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揚祂旨意、巴克禮回憶錄」聯合發表會 探討宣教史及影響
為推廣由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以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歷史委員會共同出版《傳揚祂旨意:英格蘭長老教會百年宣教史》與《巴克禮宣教回憶錄》等書,在台北和台南舉辦兩場「傳揚祂旨意、巴克禮回憶錄」聯合發表會。台南場在4月22日下午於敝墟書店舉行,邀請台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副教務長查忻、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王政文、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主任牧師劉炳熹、蘇格蘭台灣協會會長陳韻如、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林孟欣,共同從台灣歷史、教會宣教、信仰造就等面向分享與反思。
《巴克禮宣教回憶錄》與《傳揚祂旨意》新書發表 以古視今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在今年初推出《巴克禮宣教回憶錄》與《傳揚祂旨意:英格蘭長老教會百年宣教史》,於4月15日在七星中會濟南教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歷史委員會合作舉辦新書分享會。主持人是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張隆志,主講人是中研院台史所兼任研究員翁佳音,與濟南教會神學與教育牧師、長老教會總會兼任研究員鄭仰恩,與談人為總會教會歷史主委王昭文、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鄭麗榕、台灣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劉維瑛。
中教大台文講座 張德麟口吟台文美韻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舉辦主題演講,由牧師張德麟主講「台灣白話字作品簡介」;活動在4月12日下午於學校勤樸樓教室舉行,吸引了50多位同學參加。在講座中,張德麟介紹一系列白話字作品,其中一些作品的著作時間跨越了百年之久。講座還涵蓋了一些知名的台文作者以及長老教會的宣教歷史與人物。2小時的專講時間讓同學們收穫滿滿,不僅加深了他們對白話字台語文的認識,也補足了不少台灣史軼事。
南門教會設教70年 與福和教會成為夥伴教會
4月9日復活節,也是台北中會南門教會記念設教70週年的日子。在感恩禮拜中,該教會主任牧師張宣信以「復活」為題證道,其中回顧南門教會歷史,指出1953年設教當時,南門教會觀念進步,例如首任傳道人是身為女性的王貞婉傳道師。他也提到70年對人而言已經很長,但對上帝而言,時間與空間並無限制;強調上帝的真理是永恆不變的,70年來,南門教會所傳揚的是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
墩仔腳教會設教115週年 與社區土地連結
位於台中市后里區老街上的新竹中會墩仔腳教會,在今年4月9日主日中舉行了設教115週年感恩暨聖餐禮拜,邀請了出身教會的傳道者與墩仔腳僑回到母會,共同慶祝教會豎立在后里社區115年。
記念鄭南榕 自由路上音樂節凝聚青年意識
「自由路上藝術節/音樂節」是為記念因言論自由、台灣獨立奮鬥的鄭南榕而誕生。「自由路上藝術節」從二二八和平紀念日走到4月7日言論自由日,說台灣的故事、唱台灣的歌。好民文化行動協會每年透過藝術節集結年輕人與公民倡議推動轉型正義、記憶台灣威權,為此培育的議題志工超過190位、參與群眾至今已超過1萬5000人次。
「我主張」言論自由日 看見自由的面貌
為記念鄭南榕對言論自由以及民主的精神,政府將每年4月7日訂為「言論自由日」。今年的主題是「我主張-爭取100%自由」,並舉辦了相關的言論自由系列活動。透過不同的媒介接觸和分享,讓更多人了解言論自由的重要性和價值。
海埔教會鐵馬行 認識地方文史故事
「1910年的海埔地,無人認識真上帝,猴精藉機來擾亂,逼咱信主得平安。」位在高雄市湖內區的高雄中會海埔教會,已有113年歷史,歷史悠久的教會與社區有哪些故事等著人們去認識?4月4日、5日,海埔教會教育部舉辦「埔爾摩斯2.0-湖內傳說,對決鐵馬」活動,邀請社區朋友與弟兄姊妹透過團體走訪與導覽更認識家鄉。這次活動有組家庭、親子同行,參與者有長者、成人、青年、青少年,最年輕還有學齡前幼童。
追思二二八失蹤受難者 籲真相調查與轉型正義
二二八事件發生迄今76年,失蹤受難者的家屬仍未停止追尋真相。為記念二二八事件無故遭國民政府軍逮捕,仍下落不明的失蹤受難者,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於3月25日上午於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舉行「2023年二二八事件失蹤受難者追思會」。