂意地位於低處; 而不是故意的蹲下。 &nbsp 謙卑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省; 而不是沒有自信。 &nbsp 謙卑是心靈深處的豐盛; 而不是表裡的膚淺。 &nbsp 謙卑是一種良善的態度; 而不帶有虛偽的矯情。 &nbsp 謙卑是教自己得福; 也讓人受益。 &nbsp 謙卑是對別人的尊重; 自己言行的藏拙。 &nbsp 謙卑是無言的讚美; 是由行為反映出的敬畏。 &nbsp 謙卑是一種生命歷程省思後; 自然反應出的行為。 &nbsp 謙卑是一種溫柔的力量; 是上帝所喜悅的。 &nbsp 謙卑, 是格外的恩典; 是一種敬畏神的態度; 是對自己真正的認識; 認識自己的有限; 上帝的無限。

次序之美

&nbsp◎戴惠娜(台南中會德光教會牧師娘) 解決水深火熱的夫妻關係要照順序來,而唯有美好和諧的夫妻關係,才是奠定子女好品格的根基。 &nbsp 禮拜天課程一結束,與老師寒喧一會兒,她分享與公婆爭奪教養權的戰況,場面令人怵目驚心,其另一半也無能為力扭轉這樣的局勢。為此,他們夫妻對兒女的教養一籌莫展&amphellip&amphellip,說到傷心處,不免潸然淚下,這樣的婚姻,公婆儼然成為他們婚姻危機中的第3者。 還有另一位已婚的老師,因其父母已逝,幾年前待產時我與她的先生在產房全程陪伴,因著產程不順,痛苦不堪,而貼心的丈夫無時無刻守在身旁,無微不至的照顧她,整個心情也隨著太太的陣痛起伏,連在一旁的我都羨慕不已。沒想到事隔幾年,稚齡的兒子竟搖身一變取代了媽媽的地位,與父親聯盟對抗母親的管教,有時兒子當眾對母親口無遮攔的叫罵,大眼瞪小眼,令我感到驚訝。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混亂的戰況,使夫妻在婚姻中自亂陣腳、坐困愁城呢?而這樣熟悉的生活模式已屢見不鮮,天天上演,而坊間專家也爭相提出忠告,但眾說紛紜,依然無法挽救水深火熱的夫妻關係。 神看為好的次序 感謝神,在祂沒有難成的事,當務之急祂已有解決之道,道在何處呢?首先是恢復夫婦關係的排序,人既已離開父母與另外一半結為一體進入婚約,排序上理應以夫妻關係為首要,親子次要,再來與父母。因此,順次序之美夫妻理當尋求共識,再往下拓展。在神造天地之初,神造萬物的前5天,神的結語都是相同的一句話:「神看為好。」唯獨第6天造男造女後,祂最為滿意說了有別於前5天的一句話:「神看為最好。」可見在伊甸園神設立婚姻,並沒有附加子女才算完美,光是夫妻倆人已足主心願,子女是出了伊甸園愛的結晶,並非婚姻的必備品,但我們多少時候本末倒置,有意無意中讓子女或自己的父母喧賓奪主,讓婚姻中的關係失了序打了結,走樣又走味。 &nbsp5種愛的表達帶來4樣寶貝 回歸神的道,將使人重享夫妻甜蜜的生活,在這和諧健康的美麗關係中,將帶出4樣寶貴的禮物給兒女:歸屬感、安全感、幸福感、利他的正義感。使子女的生命不再受困於父母軟弱的婚姻關係,也不致於過度依賴外來同儕間的友情,能輕而易舉的避開焦慮不安、情緒失控、學習障礙&amphellip&amphellip等等的風暴。由此可見,夫妻必須先有穩固的關係,同心同行相愛永不渝,才能建造這4樣寶貝留給子女。 那要如何彼此相愛,才能讓彼此感受到愛與被愛,聖經上給了我們5種對愛表達的方式。 1.愛的言語:哥林多前書8章1節:「&amphellip&amphellip這一類的知識只會使人自高自大,唯有愛心才能夠造就人。」 2.以行動來服務:約翰壹書3章18節:「孩子們,我們的愛不應該只是口頭上的愛,必須是真實的愛,用行為證明出來!」例如彼此分擔家務。 3.送禮物:以弗所書5章25節:「作丈夫的,你們要愛自己的妻子,好像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命一樣。」 4.精心設計的時刻:馬太福音17章1節,耶穌帶3個學生上山,改變相貌,潔白放光,學生驚喜地說:「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amphellip&amphellip。」 &nbsp 5.身體的親密接觸:馬可福音10章13~16節,耶穌抱小孩,為他們按手祝福。如:彼此擁抱或手牽手。 以上5種表達的方式,夫妻可以擇其所愛,告訴對方自己最喜歡的表達方式,讓你們的相愛帶出影響力。 倘若此時,你尚在教養子女的路上喘息不已,力不從心,建議你回歸聖經的原則,尊榮神的話,檢視自己,並充分運用。唯獨美好和諧的夫妻關係是奠定子女好品格的根基,雖不能保證會帶出怎樣的子女,但它必定會讓你心得安息,讓子女享受神合宜且豐盛的產業,存到永遠。 &nbsp &nbsp

佳在芳苑

◎盧佳惠(彰化中會芳苑教會傳道師) &nbsp 多年前,我才大學畢業,曾經年少意氣風發,那時候總覺得:只要我願意,沒有做不到的事!感謝神在幾個年頭下來,稍微磨去我的自高。然後神推了我一把,進入神學院,又推了一把,就這樣來到彰化西海岸的芳苑教會。倏地一年又半載就這樣過去了。 準備寫稿的主日下午,結束一天的聚會,送走最後打球的青少年,獨自坐在安靜的客廳。桌上一堆小東西:老長老自家炒的小包花生米──很適合配稀飯;幾塊酸甜香的土鳳梨酥──顯然是出外遊玩特地買回來的;自家宰的火雞腿一大支──都剛好我一個人份。零零散散的小東西,吃的、用的說不完,表達著會友對我一個人住在這裡的關心。其實我不是一個人!我有主的同在,也有這樣一個大家庭的關愛。 但其實一開始我是不甘願的,我已經沒有年少意氣風發的自信。說真的,牧會真難!壓力實在很大,事務的處理、人事的糾葛、身心靈各樣的需求、講道的壓力。記得有陣子連續幾位老會友過世,週六下午主理完家庭禮拜回到住處累癱了!想到晚上還有聚會、明早還有更多聚會。忍不住拿起電話向同學訴苦,一接通就哽咽地說不話來。 感謝耶穌,祂救了我!我漸漸明白許多事。透過牧會,主光照我性格中許多問題,比如說:完美主義的問題。就是我那麼注重自己的形像、自己的面子、自己的表現,以致於壓力那麼大。我開始學習定睛在神,看祂自己的心意,看祂的工作,看祂的能力。第1年初來,在這裡確實有許多福音事工如火如荼地推展開,國小課輔班、國中得勝者、社區佈道、聖誕嘉年華,我們芳苑教會也很直接地面對國光石化的問題,學習更多走入社區和農漁民站在一起。但這種種的活動與行動背後,其實不是靠人的才能、勢力與作為。 記得有次為了國光石化和社運團體開會過程中,一位非基督徒的執行長語重心長的告訴我說:「所有人可以做的,我們都做了,再來,請為我們禱告。」她說得很對!我也要說,有一件我覺得牧會中非常寶貴的,就是早天祈禱會事工。 海岸的芳苑風有多強,只有被吹過的人才知道,而我深深感謝神,總有3、4人一起來早禱,為每一天的福音事工、為教會家家戶戶、為這片土地守望禱告,讓禱告壇前的火常常點著。禱告所帶來的改變,無聲無息,卻像春天的生命力,人的眼睛看不見,在不知不覺之間,地上的芽迸了出來;看似枯乾的枝上冒出新葉,水會流動、人心會改變。並不是因為人努力做了什麼,而是神的工,在我們的呼求裡,祂垂聽且動工。若有什麼辛苦、力不能勝的日子,或有什麼軟弱失敗挫折的眼淚,都只是促使我更緊緊的抓住祂,我深體會前輩們所說的話:這呼召是個榮耀的呼召。 傳道工作確實是多麼的榮幸,神也透過傳道工作一直照亮我的內心,使我被修剪,除去不屬主的部分。我相信,人對了的時候,所做的事才會對。原來牧會是我自己先被主的話、主的靈牧養。而我也體會神自己始終是教會的主,澆灌與栽種都只是盡本分,使它成長的乃是神。現在的我已經不覺得很辛苦,反而常常覺得很感恩、很甘甜、很榮幸。 回到桌上那一堆小禮物,我深深感謝神將我放在芳苑。牧會不滿1年,先後經歷自己開刀及家父安息,然而那段日子,教會以很大的愛關懷支持我和我的家,給了我安息調養的時光,使我能夠再出發。基督的愛也透過弟兄姊妹融化了我的心,我不用害怕顯出自己的軟弱與不足,而能與教會一起好好學習接納與被接納的愛。在服事中,我也被這群可愛的同工和弟兄姊妹服事了。 &nbsp

夢中的仙境──蒙地內哥羅(黑山共和國)

&nbsp文圖◎彭書睿 &nbsp 那是一個濃霧的凌晨。靜靜的水灣因著大船入港滂溢著神祕的漣漪。海灣湖心有2座小島,各有1間古老教堂建物嚴肅的佇立其上。初冬的涼意穿透清晨的寧靜,兩岸環繞著濃密的針葉林,深邃的綠填滿了山色,遠望此景一如她的國名意譯:「黑山」(蒙地內哥羅,Montenegro)。從維基百科當中對這國家名字的解釋,可見端倪。Monte即是山,Negro則是黑色的意思,意義是「黑色的山」。中、港、澳甚至直接將這位於巴爾幹半島、亞德理亞海東海沿岸的國家──蒙地內哥羅,稱為黑山共和國。而我拜訪的這個小城,就是該國的重要港口,遨遊地中海的郵輪一定不會錯過的景點,叫做科托爾(Kotor),我更願意叫它更有哲意的「果陀」,因為就好像一個夢裡尋妳千百度的世外桃源。 福音船上2個富冒險精神的瑞典女孩用身體行動第一時間來讚嘆山水美色,船一靠岸,不待船長宣布安全等級,竟在眾人驚呼聲中迅速脫下鞋子長褲,噗通一聲跳進這如詩畫般的寧靜海灣,悠游了起來。當時,我記得水溫應該不超過10度。她們的興奮其來有自,除了飄渺的山湖一色和清澈水質,還有那久久航行不耐的情緒需要抒發的場域。玩耍瘋夠了要從海灣另一頭上岸時,可就沒有那麼瀟灑了。正因為眼看四處均為鋒利的巖岩或是港灣船塢,沒有一個沙灘可以平順上岸,她們不得已只好光腳爬上岸來,刮得膝蓋都受傷出血,也是愛玩的代價。 當時福音船正在年度大整修,一整個月每天超時超量的工作,一結束就進入另一個港口。那些日子,每天都過得很漫長,每天的責任和工作,不管是別人的期待和自己的承諾都已近飽和。寄回家的代禱信上是這麼描述著:「就算環繞的景色帶著中世紀的古典美,也不知道珍惜。重山圍繞著狹長的海灣,好像一個內陸湖,然而天氣冷的平均4度到8度,每天下雨看不到藍天,工作從早到晚,4點左右太陽就下山,連窮山惡水都看不到!」 然而走過千山萬水後,回頭來看,曾被我稱為窮山惡水的小港卻是魂牽夢縈的美麗所在。在不同的演講場合,聽眾好奇的想知道,去過這麼多地方,哪裡的景色最美麗,我還是不猶豫地說:「蒙地內歌羅的果陀。」 巴爾幹半島的歷史,滿是衝突和仇恨,我們從國中開始就知道所謂「歐洲火藥庫」就是指這個地區,兩次世界大戰都有他們顯眼的角色。半島上南斯拉夫這個國家,在冷戰過後陸續分裂成好幾個國家,包括大家比較熟悉的克羅埃西亞(因為足球)和波士尼亞(因為衝突迫害)。然而,這對我們這些在世界另一頭的台灣,基本上是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因為那的確是在心裡位置的邊陲。 與西岸義大利的風土民情和景色明顯不同,亞德理亞海東岸,從克羅埃西亞被稱為「亞德理亞之珠」的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經過蒙地內哥羅到阿爾巴尼亞的杜拉斯港(Durres),都有著中古時代磚瓦建築牽連著碧海藍天,在旅遊書籍喜歡列出「100個死之前一定要去的地方」,這裡的城鎮一定不會缺席。科托爾小鎮緊依著高聳的山壁,彷若《魔戒》電影的場景,更經典的是,帶著歲月痕跡的防禦性山寨沿著山巒徘徊而上,之於電影《練習曲》蘇花公路的蒼翠,黑山的蒼涼絕美更有一番不同的氣息。從泊船的岸邊到聳立的絕壁梯階只有短短的數百公尺的距離,沿著山緣的石階上行,巧遇上了年紀的牧羊人催趕著數十隻成群的山羊,時間彷彿在過去的某一個轉角停格。 俯視狹長的海灣與擁擠的房舍,寧靜的水面仍然漂浮著一層神祕的薄霧,鎮上深橘色屋頂的正教會教堂,傳出莊嚴的誦經詩歌。好像從來沒有過戰爭,好像從來沒有過觀光客,好像蕭瑟就是那應有的氣質,好像一直停留在時間的那一個轉角,等待心中的果陀。 入夜了,安靜的鎮裡響起音樂,還在節慶的餘溫中的鄉民穿上了色彩豔麗的民俗服裝,整個街頭因為食物的香氣和紅酒的刺激而活了起來。巴爾幹民族獨有的舞步和歌聲迴盪在石板路上,熱情的孩子牽著我們的手,催促異鄉人加入他們的行列。這又是另一個夢境&amphellip&amphellip。 蒙地內哥羅於2006年5月21日舉行公民投票,以55.5%的微弱優勢決定終止與塞爾維亞的聯邦關係,剛好超過歐盟規定的有效結果票數──55%。6月3日,蒙特內哥羅國會宣布獨立,28日正式加入聯合國。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作他們的後盾──柬埔寨鄉村義診有感

&nbsp文圖◎&nbsp黃敏生 2010年10月從聖露西亞回台途經美國,作了短暫的停留順道拜訪朋友,也與美國長老教會總會的少數民族宣教幹事王順吉牧師有短暫的聯繫。經他告知12月他將帶領幾位同工來台訪問,之後他們也將前往柬埔寨,參與由他們贊助當地的鄉村義診活動,他希望我能與他們一起去,了解義診的情形,也看看台灣能提供什麼協助。 12月21~23日我與美國長老教會底下一個Hands for Cambodian組織的主席、副主席、秘書等4人一起前往柬埔寨,參與當地的鄉村義診活動。由於從未去過柬埔寨,對其印象停留在波帕共產政權街道、到處充滿武裝軍人,隨意濫殺無辜的時代,有一點擔心在那裡的安全。我們搭乘長榮的班機直飛金邊,到了那裡除了街道上有執勤的警察外,幾乎看不到武裝的軍人。 &nbsp&nbsp歷經殘害的貧病國家 由於我在那裡只有短短3天,行程很趕,真正能參與的時間幾乎只有2天。第一天去參觀波帕共產政權時迫害政治犯的監獄與殺戮場。波帕共產政權為了剷除所有被西化的一切,殺害了約200萬自己的同胞;大部分是住在金邊中、上階層的人士,許多都是知識分子、政府官員、社會菁英。看著那堆積如山的骷髏頭,讓人不勝噓唏,讓人聯想到台灣228事件時的景況。 由於波帕共產政權的殘害與破壞,柬埔寨到目前仍非常落後、貧窮。第2天,我們與當地3位牧師、1位醫師一起去義診,我們共去了兩個鄉村,第一個是離金邊開車約4個小時路程的純樸農村,許多小孩沒穿衣服,大小孩背小小孩。雖然貧窮但是並不髒亂,人民也很善良、親切。我們借用一個民家的院子作為義診場所,房子的主人因負債,原本將房子抵債還不夠,還需將女兒賣去當妓女。一個美國宣教師得知此事,替他還債並將他的女兒與房子贖回。因此,那個家庭成為當地的佈道所,還同時收養、照顧20幾個孤兒。我們在那裡停留了約2個小時,看了100多個病人;主要多是貧血、營養不良、寄生蟲、皮膚病、肝病等。我們也帶了一些在美國募來的老花眼鏡,送給他們戴。結束這裡的義診,我立刻趕去另一個農村,離金邊約2個小時的路程。 途中順路參觀一座監獄,因為與我們同去的一個牧師負責該監獄的宣教工作,成果豐碩,幾天前才為100多位受刑人施洗。第2個農村因為離城市較近,比較進步,就可看到一些文明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但是,沒錢看病也沒有適當的衛教,其中一個病人血糖高到400多。我們在那裡停留1個多小時,也是看了將近100個病人。雖然名義上是義診,其實都是很初步的診察、發藥,所以需要許多人負責包藥。由於公共衛生不佳,傳染病、寄生蟲很多,加上沒錢看病,小孩子的死亡率很高。 &nbsp&nbsp願台灣傳愛到柬埔寨 之後,Hands for Cambodian主席、副主席、秘書繼續留在那裡一個禮拜,還有其他地方的義診活動,我先回台灣。 雖然只有短短2天的觀察,但已讓我感受到那裡醫療的需求是多麼強烈。回來後我一直在思考,台灣現在醫療資源那麼豐富,長老教會所屬的基督教醫院如彰基、馬偕醫院都已發展成為醫學中心,擁有龐大的醫療資源。想當年,馬雅各醫師、蘭大衛醫師、馬偕博士創立醫院時的台灣,是那麼的落後、貧窮,因為他們的愛心才有今天的彰基、馬偕醫院,讓許多台灣同胞病痛得以醫治,也因為基督教醫院的存在,成為宣教的據點,而讓許多人聽到福音。台灣長老教會透過醫療宣教,讓教會迅速地發展,基督教醫院的創設功不可沒。 如今的柬埔寨正是類似台灣當時的情況,當地90%以上是佛教徒,落後、貧窮、醫療資源缺乏。基督教醫院的創設不只對當地的醫療提供極大的幫助,對於當地的宣教工作也將是一個極重要的後盾。真希望彰基或馬偕能發揮馬雅各醫師、蘭大衛醫師、馬偕博士創設醫院的精神,運用現有的資源(這些都是上帝的產業)到柬埔寨去設立醫院,作為醫療宣教的據點。我相信100年後在柬埔寨也會有一間像彰基、馬偕醫院一般的醫學中心,成為當地重要的醫療機構。 其實,韓國已在金邊附近設立一間基督教醫院,台灣也可以在更偏遠的地方設立醫院,長老教會總會一起配合來做宣教的工作,如當時的蘭大衛醫師與梅監務牧師一般,搭檔配合,相信上帝會喜悅我們為祂所擺上的,也會激勵我們去完成這件事。 (作者為彰中蘭大衛紀念教會長老,眼科醫師)

教會史研究先行者──謙信伯仔

&nbsp◎林昌華 台灣教會歷史學者向來有「南楊、北徐」的說法,意思就是台灣教會歷史的主要研究者,南部是楊士養牧師;而北部則是徐謙信牧師,從這個稱呼不難看出徐謙信牧師對台灣教會歷史研究的貢獻。筆者無緣受教於謙信伯仔,但是有必要提出他對台灣教會歷史研究的貢獻,作為對台灣教會歷史研究一個時代結束的註腳。 1986年,筆者進入台灣神學院哲學宗教系就讀,當時謙信伯仔已經退休,也離開台灣搬往美國長住,但是與學長在聊天談論學校師長的軼事時,卻常常會聽到他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謙信伯仔是個「板書教授」,上他的教會歷史,從上課一開始,他便將講義抄寫到黑板上,同學要將板書抄寫下來。由於教會史課程經常排在第3、4節,所以每到12點,書寫黑板的謙信伯仔會停下來,對同學說:「餐廳的中晝已經開始準備,咱閣抄一板,就通去吃燒燒。」 當時的我對於台灣教會歷史完全沒有概念,以為教會歷史的研究便是整理資料,然後照著內容及時間順序說故事而已。直到開始整理史料才知道,箇中學問實在不簡單。而自己和台灣教會史料的接觸,也間接受益於謙信伯仔。 謙信伯仔 &nbsp和台灣神學院歷史資料室 1988年,對台灣史興趣剛剛萌芽的筆者,剛由暑假田野調查回到台北,就聽當時的台神圖書館長陳嘉式老師提及,有一批從工友處拯救下來的資料需要有人整理。後來得知這批資料原本收藏在前院長孫雅各牧師宿舍的倉庫,多年來無人聞問,後來整理宿舍時本來要當作廢紙處理掉。得知此事的陳館長立刻將這批資料保存下來。他將先前徐謙信牧師離職時,贈與台灣神學院的文獻,加上李春生長老撰寫的數部作品,和一件毛筆書寫的卷軸,3批資料整合成立「台灣神學院歷史資料室」。而這批資料需要有人整理,於是筆者自告奮勇擔任工讀生。那批差一點被當廢紙處理掉的資料包括:日治時期北部中會傳道部的會議紀錄和相關史料、1918~1945年的台北神學校教務文書檔、以及10數本以毛筆書寫的北部教會洗禮簿。這批資料目前已經成為台灣神學院歷史資料中心的鎮館之寶。筆者整理告一段落,也發表一篇文章〈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屬歷史資料室導覽〉。 開始整理這批資料之後,發現有相當多的文獻和史料都是謙信伯仔蒐集或捐贈的。當中最重要的是應該是馬偕所著,影印版的《1888年偕醫館報告書》,另外,也有他所撰寫的《荷蘭時代基督教史》、《宜蘭教會70年史》、《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年譜》等著作。另外資料室也收藏一套手稿抄寫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大會議事錄》,對照相關筆跡,可推斷這是謙信伯仔的手筆。當初抄寫這部議事錄的原因不詳,然而從工整的文字可以看到其抄寫的認真和用心,這種精神讓初接觸台灣教會史料的筆者無比感動。此外,資料室也有從1885年的《府城教會報》到《台灣教會公報》,一整套共計30大冊的《台灣教會公報》(包含有《芥菜子》和公報副刊《瀛光》),雖然當中有所缺漏,卻也能夠補充教會公報社所收藏之公報缺漏的部分;現在一般圖書館能找到的公報全覽,實在是教會公報社收藏和台灣神學院歷史資料室所藏的兩套報紙的合輯。檢視台神的這批重要收藏品當中,不時可以看到謙信伯仔的簽名,其中一期他註明該份資料購自牯嶺街舊書攤。可想像在牯嶺街堆疊如山舊書中,那專注搜尋台灣教會歷史寶物的矮小身影。 雖然筆者不曾直接接觸過謙信伯仔,卻也參與過他和北部大會的「北部大會創立50週年史」出版計畫終止事件,事件過程請參考徐牧師和女兒徐純慧女士的說明文章(www.laijohn.com/articles/Chhi,KSin/2.htm)。這事件發生於1992年,當時筆者接獲來自圖書館長的來電,告知徐牧師要求取回所有捐贈給台神的資料,讓整理史料的筆者頗感意外,筆者認為假若移走所有徐牧師捐贈的史料,將會對神學院初成立的歷史資料室造成極大的傷害,也會對將來的研究者產生極大的不便。於是在獲得同意之下,將教會公報影印5套,將當中有簽上徐牧師大名的前4冊原始裝訂本還給徐家。儘管如此,台灣神學院歷史資料室能夠有豐富收藏,謙信伯仔實在功不可沒。 謙信伯仔 &nbsp和17世紀台灣教會歷史研究 謙信伯仔對台灣教會歷史研究的貢獻也非常重要。他是第一位以17世紀台灣教會歷史作為研究主題,並出版著作的台灣本地研究者。眾所周知,關於17世紀台灣教會歷史的研究,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甘為霖牧師是極重要的人物,他最主要貢獻在於翻譯荷蘭文史料成為英文,讓日本和台灣的學者有機會在這個基礎上做進一步的研究。儘管謙信伯仔的研究,使用的材料也不出甘為霖牧師的範圍,但是憑著歷史學者的敏感性,他看到了荷蘭前後宣教師方法的差異,因而率先提出17世紀的台灣教會歷史應該以1643年為界,分為前期和後期的看法,也在慶祝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百週年所出版的紀念叢書當中,出版了《荷蘭時代之台灣基督教史,前篇》,內容寫到1643年。可惜後來並沒有看到「後篇」的出版,然而值得關注的是他對17世紀台灣教會歷史觀感的轉變。 1961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8屆總會中,宣教師明有德提出臨時動議,指出1661年荷蘭人失去統治台灣的權力,當時幾位宣教師因而殉教,因此建請總會議決記念這件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事件及殉道的宣教師。明有德牧師的提議得到該屆總會通過;但是當時擔任歷史委員會主委的謙信伯仔隨後於《教會公報》發表〈3百年前在台灣的殉教徒〉一文,提及「荷蘭宣教師在殖民地之任務,這些宣教師在殖民地犧牲死亡能稱為『殉教徒』嗎?鄭成功攻略台灣期間被處死的宣教師們,當時之原住民如何?鄭成功是迫害基督教嗎?」 但是到1965年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出版之時,謙信伯仔已經改變他的看法,在序言〈台灣島史和基督教──今百週年台灣教會之前史〉中寫道:「鄭成功於1661年4月30日率師由安平港登岸後,旋即攻圍熱蘭遮城。在他們被鄭成功圍困的8個月內,曾有2名學校教員及5名牧師在城外遇害殉教。同時在荷蘭記錄也記有大批信徒畏敵背教,但其中也有不少土著為了信仰,逃避山間找尋久居之地。」 很明顯的,謙信伯仔在1965年的言詞已經直接回答了自己在1961年的提問;他對17世紀台灣教會歷史的觀感的改變的原因,筆者認為這和他撰寫《荷蘭時代之台灣基督教史,前篇》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撰寫所以了解,也因為了解所以體諒。」20年前,當筆者決定以17世紀的傳道史作為道學碩士論文的主題時,其實相當程度受到謙信伯仔著作的影響。 謙信伯仔 &nbsp的研究者使命 開始從事台灣教會歷史的研究之後,筆者不斷自問,研究教會歷史的意義在哪裡,撰寫論文的目的為何?謙信伯仔在《台灣教會史論文集》的自序當中,也語重心長的寫下這段話: &nbsp 英國奧古斯丁學者馬可斯(Markus, R.A.),曾經指出聖奧古斯丁名著《上帝之聖城》說:在聖經裡頭,尤其是聖奧古斯丁在其名著所引用的聖經裡頭,「歷史」(history) 和「先知」(prophecy) 完全是同義的(Saeclum, p.190)。因此,相反地,假如我們的「歷史」不能成為「先知」在於此激變的時代說話者,那麼該「歷史」便變為「失了味的鹽」了。 儘管歷史研究者需要利用許多研究方法,讓史料背後的事實能夠以最清楚的方式呈現出來。但是一位教會歷史的研究者的作品絕對不是僅有歷史技藝的呈現。在一切的研究工作結束而開始撰述之前,作者必須詢問自己,這些事件在上帝的「攝理」當中代表什麼樣的意義。筆者認為一位台灣教會歷史研究者的使命只有一個,那就是「告訴台灣人,自古以來上帝在台灣的作為」。讓先人為信仰所流的血汗,如同雲彩一般成為後代信仰的見證,在混亂的世代帶來盼望的信息,如同新約希伯來書11章13節所說:「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 徐牧師於2010年3月14日蒙召去世,謹以本文記念這位開創台灣教會歷史研究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