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教會

特色教會

【特色教會】魯凱中會神山教會

回溯10年前,傳揚上帝的福音並非一帆風順,神山教會牧師盧天武說,傳統魯凱族「階級文化」與基督信仰「人人平等」有極大的衝突,經牧長與會友們不斷學習與了解,才漸漸癒合這「福音文化的傷口」。

【特色教會】中布中會武界教會

中布中會武界教會透過與社區積極關心,讓地方協會、鄉公所、學校皆與教會關係良好,使人們對教會產生認同感,使教會在社會中散發基督徒的馨香。

【特色教會】排灣中會內文教會

排灣中會內文教會週一到週日幾乎活動滿檔,不管是青少年聚會、婦女團契練歌、老人日間關懷站開課、社區大掃除等,「教會生活和部落生態幾乎完全合一」。而當部落面對青年流失的困境時,族人們大大小小並肩作戰,透過用心地守護,一步一步將青年找回家。

【特色教會】排灣中會大同教會

出了屏東車站、車程約10分鐘左右,位於長安里民族路上的一棟透天公寓,就是排灣中會大同長老教會的所在地,你可以看見它都市水泥叢林的夾縫裡,朝天空高高舉起了十字架;而它在竹圍巷的舊址,則是每天兒童課輔班的所在地。

【特色教會】台中中會力行教會

台中中會力行教會 地址:台中市東區進化路262 號 電話:04-23607014 牧者:蔡主結牧師 各項聚會: 禮拜 週日上午9:20(台語)   週六晚上6:00(華語) 祈禱會 每日上午7:00 週三晚上8:00 設立子會太平教會,以及開拓台中公義行動教會。   對上帝永遠不死心 主的靈永遠在創新 順勢而為的教會  今年是力行教會設立50 週年,年初舉辦「跨年80小時接力朗讀聖經」活動,就在每人15 分鐘的讀經時間中,會友迎接嶄新的一年。這80 小時沒有因為睡覺時間到了就中斷,日日夜夜都有人輪流在禮拜堂內朗讀聖經,還有同工錄影做記錄。「這樣做,應該是長老教會第1 間吧!」力行教會牧師蔡主結說。  活動原本是為教會建堂募款而設計,後來改成純粹邀請會友來認領時段讀經,從8 歲小學生到80 多歲的長輩都參加。蔡主結表示,有別間教會同工好奇詢問如何舉辦,都很驚訝力行的會友是真的80 小時絕無間斷、徹夜讀經給上帝聽。他笑說:「這間教會很瘋吧!」  8 年前,蔡主結從南部來到台中的力行教會。這間建立還不到半世紀的教會,曾經走過風風雨雨,換過好幾任牧師,加上台中中會一度動盪的歷史背景,蔡主結說,力行教會無形中建立起一道「牆」,較少參與中會事工,寧可在沉默中盡力去做應該要做的服事。  蔡主結形容自身性格「天馬行空」帶有「叛逆」,來到力行教會倒是相當適應,即便他今年被選為台中中會議長,老是被中會其他同工開玩笑說「你們教會怎麼都不參加」,蔡主結輕鬆自嘲:「小弟不才。」四兩撥千金帶過,他理解力行教會「順勢而為」的習慣,無論是正蓬勃發展的日語歌唱班或成立台中公義行動教會,「會友喜歡自發性的,有意思才做,看起來好像關起門,其實內部常常不斷在互問『我們教會應該做些什麼?』」  以「日語歌唱班」為例,它由松年兄姊組成,從一開始4 個人到現在有30 人,這些長輩多受過日本教育而擅長日文,結合對歌唱的喜好,當中約1/3 是非信徒,偶爾來參加主日禮拜。蔡主結指出,原本他們只是唱歌而已,後來有人覺得光唱好像沒意思,提議到醫院去唱給其他老人聽。起初是好意,沒想到唱兩次就被嗆聲,因為有些長輩是外省人、有反日情結,於是松年兄姊改唱教會詩歌,配合牧師讀經、講道與禱告,約有7、8 個人感動受洗。「這間教會的特質就是『順勢而為』。」蔡主結說,本來只是唱唱日語歌,誰知道之後會發展成對外到3 間醫院的關懷宣教事工?   開設公義行動教會  另一個「順勢而為」例子,則是台中公義行動教會。它自2011 年2 月27 日在台中公園更樓前成立,即是複製台北公義行動教會模式,最早由蔡主結和力行教會的頌恩團契(中年夫婦)一起開拓。「反正就擺幾張椅子嘛,在公園聚會,有什麼困難?」蔡主結回想當時好像是「發燒不退」,聽聞台北設立公義行動教會,心想台中也應該要有,就動手做了,「這算是不期而遇發展出來的事工,沒有什麼特別的規劃,先做了再說,水到渠成吧!」  他當初概念是:「想由力行去開設公義行動教會,想做的就一起來,不想跟的我也不會逼你做。」聽他說得輕鬆,但台中公義行動教會設立後一波三折,原本蔡主結希望由力行教會去開設這個子會,不久後因教會內部有不同意見,公義行動教會改由台中中會一領一小組接手,目前直屬於中會。  在中中接手前,曾經好幾個週日,近中午主日禮拜結束後,稍做休息,蔡主結和幾位熱心的同工就要手腳俐落搬椅子上福音車,準備載送相關用品到台中公園,去佈置公義行動教會會場。聚會時間是下午2 點28 分,分為禮拜與民主論壇。  他坦承,一開始因為想做就「撩下去」,老實說做到第2 年就有點沒力了,幸好草創時就參與的長執同工十分堅持,反過來激勵他要把這項事工繼續做下去,「看見信徒認真投入,十分感動!這是他們個人對上帝的交代,他們不需要對牧師或教會或中會交代。這是他們信仰的意義。」   上帝不斷在創新   如此觀察信徒的態度與行動,蔡主結覺得很有意思,「教會現在走到哪了?」他所認同的信仰態度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死板板的卡位功夫,而是發自內心對上帝的回應。  即使後來公義行動教會交由中會負責,在他看來,這項有意義的事工能繼續進行,就是好事。「我們再去找新的事工來做!」他的信念裡,上帝不斷在創新,不是用人的想法與方法,「如果事與願違,只好放手,我們可以當先鋒者,以此應答上帝。」  過去力行教會支援過中中的東山教會、霧社教會,分設太平教會,無論是給予經濟上的協助或是供給人力,蔡主結表示,會友的態度一致是「需要到位,絕對不干涉對方教會內政」,小會亦明文規定,純粹分享,不會因為是出錢出力的一方就討人情或是以命令的姿態影響另一間教會決策。  說到這裡,蔡主結有些不好意思地表示,日前南投教會在工業區附近設立南崗教會,讓力行會友都感到與有榮焉。因南投教會現任牧師程仲惠之前在霧社教會非常認真服事,那時候力行教會以夥伴教會的方式當霧社教會的母會,替程仲惠封牧。蔡主結形容「好像是伯樂看上千里馬吧」,在一些教會或傳道人有困難時,伸手拉他們一把,完成階段任務後,便放手讓他們獨立運作下去。  蔡主結指出力行會友的特色在於,不會居功、邀功,常常很低調在做,總是「對上帝不死心」,因為信心不是建立在事工的功勞上,而是一直相信上帝、為要做上帝的工,所以上帝就不斷賞賜新的事工下來。  例如,據老力行人表示,力行教會曾首創「琴瑟團契」(夫婦團契)、首創長執輪休制度、首創和撒那兒童合唱團。蔡主結到任後,設立早禱會至今已7...

【特色教會】東部中會新港教會

Sinkang Mission 逆轉勝 後山國內外宣教銳不可當  海與石頭為伍,嘻戲間不斷吹奏出生命的樂章,揚聲訴說上帝不變的愛;這是東海岸新港社區最美與最特別的地方。但是,因著離主要交通要道及台東市區甚遠,加上青壯年人口外移、魚貨量減少、低工作機會…等等,使得新港少年舉目觀看時,只見老人倚門而望,內心惶恐「我長大以後要怎麼辦?」然而,海與石頭千百年來仍默默地歌頌著信實的愛。2009年,劉炳熹牧師於神學院畢業後受派到台東新港靠海的偏鄉小教會,在資源缺乏的實況中,以信心的眼睛,開始鼓勵信徒發揮上帝所賜的創造力,勇於想像,用上帝的恩典重新定義世俗眼中之「資源」。2011年開始推動「Sinkang Mission」,悄悄地為新港人帶來新樂章與新活力;而教會也在短短的四年間,聚會人數從40多人增加到60多人,信徒競相走告,見證上帝恩典的足跡。 「Sinkang Mission」成為宣教人才輸出港      「我們能做什麼?」後山給人的第一印象,不外乎人力與資源的缺乏,劉炳熹夫婦初到新港教會時,不斷地問自己與上帝「我們能做什麼?」幾經在社區瀟灑走幾回,並且與信徒對話及祈禱後,找到了教會的優勢,開始引領信徒數算上帝的恩典;重新看見前幾任牧者,都致力與社區建立友善關係,這些都是教會現有的資源。「我們只要堅定心志向教會圍牆外的人宣揚福音,踏先人腳步以愛實踐信仰。」劉炳熹不斷鼓勵團隊同工,「後山」留不住人,是實況;但我們可以逆向思考,既留不住人,何不在這個特點上,力上加力,讓教會成為一個「宣教人才的輸出港」,成就上帝的恩上加恩。就不會執著於要留住人在教會,而產生不必要的喪志與失落感;經過了不斷與同工溝通並尋求新港教會的異象後,決定以上帝的眼光來培育上帝國的宣教人才,於是2011年發展出「Sinkang Mission」的宣教方案。     「Sinkang Mission」是以海外遊學「Long Stay」的時下流行概念,提供一個大學/研究所應屆畢業生,進入繼續升學或職場前的前哨站;於新港教會以在地遊學打工的方式,深入體驗偏鄉的在地生活與文化,同時也與這片土地對話。並且在牧者長期(兩年)的陪伴與培育訓練下,共同尋求並看見新港人的需要,跟著教會的節奏,進而以愛心服事在地社區。教會除了提供每個月一萬五千元的基本生活費之外,信徒只要一有好康,就送給此同工;第一個承接此方案的辰榆表示:「東部人很熱情,只要送牧師的東西我也都有一份;這是一間接納出外人的教會,關懷、照顧同工就像愛傳道人一樣,我深深感受到上帝藉著教會的弟兄姊妹對我的愛,同時思考我應該如何委身回應上帝的愛。」   「接待國內短宣隊」為教會創造雙贏 「外地人能夠給予新港教會不同的刺激與想法,也能帶動青少年服事的生命熱誠與眼界;更在教會內營造出一個『實踐信仰』的氛圍,讓信徒與進到教會的每個人,自然而然地經歷上帝的愛與生命之轉變。」劉炳熹說,鄉下的好客文化,使得牧者在提出:每年暑假,新港教會與花蓮大專中心合作的事工上,都得到長執同工的支持;從起初一個禮拜的新港社區兒童營,到開發出兩個禮拜的教育生活體驗營,無不展現出「好款待出外人」的精神。第一個禮拜,完全以在地生活為主,除了營造教會青少年與花蓮大專生的彼此認識,建立信任與友誼關係外,也透過體驗活動,讓花蓮大專生認識新港的在地文化與生活方式。如前往鳳梨園,協助果農採收鳳梨…等等。 第二個禮拜則能帶出青少年委身合一的事奉,個個殷勤喜樂地投入社區暑期兒童夏令營。這接待福音隊的事工,不只打開教會青少年的眼界,更在服事的信心與態度上不斷長進;新港教會青少年思蒨見證說:「我是個內向慢熟的人,面對將近三十位同工,其實是有些緊張和壓力的;但在一起備課、一起家庭探訪、一起禁食祈禱、一起打鬧嬉戲中,我學習認真熱情地服侍每個進到教會的小朋友。」接待福音隊的宣教策略創造了雙贏,不只讓外來的福音隊看見聖靈的工作,以感恩的心重新檢視自己與上帝的關係;更在教會內帶動青少年愛上帝的心,委身上帝的熱情,激發起宣教的責任,進而樂意為主跨出舒適圈,勇敢邁向國外宣教的旅程。                   不可思議的「澳門短宣」     新港教會從接待國內的短宣隊,到國外澳門短宣的成行,都是上帝的帶領。2012年劉炳熹在Facebook上討論「講道學」,因而認識美國路德會澳門佈道所的何傳道,在悉知何傳道的開拓事工後,深深被其開拓精神所感動;一間只有10位信徒的教會,比自己所牧養的新港教會還缺乏資源,但其為主宣揚福音的態度與熱情,著實令人感動。於是,在何傳道真誠的邀請下,開啟了國外宣教的「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任務。Impossible將其創意的拆解,即為I’m possible. 在人眼中的不可能,在上帝裡成為可能。     「我們一直在思考,除了成為一個接待短宣隊的教會外,我們是否還能成為一個外出服事的教會。」劉炳熹表示,教會所有事工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就是指向教會圍牆外的社群,而這次的澳門宣教,剛好是一個機會,讓同工發揮出過去參與福音事工所累積的經驗。2012年8月27日,新港教會國外短宣隊終於成行了,一行10人中有7個人是學生,憑著對上帝的信、對人的愛、對土地的情與一股傻勁,踏出了為期7天的「澳妙之旅」。除了在澳門佈道所附近的街頭,用簡易自製的道具搭景,做布偶戲佈道外,也在教會「聾人團契」的帶領下,參訪澳門聽障人士協進會;新港青年學習用筆談、遊戲等方式傳講福音。青年思蒨分享:「去聽障人士協進會之前,我的內心忐忑不安,深怕說錯話;但與他們接觸後,看見他們的喜樂反而增添了自己的信心,也奠基了向澳門人街頭佈道的勇氣。而第一次在街頭大聲唱詩歌、演布偶戲,都是享受聖靈同在的恩典時刻。」     整個短宣過程中的高潮是「福音晚會」,三位同工以自己的生命故事寫成劇本,是「觸動人心、最深刻傷痕、被上帝醫治的真實流露。我在當下勇敢面對自己黑暗封閉的心,上帝的愛充滿我,我深知我的一生祂都安排好了」青年筱妮表示,這戲劇帶給她很多的震撼與突破,是一趟有上帝同在的旅程。新港教會牧師娘蕭瓊子表示,福音晚會用戲劇治療中的自傳方式,來呈現自我的生命故事,分享自己成長在過程中記憶最深刻的五個片段,勇敢在眾人面前見證生命中雖有痛苦,但上帝的愛永遠不曾遠離,以此來邀請澳門人接受耶穌成為生命中的救主。七天國外的短宣,在充滿冒險與驚喜中結束了,然而在澳門的宣教與服事,不是句點,而是逗點;回台後,新港教會在聖誕節聚集教會與社區的人,為澳門的宣教事工舉辦跳蚤市場,將義賣所得奉獻於澳門佈道所。而何道傳在2013年亦傳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感謝上帝的帶領,在2012年的福音晚會中,已有一人接受主耶穌,受洗成為基督徒。」一切榮耀歸予上帝,同時也為2013年的「澳妙之旅」譜上續集與注入強心劑。   二階段差派同工到澳門協助宣教        上帝是宣教的上帝,2013年再度開啟澳門宣教之旅;兩邊的教會在克服種種困難下,終於在7月22~29日一行10人抵達澳門,除了與去年一樣的宣教活動,這次的重點放在開拓學生工作。因為許多澳門人在協同英語中心上英文課程,雖然老師是來自美國,但無法在福音及靈性上餵養他們;因而,在短短7天的服事,兩邊的教會皆看到「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馬太福音9章37節)於是劉炳熹忽然有一個念頭,有沒有可能由新港教會差派同工到澳門協助短期三個月的宣教事工,一方面成為何傳道的同工,一方面又可訓練青年做跨文化宣教,同時更回應新港宣教的異象-成為宣教人才的輸出港。 於是,積極尋求莊稼的主,並與新港教會說明、分享澳門佈道所的禾場與需要,終於在聖靈的帶領下,主打發了兩位青年工人出去,在澳門收祂的莊稼。2013年10月6日新港教會舉行差派禮拜,差派第一階段先出發的高哲誠,預定停留三個月至明年初回台。第二階段的三個月將於農曆年後出發,差派另一位青年王瑀立。兩人除參與主日事奉,還協助開拓家庭小組,並前往聾人中心學習手語、參加英文聖經班、參與聾人團契等,在友誼陪伴中,建立關係並開拓學生事工與聾人事工。   聚會,是為了分散 後山偏鄉小教會,居然能承擔起國內外的宣教事工,若非聖靈感動教會弟兄姊妹,實在無法成就。劉炳熹回想起初到新港教會時,年長者幾乎佔了聚會人數的三分之二;而留在鄉村的中壯年,雖穩定聚會,卻總覺得少了牧養。於是成立咖啡小組,讓教會的中壯年在共同興趣與話題中,逐步為主來夢想,尋求上帝在教會裡的心意;同時形塑「聚會,是為了分散」的信仰氛圍。無形間,信徒逐漸領受使命,委身基督、委身教會,開啟了許多新港社區的宣教事工。例如,泰源監獄與成功護理之家的福音事工;且也以英文聖經故事進入忠孝國小與成功國小,為社區添增教育資源。同時看見新港有許多外籍配偶,為關懷出外人,於是成立媽媽成長團體,每禮拜四早上都會看見社區媽媽,推著嬰兒車或與小孩手牽手進教會,開心喝咖啡聊生活。 「新港教會樂於成為宣教同工的後勤單位。」劉炳熹說,無論國內的社區宣教或國外的短宣隊,教會都非常支持宣教事工與同工;認為這是信仰的實踐,若非上帝先愛我們,我們無法去愛遠在國外的澳門人。初到澳門時,看見這土地上的人們,迷失在金碧輝煌的賭場中;用錢堆疊出來的價值觀,使得青少年在國高中畢業後,父母就急著送進賭場工作。然而,教會相信:認識耶穌,能幫助家庭改變價值觀以及找到人生的意義;即使是世人眼中小教會的新港教會,仍會繼續在海與石頭的故鄉,傳揚上帝信實不變的愛。  

【特色教會】泰雅爾中會寒溪教會

「要把迷失的羊找回來。」寒溪教會師母張梅丹堅定地說。座落於山間部落的寒溪教會,曾面臨人口外流、年齡老化及財務危機,卻在4年內煥然一新,不僅成為無牆教會積極參與社區總體營造,更呼召青年回鄉委身,帶動部落產業;面對文化傳承成立獵人學校,使寒溪教會打破過去僵滯的處境,成為「有生命力的教會」。

【特色教會】新竹中會迦南教會

迦南教會是全台第一間主日禮拜要信徒打卡的教會,就像在公司上班一樣,如果禮拜天來到教會,就會看見信徒魚貫打卡穿梭在大廳,這是前任牧師鄭正人因過去擔任私人企業CEO的經驗所獲得的靈感。

【特色教會】東美中會長光教會

東美中會長光教會教會推展「日間照護」的事工,外出工作的族人有感長輩在家鄉獲得照顧,也越來越願意在假日時回到教會,並且樂意為教會奉獻。

【特色教會】台南中會安順教會

當初台南中會安順教會兒童和青少年加起來不到15人,牧師陳清休從牧師館旁的教室開始做兒童事工,先訓練曾去過加利利祈禱院的的7 個青少年當做「酵母」帶5 個小朋友。帶了半年後,人數增加到教室擠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